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fú yǐn míng dá
注音ㄈㄨˊ 一ㄣˇ ㄇ一ㄥˊ ㄉㄚˊ
解释见“孚尹旁达”。
出处宋·叶適《中奉大夫尚书工部侍郎曾公墓志铭》:“公孚尹明达,既早慧,长益贯研古今,出其英华,皆有新意。”
用法作谓语、分句;指人的品德。
感情孚尹明达是褒义词。
繁体孚尹明達
近义孚尹旁达
动物生肖牛,虎,蛇
孚的拼音:fú(ㄈㄨˊ)
⒈ 信用。
⒉ 为人所信服:深孚众望。
孚字UNICODE编码U+5B5A,10进制: 23386,UTF-32: 00005B5A,UTF-8: E5 AD 9A。
孚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孚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俘附孵琈稃
会意
brood over eggs; have confidence
详细解释◎ 孚的拼音: fū
〈词性:动〉
(1) 孵化。后作“孵” [hatch]
孚,卵孚也。——《说文》。徐锴曰:“鸟抱,恒以爪覆其卵也。”。又如:孚育(孵化);孚乳(孵化生育);孚化(孵化);孚萌(孵育滋生)
(2) 通“稃”。谷粒的壳 [husk]
苟本正,则华英必得其节,以秀孚矣。——《大戴礼·少间》
(3) 又如:孚甲(谷壳)
(4) 另见 fú
◎ 孚的拼音: fú
〈词性:动〉
(1) 相信;信任 [believe in;inspire confidence in sb.]
孚,一曰信也。——《说文》
孚,信也。——《尔雅》
中孚信也。——《易·杂卦传》。徐锴曰:“鸟之孚卵,皆如其期不失信也。”
五辞简孚。——《书·吕刑》
万邦作孚。——《诗·大雅·文王》
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2) 又如:孚佑(信任而佑助)
(3) 为人所信服,使信任 [be convinced,trust]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传·庄公十年》
(4) 又如:深孚众望;名孚众望
(5) “俘”的古字。俘获;俘虏 [capture]
孚人万三千八十一人。——《小盂鼎》
(6) 通“付”。付与 [pay]。如:孚命(授命)
(7) 相应;符合 [conform]。如:孚合(符合,相合);孚瑜(美色,颜色和悦)
(8) 通“莩”。草木种子分裂发芽 [sprout]
柳稊。稊也者,发孚也。——《大戴礼·夏小正》
(9) 又如:孚甲(植物种子的外壳。引申为萌发,萌生);孚笋(新竹、幼竹)
(10) 通“浮”。浮露 [appear before one's eyes]
孚尹旁达,信也。——《礼记·聘义》
◎ 孚的拼音: fú
〈词性:名〉
(1) 信用;信誉 [trustworthiness;credit;prestige]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诗·大雅·下武》
(2) 又如:孚信(信用;信誉);孚感(精诚感通);孚释(恳切的解释);孚洽(诚恳融洽)
(3) 另见 fū
尹的拼音:yǐn(一ㄣˇ)
⒈ 治理:以尹天下。
⒉ 官名:令尹。府尹。京兆尹。
⒊ 姓。
尹字UNICODE编码U+5C39,10进制: 23609,UTF-32: 00005C39,UTF-8: E5 B0 B9。
尹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尹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会意:从弓、从丨
govern; oversee; director
详细解释◎ 尹的拼音: yǐn
〈词性: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一竖表示笔,右边是“又”(手),象手拿笔,以表示治事。本义:治理) 同本义 [administer]
尹,治也。——《说文》
以尹天下。——《左传·定公四年》
(2) 又如:尹京(治理京畿);尹祭(古代用于祭祀的切割方正的干肉)
◎ 尹的拼音: yǐn
〈词性:名〉
(1) 旧时官名 [magistrate;a title in old times]
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论语·公冶长》
不以非郑尹。—— 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拥至尹前。——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有卿尹。——清· 周容《芋老人传》
(2) 又如:府尹;京兆尹;尹氏(官名。掌管册命臣工之事);尹寺(宦官);尹长(官长)
(3) 姓。如:尹午(复姓)
明的拼音:míng(ㄇ一ㄥˊ)
⒈ 亮,与“暗”相对:明亮。明媚。明净。明鉴(a.明镜;b.指可为借鉴的明显的前例;c.明察)。明灭。明眸。明艳。明星。明珠暗投(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团伙,亦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
⒉ 清楚:明白。明显。明晰。明了。明确。明朗。
⒊ 懂得,了解:明哲保身。不明事理。深明大义。
⒋ 公开,不隐蔽:明说。明讲。明处。
⒌ 能够看清事物:明察秋毫。耳聪目明。眼明手快。
⒍ 睿智:英明。贤明。明君。
⒎ 视觉,眼力:失明。
⒏ 神灵,泛指祭神供神之物:明器(殉葬用的器物,亦作“冥器”)。
⒐ 次(专指日或年):明日。明年。
⒑ 中国朝代名:明代。
⒒ 姓。
明字UNICODE编码U+660E,10进制: 26126,UTF-32: 0000660E,UTF-8: E6 98 8E。
明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明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朙眀
bright、clear、clear-sighted、honest、immediately、Ming
亮、灭、暗
会意
bright, light, brilliant; clear
详细解释◎ 明的拼音:
朙 míng
〈词性:形〉
(1) (会意。甲骨文以“日、月”发光表示明亮。小篆从月囧( jiǒng ),从月,取月之光;从囧,取窗牖之明亮。本义:明亮,清晰明亮)
(2) 同本义。与“昏暗”相对 [brilliant;light;bright]
朙,照也。——《说文》
照临四方曰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东方明矣。——《诗·齐风·鸡鸣》
明,精白也。——《国语·周语》
视曰明。——《书·洪范》
明则著。——《礼记·中庸》
明星谓之启明。——《尔雅》
东有启明。——《诗·小雅·大东》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荀子·天论》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唐· 李白《秋浦歌》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苏轼《赤壁赋》
禁卒居中央,牖其以通明,屋极有窗以达气。——方苞《狱中杂记》
明月斜挂。——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江船火独明。——唐· 杜甫《春夜喜雨》
明暗之掩映。——蔡元培《图画》
(3) 又如:明星(明亮的星。泛指众星);明珠(明亮的宝珠。多指珍珠);明明(明亮);明丢丢(明朗朗,明光光,明灼灼,明亮亮;明亮貌);明晃晃(明幌幌,光亮闪烁);明晦(晴阴);明彩(光彩)
(4) 明白,清楚 [plain;explicit]
明谓左右。——《战国策·赵策》
名实已明。——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扬之欲其明。——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5) 又如:明切(明白深切);明言(明白的话);明悉(详细清楚);明标着册历(标,写。册历,指账本)
(6) 圣明,明察,明智 [perceived;sage]
耀明于子。——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明智而忠信。——汉· 贾谊《过秦论》
幸遇明主。——南明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7) 又如:明后(圣明的君主);明主(英明的君主);明上(圣上,尊称君主);明王(贤明的君主);明公(对有地位者的尊称)
(8) 明显,明确 [clear;obvious]
君法明,伦有常。——《荀子·成相》
(9) 又如:明分(明确的本分);明刑(明确的法令);明效(明显的效果)
(10) 明艳, 鲜明 [bright and beautiful]。 如:明服(鲜艳的服饰);明姿(明艳的姿态);明绚(明丽绚烂)
(11) 明慧,聪明 [clever]。如:明明(聪明敏察的样子。多用来歌颂帝王、神明;明亮的样子);明秀(聪明秀美);明果(聪颖果决);明俊(明慧俊异)
(12) 心地光明 [purehearted]。如:明人(心地光明的人)
(13) 严明 [strict and impartial]。如:明刑(严明的刑罚);明法(使法律严明);明辟(严明法律)
(14) 清明,修明 [sober and calm]。如:明代(政治清明的时代);明制(清明的法制);明治(修明政事);明政(清明的政治)
(15) 高明 [brilliant;wise]。如: 明哲(明智而洞察事理的人);明见万里(识见高明,对很远的地方发生的事也能了解得十分清楚)
(16) 强盛, 旺盛 [powerful and prosperous]。如:明昌(昌盛发达,昌明);明盛(昌明兴盛;旺盛,兴盛)
(17) 洁净(祭供品) [pure]。如:明水(祭祀用的净水);明衣(在斋戒期穿用的干净内衣;死者洁身后所穿的干净内衣);明酌(清酒,用于祭祀)
(18) 次于今天或今年的 [immediately following in time]。如:明月(下一个月);明旦(下一个早晨,明晨;明天);明岁(明年);明当(明天);明后(以后)
(19) 明快,爽直 [frank;candid]。如:明坦(明快坦直);明烈(爽朗刚正);明朗(乐观,开朗)
◎ 明的拼音: míng
〈词性:动〉
(1) 照亮 [light]
火尚足以明。——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 又如:明中(明照中天);明烛(照亮)
(3) 点燃,点亮 [fire;light]
并非明火执仗,怎算是强盗?——《红楼梦》
(4) 又如:明火执杖(点着火把,拿着武器,公开活动);明灯(点灯)
(5) 懂得,了解 [understand]
愚者亦明之。——清· 黄宗羲《原君》
吾未其明也。——唐· 韩愈《师说》
明于治乱。——《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明经义谙雅故(了解经书的意义,通晓过去的文章典故。谙:熟悉);明中(通晓星象历法);明悟(明白领悟);明理(明白道理)
(7) 阐明,表明 [make known;expound]
文者以明道。——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明死生之大。——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明道德之广崇。——《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8) 又如:明心(表明心迹);明志(表明心志);明明(表明)
(9) 明确 [pinpoint]
明法度,定律令。——《史记》
(10) 又如:明分(明确职分);明惑(明确与困惑)
(11) 分辨,区分 [distinguish]。如:明正(辨明);明辨(分辨清楚)
(12) 通“盛”。受 [ladle;fill]
以我齐明,与我牺羊。——《诗·小雅·甫田》。注:“明者,盛之假借。
(13) 通“盟”。结盟 [become allies;form an valliance]
此邦之人,不可与明。——《诗·小雅·黄鸟》
以其背明约而杀义帝也。——《汉书·黥布传》
◎ 明的拼音: míng
〈词性:名〉
(1) 松明 [pine torches]。如:明子(松明)
(2) 白昼,白天 [day]
靡明靡晦。——《诗·大雅·荡》
(3) 又如:明夜(昼夜)
(4) 人世,阳世 [man’s world]
人神幽明绝,朋好云雨乖。——颜延年《和谢监灵运》
(5) 又如:明幽(人间和阴间);明晦(人世与阴间)
(6) 眼睛,视力 [sight]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孟子·梁惠王上》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史记·太史公自序》
(7) 又如:不用明焉;明杖(盲人用以代眼的手杖)
(8) 神,神灵 [God]。如:明衣(神明之衣);明祀(对审明的祭祀);明宫(明祠。神祠)
(9) 明朝 [Ming Dynasty]。(1368—1644年)朱元璋所建。先定都南京,永乐年间迁都北京
明有奇巧人。—— 明· 魏学洢《核舟记》
明朝一典史。——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10) 又如:明人(明代的人)
(11) 通“名”。声名、名誉 [fame;reputation;renown]
则天下之明誉兴。——《大戴礼·主言》
(12) 通“名”。名分,地位身分 [social status of a person]
收陵、 婴之明分,绝 信、 布之觊觎。——《汉书·叙传上》
(13) 姓
◎ 明的拼音: míng
〈词性:副〉
(1) 公开 [overt;open]
明诏大号。——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2) 又如:明正(公开处置);明升暗降(表面上升官,暗中却被削去了权力);明伙(公然结伙)
明白、明白、明白人、明摆着、明辨是非、明察、明察秋毫、明澈、明处、明窗净几、明达、明珰、明道、明德、明灯、明断、明矾、明告、明沟、明光瓦亮、明晃晃、明火执仗、明鉴、明胶、明教、明洁、明净、明镜、明快、明来暗往、明朗、明里、明理,明理儿、明丽、明亮、明了、明了、明伦堂、明码、明媒正娶、明媚、明灭、明明、明明白白、明眸、明眸善睐、明目、明目张胆、明年、明盘、明器、明枪暗箭、明抢、明情、明区、明渠、明确、明确、明儿、明人不作暗事、明日、明日黄花、明锐、明若观火、明升暗降、明闪闪、明示、明誓、明说、明堂,明唐、明天、明瓦、明瓦天棚、明文、明晰、明细、明细账、明显、明线、明信片、明星、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明艳、明于治乱、明喻、明月、明月珰、明月珠、明朝、明哲、明哲保身、明争暗斗、明睁大眼、明正典刑、明证、明知、明知故犯、明知故问、明智、明珠、明珠投暗、明烛天南
达(達)的拼音:dá(ㄉㄚˊ)
⒈ 通:四通八达。达德(通行天下的美德)。达人。达士(达人)。
⒉ 通晓:洞达。练达。
⒊ 遍,全面: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不计个人的得失)。
⒋ 到:到达。抵达。通宵达旦。
⒌ 实现:目的已达。
⒍ 传出来:传(chuán )达。转(zhuǎn )达。
⒎ 得到显要的地位:显达。达官贵人。
⒏ 姓。
达字UNICODE编码U+8FBE,10进制: 36798,UTF-32: 00008FBE,UTF-8: E8 BE BE。
达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达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迏迖達㒓
express、extend、reach
形声:从辶、大声
arrive at, reach; intelligent; smooth, slippery
详细解释◎ 达的拼音:
達 dá
〈词性:动〉
(1) (形声。从辵( chuò ),羍声。本义:道路畅通)
(2) 同本义。泛指畅通 [lead to;go to]
达,行不相遇也。——《说文》
达,通也。——《广雅》
左右达为夹室,所以相隔。——《礼记·内则》
寡人其达王于甬句东。——《国语·吴语》
达四聪。——《虞书》
达于河。——《书·禹贡》
七曰达吏。——《周礼·大宰》
下达。——《仪礼·士昏礼》
天下达道。——《礼记·中庸》
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唐· 李朝威《柳毅传》
屋极有窗以达气。——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四通八达;达越(疏通瑟底之孔使其声迟重);达乡(相对而畅达的窗户)
(4) 到达,通到 [reach;achieve;attain]
凉州之兵始达 咸阳。——《资治通鉴》
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李白《丁都护歌》
指通豫南,达于 汉阴。——《列子·汤问》
日与其徒置酒酣歌达曙。——清· 方苞《狱中杂记》
自昏达曙,目不交睫。——《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小麦亩产达千斤;达济(渡水到达彼岸);达标(达到规定的标准)
(6) 通达事理;通晓,见识高远 [thoroughly understand]
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柳宗元《送薛存义序》
都给事中舒化论 瑞迂滞不达政体。——《明史·海瑞传》
(7) 又如:达者(通达事理的人);达才(通达事理的人);达臣(通达义理的臣子);达言(通达事理的言论);达见(洞晓事物的道理)
(8) 通晓事理,理解,明白 [understand]
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王勃《滕王阁序》
(9) 又如:达心(心里明白通达);达生(能参透人生,了解性命的本质);达权(明白权宜的道理,能临急应变)
(10) 荐举 [recommend]
在位多所荐达。——《后汉书·黄香传》
(11) 又如:达能(举荐有才能的人);达吏(向上举荐官吏)
(12) 将意思表达出来 [express;convey]
子曰:“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13) 又如:转达(把一方的意思告诉另一方);达旨(表达思想);达诚(表达诚挚之情);达善(表达善意);达信(传达消息);达知(通知;告知)
◎ 达的拼音:
達 dá
〈词性:形〉
(1) 通行的;共同的 [current;general]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礼记·中庸》
(2) 又如:达尊(天下人公认的尊贵事物);达孝(天下共认的最大孝道);达制(通行的制度)
(3)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看得开) [comprehensive]。如:达节(不拘常规而合于节义)
(4) 显达(地位高而有名声) [illustrious and influential]
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5) 又如:达遂(显达顺遂);达宦(职位显要的官吏);达官贵人(地位高的官吏和尊贵显赫的人物)
◎ 达的拼音:
達 dá
〈词性:名〉
(1) 〈词性:方〉∶指父亲 [father]。如:俺达
(2) 地名 [Da county]。今四川省达县
(3) 各处 [everywhere]。如:达听(多方听闻)
(4) 姓
◎ 达的拼音:
達 dá
<象>
形容物体相碰时发出的声响
达、达、达,泥浆直溅。——叶圣陶《寒假的一天》
达标、达成、达旦、达到、达尔文、达尔文学说、达观、达·芬奇、达官、达赖、达赖喇嘛、达人、达士、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