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扛鼎拔山的意思

gāngdǐngshān

扛鼎拔山



拼音gāng dǐng bá shān

注音ㄍㄤ ㄉ一ㄥˇ ㄅㄚˊ ㄕㄢ

解释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出处《史记 项羽本纪》:“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例子有扛鼎拔山之勇,经文纬武之才。(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力大无比。

感情扛鼎拔山是中性词。

繁体摃鼎拔山

近义拔山扛鼎

反义手无缚鸡之力

英语raise tripods and pull up mountain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káng gāng   注音  ㄎㄤˊ ㄍㄤ   
简体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6画  
繁体部首  手部  
五笔  RAG  仓颉  QM  郑码  DBI  四角  51012  结构  左右电码  2095  区位  3124  统一码  625B  笔顺  一丨一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扛的拼音:káng(ㄎㄤˊ)  

⒈ 用肩膀承担:扛枪。

其他字义

扛的拼音:gāng(ㄍㄤ)  

⒈ 两手举东西:力能扛鼎。

统一码

扛字UNICODE编码U+625B,10进制: 25179,UTF-32: 0000625B,UTF-8: E6 89 9B。

扛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扛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抗掆摃

汉英互译

lift with hands

造字法

形声:从扌、工声

English

carry on shoulders; lif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扛的拼音:

gāng  

〈词性:动〉

(1) 用两手举重物 [lift with both hands]

扛,横关对举也。——《说文》。字亦作掆.

两人对举为扛。——《后汉书·费长房传》注

翘关扛鼎。——左思《吴都赋》

扛,举也。——《广雅》

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史记·项羽本纪》

(2) 又如:扛鼎(举鼎);扛舁(举抬)

(3) 两人或两人以上共抬一物 [(of two or more people) carry together]。如:四个兵把他扛到驴背上;扛帮(聚合众人结成帮派);扛哄(合伙哄骗)

(4) 磕;碰 [impact]。如:吃倒好吃,只怕有些扛牙;扛了扛团长的肩膀

(5) 阻拦 [block]。如:八戒扛住行者说…

(6) 横架 [bar]

这时城门已经上了大铁锁,扛了大木闩。——李连璧《古城怒火》

(7) 顶撞;抬杠 [contradict; argue for the sake of arguing; bicker]

呆子慌了,往山坡下筑了有三尺深,下面都是石脚石根,扛住钯齿。——《西游记》

(8) 另见 káng  

基本词义

扛的拼音: káng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工声。( gāng  )本义:两手对举以托重物)

(2) 用肩部携带 [shoulder;tote]

役使扛炮。——《广东军务记》

(3) 又如:码头装卸工人的肩上扛着大包;扛荷(肩抬);扛抬(共同用手或肩膀搬东西);扛枪;扛锄头

(4) 用言语顶撞 [contradict]

你讨得头钱,分与那个一分儿使也怎的?交我扛了两句,走出来。——《金瓶梅》

(5) 做长工 [work as a farm laborer]。如:扛整活(做长工,干成人的活)

(6) 另见 gāng  

常用词组

扛长工、扛大活,扛大活儿、扛大梁、扛活

  拼音  dǐng   注音  ㄉ一ㄥˇ   
简体部首  鼎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12画  
繁体部首  鼎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13画  
五笔  HNDN  仓颉  BUVML  郑码  LZNX  四角  22227  结构  上下电码  7844  区位  2206  统一码  9F0E  笔顺  丨フ一一一フ一ノ丨一丨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鼎的拼音:dǐng(ㄉ一ㄥˇ)  

⒈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铜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鼎镬。

⒉ 锅:鼎罐。鼎锅。

⒊ 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鼎彝。九鼎。定鼎。问鼎。鼎祚(国运)。

⒋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对峙:鼎峙。鼎足之势。

⒌ 大:鼎族。鼎臣。鼎力支持。

⒍ 正当,正在:鼎盛(shèng   )。

统一码

鼎字UNICODE编码U+9F0E,10进制: 40718,UTF-32: 00009F0E,UTF-8: E9 BC 8E。

鼎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鼎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㫀鐤鼑

汉英互译

an ancient cooking vessel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large, three-legged bronze caldro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鼎的拼音: dǐng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2) 同本义 [tripod caldron]。盛行于商、周。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说文》

(3) 又如:鼎峙(比喻三方并峙,如鼎之三足);鼎铉(指鼎);鼎鼐(鼎、鼐均为古代炊具,用来调和五味。旧时用以比喻宰相治理国家)

(4) 比喻帝王 [emperor]。如:问鼎;定鼎中原;鼎甲(科举考试殿试名列一甲);鼎命(帝王之位);鼎业(帝王的大业)

(5) 指宰相 [prime minister]。如:鼎台(宰辅大臣);鼎臣(指宰相)

(6) 喻三公、宰辅、重臣之位 [high official]。如:鼎辅(三公,宰辅);鼎司(三公的职位)

(7) 指国家 [state]。如:鼎祚(国祚,国运);鼎运(国运)

词性变化

鼎的拼音: dǐng  

〈词性:形〉

(1) 显贵 [important]。如:鼎臣(大臣,重臣)

(2) 显赫,盛大 [great]

高门鼎贵。——晋· 左思《吴都赋》

(3) 又如:大名鼎鼎;鼎甲(豪门大族);鼎姓(豪族,大姓);鼎能(大才能。指能力超群,举世无匹);鼎族(巨族,豪门贵族)

(4) 三方并立的,如鼎足分立 [tripartite]。如:鼎分(三分)

鼎的拼音: dǐng  

〈词性:动〉

变革 [change;reformation]

鼎新麾一举,革故法三章。——李商隐《赠送前刘五经映》

鼎革固天启。——徐浩《谒禹庙》

常用词组

鼎铛玉石、鼎鼎、鼎沸、鼎革、鼎力、鼎盛、鼎食、鼎新、鼎峙、鼎助、鼎足、鼎足之势、鼎族

  拼音    注音  ㄅㄚˊ   
简体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繁体部首  手部  
五笔  RDCY  仓颉  QIKE  郑码  DGXS  四角  53047  结构  左右电码  2149  区位  1646  统一码  62D4  笔顺  一丨一一ノフ丶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拔的拼音:bá(ㄅㄚˊ)  

⒈ 抽,拉出,连根拽出:拔腿。拔草。拔牙。拔苗助长。

⒉ 夺取军事上的据点:连拔数城。

⒊ 吸出:拔毒。拔火罐儿。

⒋ 选取,提升:提拔。拔擢。

⒌ 超出,高出:海拔。挺拔。拔地(山、树、建筑物等高耸在地面上)。拔尖儿。出类拔萃。

⒍ 把东西放在凉水里使变凉:把西瓜放在冰水里拔一拔。

⒎ 改变:坚韧不拔。心志不可拔。

统一码

拔字UNICODE编码U+62D4,10进制: 25300,UTF-32: 000062D4,UTF-8: E6 8B 94。

拔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拔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㧞叐抜柿扷犮

汉英互译

pull out、draw、choose、lift、capture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从扌、声

English

uproot, pull ou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拔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犮(   )声。本义:拔起,拔出)

(2) 同本义 [pull out;pull up]

拔,擢也。——《说文》

拔,引也。——《苍颉篇》

确乎其不可拔。——《易·乾》。郑注:“移也。”

拔河。——《封氏见闻录》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

力拔山兮气盖世。——《史记·项羽本纪》

(3) 又

拔剑切而啖之。

(4) 又

拔剑撞而破之。

拔刃奋起。——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5) 又如:拔毛;拔草;拔秧

(6) 选拔;提拔 [promote]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

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 李白《与韩荆州书》

(7) 又如:拔用(提拔任用);拔补(提拔补官);选拔(挑选);提拔(挑选人员任更高职)

(8) 突出;超出 [stand out]

势拔五岳掩赤城。—— 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9) 又如:拔绝(卓越);出类拔萃(才能出众)

(10) 突起 [rise high]

皆峭拔险怪。——宋· 沈括《梦溪笔谈》

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11) 又如:挺拔(直立而高耸);拔立(耸立;挺立)

(12) 脱身;脱离,摆脱 [escape from]。如:拔哨(偷偷溜走);拔身(脱身);拔不出腿(事多摆脱不开)

(13) 攻取 [seize;capture]

拔石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已拔赵。——《史记·魏公子列传》

(14) 又如:拔城;连拔敌人四个据点

(15) 移动 [move]

亮拔县千余家。—— 罗贯中《三国演义》

(16) 把东西放在凉水里使它变凉 [cool in water]。如:把西瓜放在水里拔一拔

(17) 吸出 [毒气等] [draw out]。如:拔火罐;拔毒

常用词组

拔本塞原、拔不出腿、拔步、拔城、拔除、拔萃、拔刀相助,拔刀相济、拔地、拔毒、拔高、拔罐子、拔海、拔河、拔尖、拔节、拔举、拔茅连茹、拔苗助长、拔群、拔树寻根、拔腿,拔脚、拔营、拔擢

  拼音  shān   注音  ㄕㄢ   
部首  山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  MMMM  仓颉  U  郑码  LL  四角  22770  结构  单一电码  1472  区位  4129  统一码  5C71  笔顺  丨フ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山的拼音:shān(ㄕㄢ)  

⒈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峦。山川。山路。山头。山明水秀。山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

⒉ 形状像山的:山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

⒊ 形容大声:山响。山呼万岁。

⒋ 姓。

统一码

山字UNICODE编码U+5C71,10进制: 23665,UTF-32: 00005C71,UTF-8: E5 B1 B1。

山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山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hill、mountain、jebel

造字法

象形:像山峰绵延之形

English

mountain, hill, peak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山的拼音: shān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2) 同本义 [mountain]

山,土有石而高。——《说文》

山,土之聚也。——《国语·周语》

山人取之。——《左传·昭公四年》

夏后代山。——《礼记·明堂位》

太行、 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生于山阜,处于室堂。——《荀子·赋》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旅獒》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 又如:山霭(山上的云气);山灵(山神);山阿(山中凹曲的地方);山岩(山峰;山崖);山隈(山角);山啜(山岔);山落(山岔;山角落);山孤钉(小山包);山头(绿林好汉占据的山寨;坟地;山墙);山长(科举时代的书院主讲及总领院务者);山主(寺院的主持);山观(山中道观);山关(依山而建的城堡)

(4) 形状像山的东西 [anything in the shape of a mountain]

刃树剑山。——《南齐书·高逸传伦》

(5) 又如:冰山;鳌山;山枕(枕头。古代枕头多用木、瓷制作,中凹,形似山);山堆阜积(东西堆积得像山一样);山棚(结彩的牌楼;比武台,戏台);山家(佛寺)

(6) 特指“五岳” [the Five mountains]

奠高山大川。——《书·禹贡》。孔传:“高山,五岳。大川,四渎。”

(7) 又如:山斗(“泰山北斗”的缩略。借指卓有成就令人仰慕的人物);山右(指山西省,西在太行山之右);山左(山东的别称)

(8) 山墙 [gable wall]。如:山架(把几层木板镶嵌在墙里的架子)

(9) 指酒肆的楼上 [storey of a bar]

酒阁名曰厅院,若楼上则又或名为山,一山、二山、三山之类。牌额写过山,非特有山,谓酒力高远也。——宋· 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

(10) 山中。指隐居之处 [hermitage]。如:山谷臣(隐士的自称);山谷之士(隐士);山囚(隐居山野不得志的士人);山巾(山野隐士的便帽)

(11) 坟 [mound]。如:山陵(帝王的陵墓);山园(坟地);山门(墓门)

(12) 蚕簇。由禾杆、油菜杆搭成的小簇 [a small bundle of straws,etc.,for silkworms to spin cocoons on]。如:蚕上山了

(13) 姓

词性变化

山的拼音: shān  

〈词性:形〉

(1) 大,巨大 [big]。如:山嚷怪叫,太吵人了;山响

(2) 粗俗 [hoarse]

你道山不山?中了状元一道烟。——《牡丹亭》

(3) 山野——谦称 [my rustic]。如:山妻(隐士之妻)

常用词组

山隘、山坳、山包、山胞、山崩地裂、山崩钟应、山不转路转、山茶、山产、山场、山川、山丛、山村、山道年、山地、山顶、山顶洞人、山东、山洞、山阿、山风、山峰、山腹、山旮旯儿、山冈、山高海深、山高皇帝远、山高水长、山高水低、山高水险、山歌、山根、山沟、山谷、山海关、山河、山洪、山回路转、山货、山脊、山涧、山脚、山径、山口、山岚、山梁、山林、山陵、山岭、山路、山麓、山峦、山脉、山毛榉、山峁、山帽云、山门、山盟海誓、山明水秀、山南海北、山坡、山墙、山清水秀、山穷水尽、山丘、山泉、山人、山水、山塘、山体、山头、山洼、山弯、山窝、山坞、山西、山系、山峡、山险、山乡、山响、山魈、山崖、山阳、山羊胡子、山肴、山摇地动、山药蛋、山野、山阴、山雨欲来、山雨欲来风满楼、山芋、山岳、山寨、山珍海味、山庄、山子、山陬海澨、山嘴

扛鼎拔山: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