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庚癸之呼的意思

gēngguǐzhī

庚癸之呼



拼音gēng guǐ zhī hū

注音ㄍㄥ ㄍㄨㄟˇ ㄓ ㄏㄨ

解释庚、癸:军粮的隐语。原是军中乞粮的隐语。后指向人借钱。

出处《左传·哀公十三年》记载:春秋时吴王夫差与晋、鲁等国会盟,吴大夫申叔仪向鲁大夫公孙有山氏乞粮。回答说:“梁则无矣,粗粮有之,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则诺。”

例子唐·柳宗元《安南都护张公墓志铭》:“储偫委积,师旅无庚癸之呼。”

用法作宾语;指向人告贷求助。

感情庚癸之呼是中性词。

繁体庚癸之嘑

近义呼庚呼癸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gēng   注音  ㄍㄥ   
部首  广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86  YVWI  五笔98  OVWI  仓颉  ILO  郑码  TGXO  四角  00287  结构  左上包围电码  1649  区位  2493  统一码  5E9A  笔顺  丶一ノフ一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庚的拼音:gēng(ㄍㄥ)  

⒈ 天干的第七位,用作顺序第七的代称。

⒉ 年龄:同庚。年庚。生庚(人出生的年月)。庚帖(tiě  )。庚齿(年龄)。

⒊ 姓。

统一码

庚字UNICODE编码U+5E9A,10进制: 24218,UTF-32: 00005E9A,UTF-8: E5 BA 9A。

庚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庚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ge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7th heavenly stem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庚的拼音: gēng  

〈词性:名〉

(1) 天干的第七位,与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 [the seventh of the ten Heavenly Stems]

庚,位西方。——《说文》

先庚三日,后庚三日。——《易·巽》

太岁在庚日上章,月在庚曰窒。——《尔雅》

其日庚辛。——《淮南子》

秋,日庚、辛。——《史记》

(2) 又以配五行

庚辛申酉,金也。——《淮南子·天文》

(3) 年龄 [age]。如:贵庚;年庚(庚甲。年龄)

(4) “伏天”的代称 [dog days]。旧历杂节三伏,以夏至后第三庚日为始,名初伏;第四庚日为中伏,故有庚伏之称。“庚伏”也简称“庚”。如:庚暑(三优暑天)

(5) 姓

词性变化

庚的拼音: gēng  

〈词性:动〉

(1) 赔偿,偿还 [compensate]

季子皋葬其妻,犯人之禾, 申祥以告,曰:“请庚之”。——《礼记·檀弓下》

(2) 又如:庚偿(抵偿)

(3) 变更;更换。通“更” [change]

丙枕或思前夜席,庚邮宁肯后锋东。——宋· 邹登龙《送表兄赵奏院赴南外知宗》

(4) 又如:庚邮(更换递送的驿邮)

庚的拼音: gēng  

〈词性:副〉

通“更”( gèng  )。愈加 [further;even move]

五年之后,心庚念是非,口庚言利害,夫子始一解颜而笑。——《列子·黄帝篇》

七年之后,从心之所念,庚无是非;从口之所言,庚无利害,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

常用词组

庚齿、庚帖、庚信

  拼音  guǐ   注音  ㄍㄨㄟˇ   
部首  癶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WGDU  仓颉  NOMK  郑码  XSAG  四角  12804  结构  上下电码  4097  区位  2579  统一码  7678  笔顺  フ丶ノノ丶一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癸的拼音:guǐ(ㄍㄨㄟˇ)  

⒈ 〔癸水〕指月经。

⒉ 天干的第十位,用于作顺序第十的代称。

统一码

癸字UNICODE编码U+7678,10进制: 30328,UTF-32: 00007678,UTF-8: E7 99 B8。

癸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癸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10th heavenly stem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癸的拼音: guǐ  

〈词性: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二戣( kuí  ),古代兵器。交叉之形,盖即“戣”之古文。①本义:古代兵器。戟属。②天干的第十位),用作顺序的第十 [the last of the Ten Heavenly Stems]

词性变化

癸的拼音: guǐ  

〈词性:动〉

估量 [estimate]

癸之言揆也,言万物可揆度,故曰癸。——《史记》

  拼音  zhī   注音    
简体部首  丶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繁体部首  丿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PPPP  仓颉  INO  郑码  WA  四角  30302  结构  单一电码  0037  区位  5414  统一码  4E4B  笔顺  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统一码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造字法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English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词性变化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常用词组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拼音    注音  ㄏㄨ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86  KTUH  五笔98  KTUF  仓颉  RHFD  郑码  JMUA  四角  62049  结构  左右电码  0729  区位  2684  统一码  547C  笔顺  丨フ一ノ丶ノ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呼的拼音:hū(ㄏㄨ)  

⒈ 喊:呼喊。呼声。呼吁。呼天号(háo   )地。

⒉ 唤,叫:呼唤。呼叫。呼应。呼朋引类(招引同类的人,共同做坏事)。

⒊ 往外出气,与“吸”相对:呼气。呼吸。

⒋ 象声词:呼地跳起来。

⒌ 姓。

统一码

呼字UNICODE编码U+547C,10进制: 21628,UTF-32: 0000547C,UTF-8: E5 91 BC。

呼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呼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唿嘑虖謼

汉英互译

breath out、call、cry out、exhale、shout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从口、乎声

English

breathe sigh, exhale; call, shou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呼的拼音:

嘑、虖、謼   

〈词性:动〉

(1) (形声。从口,乎声。本义:吐气,与“吸”相对)

(2) 同本义 [exhale;breathe out]。生物体把体内的气体排出体外——与“吸”相对

呼,外息也。——《说文》(外息,指呼气)

阴盛则呼吸万物而藏之内也。——《书·大传》

候呼引针。——《素问·离合真邪论》

(3) 又如:呼哈(呼吸吞吐);呼噏(吐云纳气);呼息(呼吸,喘气);呼翕(呼气和吸气)

(4) 大声叫喊 [cry out]

呼,唤也。——《广韵》

式号式呼。——《诗·大雅·荡》

城上不呼。——《礼记·曲礼上》

媵侍于户外,呼则闻。——《仪礼·士昏礼》

呼河伯妇来。——《史记·滑稽列传》

一人大呼。——《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夫起大呼。

妇亦大呼。

千百人大呼。

(5) 又如:呼噪(嘈杂地叫喊;喧嚷);呼天(向天呼喊以求助);呼天吁地(呼喊天地以求救助)

(6) 召唤 [call]

呼张良与俱去。——《史记·项羽本纪》

前者呼。——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奋呼攻打。——《广东军务记》

忠烈大呼。——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7) 又如:呼之即来;一呼百诺

(8) 称呼 [name]

呼宋将军。—— 明· 魏禧《大铁椎传》

不呼名。——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9) 又如:自呼其名;呼唱(大声唱名);呼称(称呼);呼谓(称呼,称谓)

(10) 姓

词性变化

呼的拼音:   

〈词性:象〉

常用来形容迅疾、风声等 [puff;whir]。如:呼呼(形容鼾声、风声、着火声);呼呼的(像风一样快);呼啦啦(多形容风声、流水声、鸟振翅声等)

常用词组

呼哧,呼蚩、呼叱,呼斥、呼风唤雨、呼喊、呼号、呼号、呼和浩特、呼喝、呼吼、呼呼、呼唤、呼叫、呼救、呼拉圈、呼啦,呼喇、呼噜、呼噜、呼伦贝尔草原、呼朋引类、呼气、呼扇,唿扇、呼声、呼天抢地、呼吸、呼吸道、呼吸困难、呼吸商、呼吸系统、呼啸、呼嘘、呼延、呼幺喝六、呼应、呼语、呼吁、呼噪、呼之欲出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