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gǎn ēn dài yì
注音ㄍㄢˇ ㄣ ㄉㄞˋ 一ˋ
解释感:感激;戴:尊敬,推崇。感激别人的恩惠和好处。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志·骆统传》:“今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感激别人。
感情感恩戴义是中性词。
近义感恩戴德
英语bear a debt of gratitude
动物生肖牛,虎,蛇
感的拼音:gǎn(ㄍㄢˇ)
⒈ 觉出:感触。感觉。感性。感知(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感官。
⒉ 使在意识、情绪上起反应;因受刺激而引起的心理上的变化:感动。感想。反感。好感。情感。敏感。感染。感召。感慨。感喟。感叹。自豪感。感人肺腑。百感交集。
⒊ 对人家的好意表示谢意:感谢。感恩。感激。感愧。
感字UNICODE编码U+611F,10进制: 24863,UTF-32: 0000611F,UTF-8: E6 84 9F。
感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感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affect、be obliged、feel、move、sense、touch
形声:从心、咸声
feel, perceive, emotion
详细解释◎ 感的拼音: gǎn
〈词性:动〉
(1) (形声。从心,咸声。本义:感动)
(2) 同本义。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 [move]
感,动人心也。——《说文》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易·系辞》。虞注:“动也。”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列子·汤问》
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后汉书·列女传》
(3) 又如:感格(感动,感化);感咽(受感动而悲伤,泣不成声);感涕(感动而涕泪俱下);感慕(感动而思慕);感悦(感动悦服);感人肺腑(使人的内心深受感动);感天动地(感动天地);感哽(感动得泣不成声)
(4) 感应,影响 [response]
(5) 又如:感制(感应制约);感会(感应会合);感验(应验);感变(感应变动)
(6) 感触;触动感慨 [touch]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易·成》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也。——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7) 又如:感目(触目);感事(受外界事物的触动);感逆(触犯,冒犯);感悔(受到触动而悔改)
(8) 感谢;感激 [thank;feel grateful]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感荷君子德,恍若乘朽栈。——韩愈《赠张籍》
远辱专人惠书,辅以药物,极济所乏,衰疾有赖矣,感刻,感刻。——宋· 苏轼《与张元明书》
(9) 又如:感刻(深深感激);感荷(感谢,感佩);感篆(感激而铭记在心);感仰(感戴敬仰);感喜(感激喜悦);感颂(感激颂扬)
(10) 感慨,感伤 [sigh with emotion]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 杜甫《春望》
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则又令我怆然有感。——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11) 又如:感忾(感叹。同“感慨”);感切(伤感凄切);感时(感慨时事的变迁或时势的变化);感悼(感伤哀悼,伤感);感恻(感伤悲痛)
(12) 思念 [miss]
感物众而思深。——何晏《景福殿赋》。注:“犹思也。”
(13) 又如:感思(思念);感逝(感念往昔);感逝山阳(表示对亡友的哀念)
(14) 感染,感受。多用于疾病 [infect;be affected by]
太夫人并无别症,偶感了些风寒。——《红楼梦》
(15) 又如:感风(谓中风;宋代太学诸生请假外宿,例以“感风”为辞);感疾(染病);感通(有感于此而通于彼)
(16) 迷惑 [puzzle]
使人不能执一者,物感之也。——《吕氏春秋》
(17) 通“减”( jiǎn )。减损,减少 [lessen;decrease]
其满为感,其虚为亡。——《管子·侈靡》
◎ 感的拼音: gǎn
〈词性:名〉
(1) 感触;情绪;意念 [thoughts and feelings]。如:善感;伤感;百感交集;多愁善感;美感;预感;手感;颇有所感;读后感;杂感;观感
(2) 另见 hàn
感触、感戴、感动、感恩、感恩戴德、感恩图报、感发、感奋、感愤、感官、感光、感化、感怀、感激、感激不尽、感激涕零、感觉、感觉、感觉器官、感慨、感愧、感喟、感冒、感念、感佩、感情、感情用事、感染、感染力、感人、感伤、感受、感受、感叹、感叹、感叹号、感叹句、感同身受、感悟、感想、感谢、感性、感性认识、感应、感遇、感召、感知、感知
◎ 感的拼音: hàn
〈词性:动〉
(1) 假借为“撼”。摇动 [shake]
夏则雷霆,霹雳之所感也。——枚乘《七发》
(2) 又如:感突(冲撞奔突貌);无感(不能撼动);感帨(指男子对女子非礼相陵);感移(谓动摇之使其改变);感动(动摇)
(3) 假借为“憾”。怨恨 [hate]
王贪而无信,唯蔡于感。——《左传·昭公十一年》。注:“ 楚常恨其不服顺。”
何感而上书归卫将军富平侯印?——《汉书·张安世传》
(4) 又如:释感(化解仇恨);怀感(怀恨);感恨(怨恨,不满);感恚(愤恨)
(5) 另见 gǎn
恩的拼音:ēn(ㄣ)
⒈ 好处,深厚的情谊:恩爱。恩赐。恩宠(指帝王对臣下的优遇和宠幸)。恩德。恩典。恩惠。恩仇。感恩。开恩。
恩字UNICODE编码U+6069,10进制: 24681,UTF-32: 00006069,UTF-8: E6 81 A9。
恩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恩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㤙
favour、grace、kindness
仇、怨
形声:从心、因声
kindness, mercy, charity
详细解释◎ 恩的拼音: ēn
〈词性:名〉
(1) (形声。从心,因声。本义:恩惠)
(2) 同本义 [美favor;benevolence]
恩,惠也。——《说文》
恩者,仁也。——《礼记·丧服四制》
如此,则上下之恩结矣。——《韩非子·用人》
夫人有恩而背之,不祥莫大焉。——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3) 又
先生之恩,生死而骨肉也。
(4) 又如:忘恩;报恩;恩润(恩惠德泽);恩义(恩情与道义);恩分(恩惠情分);恩惠教化。古代多指官方对人民而言;恩田(佛家田。三福之一。指父母)
(5) 情谊 [friendship]
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三国演义》
◎ 恩的拼音: ēn
〈词性:形〉
(1) 恩爱,亲爱 [love,expecially that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benevolence]
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韩非子·六反》
(2) 又如:恩客(妓女对特别亲爱的客人的称呼);恩意(恩爱的心意);恩狎(宠爱亲热);恩慈(宠爱慈惠)
◎ 恩的拼音: ēn
〈词性:动〉
(1) 恩赐,加恩 [bestow (favors,charity,etc.)]
傅太后恩 赵太后。——《汉书·外戚传》
彼不我恩(加恩,优待)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2) 又如:恩赍(恩赐的财物);恩台(老百姓对地方官的尊称);恩相(对长官的尊称);恩家(奴仆尊称主人);恩主(对施恩于己者的敬称)
(3) 感恩;感谢 [feel grateful;be thankful]。如:恩抚(谓抚育之恩);恩环(衔环以报恩);恩女(父女);恩养钱(亦称“恩养礼钱”。出卖儿女时买方所付钱财的婉称,也指对曾收养自己儿女的人的报酬)
(4) 爱 [love]。如:恩旧(世代友好相交的亲友)
恩爱、恩宠、恩仇、恩赐、恩德、恩典、恩格斯、恩公、恩惠、恩将仇报、恩情、恩人、恩师、恩同再造、恩义、恩荫、恩遇、恩怨、恩泽、恩重如山、恩准
戴的拼音:dài(ㄉㄞˋ)
⒈ 加在头、面、颈、手等处:戴帽子。披星戴月。戴圆履方。不共戴天。
⒉ 尊奉,推崇,拥护:戴仰。爱戴。拥戴。感恩戴德。
⒊ 姓。
戴字UNICODE编码U+6234,10进制: 25140,UTF-32: 00006234,UTF-8: E6 88 B4。
戴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戴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載侢
pull on、top、wear
摘
形声:内形外声
wear on top; support
详细解释◎ 戴的拼音: dài
〈词性:名〉
(1) (形声。本义:增益)
(2) 同本义 [gain]
分物得增益曰戴。——《说文》。段玉裁注:“引申之凡加于上皆曰戴。”
(3) 古国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民权县东 [Dai State]
宋人、 蔡人、 卫人伐 戴。——《春秋》
◎ 戴的拼音: dài
〈词性:动〉
(1) 加在头、颈、面、肩上、胸上 [wear;put on]
戴,覆也。——《尔雅》
日抱戴。——《孝经·援神契》。注:“在上曰戴。”
戴胜降于桑。——《礼记·月令》
垂发戴白。——《后汉书·邓禹传》。注:“戴白,父母也。”
颁白者(老人)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无戴其苍,地履其黄。——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戴朱缨宝饰之帽。——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闻喜宴独不戴花。——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2) 又如:戴笠(戴斗笠);戴头识脸(有身分,有面子;很有派头);戴巾的(指士大夫阶级);戴假发;戴耳环;戴金戒指;戴盆(将盆覆戴在头上);披星戴月(顶着星星和月亮);戴白(满头都是斑白的发丝。形容人老);她洗了手套,发现它们戴不上了
(3) 拥护,从各方面给予支持 [support]
庶民不忍,欣戴武王。——《国语·周语上》
(4) 又如:爱戴;戴情(感激他人的诚意);戴仰(拥戴仰望);拥戴(拥护推戴)
(5) 敬奉,尊奉 [respect]。如:戴日(敬奉太阳);戴德(感戴恩德)
戴大帽子、戴高帽、戴绿帽子、戴帽子、戴盆望天、戴头识脸、戴月披星、戴孝、戴罪立功
义(義)的拼音:yì(一ˋ)
⒈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义。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仗义直言。
⒉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义举。义务。义愤。义演。见义勇为。
⒊ 情谊:义气。恩义。义重如山。
⒋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义。含义。释义。微言大义。
⒌ 指认为亲属的:义父。
⒍ 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义齿。义肢。
⒎ 姓。
义字UNICODE编码U+4E49,10进制: 20041,UTF-32: 00004E49,UTF-8: E4 B9 89。
义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义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義
adopted、artificial、justice、meaning、relationship、righteousness
原为会意
right conduct, righteousness
详细解释◎ 义的拼音:
義 yí
〈词性:名〉
(1) (“仪”的古字)
(2) 仪容;状貌 [appearance;looks]
義,已之威仪也。——《说文》
说有义德之美也。——《贾子道德》
尚考大室之义。——《书·大传》
署行义。——《汉书·高帝纪》。注:“行状年纪也。”
(3) 又如:义淫(威仪隆盛);义节(仪节);义台(古行礼义之台)
(4) 仪制;法度 [laws]。如:义刑(仪型。楷模;典范);义行(仪形。效法);义形(义刑);义事(谓度事之宜不行之);义度(仪则法度)
(5) 另见 yì
◎ 义的拼音:
義 yì
〈词性:名〉
(1)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2) 同本义 [justice;righteous;just]
义固不杀人。——《墨子·公输》
义不杀少。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引喻失义。——诸葛亮《出师表》
度义而后动。——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 秦。(义,坚持正义。)—— 宋· 苏洵《六国论》
(3) 又如:丈义(主持正义);义断恩绝(恩情道义断绝);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容推辞)
(4) 情谊 [friendly feelings;friendly sentiments]
违情义。——《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 又如:无情无义;忘恩负义;义义合合(团结和睦);义让(为顾及情谊而相让);义友(结义或聚义的友辈);义兄弟(结义的兄弟);义气(为情谊而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作自我牺牲的气度)
(6) 意义;意思 [meaning]
见义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7) 又如:词义
(8) 理 [reason]。如:义以成命(国家的法令,必以义理为依据,方能施行);义薄云天(义理高厚,直达云天。形容道义极为隆盛)
(9) 姓
◎ 义的拼音:
義 yì
〈词性:形〉
(1) 名义上的 [artificial;nominal;adopted]
隐士赵逸,来至京师, 汝南王拜为义父。——《洛阳伽蓝记》
(2) 又如:义子(非亲生之子,而认作父子或母子关系);义父(经拜认为父。非亲生之父,即干爹,假父)
(3) 与志愿者有关的;由志愿者组成的 [volunteer]。如:义状(起义的状子);义军;义从(志愿的随从)
(4) 善;美 [good]
宣昭义问。——《诗·大雅·文王》
(5) 又如:义问(善声;美好的声誉);义荣(由于修身立德而自然具有的荣誉);义心(常存节义的心境)
(6) 用于施舍、救济的;为公益而不取报酬的 [public]。如:义庄(旧指某些豪绅地主拨出部分田地,作为族产,以供祭祀办学、救济本族孤寡等费用);义田(为救助穷困者而购置的田地)
(7) 假的 [false]。如:义杖;义肢
(8) 另见 yí
义不容辞、义仓、义齿、义地、义愤、义愤填膺、义夫、义和拳,义和团、义举、义理、义卖、义郎、义旗、义气、义师、义士、义士民、义塾、义无反顾、义务、义务、义务兵役制、义务教育、义务劳动、义侠、义项、义兴、义形于色、义学、义演、义勇、义勇军、义蕴、义战、义正词严、义肢、义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