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gē yú sī,kū yú sī
注音ㄍㄜ ㄩˊ ㄙ,ㄎㄨ ㄩˊ ㄙ
解释歌唱在这里,哭泣在这里。指安居的家宅。
出处《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
例子周作人《自己的文章》:“中国是我的本国,是我歌于斯,哭于斯的地方。”
用法作分句;指安居的家宅。
感情歌于斯,哭于斯是中性词。
繁体歌於斯,哭於斯
动物生肖牛,虎,蛇
歌的拼音:gē(ㄍㄜ)
⒈ 唱:歌唱。歌咏。歌颂。歌坛。歌台舞榭。歌舞。能歌善舞。
⒉ 能唱的文词:唱歌。歌谱。歌词。歌诀。民歌。诗歌。歌行(xíng )(旧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诗言志,歌咏言。
歌字UNICODE编码U+6B4C,10进制: 27468,UTF-32: 00006B4C,UTF-8: E6 AD 8C。
歌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歌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可哥謌
cantus、chaunt、fytte、song
形声:从欠、哥声
song, lyrics; sing, chant; praise
详细解释◎ 歌的拼音:
謌 gē
〈词性:动〉
(1) (形声。从欠,哥声。从“欠”,表示与口有关系。本义:唱)
(2) 同本义 [sing]
歌,咏也。——《说文》
歌者,长引其声以诵之也。——《说文系传》
不鼓缶而歌。——《易·离》
歌永言。——《虞书》
歌咏其声也,长言也。——《礼记·乐记》
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诗·魏风·园有桃》传
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楚狂 接舆歌而过 孔子——《论语·微子》
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3) 又如:对歌(一问一答地唱歌);高歌(放声歌唱);歌吹(歌唱,吹奏);歌鼓(歌唱并击鼓);歌戏(歌唱嬉戏)
(4) 歌颂,赞美 [sing the praises of]
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竟竭蹶而趋之。——《荀子·儒效》
诗人歌功。——扬雄《赵充国颂》
(5) 又如:歌功(颂扬他人的功德);歌思(歌颂思慕);歌叹(歌颂赞叹)
(6) 奏乐;伴奏 [play music]
歌于斯,哭于斯。——《礼记》
往往会倚嫔御歌,必为奇巧声动上,由是得幸。——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7) 又指[禽鸟]鸣叫 [chirp]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宋· 欧阳修《丰乐亭游春三首》
(8) 作歌;作诗 [poet]
夫也不良,歌以讯止。——《诗·陈风·墓门》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 歌的拼音: gē
〈词性:名〉
(1) 歌曲;歌词 [song]
诗言志,歌永言。——《书·舜典》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白居易《琵琶行》
(2) 又如:校歌;民歌;国歌;歌头曲尾(诗歌和散曲联唱的一种歌曲形式);歌味(歌曲的风味);歌儿(歌曲);歌章(歌曲。音乐一曲为一章,故称)
(3) 诗体的一种 [a kind of poet]。如:《长恨歌》;歌行(古代乐府诗的一体);歌诗(配有乐谱可以歌唱的乐府诗)
(4) 古用同“哥”。一指兄长;一指父亲 [brother;father]。如:歌歌(同“哥哥”。指父亲)
歌本、歌唱、歌唱家、歌词、歌功颂德、歌喉、歌剧、歌诀、歌迷、歌女、歌片儿、歌谱、歌曲、歌声、歌手、歌颂、歌坛、歌舞、歌舞剧、歌舞升平、歌啸、歌星、歌行、歌谣、歌吟、歌咏、歌仔戏、歌钟
于的拼音:yú(ㄩˊ)
⒈ 介词(a.在,如“生于北京”;b.到,如“荣誉归于老师”;c.对,如“勤于学习”;d.向,如“出于自愿”;e.给,如“问道于盲”;f.自,从,如“取之于民”;g.表比较,如“重于泰山”;h.表被动,如“限于水平”)。
⒉ 后缀(a.在形容词后,如“疏于防范”;b.在动词后,如“属于未来)。
⒊ 姓。
于字UNICODE编码U+4E8E,10进制: 20110,UTF-32: 00004E8E,UTF-8: E4 BA 8E。
于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于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丂亏亐於
for、of、to、when、at
象形
in, on, at; go to; surname
详细解释◎ 于的拼音: yú
〈词性:动〉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 往;去 [go]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3) 取 [take]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4) 如;好像 [look]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5) 又如:于何(如何)
◎ 于的拼音:
於 yú
〈词性:介〉
(1)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in, at, etc.]
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2) 又
成于机杼。
射于家圃。——宋· 欧阳修《归田录》
(3) 又
葫芦置于地。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于:介词,到。)—— 清· 姚鼐《登泰山记》
(4) 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时(在此)
(5)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for, etc.]
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何有于我。——《论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唐· 韩愈《师说》
言于李愬。——《资治通鉴·唐纪》
语于富者。——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6) 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
(7) 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 [from]。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8)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by]
不拘于时。——唐· 韩愈《师说》
苦于多疾。——宋· 苏轼《教战守》
伤于缚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择于自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9) 又如:我限于水平,未能对这篇文章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10) 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than]
甚于妇人。——《战国策·赵策》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同于真。——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11) 又
同于幻。
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
(12) 又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13) 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 [to, etc.]。如:荣誉归于教练
(14) 表示相对的位置 [in]。如:垂直于肋板的脊柱
(15) 姓
◎ 于的拼音: yú
(1) 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
以至于寸。——《后汉书·列女传》
越于诸侯。——《国语·晋语》
(2) 又
以免于难。
可以免于难。
(3) “於”
(4) 另见 yū
于今、于思、于时、于是
斯的拼音:sī(ㄙ)
⒈ 这,这个,这里:斯人。斯时。以至于斯。
⒉ 乃,就:有备斯可以无患。
⒊ 劈:“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⒋ 古同“厮”,卑贱。
⒌ 古同“澌”,尽。
⒍ 姓。
斯字UNICODE编码U+65AF,10进制: 26031,UTF-32: 000065AF,UTF-8: E6 96 AF。
斯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斯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撕纚
this
形声:从斤、其声
this, thus, such; to lop off; emphatic particle
详细解释◎ 斯的拼音: sī
〈词性:动〉
(1) (会意。从斤,其声。其所以盛木柿。斤,斧子。本义:劈;砍)
(2) 同本义 [split]
斯,析也。——《说文》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诗·陈风·墓门》
有斯明享。——《书·酒诰》。郑注:“析也。”
厮(斯)舆之卒。——《汉书·严助传》。注:“析薪者也。”
(3) 扯裂 [tear]
斯,裂也。——《广雅》。王念孙疏证:“今俗语犹呼手裂为斯。”
(4) 分开 [divide]
斯而析之,精至于无伦,大至于不可围。——《庄子》
(5) 距离;离开 [leave]
华胥氏之国…不知斯 齐国几千万里。——《列子·黄帝》
◎ 斯的拼音: sī
〈词性:代〉
(1) “斯”假借为“此”,这,这个 [this]
斯,此也。——《尔雅·释诂》
斯言之玷。——《诗·大雅·抑》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痛哉斯言。—— 清· 黄宗羲《原君》
(2) 又如:斯世(此世,今世);斯人(此人);生于斯,长于斯
◎ 斯的拼音: sī
<连>
则。就 [then]——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人之性,心有忧丧则悲,悲则哀,哀斯愤,愤斯怒,怒斯动,动则手足不静。——《淮南子》
◎ 斯的拼音: sī
〈词性:形〉
(1) 通“厮”。古时干粗杂活的奴隶或仆役。引申为卑贱 [humble;low]
旅琐琐,斯其所取灾。——《易·旅》
乡官部吏,职斯禄薄。——《后汉书·左雄传》上疏
(2) 又如:斯役(厮役。指干杂事的劳役);斯养(即厮养。奴仆)
(3) 白色 [white]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诗·小雅·瓠叶》
◎ 斯的拼音: sī
〈词性:助〉
(1) 表示结构,相当于“之”、“的” [of]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诗·小雅·斯干》
(2) 用在倒装宾语和动词之间,以确指行为的对象,相当于“是” [be]
笃公刘,于京斯依。——《诗·大雅·公刘》
(3) 用在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然” [function word]
王赫斯怒,爰整其旅。——《诗·大雅》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斯文、斯文扫地、斯须
哭的拼音:kū(ㄎㄨ)
⒈ 因痛苦或悲哀而流泪发声:哭喊。哭泣。哭诉。哭腔。啼哭。长歌当哭。
哭字UNICODE编码U+54ED,10进制: 21741,UTF-32: 000054ED,UTF-8: E5 93 AD。
哭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哭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cry、laugh on the wrong side of one's mouth、weep
泣、笑
会意:从犬、从口
weep, cry, wail
详细解释◎ 哭的拼音: kū
〈词性: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 xuān ),表示号呼;中间象一人擗踊的样子。本义:悲痛出声,声泪俱下)
(2) 同本义(有声有泪) [cry;weep;sob]
哭,哀声也。——《说文》
哭声震天动地。——张博《五人墓碑记》
秦伯素服郊次,向师而哭。——《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苛政猛于虎》
(3) 又如:哭哭嘶嘶(边哭边喊);哭唠叨(方言。边哭边诉说);哭踊(哭泣踊跳。为古代丧礼的一种仪节);哭临(到现场啼哭。古代帝王的丧事,往往集众举哀叫哭临)
(4)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condole]
则哭以厌之。——《汉书·王莽传》。注:“哭 者所以告哀也。”
(5) 又如:哭先祖
(6) 歌 [sing]
昔雍门子以哭见于 孟尝君。——《淮南子·览冥训》
哭鼻子、哭哭啼啼、哭脸、哭灵、哭泣、哭穷、哭秋风、哭丧、哭丧棒、哭丧着脸、哭诉、哭诉、哭天抹泪、哭笑不得
于的拼音:yú(ㄩˊ)
⒈ 介词(a.在,如“生于北京”;b.到,如“荣誉归于老师”;c.对,如“勤于学习”;d.向,如“出于自愿”;e.给,如“问道于盲”;f.自,从,如“取之于民”;g.表比较,如“重于泰山”;h.表被动,如“限于水平”)。
⒉ 后缀(a.在形容词后,如“疏于防范”;b.在动词后,如“属于未来)。
⒊ 姓。
于字UNICODE编码U+4E8E,10进制: 20110,UTF-32: 00004E8E,UTF-8: E4 BA 8E。
于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于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丂亏亐於
for、of、to、when、at
象形
in, on, at; go to; surname
详细解释◎ 于的拼音: yú
〈词性:动〉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 往;去 [go]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3) 取 [take]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4) 如;好像 [look]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5) 又如:于何(如何)
◎ 于的拼音:
於 yú
〈词性:介〉
(1)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in, at, etc.]
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2) 又
成于机杼。
射于家圃。——宋· 欧阳修《归田录》
(3) 又
葫芦置于地。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于:介词,到。)—— 清· 姚鼐《登泰山记》
(4) 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时(在此)
(5)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for, etc.]
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何有于我。——《论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唐· 韩愈《师说》
言于李愬。——《资治通鉴·唐纪》
语于富者。——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6) 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
(7) 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 [from]。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8)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by]
不拘于时。——唐· 韩愈《师说》
苦于多疾。——宋· 苏轼《教战守》
伤于缚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择于自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9) 又如:我限于水平,未能对这篇文章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10) 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than]
甚于妇人。——《战国策·赵策》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同于真。——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11) 又
同于幻。
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
(12) 又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13) 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 [to, etc.]。如:荣誉归于教练
(14) 表示相对的位置 [in]。如:垂直于肋板的脊柱
(15) 姓
◎ 于的拼音: yú
(1) 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
以至于寸。——《后汉书·列女传》
越于诸侯。——《国语·晋语》
(2) 又
以免于难。
可以免于难。
(3) “於”
(4) 另见 yū
于今、于思、于时、于是
斯的拼音:sī(ㄙ)
⒈ 这,这个,这里:斯人。斯时。以至于斯。
⒉ 乃,就:有备斯可以无患。
⒊ 劈:“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⒋ 古同“厮”,卑贱。
⒌ 古同“澌”,尽。
⒍ 姓。
斯字UNICODE编码U+65AF,10进制: 26031,UTF-32: 000065AF,UTF-8: E6 96 AF。
斯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斯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撕纚
this
形声:从斤、其声
this, thus, such; to lop off; emphatic particle
详细解释◎ 斯的拼音: sī
〈词性:动〉
(1) (会意。从斤,其声。其所以盛木柿。斤,斧子。本义:劈;砍)
(2) 同本义 [split]
斯,析也。——《说文》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诗·陈风·墓门》
有斯明享。——《书·酒诰》。郑注:“析也。”
厮(斯)舆之卒。——《汉书·严助传》。注:“析薪者也。”
(3) 扯裂 [tear]
斯,裂也。——《广雅》。王念孙疏证:“今俗语犹呼手裂为斯。”
(4) 分开 [divide]
斯而析之,精至于无伦,大至于不可围。——《庄子》
(5) 距离;离开 [leave]
华胥氏之国…不知斯 齐国几千万里。——《列子·黄帝》
◎ 斯的拼音: sī
〈词性:代〉
(1) “斯”假借为“此”,这,这个 [this]
斯,此也。——《尔雅·释诂》
斯言之玷。——《诗·大雅·抑》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痛哉斯言。—— 清· 黄宗羲《原君》
(2) 又如:斯世(此世,今世);斯人(此人);生于斯,长于斯
◎ 斯的拼音: sī
<连>
则。就 [then]——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人之性,心有忧丧则悲,悲则哀,哀斯愤,愤斯怒,怒斯动,动则手足不静。——《淮南子》
◎ 斯的拼音: sī
〈词性:形〉
(1) 通“厮”。古时干粗杂活的奴隶或仆役。引申为卑贱 [humble;low]
旅琐琐,斯其所取灾。——《易·旅》
乡官部吏,职斯禄薄。——《后汉书·左雄传》上疏
(2) 又如:斯役(厮役。指干杂事的劳役);斯养(即厮养。奴仆)
(3) 白色 [white]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诗·小雅·瓠叶》
◎ 斯的拼音: sī
〈词性:助〉
(1) 表示结构,相当于“之”、“的” [of]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诗·小雅·斯干》
(2) 用在倒装宾语和动词之间,以确指行为的对象,相当于“是” [be]
笃公刘,于京斯依。——《诗·大雅·公刘》
(3) 用在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然” [function word]
王赫斯怒,爰整其旅。——《诗·大雅》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斯文、斯文扫地、斯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