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gǔ něi qí mí
注音ㄍㄨˇ ㄋㄟˇ ㄑ一ˊ ㄇ一ˊ
解释鼓点无力,旗帜歪倒。形容军队士气不振。
出处清·魏源《圣武记》卷一:“凡行阵参伍弥缝之际,略觉鼓馁旗靡处,得健锐兵数十屹立其间,则整而复进。”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士气等。
感情鼓馁旗靡是贬义词。
繁体皷餒旗靡
近义鼓衰力尽
动物生肖牛,虎,蛇
鼓的拼音:gǔ(ㄍㄨˇ)
⒈ 打击乐器,圆柱形,中空,两头蒙皮:鼓乐(yuè )。鼓角(jiǎo )。大鼓。
⒉ 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耳鼓。石鼓。
⒊ 敲击或拍打使发出声音:鼓吹。鼓噪。
⒋ 发动,使振作起来:鼓励。鼓动。鼓舞。一鼓作气。
⒌ 高起,凸出:鼓包。鼓胀。
⒍ 古代夜间击鼓以报时,一鼓即一更。
鼓字UNICODE编码U+9F13,10进制: 40723,UTF-32: 00009F13,UTF-8: E9 BC 93。
鼓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鼓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皷鼔皼
beat、drum、kettle、tambour
饱、瘪、泄
会意
drum; beat, top, strike
详细解释◎ 鼓的拼音:
皷 gǔ
〈词性: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鼓的本字,右边是“支”( pū ),表示手持棒槌击鼓。本义:鼓,一种打击乐器)
(2) 同本义 [drum]
鼓,郭也。春分之音。——《说文》
鼓,廓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释名·释乐器》
击鼓其镗。——《诗·邶风·击鼓》
皮曰鼓。——《汉书·律历志上》
抱玉枪兮击鸣鼓。——《楚辞·屈原·国殇》
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百姓阗王钟鼓之乐。——《孟子·梁惠王上》
(3) 打击乐器之一。一般由两端绷紧皮面的空心圆筒构成,以一根或一对木槌敲击时发出深沉的咚咚声。如:鼓钹(鼓和铙钹。打击乐器);鼓鞞(乐器,分大鼓和小鼓,进军时以励战士);鼓吏(掌鼓的官吏);鼓床(鼓架,鼓座)
(4) 鼓面
鼓长八尺,鼓四尺,中围加三分之一。——《周礼》
(5) 形状、作用、声音像鼓的东西。如:石鼓;耳鼓;蛙鼓
(6) 指鼓声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 钟磬被敲击之处 [stricken point]
铣间谓之于,于上谓之鼓。——《周礼》
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四鼓,愬至城下。——《资治通鉴·唐纪》
(8) 古国名。春秋时鼓国,在今河北省晋县,白狄的一支,为晋国所灭 [Gu state]
(9) 古代量器名。四钧为石,四石为鼓 [Gu, a kind of measure]
献米者操量鼓。——《礼记》
◎ 鼓的拼音: gǔ
〈词性:动〉
(1) 击鼓进攻 [drum]
鼓,击鼓也。——《说文》
公将鼓之。——《左传·庄公十年》
子有钟鼓,弗鼓弗考。——《诗·唐风·山有枢》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2) 又如:鼓行(古代作战时,击鼓进兵,鸣钲则止,故称行进为鼓行);鼓险(乘敌军陷入险地时,击鼓攻击)
(3) 泛指敲击, 弹奏 [beat;strike;sound]
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孟子·梁惠王上》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 又如:鼓腹讴歌(拍着肚皮唱歌。表示吃得饱而歌颂世道好);鼓腹含哺(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安乐生活);鼓缶(击缶)
(5) 打开,开启 [open]。如:鼓箧(打开书箱。后用以指勤学);鼓翼(振翼而飞)
(6) 挥动 [brandish]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史记·魏公子列传》
(7) 如:鼓刀(挥动屠刀,杀牲割肉)
(8) 摇动 [row]。如:鼓棹(摇动船桨);鼓楫(即鼓棹)
(9) 煽动,鼓动 [agitate;arouse]。如:鼓令(鼓动,怂恿);鼓合(鼓动;挑动);鼓弄(鼓动;挑拨);鼓唇摇舌(形容利用口才进行煽动或游说。亦泛指多言,卖弄口才)
(10) 激发 [rouse;pluck up]。如:鼓舞;鼓励
(11) 拍打;振动 [flap;shake]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宋· 苏轼《石钟山记》
(12) 又如:鼓翼(振翅而飞);鼓掌
(13) 凸起,涨大 [bulge]。如:鼓腹(凸起肚子,后用以比喻饱食而闲暇无事);鼓颊(鼓起腮帮。形容忙着说话)
(14) 扇动 [fan]。如:鼓风
鼓板、鼓吹、鼓槌、鼓捣、鼓点、鼓点子、鼓动、鼓风、鼓风机、鼓风炉、鼓鼓囊囊、鼓惑、鼓角、鼓劲、鼓揪、鼓励、鼓溜溜、鼓楼、鼓膜、鼓破众人捶、鼓气、鼓秋、鼓舌、鼓师、鼓室、鼓手、鼓书、鼓腾腾、鼓凸、鼓外圈、鼓舞、鼓乐、鼓噪、鼓掌、鼓胀、鼓胀胀、鼓铸
馁(餒)的拼音:něi(ㄋㄟˇ)
⒈ 饥饿:冻馁。
⒉ 没有勇气:气馁。自馁。馁怯。
⒊ 鱼腐烂:“鱼馁而肉败”。
馁字UNICODE编码U+9981,10进制: 39297,UTF-32: 00009981,UTF-8: E9 A6 81。
馁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馁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
餒
dispirited、hungry
形声:从饣、妥声
hungry, starving, famished
详细解释◎ 馁的拼音:
餒、餧 něi
〈词性:形〉
(1) (形声。从食,委声。本义:饥饿)
(2) 同本义 [famished;hungry]
餒,饥也。——《说文》
餒,饥也。——《广雅》
餒,饿也。——《三苍》
闵其粥糜冻餒之患。——《王纯碑》
今民馁而君逞欲。——《左传·桓公六年》
吾有馁而已。——《左传·襄公二十年》。注:“饿也。”
我馁甚。——马中锡《中山狼传》
冻馁之患。——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馁殍(饿殍);馁疾(饥饿病困);馁毙(饿死);馁馑(饿死);馁士(饥饿之士);馁腹(饿着肚子)
(4) 气馁;泄气,丧气 [disheartened;discouraged;dispirited]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于是,馁也。——《孟子·公孙丑》
(5) 又如:馁堕(空虚,落下。指怒气已消失);胜勿骄,败勿馁;馁怯(气馁胆怯);馁荏(气势软弱);馁却(因气馁而退却);馁弱(气馁软弱)
◎ 馁的拼音:
餒 něi
〈词性:形〉
(1) 指鱼腐烂变质 [(of fish)putrid]
鱼馁而肉败,不食。——《论语·乡党》
(2) 泛指食物腐烂变质
食物馁败,生虫,欣然食之。——黄叔璥《台海使槎录》
(3) 又如:馁败(腐烂变质)
馁虎、馁怯
旗的拼音:qí(ㄑ一ˊ)
⒈ 用布、纸、绸子或其他材料做成的标识,多是长方形或方形:旗子。旗帜。旗号。旗舰。旗手。
⒉ 中国清代满族的军队编制和户口编制(共分八旗,后又建立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特指属于满族的:旗人(满族人)。旗籍。旗袍。
⒊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相当于县。
旗字UNICODE编码U+65D7,10进制: 26071,UTF-32: 000065D7,UTF-8: E6 97 97。
旗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旗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㫅
flag、banner、standard
形声:从方、其声
banner, flag, streamer
详细解释◎ 旗的拼音: qí
〈词性:名〉
(1) 同本义 [bear-figured flag]
旗,熊旗五游,以象罚星,士卒以为期。——《说文》
熊虎曰旗。——《广雅》
师都建旗。——《周礼·春官》
熊虎为旗及国之大阅。——《周礼·司常》
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2) 泛指各种旗帜 [flag;banner]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贾谊《过秦论》
以为旗章。——《礼记·月令》
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利兵也,所以偃兵也。——《管子·兵法》
(3) 又如:旗纛(古代军队和仪仗队用的大旗);旗牌(担任传递号令等的武吏);旗鼓(指枪棒等武艺的架式、门户);旗头(旗手);旗麾(将旗)
(4) 表识,标志 [pennant]。如:旗亭(酒楼。悬旗为酒招);旗望(酒旗);旗麾(将旗)
(5) 清代以旗帜的名色作为区别的兵民一体的组织 [“Eight banners” of the Man nationality in the Qing Dynasty]。如:旗丁(满族士兵);八旗;旗田(清朝旗人的田地);旗兵(八旗兵丁);旗官(旗人之为官者);旗校(旗军的校官)
(6) 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县 [banner]
(7) 假借为“箕”。箕宿。二十八星宿之一 [name of constellation]
寿于旗翼。——《荀子·富国》
◎ 旗的拼音: qí
〈词性:动〉
号令 [Order]
昔舜欲旗古今而不成。——《吕氏春秋·谕大》
旗布、旗幅、旗杆、旗鼓、旗鼓相当、旗号、旗舰、旗开得胜、旗满、旗袍、旗人、旗手、旗下、旗帜、旗子
靡的拼音:mí(ㄇ一ˊ)
⒈ 浪费,奢侈:靡荡。靡费。侈靡。
⒉ 分散:靡散(消灭)。
⒊ 古同“糜”,糜烂。
靡字UNICODE编码U+9761,10进制: 38753,UTF-32: 00009761,UTF-8: E9 9D A1。
靡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靡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劘
blown away by wind、waste
形声:从非、麻声
divide, disperse, scatter
详细解释◎ 靡的拼音: mí
〈词性:名〉
通“湄”。水边,河岸 [bank of waters]
明月珠子,玓瓅江靡。——《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 靡的拼音: mí
〈词性:动〉
(1) 浪费 [waste]
而百姓靡于外。——《战国策·秦策》
国家靡敝。——《礼记·少仪》。疏:“谓财物糜散凋敝。”
不随俗靡。——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靡之者。——汉· 贾谊《论积贮疏》
(2) 又如:奢靡;靡货(奢侈品);靡靡(华丽而堂皇);靡丽(奢华,美盛)
(3) 消失 [die out]
喧杂杂鸟声多,静悄悄人事靡。——《西游记》
(4) 又如:靡散(消灭);靡碎(散碎)
(5) 通“糜”。烂 [rot;fester]
子胥靡。——《庄子·胠箧》
(6) 通“摩”。切磋,研究 [compare notes;research]
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荀子·性恶》
(7) 摩擦,接触 [rub;scrape]
喜则交颈相靡。——《庄子·马蹄》
(8) 另见 mǐ
靡费
◎ 靡的拼音: mǐ
〈词性:动〉
(1) (形声。从非,麻声( mǐ )。本义:无;没有)
(2) 同本义 [no;not]。
靡,无也。——《尔雅》
靡室靡家。——《诗·小雅·采薇》
靡日不思。——《诗·邶风·泉水》
靡不有初。——《战国策·秦策》
靡计不施。——《聊斋志异·促织》
靡不毕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 又如:靡有孑遗(没有遗漏,一点儿不剩)
(4) 散乱;顺风倒下 [disperse;blown away by the wind]
望其旗靡。——《左传·庄公十年》
左右皆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汉军皆披靡、分散之貌。——《史记》
利夫秋豪害靡国家。——《荀子·大略》。注:“披靡也。”
虫尽靡。——《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风靡;委靡;披靡,靡拉(毁损破坏);靡披(草木随风所至,无不倒伏);靡徙(失正,抑退的样子);靡敝(衰败,败坏);靡然(随风披靡的样子)
(6) 蔓延 [spread]。如:靡迤(绵延不绝的样子)
◎ 靡的拼音: mǐ
〈词性:形〉
(1) 细腻;细密 [meticulous]
靡颜腻理。——《楚辞·招魂》
(2) 又如:靡密(细密,细致):靡曼(肌理柔腻细致);靡颜腻理(形容美人容颜姣妍,肌肤细腻)
(3) 华丽,美好 [tender;fine]
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庄子·天下》
(4) 又如:靡曼(柔弱,柔美,华丽)
(5) 缓 [slow]
行迈靡靡。——《诗·王风·黍离》
(6) 又如:靡迤(小步而行);靡靡(迟缓的样子;柔和的乐音)
(7) 另见 mí
靡及、靡靡之乐、靡衣玉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