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广厦之荫的意思

guǎngshàzhīyìn

广厦之荫



拼音guǎng shà zhī yìn

注音ㄍㄨㄤˇ ㄕㄚˋ ㄓ 一ㄣˋ

解释厦:大房子;荫:遮蔽。指像大房子可以遮风蔽日那样给人们以保护。

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力命》:“进其茙菽有稻粮之味,庇其蓬室若广厦之荫。”

用法作宾语;用于比喻句。

感情广厦之荫是中性词。

繁体廣厦之蔭

动物生肖牛,虎,蛇

广  拼音  guǎng ān   注音  ㄍㄨㄤˇ ㄢ   繁体    
部首  广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86  YYGT  五笔98  OYGT  仓颉  YH  郑码  TG  四角  00200  结构  单一电码  1639  区位  2567  统一码  5E7F  笔顺  丶一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广(廣)的拼音:guǎng(ㄍㄨㄤˇ)  

⒈ 指面积、范围宽阔,与“狭”相对:宽广。广博。广义。广漠。广袤(东西称“广”,南北称“袤”,指土地面积)。广厦。

⒉ 多:大庭广众。

⒊ 扩大,扩充:推广。广开言路。

其他字义

广的拼音:ān(ㄢ)  

⒈ 同“庵”,多用于人名。

统一码

广字UNICODE编码U+5E7F,10进制: 24191,UTF-32: 00005E7F,UTF-8: E5 B9 BF。

广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广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庵廣

汉英互译

expand、extensive、numerous、vast、wide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原为形声:从广、黄声

English

wide, extensive, broad; rad. 53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广的拼音: ān  

〈词性:名〉

(1) 同“庵”。草屋 [hut]

(2) 另见 guǎng  

基本词义

广的拼音:

guǎng  

〈词性:名〉

(1) (形声。从广( yǎn  ),黄声。从“广”,表示与房屋有关。按:“广”和“廣”本不同义:是两个字。“广”,本读 yǎn  ,甲骨文和金文的写法象屋墙屋顶,其含义是依山崖建造的房屋。现在“广”是“廣”的简化字。本义:宽大的房屋)

(2) 四周无壁的大屋 [wallless hall]

广,殿之大屋也。——《说文》。段玉裁注:殿谓堂无四壁…覆乎上者曰屋,无四壁而上有大覆盖,其所通者宏远矣,是曰广。 朱骏声曰:“堂无四壁者。秦谓之殿,所谓堂皇也,覆以大屋曰广。”

天子之堂广九雉。——《尚书大传》。注:“荣间相去也。”

居天下之广居。——《孟子》

是求马于唐肆也。——《庄子·田子方》。司马注:“广庭也,以唐为之。”

朱涂广,夷石为堂。(涂:粉饰。夷石:平整的石头做堂基)——《汉郊祀歌》

(3) 宽度,横向尺寸 [width]

广袤丰杀,一称心力。——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今蛭广有分数,长有寸度。——《论衡·福虚》

沈机长二丈,广八尺。——《墨子·备城门》

即连楮为巨幅,广二丈,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前有平地,轮广十丈。——唐·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轮:南北距离

(4) 又如:广运(宽广。东西距离为广,南北距离为运)

(5) 广州的省称 [Guangzhou (Canton)]

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 又如:广交会;广疮(性病。此病似从国外经广州传入的,故称);广里(指广州)

(7) 广东、广西两省的略称 [Guang dong (Kwangtung) or Guangxi(Kwangsi)]。如:两广;广花(颜料。广东产的花青);广云胶(胶名。产于广东,无臭味)

词性变化

广的拼音:

guǎng  

〈词性:形〉

(1) 广阔,宽阔;分布广;辽阔 [wide;vast;extensive]

广,阔也。——《广韵》

狄之广漠。——《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地广而益重。——《战国策·西周策》

古者圣王为大川广谷之不可济,于是利为舟楫。——《墨子·节用中》

平原广野,此车骑之地。——汉· 晁错《言兵当疏》

汉亡广矣,不可泳思。——《诗·周南·汉广》

乃为赋以自广。——《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 又如:广通(广泛传播);广交声气(多方交接意气相投的朋友);广平(宽阔平坦);广庄(宽阔的大道);广狭(宽广与狭窄)

(3) 引申为大 [huge;great]

四牡修广。——《诗·小雅·六月》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 又如:广厦细旃(高大的房屋);广车(大车);广舶(大型远洋船);广肆(大店铺);广衢(大道);广眉(大眉,厚眉);广渊(弘大深远)

(5) 盛大,以非常富丽、堂皇、丰盛或庄重为标志的 [grand]。如:广宴(盛宴);广筵(盛宴)

(6) 远大,将来要成就一番大事业的 [far-reaching]。如:君子贫穷而志广;才疏意广

(7) 多,众多,数目很多 [numerous]

自迎赢于众人广坐之中。——《史记·魏公子列传》

竟敢在大庭广众之中,光天化日之下,横行不法,岂不怪哉

(8) 又如:广众;广交(交友极多);广坐(众人聚会列坐的地方)

(9) 普通;广泛 [general]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0) 通“旷”( kuàng  )。荒废,耽搁 [rusty;be out of practice]

不譲事,不广闲。——《管子·大匡》

(11) 又如:广广(荒废的状况);广土(荒废的土地)

广的拼音:

guǎng  

〈词性:动〉

(1) 引申为扩大 [expand]

克广德心。——《诗·鲁颂·泮水》

广长榆。——《史记·淮南衡山传》。集解:“谓拓大之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战国策·魏策》

非问无以广识。——清· 刘开《问说》

(2) 又如:广额(放宽录取名额)

(3) 将某门学科、某种艺术主动介绍给一般群众 [popularize]。如:广宣(广为宣播)推广

(4) 另见 ān  

常用词组

广播、广播电台、广博、广场、广大、广岛、广东、广度、广而言之、广泛、广告、广货、广角镜头、广开才路、广开言路、广阔、广袤、广漠、广谋从众、广谱、广求、广厦、广土众民、广文、广西、广袖、广延、广义、广义、广宇、广远、广众、广种薄收、广州

  拼音  shà xià   注音  ㄕㄚˋ ㄒ一ㄚˋ   繁体    
部首  厂部  部外笔画  10画  总笔画  12画  
五笔  DDHT  仓颉  MMUE  郑码  GGNR  四角  71247  结构  左上包围电码  0633  区位  4735  统一码  53A6  笔顺  一ノ一ノ丨フ一一一ノ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厦的拼音:shà(ㄕㄚˋ)  

⒈ 大屋子:广厦。高楼大厦。

⒉ 房子后面的突出的部分:前廊后厦。

其他字义

厦的拼音:xià(ㄒ一ㄚˋ)  

⒈ 〔厦门〕地名,在中国福建省。

统一码

厦字UNICODE编码U+53A6,10进制: 21414,UTF-32: 000053A6,UTF-8: E5 8E A6。

厦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厦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mansion

造字法

形声:从厂、夏声

English

big building, mansio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厦的拼音:

shà  

〈词性:名〉

(1) (厦俗作厦。古通作夏。形声。从广,夏声。广( yǎn  )表示房屋。“夏”古有“大”的意思。见《尔雅·释诂》。本义:大屋子)

(2) 同本义 [mansion;tall building;house]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 又如:厦子(小厢房;小屋);厦处(住所)

(4) 门庑;廊屋;披屋 [penthouse]。如:厦宇(廊子);厦房(旁屋,厢房);厦覆(庇荫);前廊后厦

词性变化

厦的拼音: shà  

〈词性:形〉

(1) 大 [large]

厦屋一揆,华屏齐荣。——晋· 左思《魏都赋》

(2) 又如:厦屋(高大的屋)

(3) 另见 xià  

基本词义

厦的拼音:

Xià  

〈词性:名〉

(1) (今读 shà  。形声。从厂,夏声。厂( hǎn  )山厓石穴。( shà  )本义:大屋) 厦门的简称 [Xiamen(Amoy)]。如:鹰厦铁路。

(2) 另见 shà  

  拼音  zhī   注音    
简体部首  丶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繁体部首  丿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PPPP  仓颉  INO  郑码  WA  四角  30302  结构  单一电码  0037  区位  5414  统一码  4E4B  笔顺  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统一码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造字法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English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词性变化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常用词组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拼音  yīn yìn   注音  一ㄣ 一ㄣˋ   繁体    
部首  艹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ABEF  仓颉  TNLB  郑码  EYQ  四角  44227  结构  上下电码  5593  区位  5081  统一码  836B  笔顺  一丨丨フ丨ノフ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荫(蔭)的拼音:yīn(一ㄣ)  

⒈ 林木遮住日光所成的阴影:树荫。

其他字义

荫(蔭)的拼音:yìn(一ㄣˋ)  

⒈ 庇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统一码

荫字UNICODE编码U+836B,10进制: 33643,UTF-32: 0000836B,UTF-8: E8 8D AB。

荫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荫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异体字

蔭廕

汉英互译

shade

造字法

形声:上形下声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荫的拼音:

yìn  

〈词性:名〉

(1) (形声。从艸,阴声。本义:树阴)

(2) 同本义 [shady]

荫,草阴也。——《说文》

荫,草阴地也。——《广韵》

赵盂视荫。——《左传·昭公元年》。注:“荫日景也。”

玉足以庇荫嘉谷。——《国语·楚语下》

荫不祥之木。——《淮南子·说林》。注:“荫,木景也。”

武王荫暍人于樾下。——《淮南子·人间》

树成荫而众鸟息焉。——《荀子》

(3) 又如:树成荫而众鸟息;垂荫万亩;荫樊(树荫浓密)

(4) 日影 [shade]。如:荫影(树木等在阳光照射下所投下的阴影)

(5) 指地窖或暗室 [cellar;darkroom]

则一荫之曲豉,尽美而多量。——《潜夫论·德化》

(6) 又如:荫室(谓阳光照射不到的屋舍,如窑洞、地窖之类)

词性变化

荫的拼音:

yìn  

〈词性:动〉

(1) 字亦作廕。遮蔽 [shelter]

若君实庇廕膏泽之。——《国语·晋语》

本根无所庇荫矣。——《左传·文公七年》

榆柳荫后。——晋· 陶渊明《归园田居》

有松可荫。——明· 顾炎武《复庵记》

(2) 又如:荫干(阴干);荫屋(遮蔽不通风的地窖)。借指庇护

夫为人君者,荫德于人者也。——《管子》

(3) 又如:荫附(谓自附于豪强之家以求荫庇)

荫的拼音:

蔭、廕 yìn  

〈词性:名〉

(1) 庇荫 [(feudal ruler) conferred privileges on sb.'s descendent]。封建时代,因祖先有勋劳或官职而循例受封、得官

武王荫暍人于樾下。——《淮南子·人间》

少以父荫。——《隋书·柳述传》

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西游记》

(2) 又如:荫恤(因前代功德而得到官职或抚恤);荫籍(依赖先辈有功而得到恩赐的官职);荫生(因先世荫庇而入国子监读书的称为荫生)

常用词组

荫庇、荫凉、荫翳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