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鼓腹含和的意思

hán

鼓腹含和



拼音gǔ fù hán hé

注音ㄍㄨˇ ㄈㄨˋ ㄏㄢˊ ㄏㄜˊ

解释吃饱肚子,和乐相处。形容太平欢乐。

出处严复《主客平议》:“煕皞之民,耕三馀一,鼓腹含和,无过庶过富之通患。”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鼓腹含和是中性词。

繁体皷腹含咊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ㄍㄨˇ   
部首  鼓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13画  
五笔  FKUC  仓颉  GTJE  郑码  BJEX  四角  44147  结构  左右电码  7849  区位  2536  统一码  9F13  笔顺  一丨一丨フ一丶ノ一一丨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鼓的拼音:gǔ(ㄍㄨˇ)  

⒈ 打击乐器,圆柱形,中空,两头蒙皮:鼓乐(yuè  )。鼓角(jiǎo  )。大鼓。

⒉ 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耳鼓。石鼓。

⒊ 敲击或拍打使发出声音:鼓吹。鼓噪。

⒋ 发动,使振作起来:鼓励。鼓动。鼓舞。一鼓作气。

⒌ 高起,凸出:鼓包。鼓胀。

⒍ 古代夜间击鼓以报时,一鼓即一更。

统一码

鼓字UNICODE编码U+9F13,10进制: 40723,UTF-32: 00009F13,UTF-8: E9 BC 93。

鼓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鼓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皷鼔

汉英互译

beat、drum、kettle、tambour

相关字词

饱、瘪、泄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drum; beat, top, strik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鼓的拼音:

  

〈词性: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鼓的本字,右边是“支”(   ),表示手持棒槌击鼓。本义:鼓,一种打击乐器)

(2) 同本义 [drum]

鼓,郭也。春分之音。——《说文》

鼓,廓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释名·释乐器》

击鼓其镗。——《诗·邶风·击鼓》

皮曰鼓。——《汉书·律历志上》

抱玉枪兮击鸣鼓。——《楚辞·屈原·国殇》

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百姓阗王钟鼓之乐。——《孟子·梁惠王上》

(3) 打击乐器之一。一般由两端绷紧皮面的空心圆筒构成,以一根或一对木槌敲击时发出深沉的咚咚声。如:鼓钹(鼓和铙钹。打击乐器);鼓鞞(乐器,分大鼓和小鼓,进军时以励战士);鼓吏(掌鼓的官吏);鼓床(鼓架,鼓座)

(4) 鼓面

鼓长八尺,鼓四尺,中围加三分之一。——《周礼》

(5) 形状、作用、声音像鼓的东西。如:石鼓;耳鼓;蛙鼓

(6) 指鼓声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 钟磬被敲击之处 [stricken point]

铣间谓之于,于上谓之鼓。——《周礼》

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四鼓,愬至城下。——《资治通鉴·唐纪》

(8) 古国名。春秋时鼓国,在今河北省晋县,白狄的一支,为晋国所灭 [Gu state]

(9) 古代量器名。四钧为石,四石为鼓 [Gu, a kind of measure]

献米者操量鼓。——《礼记》

词性变化

鼓的拼音:   

〈词性:动〉

(1) 击鼓进攻 [drum]

鼓,击鼓也。——《说文》

公将鼓之。——《左传·庄公十年》

子有钟鼓,弗鼓弗考。——《诗·唐风·山有枢》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2) 又如:鼓行(古代作战时,击鼓进兵,鸣钲则止,故称行进为鼓行);鼓险(乘敌军陷入险地时,击鼓攻击)

(3) 泛指敲击, 弹奏 [beat;strike;sound]

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孟子·梁惠王上》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 又如:鼓腹讴歌(拍着肚皮唱歌。表示吃得饱而歌颂世道好);鼓腹含哺(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安乐生活);鼓缶(击缶)

(5) 打开,开启 [open]。如:鼓箧(打开书箱。后用以指勤学);鼓翼(振翼而飞)

(6) 挥动 [brandish]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史记·魏公子列传》

(7) 如:鼓刀(挥动屠刀,杀牲割肉)

(8) 摇动 [row]。如:鼓棹(摇动船桨);鼓楫(即鼓棹)

(9) 煽动,鼓动 [agitate;arouse]。如:鼓令(鼓动,怂恿);鼓合(鼓动;挑动);鼓弄(鼓动;挑拨);鼓唇摇舌(形容利用口才进行煽动或游说。亦泛指多言,卖弄口才)

(10) 激发 [rouse;pluck up]。如:鼓舞;鼓励

(11) 拍打;振动 [flap;shake]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宋· 苏轼《石钟山记》

(12) 又如:鼓翼(振翅而飞);鼓掌

(13) 凸起,涨大 [bulge]。如:鼓腹(凸起肚子,后用以比喻饱食而闲暇无事);鼓颊(鼓起腮帮。形容忙着说话)

(14) 扇动 [fan]。如:鼓风

常用词组

鼓板、鼓吹、鼓槌、鼓捣、鼓点、鼓点子、鼓动、鼓风、鼓风机、鼓风炉、鼓鼓囊囊、鼓惑、鼓角、鼓劲、鼓揪、鼓励、鼓溜溜、鼓楼、鼓膜、鼓破众人捶、鼓气、鼓秋、鼓舌、鼓师、鼓室、鼓手、鼓书、鼓腾腾、鼓凸、鼓外圈、鼓舞、鼓乐、鼓噪、鼓掌、鼓胀、鼓胀胀、鼓铸

  拼音    注音  ㄈㄨˋ   
简体部首  月部  部外笔画  9画  总笔画  13画  
繁体部首  肉部  
五笔  ETJT  仓颉  BOAE  郑码  QMKR  四角  78247  结构  左右电码  5215  区位  2425  统一码  8179  笔顺  ノフ一一ノ一丨フ一一ノ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腹的拼音:fù(ㄈㄨˋ)  

⒈ 一般指人和脊椎动物躯干的一部分,介于胸和骨盆之间,包括“腹壁”、“腹腔”及内脏(通常称“肚子”):腹部。腹膜。腹水。腹泻。腹疾。心腹(喻极亲近的人)。腹稿。腹诽(指口里不说而心里不以为然。亦作“腹非”)。遗腹子。

⒉ 喻地区的前部、内部或中部:腹地。腹背受敌。

⒊ 厚:“(冬季之月)冰方盛,水泽腹坚,命取冰。”

⒋ 怀抱:“出入腹我。”

统一码

腹字UNICODE编码U+8179,10进制: 33145,UTF-32: 00008179,UTF-8: E8 85 B9。

腹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腹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bdomen、antinode、paunch、ventro-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从月、复声

English

stomach, belly, abdomen; insid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腹的拼音:   

〈词性:名〉

(1) (形声。从肉,复声。此为后起形声字,初文应即“畐”(   )字,象人腹部之形。本义:肚子)

(2) 同本义 [abdomen;stomach;belly]

腹,厚也。——《说文》。按,脐上下两旁也。

坤为腹。——《易·说卦传》

入于左腹。——《易·明夷》

腹者至阴之所居。——《素问·评热病论》

自脐以下曰水腹。——《释名》

腹饥不得食。——晁错《论贵粟疏》

(3) 又如:腹痛(肚子痛);腹肠(肚肠,肚子);腹围(腰带);腹如垂瓠(形容肚皮松瘪难看);腹便便(形容肚子肥满)

(4) 比喻中央部分 [centre]。如:腹城(内地的城);腹居郡(位于中心地区的郡县);腹腴(内地富饶之区);腹民(内地的居民)

(5) 内心 [heart]

腹诽而心谤。——《汉书·灌夫传》

(6) 又如:腹诽(口里不说,心里不以为然);腹记(暗记在心);腹热(内心焦急);腹悲(心里暗悲);腹咏(内心歌咏);腹咒(心中咒骂)

词性变化

腹的拼音:   

〈词性:形〉

厚 [thick]。如:腹坚(谓冰结得既厚且坚)

腹的拼音:   

〈词性:动〉

(1) 怀抱 [embrace]

先妣出入操作必腹之。——方苞《王处士墓表》

(2) 容纳 [contain]

巴蛇腹象,足觌厥大。——柳宗元《天对》

常用词组

腹背受敌、腹部、腹地、腹稿、腹肌、腹膜、腹腔、腹水、腹泻、腹议

  拼音  hán   注音  ㄏㄢˊ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WYNK  仓颉  OINR  郑码  ODXJ  四角  80602  结构  上下电码  0698  区位  2612  统一码  542B  笔顺  ノ丶丶フ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含的拼音:hán(ㄏㄢˊ)  

⒈ 衔在嘴里,不吐出也不咽下:含一口水。含漱剂。含英咀(  )华(喻反复琢磨体味文章的妙处)。含饴弄孙(含着糖逗小孙子,形容老年人的乐趣)。

⒉ 藏在里面,包容在里面:包含。含义。含量。含苞。含蕴。含混。含垢纳污(指包容坏人坏事)。

⒊ 怀有某种感情或意思,不完全表露出来:含怒。含羞。含情。

统一码

含字UNICODE编码U+542B,10进制: 21547,UTF-32: 0000542B,UTF-8: E5 90 AB。

含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含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唅琀

汉英互译

cherish、contain、keep in mouth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从口、今声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含的拼音: hán  

〈词性:动〉

(1) (形声。从口,今声。本义:含在嘴里)

(2) 同本义 [keep in the mouth]

含,嗛也。——《说文》

含,口也,合口亭之也。衔亦然也。——《释名·释饮食》

含哺而熙,鼓腹而游。——《庄子·马蹄》

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庄子·外物》

含杜若,握玉环。——《韩非子·内储说下》

吾但当含饴弄孙。——《后汉书·明德马皇后传》

口如含朱丹。——《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儿含乳啼。——《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含乳啼声。

(3) 又如:含哺(口衔食物);含殓(含口;含口垫背。死人入殓时,把珍珠等物放在死人嘴里,叫“含口”。把金钱放在死人身下,叫“垫背”);含咀(衔在口中咀嚼。比喻品味)

(4) 容纳;包含 [contain]

阿女含泪答。——《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含有音乐。——蔡元培《图画》

含文学之趣味。

为之含悲。——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5) 又如:含元(包含万物的本原;包含元气);含气(含藏元气);含孕(包含;孕育);含光(内藏光采,包藏美德)

(6) 忍受;宽容 [bear;endure]。如:含悲茹痛(忍受痛苦);含垢(忍受耻辱);含容(容忍;宽恕);含辱(忍受耻辱);含贷(包涵,宽恕)

(7) 怀着不露;隐藏在内 [cherish;nurse]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杜甫《后出塞五首》

使渠弥含憎惧死以侥幸。——《韩非子·难囚》

(8) 又如:含哀(怀着哀痛之情);含戚(怀着忧伤);含道(怀藏正道;抱有主张);含愁(怀着愁苦);含伤(怀着悲伤)

(9) 显现;带着 [bring with;wear]。如:含脸(板着面孔);含春(带着笑容;带着春意);含香(带着香气);含嗔(带着生气和责备的神情)

(10) 另见 hàn  

常用词组

含苞、含悲、含贝、含藏、含垢、含垢忍辱、含含糊糊、含恨、含糊、含糊不清、含糊其词、含混、含量、含怒、含情、含情脉脉、含沙射影、含水、含水量、含笑、含笑入地、含羞、含羞草、含蓄,涵蓄、含血喷人、含饴弄孙、含义、含英咀华、含油层、含有、含冤、含怨、含蕴

基本词义

含的拼音: hàn  

〈词性:名〉

古时丧葬时放在死人口里的珠玉 [gems or pearls formerly put into the mouth of a corpse]。天子用玉,诸侯用璧,士用米贝

王使荣叔归含且赗。——《左传·文公五年《释文》:含作唅。《说文》作琀。

大丧共(供)含玉。——《周礼·天官·玉府》

含者何,口实也。——《公羊传·文公五年》

贝玉曰含。——《谷梁传·隐公元年》

死则不得饭含。——《战国策·赵策三》

常用词组

含殓

  拼音  hé hè huó huò hú   
注音  ㄏㄜˊ ㄏㄜˋ ㄏㄨㄛˊ ㄏㄨㄛˋ ㄏㄨˊ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TKG  仓颉  HDR  郑码  MFJ  四角  26900  结构  左右电码  0735  区位  2645  统一码  548C  笔顺  ノ一丨ノ丶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和的拼音:hé(ㄏㄜˊ)  

⒈ 相安,谐调:和美。和睦。和谐。和声。和合(a.和谐;b.古代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两个神)。和衷共济。

⒉ 平静:温和。祥和。和平。和气。和悦。和煦。惠风和畅。

⒊ 平息争端:讲和。和约。和议。和亲。

⒋ 数学上指加法运算中的得数:二加二的和是四。

⒌ 连带:和盘托出(完全说出来)。和衣而卧。

⒍ 连词,跟,同:我和老师打球。

⒎ 介词,向,对:我和老师请教。

⒏ 指日本国:和服(日本式服装)。和文。大和民族。

⒐ 体育比赛不分胜负的结果:和棋。和局。

⒑ 姓。

其他字义

和的拼音:hè(ㄏㄜˋ)  

⒈ 和谐地跟着唱:曲高和寡。

⒉ 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或体裁作诗词:和诗。

其他字义

和的拼音:huó(ㄏㄨㄛˊ)  

⒈ 在粉状物中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和面。和泥。

其他字义

和的拼音:huò(ㄏㄨㄛˋ)  

⒈ 粉状或粒状物搀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和药。奶里和点儿糖。和弄。和稀泥。

⒉ 量词,指洗衣服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衣裳洗了三和水。

其他字义

和的拼音:hú(ㄏㄨˊ)  

⒈ 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统一码

和字UNICODE编码U+548C,10进制: 21644,UTF-32: 0000548C,UTF-8: E5 92 8C。

和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和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咊咼惒盉訸鉌龢

汉英互译

and、sum、summation、together with、kind、peace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从口、禾声

English

harmony, peace; peaceful, calm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和的拼音:

  

〈词性:形〉

(1) 和谐;协调。 [harmonious;coordinated]

和,相应也。——《说文》

和,谐也。——《广雅》

音声相和。——《老子》

乐从和。——《国语·周语下》

倡予和女。——《诗·郑风·萚兮》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易·中孚卦》

与讴谣乎相龢。——《文选·王褒·洞箫赋》

和五声。——《吕氏春秋·慎行论》

圣人为能和。

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

(2) 又如:和合日(和谐、合好的吉日);和合会(合好;和谐);和令(和谐畅适);和比(和谐)

(3) 和顺;平和 [gentle;mild]。如:和衷(和善。今称和衷共济,即指同心和善而共济艰难);和昶(和畅);和直(平和爽直;和顺正直);和正(和顺端正)

(4) 和睦;融洽 [on friendly terms;harmonious]

颜色愈和。——《史记·魏公子列传》

言和而色夷。——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 又如:和友(和睦友爱);和比(和睦;和谐);和居(和睦相处);和勉(和睦互勉)

(6) 喜悦 [happy]。如:和悦(和乐喜悦);和喜(和洽喜悦);和愉;和怿(和悦)

(7) 暖和;和煦;晴和 [warm]

海上风和日暖。——刘斧《青锁高议》

春和景明。——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天稍和。——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久而乃和。——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和无寡。——《论语·季氏》

(8) 又如:和清(温和清朗);和媚(温和美好)

(9) 适中;恰到好处 [moderate]。如:和售(以平价相买卖);和成(适量的饮食);和口(适口;可口);和味(适口之食)

(10) 指身体健康舒适 [comfortable]

和于身也。——《战国策·赵策》

(11) 又如:和宜(合适,舒服);和胜(病愈);和舒(和畅舒适)

(12) 日语的,日本的 [Japanese]。如:汉和辞典;和服

(13) 搀和,混和 [mix]

松脂蜡和纸灰。——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泪珠和笔墨齐下。——清· 林觉民《与妻书》

词性变化

和的拼音:   

〈词性:动〉

(1) 调和;调治;调适 [be in harmonious proportion;compromise]。如:和味(调和食物的滋味);和羹(五味调和的羹汤);和弱(调和抑制);和通(调和;和畅)

(2) 和解;息争而归和平 [become reconciled]

与楚以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 又如:和番(以婚姻安抚外族,和睦异族);和盟(和好结盟);和邻(与邻国媾和交好);和宁(和解,平息);和释(和解;消除)

(4) 弈棋或赛球等的结局不分胜负 [end in a draw]。如:这盘棋和了

(5) 交易 [trade]。如:和售(平价交易);和价(谓官定的平价);和籴(古代官府以议价交易为名向民间强制征购粮食);和市(指与少数民族交易)

(6) 合。汇合;结合 [converge]。如:和合

和的拼音:   

〈词性:名〉

(1) 两个以上数相加的总数 [sum]。如:五和七的和是十二

(2) 和平 [peace]。如:讲和;求和;议和

和的拼音:   

〈词性:介〉

(1) 与;跟 [with]。如:和人群一同去

(2) 向;对;跟 [to]——表示动作的对象。如:我很愿意和大家讲一讲;和他父亲谈及此事

(3) 跟 [as]——引进用来比较的对象。如:他的论点和你的相反;我的意见和他们的有别

和的拼音:   

〈词性:连〉

(1) 与 [and]。如:他和他的儿子在这里;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

(2) 加在一起 [and]。如:你的咖啡有奶油和糖

(3) 表示选择,相当于“或” [or]。常用于“无论、不论、不管”后。如:去和不去,由你自己决定

(4) 另见 hè;hú;huó;huò;huo  

常用词组

和蔼、和蔼可亲、和畅、和风、和风细雨、和服、和好、和缓、和会、和解、和局、和乐、和美、和睦、和暖、和盘托出、和平、和平鸽、和棋、和气、和洽、和亲、和善、和尚、和声、和氏璧、和事老、和数、和顺、和谈、和婉、和弦、和谐、和煦、和颜悦色、和议、和易、和衷、和约、和衷共济

基本词义

和的拼音:   

〈词性:动〉

(1) 应和;跟着唱 [join in (the singing)]

荆轲和而歌。——《战国策·燕策》

拊石而和之。——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当哭相和也。——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唱和;曲高和寡;和歌(应和他人之歌声而唱歌)

(3) 附和;响应 [follow;echo;respond to]。如:和从(附和顺从);一倡百和;一唱百和

(4) 以诗歌酬答;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作诗词 [compose a poem in reply to one by another poet using the same rhyme words]。如:和章(酬和他人的诗章);和答(酬答别人的诗);和酬(以诗酬答他人)

(5) 答应;允许 [agree]。如:和应(犹应和)

(6) 另见 hé;hú;huó;huò;huo  

基本词义

和的拼音:   

〈词性:动〉

(1) 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win in gambling]

(2) 另见 hé;hè;huó;huò;huo  

基本词义

和的拼音: huó  

〈词性:动〉

(1) 揉和。在粉状物中加水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 [mix]。如:和揉(在粉状物中加液调匀揉合);和解(犹溶解);和丸(比喻母亲教子勤学);和熊(为母亲教子勤学之典)

(2) 另见 hé;hè;hú;huò;huo  

基本词义

和的拼音: huò  

〈词性:动〉

(1) 掺合;混杂 [blend]。如:和药(调制药物);豆沙里和点儿糖;和羹;和泥儿

(2) 不同的人混杂到一起 [mix]

与他们甚么相干?怎么也和在里头?——《文明小史》

(3) 蒙哄,欺骗 [wheedle]。如:和哄(哄骗);和欺(哄骗)

词性变化

和的拼音: huò  

〈词性:量〉

(1) 用于时间,相当于“会儿” [moment]

韦义方去怀里摸索一和,把出席帽儿来。——《古今小说》

(2) 用于洗东西或煎中药换水,相当于“次”、“道” [time]。如:衣裳已洗四和;头和药

(3) 另见 hé;hè;hú;huó;huo  

常用词组

和弄、和稀泥

基本词义

和的拼音: huo  

——用于“搀和”( chānhuo  )、“搅和” jiǎohuo  、“暖和” nuǎnhuo  、“热和” rèhuo  、“软和”( ruǎnhuo  )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