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guān guò zhī rén
注音ㄍㄨㄢ ㄍㄨㄛˋ ㄓ ㄖㄣˊ
解释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里仁》:“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例子观过知仁,斯亦可矣。(明 李贽《初潭集 君臣七》)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指从过错看为人。
感情观过知仁是中性词。
繁体觀過知仁
英语understand a man by his faults
动物生肖牛,虎,蛇
观(觀)的拼音:guān(ㄍㄨㄢ)
⒈ 看,察看:观看。观止(赞叹所看到的事物极端完美,无以复加)。观风(a.暗中察看动静,以定行止;b.观察民间风俗习惯,生活状态)。观阵。观赏。观察。观感。参观。
⒉ 看到的景象或样子:观瞻(a.事物的外观、景象及其留给人们的印象;b.注视,瞻望)。大观。奇观。
⒊ 对事物的看法、认识:观点。观念。主观。客观。世界观。
观(觀)的拼音:guàn(ㄍㄨㄢˋ)
⒈ 道教的庙宇:白云观。紫阳观。
⒉ 古代宫门前的双阙。
⒊ 楼台:楼观。台观。
⒋ 姓。
观字UNICODE编码U+89C2,10进制: 35266,UTF-32: 000089C2,UTF-8: E8 A7 82。
观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观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觀覌観
look at、sight、view、watch
瞅、顾、看、瞥、瞧、视、望、瞻
形声:从又、见声
see, observe, view; appearance
详细解释◎ 观的拼音:
觀 guān
〈词性:动〉
(1) (形声。从见,雚( guàn )声。本义:仔细看)
(2) 同本义[observe;watch]
观,谛视也。——《说文》
观,视也。——《广雅·释诂一》
观者如市。——《庄子·人间世》
观于大海。——《庄子·秋水》
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易·系辞下》
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史记·滑稽列传》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明· 魏学洢《核舟记》
因得观所谓石钟山中者。——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观觑(观看);观占(观瞻,观看);观玩(观看赏玩);观涛(观赏浪潮);观成(观看成果)
(4) 观察,审察 [observe]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战国策·秦策》
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5) 又如:参观(实地观察);综观(综合观察);坐井观天;观过知仁(观察一个人所犯错误的性质,就可了解他的为人);观时(察看时机)
(6) 示范;显示 [display;show]
诸侯之师观兵于郑东门。——《左传·哀公十一年》
嘉量既成,以观四国。——《周礼·冬官》
飨赐单于,观以珍宝。——《汉书·宣帝纪》
(7) 又如:观治(显示治绩);观民(显示于民);观世(向世人显示);观示(示范)
(8) 游览 [go sightseeing;visit]。如:观游(观赏游览);观池(供游观的池沼);观山玩水(游山玩水)
(9) 玩赏;观赏 [play]
公将如棠观鱼。——《左传·隐公元年》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10) 又如:观风(亦作“关风”。观赏风光;望风);观乐(观赏玩乐;欣赏音乐);观玩(观赏玩味)
(11) 佛家语 [study]。如:观心(佛家语。指内观自己的心性);观法(佛家语。指探究真理于一心);观照(佛家语。用智慧来照明真理)
(12) 通“劝” [advise]。如:观王(劝说帝王)
(13) 阅读 [read]
余因得遍观群书。——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姑俟异目观。——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 观的拼音:
觀 guān
〈词性:名〉
(1) 容饰,外观 [appearance;looks]。如:观美(外观美好)
(2) 景象,情景 [sight;view]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又如:奇观(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旧观(原来的样子);改观(改变原来的样子);壮观(壮丽的景象);大观(气势宏大的景象)
(4) 对事物的认识,看法 [concept;outlook]。如:世界观;人生观;乐观;悲观;观化听风(希望看到良好的政治教化)
(5) 另见 guàn
观测、观察、观察力、观察哨、观察员、观点、观风、观感、观光、观光、观火、观看、观客、观览、观礼、观摩、观念、观赏、观世音、观望、观象台、观音、观瞻、观战、观者如堵、观阵、观止、观众、观众席
◎ 观的拼音:
觀 guàn
〈词性:名〉
(1) 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张示法令的地方。同“阙” [watchtower on either side of a palace gate]
观谓之阙。——《尔雅·释宫》郭璞注:“ 孙炎曰:‘宫门双阙,旧章悬焉,使民观之,因谓之观。’”。
出游于观之上。——《礼记·礼运》
是以凤凰来信,集羽族于观阙,肉角驯毛宗于外囿。——《后汉书·班固传·典引》
(2) 又如:观阙(古代帝王宫门前的两座楼台);观魏(即观阙)
(3) 台榭 [platform]
宫室不观,舟车不饰。——《左传·哀公元年》
大王见臣列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4) 又如:观台(台榭);观榭(亭台楼榭);观阁(亭台楼阁)
(5) 鸟名。通“鹳” [stork]。如:观雀(鹳和雀);观讳(鸟名)
(6) 京观 [temple]。如:筑观(建筑京观)
(7) 道教的庙宇 [Taoist temple]
臣请本道定寺为三等,观为二等。上寺留僧二十一,上观道士十四。——《新唐书·李叔明传》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唐· 刘禹锡《戏赠看花君子》
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顾炎武《复庵记》
(8) 又如:白云观;观寺(寺观);观宇(道观佛寺);观阙(指庙宇)
(9) 古国名 [Guan state]。如:观国(在今顿丘卫县)
(10) 通“鹳”。雚雀鸟 [a kind of bird]
彼视三釜三千钟,如观雀蚊虻相过乎前也。——《庄子·寓言》
(11) 姓。春秋楚有观射父
(12) 另见 guān
过(過)的拼音:guò(ㄍㄨㄛˋ)
⒈ 从这儿到那儿,从此时到彼时:过江。过账。过程。过渡。过从(交往)。经过。
⒉ 经过某种处理方法:过秤。过磅。过目。
⒊ 超出:过于。过度(dù )。过甚。过奖(谦辞)。过量(liàng )。过剩。过犹不及。
⒋ 重新回忆过去的事情:过电影。
⒌ 从头到尾重新审视:把这篇文章再过一过。
⒍ 次,回,遍:把文件看了好几过儿。
⒎ 错误:过错。记过。
过(過)的拼音:guo(˙ㄍㄨㄛ)
⒈ 用在动词后表示曾经或已经:看过。用过。
⒉ 用在动词后,与“来”、“去”连用,表示趋向:拿过来。走过去。
过(過)的拼音:guō(ㄍㄨㄛ)
⒈ 姓。
过字UNICODE编码U+8FC7,10进制: 36807,UTF-32: 00008FC7,UTF-8: E8 BF 87。
过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过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過
across、cross、excessive、over、pass、spend、through
功
形声
pass, pass through, go across
详细解释◎ 过的拼音:
過 Guō
〈词性:名〉
(1) 古国名 [Guo state],在今山东省掖县稍西北近海处
处浇于 过,处 豷于 戈。——《左传·襄公四年》
(2) 姓,过国之后
(3) 另见 guò
◎ 过的拼音:
過 guò
〈词性:动〉
(1) (形声。从辵( chuò ),表示与行走有关,咼( guā )声。本义:走过,经过)
(2) 同本义 [go across;pass through]
过,度也。——《说文》
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杜牧《阿房宫赋》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吕氏春秋·察今》
行过夷门,见侯生。——《史记·魏公子列传》
(3) 又如:过江;过马路;从这条街上过;从他门前过;路过(途中经过);过翼(经过的飞鸟);过宾(路过的宾客);过处(经过之处);过来过往(来往经过);过阴(到阴间走一趟)
(4) 超出,胜过 [exceed;go beyond]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
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聊斋志异·促织》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5) 又如:过如(超过;胜过);过了漕(过了漕运期限);过情(超过实际);过实(超过实际情况);过绝(超越;超过)
(6) 过去(过后) [pass by;go over]
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聊斋志异·促织》
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宋· 沈括《梦溪笔谈》
(7) 又如:三伏已过;雨过天晴;过迹(过去的形迹);过景(过时;不应景);过逝(流逝。很快地过去);过郤(过去)
(8) [婉词]∶去世 [pass away]
陛下虽过世为神,岂假手于苻登而图臣,忘前征时言邪?——《晋书·苻登载记》
(9) 又如:过作(死);老太太是三天前过的;过辈(去世);过背(去世);过七(人死后每七天举行一次吊祭仪式。一般七次或五次而断七)
(10) 给予;递给 [give]
邮人之过书,门者之传教也。——《论衡》
予亦谓之过。辰州人谓以物予人曰过。——《通雅》
(11) 又如:过度
(12) 渡过 [cross]
野市分獐闹,官帆过渡迟。——宋· 苏轼《荆州》
(13) 又如:过索(渡河之绳索);过江(渡过长江)
(14) 转移;过渡 [transfer]
买的房子已付款,只是过户手续还未办理好
过录底稿
(15) 又如:过龙(经手递送贿赂);过处(词的上下片过渡之处。亦称“过片”)
(16) 〈词性:方〉∶ 传染 [infect]。如:过病(传染疾病)
(17) 度过;过活 [spend the time;pass the time]
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清· 林觉民《与妻书》
(18) 又如:过阴天儿(休息);过老(度晚年);过日(度日;生活);过遣(打发日子,消磨时光)
(19) 来访;前往拜访;探望 [visit]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战国策·齐策四》
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谊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20) 又如:过临(光临;惠临);过款(过访);过晤(前往会见)
(21) 交往,相处 [associate;contact]
稍喜过从近,扶筇不驾车。——宋· 黄庭坚《次韵德孺五丈新居病起》
过从甚密
(22) 又如:过逢;过从(互相交往);过会(农家亲朋每年定期聚会的日子,或公社每年举行庙会的节日)
(23) 交谈 [talk with each other;converse]。如:过谈(往访交谈)
(24) 错,犯错误 [mismake]
微二人,寡人几过。——《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
人恒过,然后能改。——《孟子·告子下》
(赵太后)曰:“君过矣,不若长安石之甚。”——《战国策·赵策》
(25) 失去 [lose]。如:过序(失去正常规律顺序)
(26) 怪罪,责难 [censure]
孔子曰:“ 求,无乃尔是过与?(这恐怕应该责备你吧!)”——《论语·季氏》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得去,已至军矣。——《史记·项羽本纪》
(27) 又如:不过(不怪罪);过谪(责备;怪罪);过適(怪罪,责难)
(28) 继入、赘入或嫁人 [adopt;marry]
孩儿也,他如今只待过门,喜事匆匆的,教我怎生回得他去。——元· 关汉卿《窦娥冤》
(29) 又如:过嗣(过继);过给(过继)
(30) 方言。指母猪生小猪 [farrow]。如:过下来的小猪(生下来的小猪)
(31) 传递 [transport]
他这个人喜欢过嘴,你说话可要注意
(32) 又如:过盏(敬酒);过嘴(传话);过语(传话);过书(传递书信);过气(传送气息以交配);过状(递交文状、诉状)
(33) 帮助咽下;和着吃 [swallow]。如:过过(过口,改口味);过口(吃食物下酒);过酒(下酒;送酒)
(34) 冲刷;漂洗 [wash off]。如:过水(用水漂洗)
(35) [语助]
(36) 用在动词加“不”或“得”的后面,表示胜过或通过的意思。如:过不去(有阻碍,通不过);讲不过礼去(于礼仪上行不通);比得过(能胜过他人);我说不过你
(37) 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毕。如:吃过(吃完);起过(已经起床完毕)
(38) 用在动词后,表示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但并未继续到现在。如:读过书(曾经读书,现己不读书);当过官(过去做过官,现己不为官)
我去过北京
饭吃过了
◎ 过的拼音:
過 guò
〈词性:名〉
(1) 无意的犯法或作恶行为;错误 [fault;mistake]
过,罪愆也。——《说文》
出入禁闼,补过拾遗。——《史记·汲黯列传》
过则无惮改。——《论语·学而》
夫过有厚薄,则刑有轻重。——《商君书·开塞》
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
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清· 袁枚《祭妹文》
(2) 又如:过愆(过失;罪咎);过恶(过错);勇于改过;知过必改;过行(过失行为);过计(估计错误)
(3) 〈词性:方〉∶缘故 [cause;reason]。如:离家远的过(离家远的缘故);夏天的过(因为夏天的缘故)
(4) 通“祸”( huò )。灾殃 [disaster;adversity]
八曰诛以驭其过。——《周礼·天官·大宰》
(5) 又如:大过(大灾大祸)
◎ 过的拼音:
過 guò
〈词性:形〉
(1) 过分;;过于;太甚 [excessive]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母;拟之如天,诚不过也。——清· 黄宗羲《原君》
(2) 又如:过爱(过分的爱);过余(过分);过头话(过分的大话)
◎ 过的拼音:
過 guò
〈词性:量〉
(1) 遍,次 [time]。如:过儿(次;遍);一过(一遍);过子(次数;遍)
(2) 另见 guō
过半、过半数、过磅、过长、过场、过程、过秤、过吹、过从、过从甚密、过错、过道、过电影、过度、过度紧张、过渡、过多、过儿、过房、过访、过费、过分、过付、过关、过关斩将、过河拆桥、过河卒子、过后、过户、过话、过活、过火、过激、过激论、过继、过家家儿、过奖、过街老鼠、过节、过节儿、过劲、过劲、过境、过客、过口、过来、过来、过来、过来人、过礼、过量、过路、过路财神、过虑、过滤、过卖、过门、过门不入、过密、过敏、过目、过目不忘、过目成诵、过年、过年、过期、过期、过谦、过钱、过去、过去、过热、过人、过日子、过筛,过筛子、过甚、过甚其辞、过生日、过剩、过剩、过失、过失杀人、过时、过实、过世、过手、过寿、过熟、过水面、过宿、过堂、过堂风、过头、过屠门而大嚼、过五关斩六将、过往、过望、过问、过午、过误、过细、过夏、过心、过压、过盐、过眼云烟、过氧、过夜、过夜、过意不去、过瘾、过硬、过犹不及、过于、过誉、过载、过早、过重
知的拼音:zhī(ㄓ)
⒈ 晓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觉(有感觉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温故知新。知难而进。知情达理。
⒉ 使知道:通知。知照。
⒊ 学识,学问:知识,求知。无知。
⒋ 主管:知县(旧时的县长)。知府。知州。知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
⒌ 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
⒍ 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
知的拼音:zhì(ㄓˋ)
⒈ 古同“智”,智慧。
知字UNICODE编码U+77E5,10进制: 30693,UTF-32: 000077E5,UTF-8: E7 9F A5。
知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知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智
be aware of、be in charge of、inform、know、notify、realize
会意:从口、从矢
know, perceive, comprehend
详细解释◎ 知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 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2) 同本义 [know]
知,识也。——《玉篇》
知汝远来应有意。——唐·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心徹为知。——《庄子·外物》
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史记·留侯世家》
不知何氏女。——《后汉书·列女传》
(3) 又
日知基所亡。
汝亦知射。——宋· 欧阳修《归田录》
不知几千里。——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知其不可而为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4) 又如:知不到(不知道);知风(知道情况);知不道(不知道);知兵(通晓军事);知古今(识古通今);知足不辱(自知满足就不会招致羞辱);知命不忧(识天命者无忧虑)
(5) 懂得,了解,理会 [understand]
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史记·李将军列传》
食马者不知。——唐· 韩愈《杂说》
(6) 又
真不知马。
人非生而知之者。——唐· 韩愈《师说》
不知御。——明· 刘基《卖柑者言》
知幸与不幸。——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7) 又如:知道眉高眼低(比喻懂事);知窍(能见机行事;知趣);知局(知趣);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知心着意(彼此了解,心意投合);知我(深切了解我);知好歹(明白道理,懂事);知情识趣(懂情意,善体贴);知高识底(说话、做事懂得掌握分寸)
(8) 主持;管理 [administer]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 越国之政。——《国语·越语上》
夜开金殿看星河,宫女知更月明里。——王建《温泉宫行》
(9) 又如:知更(主管更漏);知内外事(主持内政和外交事务);知客寮(寺院中的接待客);知印(主持用印);知贡举(唐宋时特派主持进士考试的大臣)
(10) 识别;区别 [distinguish]
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淮南子》
(11) 又如:知时达变(识时务,善变通);知人则哲(能识别人的贤愚善恶就聪明)
(12) 赏识 [appreciate]
含愁更奏绿绮琴,调高弦绝无知音。——卢仝《有所思》
(13) 又如:知爱(赏识喜爱);知器(赏识,器重);知遇(赏识;优待);知怜(赏识爱护);知重(赏识;看重)
(14) 要好 [be close friends]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
张胜相知。——《汉书·李广苏建传》
(15) 又如:知慰(关心;抚慰);知契(知心投合)
(16) 感到,感觉,察觉 [perceive]
[君主]又损其生以资天下之人,而终不自知。——《吕氏春秋·情欲》
识者固知。——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7) 参与 [participate in;have a hand in]
高、 鲍将不纳君,而立公子 角,国子知之。——《左传·成公十七年》
◎ 知的拼音: zhī
〈词性:名〉
(1) 知识 [knowledge]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论语·子罕》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2) 又如:求知欲;真知灼见;无知;通过努力学习,可以由无知转化为有知
(3) 知觉 [consciousness]
草木有生而无知。——《荀子·王制》
死而有知,有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
(4) 知己 [bosom friend]
绝宾客之知。——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李商隐《凉思》
(5) 又如:知心腹(亲信)
(6) “智”的古字。智慧;才智 [wisdom;ability]
故夫知效一官。——《庄子·逍遥游》
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
汝多知乎?——《列子·汤问》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荀子·劝学》
大知而察。——清· 刘开《问说》
(7) 又如:知力(才智能力);知士(才智之士)
知道、知底、知恩报恩、知法犯法、知府、知根知底、知过必改、知己、知己知彼、知觉、知类、知冷知热、知了、知名、知命、知难而进、知难而退、知其一,不知其二、知青、知情、知情不报、知情达理、知情人、知趣、知人善任、知人之明、知人知面不知心、知识、知识产权、知识分子、知识青年、知事、知疼着热、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知悉、知县、知晓、知心、知音、知遇、知照、知足
仁的拼音:rén(ㄖㄣˊ)
⒈ 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仁义(a.仁爱与正义;b.通情达理,性格温顺,能为别人着想)。仁爱。仁政。仁人志士(仁爱有节操的人)。仁义礼智(儒家的伦理思想)。仁至义尽。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⒉ 果核的最内部分或其他硬壳中可以吃的部分:核桃仁儿。
⒊ 姓。
仁字UNICODE编码U+4EC1,10进制: 20161,UTF-32: 00004EC1,UTF-8: E4 BB 81。
仁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仁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忎忈
benvolence、humanity、kernel、sensitive
会意:从人、从二
humaneness, benevolence, kindness
详细解释◎ 仁的拼音: rén
〈词性:名〉
(1) (会意。从人,从二。右边的二是重文。本义:博爱,人与人相互亲爱)
(2)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benevolence]
仁,亲也。——《说文》
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春初·元命苞》
上下相亲谓之仁。——《礼记·经解》
温良者,仁之本也。——《礼记·儒行》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韩非子·解老》
仁者,可以观其爱焉。——《礼记·丧服四制》
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诗·郑风·叔于田》
(3) 又如:仁人(有仁德的人);仁术(施行仁道、仁政的方法);仁宇(在仁德的覆蔽之下);仁瑞(仁德的瑞兆);仁朴(仁爱朴实);仁笃(仁爱笃厚);仁诲(仁爱的教诲);仁鄙(仁爱与鄙薄)
(4) 有德者之称 [the benevolent]
(5) 旧指有仁德的人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6) 又如:仁人网(传说商汤曾让猎人网开三面。指给予一条生路);仁者(有德行的人);仁里(仁者住地);仁士(仁人。有德行的人)
(7) 指事物中有恩于万物生育者,古代常与五行等相配
养之,长之,假之,仁也。——《礼记》
(8) 完美的道德 [perfect virtue]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9) 仁政 [benevolent government]
以德行仁者王。——《孟子》
(10) 恩惠 [kindness]
则民与子仁。——《论语》。皇疏:“恩也。”
厚泽深仁,遂有天下。——鲁迅《伪自由书》
(11) 同情, 怜悯 [pity]
呼而怨,欲望其哀且仁者,愈大谬矣。——柳宗元《天说》
(12) 种子外皮内的部分——常指可以食用的种子和坚果、核果及类似果实的内果皮里边的部分。字本作“人”,明代后改作“仁” [kernel]。如:核桃仁
(13) 类似果仁的东西 [something resembling a kernel of fruit]。如:瓜子仁
(14) 人 [man(pl.men)]
仁者,人也。——《礼记·中庸》。注:“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
仁者,人也。——《孟子·尽心下》
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论语·雍也》
(15) 古县名 [Ren]
又并蒲、 衍、 首、 垣,以临 仁、 平丘。——《史记·春申君列传》
(16) 水名 [Ren River]
乌江,府东七十里;源出水西蛮界,绕府南与 湘、 洪、 仁三江合。——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17) 等于8尺(一说7尺,也有说5.6尺或4尺的)的中国古代长度单位。通“仞” [ren]
九成之台,作于羸土,百仁之高,台(始)于足下。——《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
(18) 姓
◎ 仁的拼音: rén
〈词性:形〉
(1) 有感觉能力——与“不”连用,作否定式 [sensitive]。如:两手不仁;皮肤不仁
(2) 温润 [warm and rich]
汉水重安而宜竹, 江水肥仁而宜稻。——《淮南子》
(3) 敬辞。旧时常用于书信中 [Kind; My good;My dear] 。如:仁台;仁兄
◎ 仁的拼音: rén
〈词性:动〉
(1) 亲爱 [love]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史记·魏公子列传》
[陛下] 有仁民爱物之意。——王安石《上时政书》
(2) 同情;怜悯 [sympathize]
将大其声,疾呼而望其仁之也。——韩愈《后十九日复上书》
(3) 思念 [miss]
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礼记·仲尼燕居》
仁爱、仁慈、仁德、仁弟、仁厚、仁惠、仁民爱物、仁人君子、仁人义士、仁人志士、仁术、仁心仁术、仁兄、仁言利博、仁义、仁义道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政、仁至义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