成语

敷衍塞责的意思

yǎn

敷衍塞责



拼音fū yǎn sè zé

注音ㄈㄨ 一ㄢˇ ㄙㄜˋ ㄗㄜˊ

解释敷衍:做事不认真;塞责:搪塞责任。做事不认真负责;表面应付了事。

出处清 张集磬《道咸宦海见闻录》:“而严令愿为恪遵,委勘几及年余,始克竣事,半属敷衍塞责。”

例子官僚主义的表现,一种是不理不睬或敷衍塞责的怠工现象。(毛泽东《必须注意经济工作》)

正音“塞”,不能读作“sāi”、“sài”。

辨形“塞”,不能写作“寨”。

辨析见“敷衍了事”。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办事不认真。

感情敷衍塞责是贬义词。

繁体敷衍僿責

近义敷衍了事

反义尽心竭力

英语lie down on the job

日语いい加減(かげん)にして責めをふさぐ

造句exécuter un travail par manière d'acquit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ㄈㄨ   
简体部首  攵部  部外笔画  11画  总笔画  15画  
繁体部首  攴部  
五笔86  GEHT  五笔98  SYTY  仓颉  ISOK  郑码  FBSM  四角  58240  结构  左右电码  2421  区位  2383  统一码  6577  笔顺  一丨フ一一丨丶丶一フノノ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敷的拼音:fū(ㄈㄨ)  

⒈ 布置,铺开,摆开:敷设。敷陈(铺陈,详细叙述)。敷衍(a.叙述并发挥,亦作“敷演”;b.做事不够负责或待人不恳切,只做表面上的应付;c.勉强维持)。

⒉ 涂上,搽上:敷药。敷粉。

⒊ 足够:入不敷出。

⒋ 古同“肤”,表面的。

统一码

敷字UNICODE编码U+6577,10进制: 25975,UTF-32: 00006577,UTF-8: E6 95 B7。

敷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敷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尃旉

汉英互译

apply、be sufficient for、sprend

造字法

形声:左声右形

English

spread, diffuse; apply, pain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敷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从攴(   ),表示与动作有关。“搏”是“布列”的意思,在字中也具有表意作用。本义:施予;给予)

(2) 同本义 [grant;carry out]

勘定厥功,用敷遗后人休。——《书·康王之诰》

敷政优优,百禄是道。——《诗·商颂·长发》

舜不忍伐,而敷之文德。—— 皮日休《原弈》

(3) 又如:敷民(施于人民。敷:布施);敷施(布施);敷锡(施赐);敷教(布施教化)

(4) 铺展;铺开 [spread out;unfold]

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书·禹贡》

牖间南向,敷重篾席。——《书·顾命》

敷宴席。——《穆天子传》

离城三里,止营傅陈。——《汉书·陈汤传》。师古曰:“傅,读曰敷。敷,布也。”

(5) 搽,涂上 [apply]

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红楼梦》

(6) 又如:敷粉;敷药

(7) 通“布”(   )。宣告;陈述 [narrate in detail]

不能敷扬五教,翼赞日月。——《后汉书·张网传》

善敷者辞殊而义显。——《文心雕龙·鎔裁》

(8) 又如:敷布(陈述);敷文(铺陈文藻);敷畅(敷陈发扬);敷奏(敷陈上奉);敷释(铺叙阐释);敷布(叙陈)

(9) 开[花] [open]

用花者取花初敷时。——宋· 沈括《梦溪笔谈》

(10) 又如:敷英(开花);敷秀(敷英;敷披。开放);敷荣(繁荣;开花);敷华(开花)

(11) 传布 [propagate]。如:敷弘(传布弘扬);敷展(展布,传播);敷扬(传播宣扬);敷显(传布显扬)

(12) 宣布;公布 [make public to]。如:敷宣(宣布);敷政(推行政事);敷纶(宣诏);敷露(公布,披露)

(13) 足,够 [be sufficient for]

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清· 洪亮吉《治平篇》

(14) 又如:入不敷出;敷余(多余;多出)

(15) 通“溥”。分布;散布 [spread]

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诗·周颂·赍》

(16) 又如:敷芬(发散香气);敷条(展枝);敷闻(使名声远扬);敷兴(广布而使人高兴)

(17) 生长 [grow]

筱簜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乔。——《书·禹贡》

(18) 通“傅”(   )。附着 [stick to]

郭门在外为衡,以两木当门,凿其木,维敷上堞。——《墨子·备城门》

词性变化

敷的拼音:   

〈词性:形〉

(1) 普遍 [general;overall]

敷天之下。——《诗·周颂·般》

(2) 又如:敷求(广求;遍求);敷洽(广布);敷寻(广泛寻访);敷广(广泛传播);敷光(普照)

(3) 通“肤”。浅薄 [meagre;shallow]

末学敷浅,诚所未详。——顾野王《上呈<玉篇>启》

常用词组

敷陈、敷粉、敷料、敷设、敷霜、敷贴、敷衍、敷衍了事、敷衍塞责

  拼音  yǎn   注音  一ㄢˇ   
部首  行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86  TIFH  五笔98  TIGS  仓颉  HOEMN  郑码  OIV  四角  21221  结构  左中右电码  5888  区位  4960  统一码  884D  笔顺  ノノ丨丶丶一一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衍的拼音:yǎn(一ㄢˇ)  

⒈ 延长,开展:衍绎。衍生。推衍。展衍。敷衍。衍生物。

⒉ 多余的(指文字):衍文(书籍中因缮写、刻板、排版错误而多出来的字句)。

⒊ 低而平坦之地:衍沃(土地平坦肥美。亦作“沃衍”)。

统一码

衍字UNICODE编码U+884D,10进制: 34893,UTF-32: 0000884D,UTF-8: E8 A1 8D。

衍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衍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develop、redundant、spread out

造字法

会意:从氵、从行

English

overflow, spill over, spread ou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衍的拼音: yǎn  

〈词性:动〉

(1) (会意。从水,从行。本义:水流入海)

(2) 水循河道流汇于海 [flow into sea]

衍,水朝宗于海貌也。——《说文》

至今衍于四海。——《书大传》。注:“犹溢也。”

水直衍。——《太玄·法》。注:“达也。”

(3) 溢出,水满而出 [overflow]

东注太湖,衍溢陂池。——司马相如《上林赋》

在中也。——《易·需》。虞注:“流也。”

(4) 又如:衍溢(水满溢);衍涝(谓雨水满溢)

(5) 散开 [disperse]

衍溢漂疾。——汉· 枚乘《七发》

(6) 分布 [be distributed]

千乘方毂,万骑骈罗,衍陈于岐、梁,东横乎大河。——《后汉书》

(7) 通“演”。推演;演述 [deduce]

大衍之数五十。——《易·系辞上》

(8) 又如:衍说(讲说);衍声(谓文字从声音上演变);衍形(谓文字从形体上演变);衍算(推算数字);衍忒(推算过失)

(9) 扩展,扩充 [expand]

丘明衍传, 迁、 固承流,史书始粲然大备。—— 章炳麟语

(10) 又如:衍文义书(借题发挥的文章);衍功(谓广建功业);衍食(扩大食邑)

(11) 动植物孳生繁茂 [lush]

荐草多衍,则六畜易繁也。——《管子》

(12) 通“延”( yán  )绵延 [be continuous]

二曰衍祭。——《周礼·春官·大祝》。郑注:“衍,当为延。”

无迁无衍,命乃长久。——《管子·白心》

(13) 又如:衍曼(绵延不绝貌);衍嗣(绵延,继续);衍庆(绵延吉庆)

词性变化

衍的拼音: yǎn  

〈词性:形〉

(1) 以盛、多、过多、多余为特点的 [redundant;superfluous]

国富人衍。——杜笃《论都赋》

(2) 又如:衍文(因抄刊古书而误增的字);衍溢;衍辞(多余的辞藻);衍句(因缮写、刻版、排牍等错误而多出的句子);衍字(因缮写、刻版、排版等错误而多出的字);衍误(增衍和讹误)

(3) 丰富的, 种类多、数量大的 [rich]

仁人绌约,暴人衍矣。——《荀子》

(4) 富足的 [plentiful]

修文则财衍,行武则士要。——《后汉书》

(5) 多余 [surplus]

岁衍百余万缗,淮俗若之。——宋之莹《玉壶诗话》

衍的拼音: yǎn  

〈词性:名〉

(1) 山坡。山顶和山脚之间的部分 [hillside]

文公梦黄蛇自天下属地,其口止于 鄜衍。——《史记·封禅书》

(2) 一片软湿的土地;沼泽 [marsh]

巡陆夷之曲衍隙兮。——《楚辞

(3) 低而平坦之地 [low and smooth land]

民之有口…犹其原湿衍活也,衣食于是乎生。——《国语》

常用词组

衍变、衍射、衍生、衍生物、衍文

  拼音  sāi sài sè   
注音  ㄙㄞ ㄙㄞˋ ㄙㄜˋ   
部首  土部  部外笔画  10画  总笔画  13画  
五笔86  PFJF  五笔98  PAWF  仓颉  JTCG  郑码  WDOB  四角  30104  结构  上中下电码  1049  区位  4091  统一码  585E  笔顺  丶丶フ一一丨丨一ノ丶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塞的拼音:sāi(ㄙㄞ)  

⒈ 堵,填满空隙:堵塞漏洞。塞尺。塞规。

⒉ 堵住器物口的东西:活塞。塞子。

其他字义

塞的拼音:sài(ㄙㄞˋ)  

⒈ 边界上险要地方:要塞。关塞。塞外。边塞。塞翁失马。

其他字义

塞的拼音:sè(ㄙㄜˋ)  

⒈ 义同(一),用于若干书面语词:闭塞。阻塞。搪塞。塞责。顿开茅塞。

统一码

塞字UNICODE编码U+585E,10进制: 22622,UTF-32: 0000585E,UTF-8: E5 A1 9E。

塞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塞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㥶㩙揌簺賽

汉英互译

a place of strategic importance、fill in、stopper、stuff、tuck

造字法

会意兼形声:从土、寒省声

English

stop up, block, seal, cork; pass, frontier; fortres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塞的拼音:

sāi  

〈词性:动〉

(1) (会意兼形声。从土,塞( xià  )声。塞同罅,空隙之义。本义:阻隔;堵住)

(2) 同本义 [stop up;block up]

塞,隔也。——《说文》

四塞世告至。——《礼记·名堂位》。注:“四塞,谓夷服、镇服、蕃服在四方为蔽塞者。”

塞向墐户。——《诗·豳风》

从者塞途。——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列子·汤问》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出师表》

(3) 又如:塞耳(堵住耳朵);塞绝(堵塞断绝);塞噎(阻塞,哽噎);塞话(使人生气的话);塞狗洞(把银钱花在无用的地方);塞除(堵塞并消除);塞井夷灶(填井平灶。谓作好布阵的准备。亦表示决心战斗,义无反顾);塞井焚舍(填井烧屋,表示决心死战)

(4) 填塞;充满 [stuff;cram;squeeze in]

志气塞乎天地。——《孔子·闲居》注:“满也。”

五味芬芳,以塞其口。——《荀子·富国》。注:“犹充也。”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红女白婆,填塞门户。——《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箱子不太满,再塞点东西;这房子里居然塞了八辆车

(6) 遏止,禁止 [suppress;prohibit;ban;forbid]

善治者塞民以法。——《商君书·画策》

(7) 又如:塞默(犹沉默,不作声);塞嘿(塞默)

(8) 使满足[satisfy]。如:塞望(满足别人期望);塞职(称职);塞白(充数)

(9) 补救;抵偿[compensate]

将欲何施,以塞此名。——《汉书·于定国传》

(10) 又如:塞咎(抵补罪过)

(11) 答,回报[answer;repay]。如:塞别(酬别);塞诘(回答问题)

(12) 安插,给某人安排一个岗位 [manage to arrange a position for sb.]。如:他在办公室里又塞了一个人进来当探子

(13) 行贿 [practise bribe]。如:再塞他点钱,事情就能办成了

(14) 搪塞;应付 [evade;stall]

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聊斋志异·促织》

(15) 又如:塞白(拼凑文字搪塞或应付考试)

词性变化

塞的拼音: sāi  

〈词性:名〉

塞子,堵住洞口、瓶口等的东西 [stopper;cork]。如:瓶塞;木塞;活塞

塞的拼音: sāi  

〈词性:形〉

(1) 困窘,时运不通 [be in difficult position]

孰云时与命,通塞皆自由。——韩愈《驽骥》

(2) 诚实 [honest]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诗·邶风·燕燕》

(3) 另见 sài;sè  

常用词组

塞包袱、塞擦音、塞车、塞耳偷铃、塞规

基本词义

塞的拼音: sài  

〈词性:名〉

(1) 险要之处;要塞,边塞 [pass a place of strategic importance;fortress]

完要塞。——《礼记·月令》。注:“边城要害处也。”

而世主不敢交阳侯之塞。——《战国策·秦策》。注:“隘处也。”

山有九塞。——《吕氏春秋·有始》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2) 又如:边塞(边疆地区的要塞);塞守(占据边界险要处);塞人(古代指塞外的游牧民族);塞徼(边塞上的碉堡);塞邦(塞外之国);塞色(塞外的景象);塞邑(形势险要的边境城邑);塞角(塞外所吹的号角);塞垣(本指汉代为抵御鲜卑所设的边塞,后亦指长城;边关城墙)

(3) 边境[frontier]

筑明堂于塞外。——《汉书·邓通传》。注:“境外也。”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宋· 范仲淹《渔家傲》

(4) 又如:塞垣(边境地带);塞曲(边远地区的乐曲);塞氛(边境上的气氛。指敌方的威胁);塞关(边境上的关隘)

(5) 特指东北边境 [Northern frontier]。如:塞外江南;塞北(北方的边土)

(6) 通“簺”。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 [gambling]

问骰奚事,则博塞以游。——《庄子·骈拇》

禁博塞。——《管子·四时》

词性变化

塞的拼音: sài  

〈词性:动〉

(1) 构筑要塞 [build fortress;construct fortifications]

南朝违约塞 雁门,增塘水,治城隍,籍民兵,此何意也?—— 宋· 苏轼《富郑公神道碑》

(2) 通“赛”。酬神 [sacrifice to God]

举春祭,塞久祷。——《管子·禁藏》

杀牛塞祷。——《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诏令太官给塞具。——《后汉书·曹节传》。李贤注:“塞,报祠也。字当为赛,通也。”

冬塞祷词。——班固《汉书·郊祀志》

(3) 又如:塞具(祭祀用的器具)

(4) 另见 sāi  ;   

常用词组

塞外、塞翁失马

基本词义

塞的拼音:   

〈词性:动〉

(1) 通“僿”。实,堵、填充空隙,用于书面词语中 [stuff]

刚而塞。——《书·皋陶谟》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诗·邶风·燕燕》。郑《笺》云:塞,充实也。《说文》:僿,实也。

志气塞乎天地。——《礼记·孔子闲居》

(2) 又如:闭耳塞听;阻塞

(3) 另见 sāi  ; sài  

常用词组

塞音、塞责

  拼音  zé zhài   注音  ㄗㄜˊ ㄓㄞˋ   繁体    
部首  贝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GMU  仓颉  QMBO  郑码  CILO  四角  50802  结构  上下电码  6307  区位  5280  统一码  8D23  笔顺  一一丨一丨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责(責)的拼音:zé(ㄗㄜˊ)  

⒈ 责任,分(fèn)内应做的事:责任。尽责。负责。职责。专责。责无旁贷。

⒉ 要求:责求。责令。责成。

⒊ 指摘过失:求全责备。责怪。斥责。责罚。谴责。

⒋ 质问,诘(jié)问:责问。责难。责让。

⒌ 旧指为了惩罚而打:鞭责。杖责。

其他字义

责的拼音:zhài(ㄓㄞˋ)  

⒈ 古同“债”。

统一码

责字UNICODE编码U+8D23,10进制: 36131,UTF-32: 00008D23,UTF-8: E8 B4 A3。

责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责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責㥽

汉英互译

blame、demand、duty、punish、repove、require、responsibility

造字法

形声:下形上(cì)声

English

one's responsibility, dut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责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小篆字形。从贝,朿(   )声。( zhài  )本义:债款,债务)

(2) 索取(财物) [ask for;demand]

责,求也。——《说文》

往责于东邑。——《吕氏春秋·慎行论》

责之里正。——《聊斋志异·促织》

责一头。

以塞官责。

(3) 又如:责偿(索取赔偿);责货(索贿);责诺(求取他人的许诺);责义(以合乎礼义要求别人);责债(索债);责赂(索求财物)

(4) 责备 [reproach;blame;reprove]

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书·泰誓》

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史记·项羽本纪》

无责也。——清· 方苞《狱中杂记》

(5) 又如:叱责(大声呵叱责备);呵责(呵斥);苛责(过严地责备);责嚷(责备;训斥);责劝(责备并规劝);责黜(责备和贬黜);谴责(严加申斥);责让(责备、谴责);贬责(指出过失,加以批评;责备)

(6) 惩罚 [punish]

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聊斋志异·促织》

崇患太祖慵惰不作业,数加笞责。——《新五代史·梁家人传》

(7) 又如:笞责;责惩(责罚惩处);责知(责罚包庇罪人、知情不言者);责杖(以杖刑责罚)

(8) 诘问 [question closely;interrogate]

收奴婢十余人去,责以杀婢事。——《汉书·赵严韩张两王传》

(9) 又如:责诘(责问);责究(责问追究)

(10) 责令;要求 [order;demand]

今释其所有,责其所无。——《盐铁论·本议》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赦罪责功。——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责己也重以周。——唐· 韩愈《原毁》

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史记·李将军列传》

责成人之道。——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11) 又如:责报(让人报答;图报);责办(责成办理);责买(责成购买)

词性变化

责的拼音:

  

〈词性:名〉

(1) 责任,差使 [duty;responsibility]

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史记·项羽本纪》

主道者,使人臣有必言之责,又有不言之责。——《韩非子》

救护之责。——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专责(专门担负的某项责任);权责(权力和责任);负责(担负责任);卸责(推卸责任);职责(职务和责任);罪责(罪行的责任)

(3) 另见 zhài  

常用词组

责备、责成、责打、责罚、责怪、责令、责骂、责难、责任、责任心、责问、责无旁贷、责有攸归

基本词义

责的拼音:

zhài  

〈词性:名〉

(1) 欠别人的财物。后作“债”[debt]

听称责以傅别。——《周礼·小宰》。司农注:“称责,谓贷子。”

薄敛已责。——《左传·昭公二十年》

使无券契之责。——《管子·轻重乙》

博言负责数百万。——《汉书·淮阳宪王钦传》。注:“假贷人财物未偿者。”

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书·金滕》

宋多责赂于 郑。——《左传·桓公十三年》

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战国策·齐策》

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汉书·高帝纪上》

(2) 另见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