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耿介之士的意思

gěngjièzhīshì

耿介之士



拼音gěng jiè zhī shì

注音ㄍㄥˇ ㄐ一ㄝˋ ㄓ ㄕˋ

解释耿介:正直、不同于流俗。指正直的人。

出处战国·韩·韩非《韩非子·五蠹》:“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养耿介之士,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亦勿怪矣。”

用法作主语、宾语;指正直的人。

感情耿介之士是中性词。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gěng   注音  ㄍㄥˇ   
部首  耳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  BOY  仓颉  SJF  郑码  CEUO  四角  19480  结构  左右电码  5105  区位  2502  统一码  803F  笔顺  一丨丨一一一丶ノ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耿的拼音:gěng(ㄍㄥˇ)  

⒈ 光明:“山头孤月耿犹在,石上寒波晓更喧”。耿耿(a.光明,如“耿耿星河”;b.形容忠诚,如“忠心耿耿”;c.心里老想着不能忘,如“耿耿于怀”)。

⒉ 有骨气,刚正不阿:耿介。耿直。耿节(坚贞的节操)。

⒊ 姓。

统一码

耿字UNICODE编码U+803F,10进制: 32831,UTF-32: 0000803F,UTF-8: E8 80 BF。

耿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耿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造字法

形声

English

bright, shining; have gut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耿的拼音: gěng  

〈词性:形〉

(1) (形声。从火,圣( shèng  )省声。本义:耳贴于颊)

(2) 同本义 [ears kept close to the cheek]

(3) 通“炯”。明亮,光明 [bright]

跪敷衽(铺开衣襟)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指正道)。——《楚辞·屈原·离骚》

(4) 又如:耿耀(照耀);耿光(光明;光辉);耿晶晶(形容物体明亮闪光的样子);耿烈(光明炽热);耿介(光明正大)

(5) 心情不安;悲伤 [uneasy;disturbed;sad;sorrowful]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诗·邶风·柏舟》

(6) 又如:耿耿于心(形容心中有事牵挂,无法忘却);耿介(心中不安);耿灼(焦虑不安)

(7) 刚直 [upright;be honest and just]

参差相叠重重,刚耿陵宇宙。——唐· 韩愈《南山诗》

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养耿介之士,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韩非子·五蠹》

(8) 又如:耿介(耿直;刚直;正大光明);耿正(刚强正直);耿怀(直率的情怀);耿挺(坚贞特立)

(9) 气忿时头面上血管膨胀,红筋暴露的样子 [protruding;projecting]

余大先生气得两脸紫涨,颈子里的筋都耿出来。——《儒林外史》

常用词组

耿饼、耿耿、耿耿于怀、耿介、耿直

  拼音  jiè   注音  ㄐ一ㄝˋ   
部首  人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WJJ  仓颉  OLL  郑码  ODND  四角  80220  结构  上下电码  0094  区位  2973  统一码  4ECB  笔顺  ノ丶ノ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介的拼音:jiè(ㄐ一ㄝˋ)  

⒈ 在两者中间:介于两者之间。介词(用在名词、代词之前,合起来表示地点、时间、方向、方式等关系的词,如“从”、“向”、“在”、“以”、“对于”等)。介入。

⒉ 这样,这么:像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么回事似的,多指大模大样,好像有什么了不起)。

⒊ 放在心里:介意。介怀。

⒋ 耿直:耿介。

⒌ 甲:介胄。介壳。

⒍ 个(用于人):一介书生。

⒎ 大:介圭(大玉)。

⒏ 传统戏曲脚本里表示情态动作的词:笑介。饮酒介。

⒐ 助:介寿。

⒑ 姓。

⒒ 古同“芥”,芥菜。

统一码

介字UNICODE编码U+4ECB,10进制: 20171,UTF-32: 00004ECB,UTF-8: E4 BB 8B。

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介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㝏界

汉英互译

interpose、mind、shell、take seriously、upright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forerunner, herald, harbinger; to lie between; sea shell; to wear armo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介的拼音: jiè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身上穿着铠甲形。中间是人,两边的四点象联在一起的铠甲片。本义:铠甲。一种用来防身的武器)

(2) 同本义 [armor]

驷介旁旁。——《诗·郑风·清人》

舍尔介狄。——《诗·大雅·瞻卬》

其虫介。——《淮南子·脩务》

急则用介胄之士。——《史记·老庄甲韩列传》

(3) 又如:介士(穿着甲胄的兵士);介卒(甲兵);介胄(铠甲与头盔、披甲戴盔);介人(武士,甲士);介马(披甲的战马)

(4) 疆界;界限。后作“界” [bound]

介,画也。——《说文》。按,八者分也。从人者,取人身之左右以见意。

无此疆尔界。——《诗·周颂·思文》。陆德明释文:“界”作“介。”

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后汉书》

(5) 传宾主之言的人。古时主有傧相迎宾,宾有随从通传叫介 [usherer]

诸侯相见,卿为介。——《荀子·大略》

(6) 又如:介绍;介宾(宾客,贵宾;古代行乡饮酒礼时辅佐宾客的人)

(7) 指有甲壳的虫类或水族 [shell;scale]。如:介潭(传说中的介甲虫。为介类的先祖);介鳞(传说中的海生动物。夏食而冬蛰,为鱼鳖类的祖先)

(8) 节操;独特之行 [virgin]

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孟子》

(9) 戏曲术语。南戏、传奇剧本里关于动作、表情、效果等的舞台指示。如坐、笑、见面以及鸡鸣、犬吠等 [jie]。如:笑介;见介;鸡鸣介;犬吠介

(10) [语]∶介词的省称 [preposition]

(11) 姓

词性变化

介的拼音: jiè  

〈词性:动〉

(1) 披甲 [armor]

不介马而驰之。——《左传·成公二年》

季氏介其鸡。——《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介者不释。——《史记》

(2) 又如:介胄(披甲戴盔);介马(给战马披甲)

(3) 介入;居中 [lie between;interpose]

介居二大国之间。——《左传·襄公九年》

(4) 又如:介和(调解,说合)

(5) 介绍 [introduce]

其所以相亲也,不介而自亲。——李康《命运论》

(6) 又如:介函(介绍信)

(7) 介意;留存 [shelve]

不以介怀。——李延寿《南史》

(8) 又如:介怀(耿耿于怀);介介然(形容心事重重);介心(介意,把不快的事记在心里);介虑(介意忧虑)

(9) 间隔,隔开 [separate]

前乡崧高,后介大河。——《汉书·翼奉传》

(10) 又引申为挑拨离间。如:介言(间言,离间的话);介然(间隔;隔开);介绝(隔绝)

(11) 佐助 [assist]

介尔景福。——《左传》

(12) 又如:介眉(祝寿之词);介贰(辅佐);介寿(祝寿之词)

(13) 因;凭借;依靠 [depend on]

介人之宠,非勇也。——《左传·文公六年》

(14) 又如:介持(依凭;仗持)

介的拼音: jiè  

〈词性:形〉

(1) 独;特异 [alone]

夫介异于人臣。——《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孑不群而介立。——张衡《思玄赋》

介,独也。——《广雅》

如有一介臣。——《书·秦誓》

亦不使一介行李。——《左传·襄公八年》

一介嫡女。——《国语·吴语》

援纳断断之介。——《汉书·孔光传》

(2) 副;次一等 [vice-]

且冢卿无路,介卿以葬,不亦左乎?——《左传·昭公四年》

(3) 又如:介卿(次一等的卿,位于冢卿之下);介弟(对别人弟弟的尊称);介次(位于市井的小亭);介使(副使);介倅(副手;辅佐者)

(4) 大 [great]。如:介福(大福;洪福);介圭(一尺二寸长的大圭);介寿(长寿。祝寿之辞);介母(大型贝类);介祉(大福)

(5) 善 [good]。如:介人(善人)

(6) 耿介;耿直特异 [upright;honest and frank]。如:介廉(正直廉洁);介正(耿直纯正);介白(耿介清白);介决(耿直善断)

(7) 孤傲 [aloof and arrogant]。如:介立(独立清高而不迎合流俗);介僻(高傲孤僻);介异(孤高特异);介吝(孤高自爱);介特(孤高,不随流俗)

(8) 这,这么;那,那么 [such]。如:介事(这事;此事)

(9) 坚定 [firm]。如:介石(谓操守坚贞);介峙(形容耿介,坚定,不可动摇)

(10) 通“芥”。细微 [slight]

忧悔吝者存乎介。——《易·系辞上》

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

无纤介之祸者。——《战国策·齐策四》

不以往事为纤介。——《汉书·元后传》

(11) 又如:介丘(介邱。微小的土山);介狭(心胸狭隘);介焉(细微的样子)

介的拼音: jiè  

〈词性:量〉

通“个”。如:一介书生;一介武夫

常用词组

介虫、介词、介怀、介介、介立、介然、介入、介绍、介绍人、介绍信、介意、介于、介质、介子

  拼音  zhī   注音    
简体部首  丶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繁体部首  丿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PPPP  仓颉  INO  郑码  WA  四角  30302  结构  单一电码  0037  区位  5414  统一码  4E4B  笔顺  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统一码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造字法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English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词性变化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常用词组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拼音  shì   注音  ㄕˋ   
部首  士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  FGHG  仓颉  JM  郑码  BAA  四角  40100  结构  单一电码  1102  区位  4231  统一码  58EB  笔顺  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士的拼音:shì(ㄕˋ)  

⒈ 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士族。士大夫。

⒉ 旧时指读书人:士子。士民。学士。

⒊ 未婚的男子,泛指男子:士女。

⒋ 对人的美称:志士。烈士。女士。

⒌ 军衔的一级,在尉以下;亦泛指军人;上士。士兵。士卒。士气。

⒍ 称某些专业人员:医士。护士。

⒎ 姓。

统一码

士字UNICODE编码U+58EB,10进制: 22763,UTF-32: 000058EB,UTF-8: E5 A3 AB。

士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士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汉英互译

bachelor、person、scholar、soldier

造字法

会意:从一、从十

English

scholar, gentleman; soldie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士的拼音: shì  

〈词性:名〉

(1) (会意。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古代男子的美称)

(2) 同本义 [bachelor in old China;man]

士,事也。——《说文》

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白虎通·爵》

学以居位曰士。——《汉书·食货志》

以才智用者谓之士。——《后汉书·仲长统传》

太子晋,胄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周书》

是以为大夫卿士。——《书·牧誓》

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礼记·曲礼》

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 雨花台者,趾相错也。——《马伶传》

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唐· 韩愈《原毁》

(3) 又如:士子(男子的美称,多指年轻人;士大夫官僚阶层);士夫(青年男子);勇士;壮士;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男儿相别三天,就应另眼相看,极言进步之速)

(4) 将领 [general]

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孟子·梁惠王上》

(5) 又如:士臣(将士)

(6) 兵士;武士 [soldier;noncommissioned officer]

下军之士多从之。——《左传·宣公十二年》

在车曰士,步曰卒。——《吕氏春秋·简选》注

驱中国士众这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资治通鉴》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汉· 贾谊《过秦论上》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楚辞·国殇》

革车百乘,甲士千人。——《左传·成元年·三月作丘甲·注》

(7) 又如:士兵;士众(众士兵);上士;中士;下士

(8) 古代指掌管刑狱的官员 [judge]

其附于刑者,归于士。——《周礼·大司徒》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孟子·告子下》

(9)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scholar-officials]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固贼戾之士哉!——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0) 又如:士夫(士大夫);士田(古代卿、大夫、士及其子弟所领有的田地);士民(古代四民之一。泛指士大夫阶层和普通读书人);士行(士大夫的操行);士论(士大夫的舆论、评论)

(11) 中国古代社会阶层的名称 [a social stratum in ancient China]

(12) 先秦时期贵族的最低等级,位次于大夫

荆州与国相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资治通鉴》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 徐尚、 苏秦、 杜赫之属为之谋。—— 汉· 贾谊《过秦论》

(13) 又如:士庶(贵族和平民)

(14) 古代四民之一。指农工商以外学道艺、习武勇的人。或称“士民”以区别于“庶民”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

(15) 知识分子的通称 [intelligentsia]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资治通鉴》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16) 又如:士子(对读书人的通称);士林(学术界;知识界);士品(读书人的品行);士风日漓(读书的风气一天天淡薄了);士流、名士;士农工商

(17) 古代诸侯士大夫对天子的自称 [subject]

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礼记》

(18) 对品德好、有学识、有技艺的人的美称 [commendable person]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燕策》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遏也。——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19) 又如∶志士、勇士、谋士、医士

(20) 卫兵,尤指将帅身旁的卫兵,特指中国象棋中的一个只能在将帅近旁活动的棋子 [pawn]。如:将、士、相

词性变化

士的拼音: shì  

〈词性:动〉

作官。通“仕” [be an official]

以宅田士田贾田任近郊之地。——《周礼·地官·载师》

古者匹夫五十而士。——《荀子·大略》

夫不以其道进者,必不以其道士。——《风俗通义·穷通》

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韩非子·五蠹》

常用词组

士兵、士大夫、士林、士流、士女、士气、士人、士绅、士卒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