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改弦易调的意思

gǎixiándiào

改弦易调



拼音gǎi xián yì diào

注音ㄍㄞˇ ㄒ一ㄢˊ 一ˋ ㄉ一ㄠˋ

解释犹改张易调。

出处《隋书·梁彥光传》:“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行为等。

感情改弦易调是中性词。

繁体改絃易調

近义改弦更张、改曲易调、改弦易张

英语change over to new ways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gǎi   注音  ㄍㄞˇ   
简体部首  攵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7画  
繁体部首  攴部  
五笔  NTY  仓颉  SUOK  郑码  YYMO  四角  18740  结构  左右电码  2395  区位  2436  统一码  6539  笔顺  フ一フノ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改的拼音:gǎi(ㄍㄞˇ)  

⒈ 变更,更换:改变。更(gēng   )改。改革。改造。改善。改弦更张。朝令夕改。改编。改写。纂改。

⒉ 姓。

统一码

改字UNICODE编码U+6539,10进制: 25913,UTF-32: 00006539,UTF-8: E6 94 B9。

改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改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lter、change、correct、put right、rectify、revise、transform

造字法

会意:从攵、从己

English

change, alter; improve, remodel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改的拼音: gǎi  

〈词性: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己”,象一个跪着的小孩子;右边是“攴”(   ),象以手持杖或执鞭。表示教子改过归正之意。本义: 改变)

(2) 同本义 [change]

改,更也。——《说文》

敝予又改为兮。——《诗·郑风·缁文》

盖改葬也。——《公羊传·庄公三年》

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改取一个挟之。——《仪礼·乡射礼》。注:“更也。”

改居则请退可也。——《仪礼·士相见礼》

执政未改。——《国语·鲁语下》

前图未改。——《楚辞·九章·怀沙》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3) 又如:改容加饰(改变神气而加以奖饰);改适(改嫁);改教(改任执教);改律(改变法规);改视(改变看法;另眼相看);改节(改变节操)

(4) 改正;纠正 [correct]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世说新语·自新》

(5) 又如:改励(改过自勉);改悟(醒悟改过);改悛(改悔)

(6) 修改;修订 [revise]。如:衣服太大,往小里改一改;改作文;改文章;改纂(改写);改笔(指修改后的文字)

词性变化

改的拼音: gǎi  

〈词性:副〉

(1) 重新;再 [again;anew]

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诗·郑风 ·缁衣》

(2) 又如:改卜(重新占卜;另行选择);改口沓舌(重新转动舌头,改变原来的说法);改作(重制;另制);改析(重新划分);改撰(重新撰写)

(3) 另行;改任 [separately]

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明年正月,召为南京右佥都御史,道改 南吏部右侍郎。——《明史·海瑞传》

(4) 又如:改聚(另行增加民众);改置(另行设置);改授(另行授予官职);改除(另行授官);改取(另行采择)

改的拼音: Gǎi  

〈词性:名〉

常用词组

改版、改扮、改编、改变、改朝换代、改称、改成、改道、改掉、改订、改动、改恶向善、改稿、改革、改观、改过、改过向善,改过迁善、改过自新、改行、改换、改悔、改嫁、改建、改进、改口、改良、改良主义、改判、改期、改任、改日、改色、改善、改天、改天换地、改头换面、改图、改土、改弦更张、改弦易辙、改邪归正、改写、改选、改样、改业、改移、改元、改造、改辙、改正、改制、改装、改锥、改组、改嘴

  拼音  xián   注音  ㄒ一ㄢˊ   
部首  弓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XYXY  仓颉  NYVI  郑码  YZZZ  四角  10232  结构  左右电码  1720  区位  4750  统一码  5F26  笔顺  フ一フ丶一フ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弦的拼音:xián(ㄒ一ㄢˊ)  

⒈ 系在弓背两端的、能发箭的绳状物:弓弦。弦韦(“弦”指弓弦,“韦”是兽皮,弦紧皮软,喻性子急缓不同。古人佩弦来警戒自己的性缓,佩韦以警戒自己的性急;后遂用“弦韦”喻朋友的规劝)。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八或二十二、三,月亮半圆,形似弓弦,故名)。上弦(农历每月初七或初八的月相)。下弦(农历每月二十二或二十三的月相)。应弦而倒。

⒉ 乐器上发声的线:琴弦。弦子(a.指琴弦;b.乐器“三弦”的通称)。弦歌。管弦。续弦(古人以琴瑟喻夫妻,故又以“断弦”喻丧妻,以“续弦”喻再娶)。弦外之音。

⒊ 中国古代称不等腰直三角形的斜边。

⒋ 中医脉象名:弦脉。

统一码

弦字UNICODE编码U+5F26,10进制: 24358,UTF-32: 00005F26,UTF-8: E5 BC A6。

弦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弦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owstring、string、spring、chord

造字法

形声:从弓、玄声

English

string; hypotenuse, crescen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弦的拼音:

xián  

〈词性:名〉

(1) (会意。左为“弓”,右为“丝”。弓弦是用丝做成的。本义:弓弦)

(2) 同本义 [bowstring]

弦,弓弦也。从弓,象丝轸之形。——《说文》

无待韦弦。——《文选·王文宪集序》

故佩弦以自急。——《韩非子·观行》

引弦而战。——《淮南子·人间训》

抚弦登陴。——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3) 又如:弦箭(弦上之箭);弦栝(弓弦和箭末扣弦处)

(4) 弓弩 [bow]。如:弦刃(弓和刀);弦木(指弓);弦矢(弓箭)

(5) 乐器上的肠线或金属丝 [string of a musical instrument]

弦而鼓之。——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朝歌夜弦。——唐· 杜牧《阿房宫赋》

转轴拨弦。——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小弦切切

(6) 又如:弦徽(琴弦与琴徽;系琴弦之绳。后也指琴面上的标志);弦乐(丝弦乐器);弦子(胡琴);弦吹(泛称弦管乐);弦柱(乐器上绾丝的柱子);弦桐(琴的别名。以桐木为造琴良材,故名)

(7) 弦乐器 [strings]

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吕氏春秋》

(8) 又如:弦子(胡琴);弦吹(指弦乐器和管乐器);弦柱(乐器绾丝之柱);弦乐(丝弦乐器);弦子(三弦)

(9) 弦乐器弹奏出的声音 [sound of strings]

管清疑警鹤,弦巧似娇莺。——唐· 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

(10) 又如:弦歌(歌泳诵读,也指儒家的礼乐教化);弦节(琴瑟之节拍);弦外之音(同“絃外之音”。喻指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

(11) [数]∶连结曲线上两点的直线;特指曲线上正割的两个交点之间的线段 [chord]

(12) 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直角所对的边) [hypotenuse]

勾三、股四、弦五。——《周髀算经》

(13) 四分之一 [quarter]

(14) 地平圈按四分之一划分的一个部分或相当于这一部分的基本方位点

(15) 月球公转的四分之一。即上弦是月球在太阳之东90°时的位相,下弦是月球在太阳之西90°时的位相。如:上弦;下弦

(16) 半圆形的月亮 [semicircular moon]

月中分谓之弦。——《论衡·四讳》

(17) 又如:弦朔(指农历每月的初七、初八、廿二、廿三日(弦日)和初一(朔日));弦晦;弦望(月相变化)

(18) [天文]∶形成直角的三体的一种组态,尤指太阳系中太阳位于90°角顶点的组态 [dichotomy]

(19) 周代国名 [Xian state]。春秋时为楚所灭。故城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南

楚人灭 弦, 弦子奔 黄。——《春秋》

(20) 〈词性:方〉∶发条 [clockwork spring]。如:上弦;钟弦

(21) 弦脉。中医指脉气紧张,是脉象之一 [tight]

六脉皆弦,因平日郁结所致。——《红楼梦》

(22) 又如:弦怯(指弦脉虚弱);弦芤(切脉时如同指按丝弦、浮大中空)

(23) 姓

词性变化

弦的拼音: xián  

<动〉

(1) 弹奏琴瑟等弦乐器 [string]

北面而弦。——《礼记·乐记》。注:“谓鼓琴瑟也。”

匡坐而弦。——《庄子·让王》

春诵夏弦。——《礼记·文王世子》

(2) 又如:弦音(拉弓弦的声音);弦琴(弹琴)

(3) 安上弓弦 [set bowstring]

弦大木为弓。——《后汉书》

(4) 又如:弦弧(在曲木上张弦成弓)

常用词组

弦而鼓之、弦歌、弦切角、弦诵、弦外之意、弦月窗、弦乐、弦乐器

  拼音    注音  一ˋ   
部首  日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JQRR  仓颉  APHH  郑码  KROD  四角  60227  结构  上下电码  2496  区位  5055  统一码  6613  笔顺  丨フ一一ノフノ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易的拼音:yì(一ˋ)  

⒈ 不费力,与“难”相对:容易。易与(容易对付)。易于。

⒉ 和悦:平易(a.态度谦逊和蔼;b.指语言文字浅显)。

⒊ 改变:易手。易地。变易。

⒋ 交换:交易。贸易。

⒌ 轻慢:贵货易土。

⒍ 芟治草木:易墓(除治墓地的草木)。易其田畴。

⒎ 古书名,《易》即《易经》,也称《周易》。

⒏ 姓。

统一码

易字UNICODE编码U+6613,10进制: 26131,UTF-32: 00006613,UTF-8: E6 98 93。

易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易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蜴㑥

汉英互译

amiable、change、easy、exchange

相关字词

造字法

象形:像蜥蜴形

English

change; eas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易的拼音:   

〈词性:动〉

(1) (象形。本义:蜥易)

(2) 换,交换 [exchange]

寒暑易节。——《列子·汤问》

寡人欲以百里之地易安陵。——《战国策·魏策》

以大易小。

弗敢易。

易寡人之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楚人围 宋,易子而食。——《左传·哀公八年》

移风易俗。——李斯《谏逐客书》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3) 又如:易筋经(讲武术的书,托名南朝梁代达摩和尚所作);易箦(换竹席。比喻行将死亡);易货(交换货物);易地(互换所处的地位;交换土地);易身(换位)

(4) 改变,更改 [change]

狱词无易。——清· 方苞《狱中杂记》

(5) 又如:易字(改换名字);易箦(更换竹席);易辙(改变行车道路);易心(改变心志;改变想法);易初(改变初衷);易革(改革,变革);易节(改变气节操守)

(6) 替代 [replace]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易·系辞下》

北都政变,以暴易暴者数矣!——章炳麟《致段祺瑞书》

(7) 又如:易代(更换朝代)

(8) 蔓延;传播 [spread]

绝其本根,勿能使能殖,畏其易也。——《东观汉记》

(9) 又如:易种(蔓延其种)

(10) 治,整治 [renovate;dredge]

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孟子》

(11) 轻视。含有“不以为意”的意思 [make light of;despise]

易慢之心入之矣。——《礼记·乐记》。注:“易,轻易也。”

是于圣人也,胥易技兿。——《庄子·应帝王》。释文引崔注:“易,相轻易也。”

易者使倾。——《易·系辞下》。注;“易,慢易也。”

吏民慢易之。——《汉书·王嘉传》

寄伪儿啼,恐栗,为儿状。贼易之,对饮酒,醉。——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韩非子·五蠹》

词性变化

易的拼音:   

〈词性:形〉

(1) 容易。与“难”相对 [easy]

贵货而易土。——《国语·晋语七》

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礼记·乐记》

物幽兴易惬,事胜趣弥浓。——唐· 岑参《秋夜宿仙游寺南》

事有难易。——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学有难易。

(2) 又如:易与(容易对付);易可(容易);易人(可以轻易对付的人);易易(极容易);易如反掌

(3) 简易,简省 [simple and easy]

栾范易行以诱之。——《左传》

(4) 平坦 [level]

羁坚辔,附易路。——《文选·枚乘·七发》

(5) 又如:易野(平坦的原野);易道(平路);易地(平地)

(6) 平易 [unassuming]。如:易直(平易正直)

(7) 和蔼 [amiable]。如:易恬(和悦恬淡);易中(和悦其心)

易的拼音:   

〈词性:名〉

(1) 古代指阴阳变代消长的现象 [change]

王者乘时,圣人乘易。——《管子》

(2) 古代卜筮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合称三易 [divination book]

(3) 《周易》的简称 [the Book of Changes]

《易》,书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画,有交易、变易之义,故谓之《易》。——朱熹《周易本义序》

本之易。——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4) 又如:《易》之八像(《易经》中用八种符号(八卦)代表八种自然界中的现象)

(5) 古代占卜官名 [divination officer]

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土之情,立以为《易》,易抱龟南面,天子卷冕北面。——《礼记》

(6) 卜筮之象,古代以示吉凶祸福 [divination image]

卜易、谈星、看相…晚生都略知道一二。——《儒林外史》

(7) 弹奏弦乐器拽法之一,即中指向外,拨动琴弦 [one of ingering]

(8) 通“埸”。边界 [border]

观国之治乱臧否,至于疆易而端已见矣。——《荀子·富国》

六五,丧羊于易,无悔。——《易·大壮》

殖于疆易。——《汉书·食货志上》

吾易久远。——《汉书·礼乐志》

(9) 州名 [Yi prefecture]。治所在今河北省易县

(10) 易水的简称 [Yi River]。在现在河北省西部,发源于易县,在定兴县汇入南拒马河

秦兵旦暮渡 易水。——《战国策·燕策》

易,出 代州,经 保定之 易州、 安州至 高阳,下与 曹、 徐、 滋、 沙诸河合。—— 明· 徐向志《读书札记》

(11) 姓

常用词组

易安、易带、易经、易如反掌、易手、易易、易于、易箦、易帜

  拼音  tiáo diào zhōu   
注音  ㄊ一ㄠˊ ㄉ一ㄠˋ ㄓㄡ   繁体  調  
部首  讠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  YMFK  仓颉  IVBGR  郑码  SLBJ  四角  37720  结构  左右电码  6148  区位  2187  统一码  8C03  笔顺  丶フノフ一丨一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调(調)的拼音:tiáo(ㄊ一ㄠˊ)  

⒈ 搭配均匀,配合适当:调和。调谐。风调雨顺。饮食失调。

⒉ 使搭配均匀,使协调:调配。调味。

⒊ 调停使和解(调解双方关系):调停。调处。

⒋ 调剂:以临万货,以调盈虚。

⒌ 调理使康复:调养。调摄。

⒍ 调教;训练:有膂力,善调鹰隼。

⒎ 挑逗;戏弄:调笑。调情。调戏。酒后相调。

其他字义

调(調)的拼音:diào(ㄉ一ㄠˋ)  

⒈ 乐曲;乐谱:曲调。采菱调。

⒉ 乐曲定音的基调或音阶:C大调。五声调式。

⒊ 语音上的声调:调号。调类。

⒋ 说话的腔调:南腔北调。

⒌ 口气;论调:一副教训人的调。两人人的发言是一个调。

⒍ 人所蕴含或显露出来的风格、才情、气质:情调。格调。

⒎ 选调;提拨:从基层调选干部。

⒏ 调动:岗位调整。

⒐ 征集;征调:调有余补不足。

⒑ 调查:调研。内查外调。

⒒ 提取、调取(文件、档案等):调档。

⒓ 调换:调座位。

其他字义

调(調)的拼音:zhōu(ㄓㄡ)  

⒈ 朝,早晨:《广韵·平尤》:“调,朝也。”

统一码

调字UNICODE编码U+8C03,10进制: 35843,UTF-32: 00008C03,UTF-8: E8 B0 83。

调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调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調

汉英互译

melody、mix、move、suit well

造字法

形声:从讠、周声

English

transfer, move, change; tun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调的拼音:

調 diào  

〈词性:动〉

(1) (形声。从言,周声。( tiáo  )本义:声音调和;协调)

(2) 选拔或提拔官吏 [select or promote]

调故吏。——《汉书·昭帝纪》。注:“谓发选也。”

调关东轻车锐卒。——《汉书·宣帝纪》

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汉书》

婿竟不调。——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3) 又如:调头(换地方;自主的妓女迁居);调职(公务员调换服务单位)

(4) 征用,提取,征发 [allocate;take over for use;requisition]

特选横调。——《后汉书·左雄传》。注:“征也。”

(5) 又如:调发(征发);调练(征调操练);调取(发命令取人)

(6) 调动 [shift;transfer]

我是个调虎离山计,哄你去来征战。——《西游记》

(7) 又如:调人;调干部;调遣;调阵子(调阵。舞台上演员扮兵将调兵布阵的样子);调补(调动填补官职空缺);调派(分派);调拨(调遣分派);调三惑四(挑拨离间)

(8) 转动 [turn;revolve]。如:调眼色(眉目传情,用目光示意)

(9) 计算;调查 [calculate]

调立城邑。——《汉书·晁错传》

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毋下千家。——《汉书》

(10) 耍弄。通“掉”[show off]。如:调嘴(卖弄口舌。即耍嘴皮子);调慌(撒谎);调嚣虚(弄虚头,作假);调罨子(耍弄花招);调嘴弄舌(耍嘴,卖弄口舌)

(11) 同“掉” [turn round]

杨志调过朴刀便打。——《水浒传》

词性变化

调的拼音:

調 diào  

〈词性:名〉

(1) 腔调,一个地区的本地人或居民的典型的言语习惯 [accent]。如:他带山东调;调类(一种语言或方言的声调分类);调符(用来分别字音声调的符号)

(2) 构成句子或词组语调成分的某种特有的音调或音调变化 [tone]。如:高调

(3) 曲调,单个音符或乐音的节奏上的编列,音乐的旋律 [melody]。如:二黄调;四平调;调性(音乐名词);调门(中国传统剧曲的歌唱者对于音调高低的音乐名词)

(4) 调式,音乐上高低长短配合、和谐好听的一组音 [mode]。如:大调

(5) 格调,人的才气风格 [style]。

谁爱风流高格调。——唐· 秦韬玉《贫女》

(6) 又如:才调;雅调

(7) 意见、主张的基本倾向[main trend of the propositions]。如:论调;唱高调

(8) 另见 tiáo;zhōu  

常用词组

调包、调兵遣将、调拨、调查、调档、调动、调度、调防、调赴、调干、调号、调虎离山、调换、调回、调集、调卷、调类、调离、调令、调门儿、调派、调配、调遣、调任、调研、调演、调用、调阅、调运、调职、调值、调子、调转

基本词义

调的拼音:

調 tiáo  

〈词性:形〉

(1) (形声。从言,周声。本义:和谐;协调) 同本义 [be in harmonious proportion;suit well]

调,和也。——《说文》

合得周密谓之调。——《贾子道术》

调和乐也。——《荀子·臣道》

弓矢既调。——《诗·小雅·车攻》

调悦者,情之道也。——《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

调而应之。——《庄子·知北游》

帝善其调达,乃敕一御妓奏笛。——《晋书·桓伊传》

若水旱不调,宁燥不湿。——贾思勰《齐民要术》

(2) 又如:调元(调和大化阴阳的元气);调序(调和);调琴(调和琴弦,弹琴);调畅(调和通畅);调适(调和顺适);调调(风吹物摇动的样子);调变(调和,调理)

词性变化

调的拼音:

調 tiáo  

〈词性:动〉

(1) 调节 [adjust;regulate]

调竽笙篪篁。——《礼记·月令》

(2) 又如:调排(调整安排);调风(整顿风俗);调气(调节四时的气候);调息(调节呼吸)

(3) 驯服;训练 [tame;train;drill]

无鞭策,虽造父不能调驷马。——《盐铁论》

(4) 调治;调养(调治保养) [recuperate under medical treatment]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刘禹锡《昼居池上亭独吟》

(5) 又如:调鼎持衡(比喻治理国家);调息(调养休息);调治(医疗;疗治)

(6) 嘲笑 [jeer at]

唐僧渊目深而鼻高, 王丞相每调之。——《世说新语》

(7) 如:调喉(取笑);调侃(用言语戏弄;嘲弄)

(8) 搀合 [blend]。

(9) 如:调三窝四(搬弄是非);调白(挑唆);调味

(10) 经搅拌、摇晃[不同物质]混合 [mix;stir]。

(11) 如:调和鼎鼐(在鼎里调和食物。比喻辅佐皇帝治理国家。亦喻宰相之职);调匀;调色

(12) 调节音高或使之入调 [tune]。

(13) 如:调弦;调高一个小三度或大三度

(14) 演奏 [play]

何处调琴,惺惺地把醉魂呼醒?——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15) 调济 [make adjustments]

故盐铁均输,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罢之不便也。——《盐铁论》

(16) 调戏 [assail a woman with obscenities;take liberties with a woman]

李师师再与 燕青把盏,又把言语来调他。——《水浒传》

(17) 又如:调光(勾引;调情);调引(引逗;勾引)

(18) 掷;丢 [throw]

我看了,搬起一块大石,调打下去。——《西游记》

(19) 耍 [be rude;resort to;display]。

(20) 如:调嘴调舌(耍嘴皮);调嘴(耍嘴皮子);调脾(耍脾气;顽皮)

(21) 调弄,弹奏 [play]

可以调素琴。——《三国志·诸葛亮传》

调的拼音:

調 tiáo  

〈词性:名〉

(1) 烹调,调味[cook]

一鼎之调。——《吕氏春秋·察今》

(2) 另见 diào;zhōu  

常用词组

调拨、调处、调达、调档、调幅、调羹、调合、调和、调护、调级、调剂、调价、调焦、调教、调节、调解、调控、调理、调料、调弄、调配、调皮、调频、调情、调色、调摄、调试、调唆、调停、调味、调味品、调戏、调笑、调谐、调协、调谑、调训、调养、调音、调匀、调整、调制、调准、调资、调嘴学舌

基本词义

调的拼音:

調 zhōu  

〈词性:名〉

(1) 清晨,早晨。通“朝” [morning]

未见君子,惄如调饥。——《诗·周南·汝坟》

(2) 又如:调饥(朝饥。早晨没吃东西时的饥饿状况)

(3) 另见 diào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