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纲举目张的意思

gāngzhāng

纲举目张



拼音gāng jǔ mù zhāng

注音ㄍㄤ ㄐㄨˇ ㄇㄨˋ ㄓㄤ

解释纲;鱼网上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目: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就可以带动其他环节。也比喻条理分明。

出处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用民》:“壹引其纲,万目皆张。”汉 郑玄《<诗谱>序》:“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例子有句古语,“纲举目张”。拿起纲,目才能张,纲就是主题。(毛泽东《善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

辨形“纲”,不能写作“钢”、“刚”。

用法联合式;作主语、补语、分句;比喻条理清楚。

谜语撒网

感情纲举目张是中性词。

繁体綱舉目張

近义提纲挈领

反义轻重倒置

英语Once the key linkis grasped; everything else falls into place.

日语網(あみ)の網を持ち上げさえすれば網の目はおのずから開(あ)いてくる

造句disposer avec clarté et logique(arranger avec ordre et méthode)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gāng   注音  ㄍㄤ   繁体    
部首  纟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86  XMQY  五笔98  XMRY  仓颉  VMBK  郑码  ZLD  四角  27120  结构  左右电码  4854  区位  2457  统一码  7EB2  笔顺  フフ一丨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纲(綱)的拼音:gāng(ㄍㄤ)  

⒈ 提网的总绳。

⒉ 事物的关键部分:大纲。纲领。纲目。纲要(a.提纲;b.概要)。

⒊ 中国从唐代起转运大批货物所行的办法:一纲(把货物分批运行,每批车辆船只的计数编号)。花石纲。生辰纲。

⒋ 生物学分类的一种类别(生物学把同一门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和亲缘关系再分成若干群,每一群为“一纲”,“纲”以下再分为“目”)。

⒌ 统治者认为维持正常秩序的必不可少的行为规范:纲纪。纲常(“三纲”、“五常”的简称,是一种封建道德)。朝(cháo   )纲(统治集团内部应遵守的法纪)。

统一码

纲字UNICODE编码U+7EB2,10进制: 32434,UTF-32: 00007EB2,UTF-8: E7 BA B2。

纲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纲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綱㭃䌉

汉英互译

key link、outline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从纟、冈声

English

heavy rope, hawser; main point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纲的拼音:

gāng  

〈词性:名〉

(1) (形声。从糸(   ),表示与线丝有关,冈声。本义:提网的总绳)

(2) 同本义 [headrope of a fishing net]

纲,维紘绳也。——《说文》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书·盘庚》

纲纪四方。——《诗·大雅·棫朴》。笺:“张之为纲,理之为纪。”

四方之纲。——《诗·大雅·卷阿》

举其宏纲。——《书·序》

纪纲之仆。——《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则是劳而难,引其纲则鱼已囊矣。——《韩非记·外储说右下》

(3) 又如:纲挈目张(犹纲举目张);纲提领挈(提起网纲,挈住裘领。比喻抓住要领)

(4) 事物的关键部分,事理的要领 [outline]

为政贵当举纲。——《北史·源贺传》

然洽闻之士,宜撮纲要,揽华而食实,弃邪而采正。——《文心雕龙·诸子》

熔则纲领昭畅。——《文心雕龙·熔裁》

法令为维纲。——《管子·禁藏》

(5) 又如:纲辖(朝廷中枢总要之职。唐、宋多指尚书省执政官);大纲(内容要点);一部两卷本的世界史纲

(6) 纲维;法度 [key link;guiding principe]。如:纲条(法纪);纲理(纲纪;法度);纲网(纲维;法度);纲宪(法纪;法度)

(7) 生物分类中的一个大类,位于目之上,在现代分类中位于门或部之下,而在林奈分类法中为最高种类 [class]。如:鱼纲;鸟纲;哺乳纲

(8) 唐、宋时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 [transportation of goods under convoy]。如:茶纲;盐纲;纲盐(编队运送的大批食盐);纲运(成批运送大宗货物。每批以若干车或船为一组,分若干组,一组称一纲)

词性变化

纲的拼音:

gāng  

〈词性:动〉

系束 [tie;bind]

纲恶马。——《周礼·夏官》

常用词组

纲常、纲纪、纲举目张、纲领、纲目、纲要

  拼音    注音  ㄐㄨˇ   繁体    
部首  丶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86  IWFH  五笔98  IGWG  仓颉  FCQ  郑码  VDOB  四角  90508  结构  上下电码  5282  区位  3057  统一码  4E3E  笔顺  丶丶ノ一ノ丶一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举(舉)的拼音:jǔ(ㄐㄨˇ)  

⒈ 向上抬,向上托:举头。举手。举重。举棋不定。

⒉ 动作行为:举止。轻而易举。

⒊ 发起,兴办:举义。举办。创举。

⒋ 提出:举要。举例。

⒌ 推选,推荐:推举。荐举。

⒍ 全:举国。举世。举家。

⒎ 古代指科举取士:科举。举人。一举成名。

⒏ 攻克:“一战而举鄢、郢”。

统一码

举字UNICODE编码U+4E3E,10进制: 20030,UTF-32: 00004E3E,UTF-8: E4 B8 BE。

举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举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舉挙擧㪯

汉英互译

lift、raise、act、choose、deed、elect、enumerate、heave、raising

造字法

形声

English

raise, lift up; recommen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举的拼音:

舉、擧   

〈词性:动〉

(1) (形声。小篆字形,从手,舉(   )声。本义:双手托物)

(2) 同本义 [raise;lift up]

举,对举也。——《说文》

举,擎也。——《广韵》

其坚不能自举也。——《庄子·逍遥游》

举所佩玉玦。——《史记·项羽本纪》

(3) 又如:举桉(桉同“案”。借指夫妻相敬);举案(举起托盘以进奉食品)

(4) 拿起;提起 [hold up]

举全吴之地。——《资治通鉴》

举以予人。——宋· 苏洵《六国论》

(5) 又如:举白(举杯喝尽。干杯);举踵(举起脚跟。比喻切望);举纲持领(提起网的总绳,网眼就张开了;提起皮衣领子一抖,衣上的毛就都顺了。比喻办事要抓关键部分)

(6) 飞,飞起;飘动 [fly]

九万里风鹏正举。——李清照《渔家傲》

(7) 又如:举翮(展翅起飞);风举(随风飘动)

(8) 升起;耸起 [lift]

叔籔,火烈具举。——《诗·郑风》

中江举帆。——《资治通鉴》

(9) 仰起;抬起 [face upward;raise]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 李白《静夜思》

(10) 又如:举眼无亲(人地生疏,孤单无依);举手加额(把手举上额头敬礼)

(11) 发问;动问 [question]

主人不问,客不先举。——《礼记》。孔颖达疏:“举亦问也。客从外来,宜问路中寒热无恙,若主人未问,则客不可先问也。”

(12) 推荐;选用 [recommend;choose]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左传·襄公三年》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告子下》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举孝廉不行。——《后汉书·张衡传》

(13) 又如:举孝廉(荐举孝子和廉洁之士);举保(推荐,举荐);举主(古时推举贤者做官或参加考试,被荐者称荐者为举主)

(14) 提出;列举 [enumerate]

举类迩而见义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举数人以训汝。——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15) 又如:举似(指点,告诉);举案(列出罪状并加以查证);举正(列举其罪而正之以法);举陈(列举陈述);举驳(提出理由,予以驳回);举类(举例)

(16) 兴起;发动 [start]

举事必循法。——《吕氏春秋·察今》

举大计亦死。——《史记·陈涉世家》

并举而争起。——《汉书·食货志》引汉· 贾谊《论积贮疏》

(17) 又如:举大事(指发动夺取政权的武装起义);举大计(举大事)

(18) 施行;办理 [carry out]

举先王之政。——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9) 攻克;占领 [occupy]

一战而举鄢郢。——《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西举巴蜀。—— 汉· 贾谊《过秦论》

戊卒叫,函谷举。—— 唐· 杜牧《阿房宫赋》

且秦举 咸阳而弃之,何但 越也。——《汉书》

(20) 成就;成功 [become famous]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陈涉世家》

(21) 参加科举考试 [examine]

应举下第。——唐· 李朝威《柳毅传》

岛初赴举。—— 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乙先得举。——清· 周容《芋老人传》

举乡试。——《明史》

(22) 又如:举进士;举首(科举考试的第一名)

(23) 指摘;检举 [censure;report to the authorities]。如:举罚(揭发并处罚);举劾(检举揭发)

(24) 抚养;生育 [nourish;give birth to]。如:举子(生育小孩);举息(生育子女);举乳(哺乳)

(25) 放;发 [put;break out]。如:举音(放音喧呼;为悼死者而放声哀哭);举迹(发迹);举阁(放置,存放)

(26) 点燃 [fire]。如:举烛(点起烛火);举炊(生火做饭);举烽(燃点烽火);举燧(燃起火把;燃起告警烽烟)

(27) 取;拾取 [pick up]

财务之遗者,民莫之举。——《吕氏春秋》。高诱注:“举,取也。”

(28) 借贷 [borrow]。如:举债;举假(借贷);举贷(放债)

(29) 攀援 [climb]

木熙者,举梧槚。——《淮南子》

(30) 张开 [口] [open]。如:举口(开口,张口)

(31) 带动;率领 [lead]。如:举众闹事;举众出迎

(32) 耸立,突起 [tower]

河水翼岸夹山,巍峰峻举。——《水经注》

(33) 成立,站得住脚 [stand]

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晋· 陆机《文赋》

(34) 记录;登记 [register]

举口数,生者著,死民者削。——《商君书》

(35) 谈论;称引 [talk]

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唐· 韩愈《原道》

(36) 赞许;表彰 [praise]。如:举名(称扬其名);举显(表彰)

(37) 复兴 [revive]

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礼记》

(38) 祭祀 [offer sacrifice]

靡神不举,靡爱斯牲。——《诗·大雅》

山川神袛有不举者为不敬。——《礼记》

(39) 没收 [confiscate]

凡货不出于关者,举其货,罚其人。——《周礼》

(40) 吃丰盛的饮食 [have a square meal]

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周礼》

(41) 轻手诊脉 [feel the pulse lightly]

举,轻手诊脉之法。——《中国医学大辞典》

(42) 总括 [summary]。如:举凡(凡是;所有);举籍(统计人口、田亩等以登记成册)

词性变化

举的拼音:

  

〈词性:名〉

(1) 言行;举动 [act;deed]。如:举止失措(举动失常);举指(犹举止,行动);举趾(指举动);举休(举止;举动);举以丧名(有所举动而丧失名誉)

(2) 科举考试 [examination]。如:举监(明清时以举人资格入国子监读书的人);举场(科举考场);举选(指科举)

(3) 举人的简称 [Juren]。如:中了举了

(4) 榉柳 [beech]

(5) 肺脊;骨体正脊 [vertra]

佐食受牢举如傧。——《仪礼》

(6) 古代词性术语之一,相当于现在的名词 [noun]

(7) 姓

举的拼音:

  

〈词性:量〉

古代重量单位,一举重三两 [three ounce]

举的拼音:

  

〈词性:形〉

(1) 全 [entire;whole]

举家锦衣玉食。——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举门(满门,全家);举时(举世);举族(全族)

举的拼音:

  

〈词性:副〉

皆,都 [entirely;completely]

举疾首蹙頞。——《孟子·梁惠王下》

举欣欣然有喜色。——《孟子·梁惠王下》

杀人如不能举。——《史记·项羽本纪》

常用词组

举哀、举案齐眉、举办、举兵、举不胜举、举步、举措、举动、举发、举凡、举高、举国、举劾、举火、举家、举荐、举借、举力、举例、举目、举棋不定、举人、举身、举世、举世闻名、举世无双、举事、举手之劳、举贤使能,举贤任能、举行、举言、举眼、举眼无亲,举目无亲、举要、举业、举一反三、举义、举止、举止大方、举踵、举重、举子、举足轻重、举坐,举座

  拼音    注音  ㄇㄨˋ   
部首  目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  HHHH  仓颉  BU  郑码  LA  四角  60101  结构  单一电码  4158  区位  3631  统一码  76EE  笔顺  丨フ一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目的拼音:mù(ㄇㄨˋ)  

⒈ 眼睛:目光。醒目。历历在目。目指气使(用眼光和气色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骄横傲慢的神志。亦作“颐指气使”)。

⒉ 看,视:目语。目论(喻没有自知之明或浅陋狭隘的见解)。

⒊ 想要达到的地点、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目的(  )(亦指箭靶的中心)。

⒋ 大项中再分的小项:条目。纲举目张。

⒌ 名称:数目。巧立名目。

⒍ 标题:目录。

⒎ 生物学分类系统上所用的等级之一,在“纲”以下,“科”以上:鸟纲中有雁形目和鸡形目。

⒏ 孔眼:网目。

⒐ 指为首的人:头目。

统一码

目字UNICODE编码U+76EE,10进制: 30446,UTF-32: 000076EE,UTF-8: E7 9B AE。

目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目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eye、item、order

相关字词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eye; look, see; division, topic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目的拼音: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2) 同本义 [eye]

目,人眼,象形。——《说文》

目者,气之清明者也。——《礼记·郊特牲。》

目者,心之符也。——《韩诗外传》

夫妻反目。——《易·小畜卦》

睅其目,皤其腹。——《左传·宣公二年》

满目萧然。——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瞋目大怒。——晋· 干宝《搜神记》

目似瞑。——《聊斋志异·狼三则》

目不忍睹。——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目不斜视(眼睛不向旁边看,形容为人正派);目见耳闻(亲眼看见,亲耳听到);目治手营(亲眼观察,亲手试验);目空一世(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目眩神摇(眼花缭乱,心神摇荡);目无下尘(眼睛不朝下看。形容态度高傲。下尘,下风,喻指比自己低下的人);目耗(眼睛昏花);目指(用眼睛示意指点);目眦(眼眶);目珠(眼球);目睛(眼珠);目精(眼珠;眼睛)

(4) 目光;眼力 [eye-sight]

四海注目。——《晋书·孙惠传》

(5) 又如:目捷(目光敏捷);目击道存(眼光一接触便知“道”之所在。形容悟性好);目色(视力);目使颔令(用眼色和下颔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态度骄横);目注(目光注视);目波(水波似的目光、谓目光流盼如水波);目逆(以目光相迎);目极(用尽目力远望)

(6) 孔眼 [mesh]

举一纲而万目张。——郑玄《诗谱序》

(7) 又如:纲举目张;一个60目的筛

(8) 条目;要目 [item]。如:目次(书刊上的目录。表示内容的篇目次序)

(9) 目录 [catalogue]。如:参考书目;故事节目

(10) 首领;头目 [chieftan]

夷目嘉符。——《广东军务记》

(11) 又如:目把(指西南少数民族中的小首领)

(12) 分类学上位于科之上、纲之下的类别 [order]。如:松柏目

(13) 名目,数目;行列 [name of a thing;number;row]

不在使者之目。——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词性变化

目的拼音:   

〈词性:动〉

(1) 观看,注视 [look;regard]

指目陈胜。——《史记·陈涉世家》

指目牵引。——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2) 又如:目过(过目;细看);目下十行(形容看书速度极快);目及(看到);目染(因经常看见而受到影响);目笑(目视而窃笑);目礼(以目注视,表示敬意);目断(犹望断。一直望到看不见);目识(看后即记住);目属(瞩目;注视);目艳(看到美好的事物而感到羡慕);目为(看作)

(3) 递眼色,使眼 [give a hint with the eyes]

酒阑,吕布因目留 高祖。——《史记·高祖本纪》

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4) 又如:目交心通(以眼色传情,心中相互沟通);目挑眉语(以眉目挑逗传情);目指气使(用眼神和气色示意,以支使别人。形容态度骄横);目禁(用眼色禁止别人言行);目语额瞬(眉毛眼睛能作态示意)

(5) 看待 [treat with;regard as]

不敢以说书目敬亭。——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常用词组

目标、目不见睫、目不交睫、目不忍见、目不忍视、目不识丁、目不暇接、目不转睛、目测、目测、目成、目怆有天、目瞪口呆、目的、目睹、目光、目光短浅、目击、目击者、目今、目镜、目空四海、目空一切、目力、目录、目迷五色、目前、目送、目挑心招、目无全牛、目无组织、目下、目眩、目语、目睁口呆、目中无人、目眦

  拼音  zhāng   注音  ㄓㄤ   繁体    
部首  弓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XTAY  仓颉  NPO  郑码  YZCH  四角  12234  结构  左右电码  1728  区位  5337  统一码  5F20  笔顺  フ一フノ一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张(張)的拼音:zhāng(ㄓㄤ)  

⒈ 开,展开:张开。张目(a.睁大眼睛;b.助长某人的声势称“为某人张张”)。张榜。铺张。张灯结彩。纲举目张。

⒉ 商店开业:开张。

⒊ 拉紧:紧张。张力。

⒋ 扩大,夸大:夸张。

⒌ 放纵,无拘束:乖张。嚣张。

⒍ 料理,应酬:张罗。

⒎ 惊惶,慌忙:张惶失措。

⒏ 看,望:张望。

⒐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⒑ 量词:一张纸。三张桌子。几张嘴。两张弓。

⒒ 姓。

统一码

张字UNICODE编码U+5F20,10进制: 24352,UTF-32: 00005F20,UTF-8: E5 BC A0。

张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张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exaggerate、open、set out、sheet、spread

相关字词

驰、合、弛

造字法

形声:从弓、长声

English

stretch, extend, expand; shee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张的拼音:

zhāng  

〈词性:动〉

(1) (形声。从弓,长声。本义:把弦安在弓上)

(2) 同本义 [draw;string]。与“弛”相对

张,施弓弦也。——《说文》

一张一弛。——《礼记·杂记》

鲁琴张字子开。——《左传·昭公二十年》

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墨子·亲士》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老子》

既张我弓,既挟我矢。——《诗·小雅·吉日》

(3) 又如:张满(张弓使满)。又指紧弦,拉紧乐器上的弦

黄金杆拨紫檀槽,弦索新张调更高。——唐· 张籍《宫词》

(4) 又如:张瑟(调整瑟上的弦);张弦(安上琴弦;绷紧琴弦)

(5) 开弓;拉弓弦 [draw back]

更张空弦。——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6) 又如:张弓设箭(拉弓射箭。比喻使用武力);张弓(拉弓;弦拉紧的弓)

(7) 张开 [open]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荀子·劝学》

琴瑟张而不均。——《荀子·礼论》

左右欲刃相如, 相如张目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张口承之。——《后汉书·张衡传》

(8) 又如:张牙欠口(张开嘴巴);张眼(睁大眼睛);张牙(张口露牙);张唇植髭(唇吻开合。形容滔滔不绝地论列是非的样子);张袂成阴(张开袖子能遮掩天日。形容人多)

(9) 张挂(展开挂起) [put up]

罗帱张些。——《楚辞·招魂》

张缇绛帷,女居其中。——《史记·滑稽列传》

日张屈字。——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张黄盖拥纛。——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10) 又如:张旃(展开、张挂起赤色曲柄的大旗);张卖(张挂出卖)

(11) 张贴 [post]。如:张示(张贴或张挂起来让大家看);张布(张贴公布)

(12) 展开 [unfold;spread]

张尾伸须。——《聊斋志异·促织》

(13) 又如:张翅膀;张网;张畤(延展耸立);张开双臂;张动(伸展舞动);张眉(舒展眉毛);张眉努眼(指善于作态);张眉努目(喻粗犷浅露)

(14) 设网捕捉 [net]

原来徱兔李吉,正在那山坡下张兔儿。——《水浒传》

(15) 又如:张捕(张网捕捉)

(16) 张设(部署;设置) [set up]

张,施也。——《广雅·释诂三》

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战国策·秦策一》

当日杀牛宰马,大张筵席。——《三国演义》

张筵列鼎。——清· 周容《芋老人传》

(17) 又如:张设(陈设);张疑(设置疑兵);张筵(设宴);张所(布置朝见之所);张事(张设帷幕之事)

(18) 看;望 [look]

我张着姐姐哩。——《西厢记》

(19) 又如:张亲(看望亲戚);张着眼错(趁人不注意);张个眼慢(趁人不注意);张人眼错(趁人不注意);张头望颈(伸长脖子张望);东张西望;张看(张望观看)

(20) 布满,充满 [fill]

火尽燎,烟焰张天。——《金史·乌春传》

(21) 又如:张天(布满天空)

(22) 增强,扩大 [enlarge]

臣欲张公室也。——《左传·昭公十四年》

(23) 又如:张吾军(壮大自己的声势)

(24) 夸张;夸大 [exaggerate; magnify; overestimate]

虚张异类,托有于无。——唐· 皇甫谧《三都赋序》

(25) 又如:虚张声势

词性变化

张的拼音:

zhāng  

〈词性:名〉

(1) 主張 [proposal]

那婆子聽得叫,失张失志,出去迎接來叫的官人。——《清平山堂話本》

(2) 又如:张智(主意;主张);张主(主张;主意;做主张;拿主意)

(3) 商店開张 [opening of a new shop]。如:新张大喜

(4) 星名 [plant’s name]。二十八宿之一,南方朱雀七宿的第五宿,有星六顆

(5) 汉代諸侯囯名 [Zhang state]。在今河南省任縣西南

(6) 姓

张氏藏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説》

张的拼音:

zhāng  

〈词性:量〉

(1) 一种或一类中的一件 [sheet;piece]

鸟杌千张。——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2) 又如:几张仿古的漂亮的柚木桌;三张报;一张桌子;一张弓

(3) 另见 zhàng  

常用词组

张榜、张弛、张楚、张大、张灯结彩、张飞、张挂、张冠李戴、张皇、张家长李家短、张开、张口、张口结舌、张力、张罗、张目、张声、张贴、张王李赵、张望、张牙舞爪、张扬

基本词义

张的拼音:

zhàng  

〈词性:名〉

通“帐”。帐幔,帷幕 [canopy;curtain]

居则设张容。——《荀子·正论》

张饮三日。——《史记·高祖本纪》

供张东都门外。——《汉书·疏广传》

词性变化

张的拼音:

zhàng  

〈词性:动〉

(1) 通“胀”。胀满[swell]

将食,张,如厕。——《左传·成公十年》

张脉偾兴。——《左传·僖公十五年》

亭历愈张。——《淮南子·缪称》

(2) 另见 zhāng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