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gǔn gǔn ér lái
注音ㄍㄨㄣˇ ㄍㄨㄣˇ ㄦˊ ㄌㄞˊ
解释滚滚:水奔流的样子。形容来势连续不断而又迅速
出处唐·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例子陆士谔《续孽海花》第34回:“只见一团灰沙,卷起半天,滚滚而来。”
用法作谓语;指来势状态。
感情滚滚而来是中性词。
繁体滚滚而來
英语keep rolling in(pour in)
动物生肖牛,虎,蛇
滚的拼音:gǔn(ㄍㄨㄣˇ)
⒈ 水流翻腾:大江滚滚东去。
⒉ 形容急速地翻腾:风烟滚滚。
⒊ 水煮开,沸腾:滚沸。滚开。
⒋ 旋转着移动:滚动。翻滚。后滚翻。滚筒。滚珠。滚雪球。
⒌ 走开,离开(含斥责意):滚出去!
⒍ 一种缝纫方法,沿着衣服等的边缘缝上布条、带子等:滚边。
⒎ 很,极,特别:滚烫。滚圆。滚瓜流油。
滚字UNICODE编码U+6EDA,10进制: 28378,UTF-32: 00006EDA,UTF-8: E6 BB 9A。
滚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滚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滾
roll、trundle
形声:从氵、衮声
turn
详细解释◎ 滚的拼音:
滚 gǔn
〈词性:形〉
(1) (形声。从水,衮声。本义:大水奔流貌)
(2) 同本义 [rolling;billowing;surging]
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 杜甫《登高》
(3) 又如:滚滚(水涌流的样子)
(4) 连续不断,急速翻腾的样子 [rolling]
尘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明· 魏禧《大铁椎传》
(5) 又如:滚滚滔滔(不绝的样子);滚滚当潮(滚滚当道。相继不断地掌握政权)
(6) 圆的 [round]
个个是生青滚壮。——茅盾《春蚕》
◎ 滚的拼音: gǔn
〈词性:动〉
(1) 滚动,滚转 [roll]
球滚来滚去
譬如甑蒸饭,气从下面滚到上面又滚下,只管在里面滚,便蒸得熟。——《朱子语类》
(2) 又如:滚落;滚碌(滚动);滚尘(翻滚的尘土);滚绣球;滚崖(从陡峭的岩石上滚下来的一种技巧)
(3) 引申为急速流泄 [rolling]。如:水滚入船里;屁滚尿流
(4) 液体温度达到沸点以上而翻腾 [boil]
俗以汤之未滚者为盲眼,初滚曰蟹眼,渐大曰鱼眼。——宋· 庞元英《谈薮》
(5) 又如:水滚了!滚白水(白开水);滚汤泼雪(形容极为容易)
(6) 立即离开 [get out]。如:滚!
(7) 沿着衣服等的边缘镶上布条、带子 [trim]。如:在衣服上滚上花边;滚边
(8) 混同 [mix]。如:滚说(混为一谈);滚同(混同);滚杂(混杂)
(9) 利息上加利息 [interest on interest]。如:滚息;滚利;滚利钱;滚账(算账)
◎ 滚的拼音: gǔn
〈词性:副〉
非常,极其 [very]——达到很高程度地。如:滚瓜溜(儿)圆;滚熟(非常熟悉);滚张(涨得滚圆);滚壮;滚瓜流水(形容说话极其熟练流利)
滚坝、滚边、滚边、滚蛋、滚动、滚动轴承、滚沸、滚瓜烂熟、滚瓜溜圆、滚锅、滚滚、滚开、滚开、滚雷、滚木、滚热、滚水、滚汤、滚淌、滚烫、滚雪球、滚圆、滚轧、滚枕、滚珠,滚珠儿、滚珠轴承、滚柱轴承、滚转、滚子
滚的拼音:gǔn(ㄍㄨㄣˇ)
⒈ 水流翻腾:大江滚滚东去。
⒉ 形容急速地翻腾:风烟滚滚。
⒊ 水煮开,沸腾:滚沸。滚开。
⒋ 旋转着移动:滚动。翻滚。后滚翻。滚筒。滚珠。滚雪球。
⒌ 走开,离开(含斥责意):滚出去!
⒍ 一种缝纫方法,沿着衣服等的边缘缝上布条、带子等:滚边。
⒎ 很,极,特别:滚烫。滚圆。滚瓜流油。
滚字UNICODE编码U+6EDA,10进制: 28378,UTF-32: 00006EDA,UTF-8: E6 BB 9A。
滚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滚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滾
roll、trundle
形声:从氵、衮声
turn
详细解释◎ 滚的拼音:
滚 gǔn
〈词性:形〉
(1) (形声。从水,衮声。本义:大水奔流貌)
(2) 同本义 [rolling;billowing;surging]
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 杜甫《登高》
(3) 又如:滚滚(水涌流的样子)
(4) 连续不断,急速翻腾的样子 [rolling]
尘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明· 魏禧《大铁椎传》
(5) 又如:滚滚滔滔(不绝的样子);滚滚当潮(滚滚当道。相继不断地掌握政权)
(6) 圆的 [round]
个个是生青滚壮。——茅盾《春蚕》
◎ 滚的拼音: gǔn
〈词性:动〉
(1) 滚动,滚转 [roll]
球滚来滚去
譬如甑蒸饭,气从下面滚到上面又滚下,只管在里面滚,便蒸得熟。——《朱子语类》
(2) 又如:滚落;滚碌(滚动);滚尘(翻滚的尘土);滚绣球;滚崖(从陡峭的岩石上滚下来的一种技巧)
(3) 引申为急速流泄 [rolling]。如:水滚入船里;屁滚尿流
(4) 液体温度达到沸点以上而翻腾 [boil]
俗以汤之未滚者为盲眼,初滚曰蟹眼,渐大曰鱼眼。——宋· 庞元英《谈薮》
(5) 又如:水滚了!滚白水(白开水);滚汤泼雪(形容极为容易)
(6) 立即离开 [get out]。如:滚!
(7) 沿着衣服等的边缘镶上布条、带子 [trim]。如:在衣服上滚上花边;滚边
(8) 混同 [mix]。如:滚说(混为一谈);滚同(混同);滚杂(混杂)
(9) 利息上加利息 [interest on interest]。如:滚息;滚利;滚利钱;滚账(算账)
◎ 滚的拼音: gǔn
〈词性:副〉
非常,极其 [very]——达到很高程度地。如:滚瓜溜(儿)圆;滚熟(非常熟悉);滚张(涨得滚圆);滚壮;滚瓜流水(形容说话极其熟练流利)
滚坝、滚边、滚边、滚蛋、滚动、滚动轴承、滚沸、滚瓜烂熟、滚瓜溜圆、滚锅、滚滚、滚开、滚开、滚雷、滚木、滚热、滚水、滚汤、滚淌、滚烫、滚雪球、滚圆、滚轧、滚枕、滚珠,滚珠儿、滚珠轴承、滚柱轴承、滚转、滚子
而的拼音:ér(ㄦˊ)
⒈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⒉ 连词(a.表平列,如“多而杂”。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递进,如“而且”。d.表转折,如“似是而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⒊ 表(从……到……):从上而下。
而字UNICODE编码U+800C,10进制: 32780,UTF-32: 0000800C,UTF-8: E8 80 8C。
而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而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洏耏髵能
and that、moreover
象形
and; and then; and yet; but
详细解释◎ 而的拼音: ér
〈词性:名〉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bristles on the jaws]
而,颊毛也。——《说文》
◎ 而的拼音: ér
<连>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and;furthermore;moreover;but also;into the bargain;if;in case;however]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 而的拼音: ér
〈词性:代〉
(1) 你;你的 [you;your]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 而的拼音: ér
〈词性:助〉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of]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 而的拼音: ér
<语气>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how could;how is it possible]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 而的拼音: ér
〈词性:动〉
(1) 如,好象 [seem;like]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2) 另见 néng
而后、而或、而今、而况、而立、而且、而外、而已
◎ 而的拼音: néng
通“能”。
〈词性:名〉
才能 [ability]
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墨子·尚同下》
戒之戒之,微而异之。——《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
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管子·小匡》
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商君书·慎法》
〈词性:动〉
(1) 能够 [can]
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墨子·非命下》
不逢汤武与 恒缪兮,也孰去而知之?《楚辞·九章·惜往日》
(2) 另见 ér
来(來)的拼音:lái(ㄌㄞˊ)
⒈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往”、“去”相对:来回。来往。过来。归来。来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⒉ 从过去到现在:从来。向来。
⒊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来年。将来。来日方长。
⒋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来头猪。
⒌ 做某个动作:胡来。
⒍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来动脑筋。
⒎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来。
⒏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来。
⒐ 表示发生:暴风雨来了。
⒑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来音质好,二来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⒒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来桂花香。
⒓ 表示语气,归去来兮!
⒔ 姓。
来字UNICODE编码U+6765,10进制: 26469,UTF-32: 00006765,UTF-8: E6 9D A5。
来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来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來逨
arrive、come、come round、ever since、next
去、回、往
原为形声
come, coming; return, returning
详细解释◎ 来的拼音:
來 lái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麦子形。本义:麦。小麦叫“麦”,大麦叫“麰”(或写作“牟”))
(2) 同本义 [wheat]
來,周所受瑞麥來麰也。——《说文》
贻我来牟。——《诗·周颂·思文》。段注:“ 武王渡 孟津,白鱼跃入王舟。出涘以燎。后五日。火流为乌,五至,以殻俱来,此谓遗我来牟。”
于皇来牟。——《诗·周颂·臣工》。疏:“叹其受麦瑞而得丰年也。”
(3) 又如:来牟(古时大小麦的统称)
(4) 未来,将来 [future;next;incoming]
来日方长。——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知来者之可追。——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 又如:来代(后代;后世);来辰(来早。明天早晨);来兹(来年;将来);来哲(后世贤智之人);来轸(后来的车,比喻后来的人或物)
(6) 姓
◎ 来的拼音:
來 lái
〈词性:动〉
(1) 由彼至此;由远到近。与“去”、“往”相对 [come;arrive]
来,至也。——《尔雅》。朱骏声曰:“往來之來正字是麥,菽麥之麥,正字是來。三代以还,承用互易,如苑宛、童僮、酢醋、穜種之比。 许君未经订正,故沿伪至今。”
憧憧往来。——《易·咸》
我行不来。——《诗·小雅·采薇》
笑问客从何处来。——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翩翩两骑来是谁。——唐· 白居易《卖炭翁》
然往来视之。——唐· 柳宗元《三戒》
有朋自远方来。——《论语》
往昔初阳时,谢家来贵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来寇(敌人来犯);来至(来到);来突(突然而来)
(3) 归,回来,返回 [make a round trip;go to a place and come back]
萃聚而升不来也。——《易·杂卦》。注:“还也。”
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左传·庄公二十七年》
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谁来之?——《左传·文公七年》
(4) 又如:来家(回到家里来);来三去四(来来去去);来还(归来,回来);来宁(归宁。女子回娘家省亲);来归(回来;归来);来舍(回归而有所定止)
(5) 归服;归顺 [come over and pledge allegiane]
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6) 又如:来服(前来顺服)
(7) 招来;招致。后多作“徕” [incur;give rise]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8) 又如:来致(招致,招来)
(9) 加入[一群人] 中 [join]。如:你来不来?
(10) 让不受约束、干扰地满足 [需要] [let’s do]。如:来五斤;来两盘
(11) 意想不到地或突然地发生、出现 [crop up]。如:问题一来就马上解决
(12) 产生;开始;发生 [happen;begin;start]。如:来路(来历;来源);来历(来由;原委);来情(情由);来情去意(来去的情由与意向);来方(来源);来龙(风水先生称主山为来龙。即龙脉的来源)
(13) 追溯来源、血统或起源 [derive]。如:来方(来源,进项);来煞(来劲;出息)
(14) 相当于做 [do]。如:来不得
(15) 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法、方向或态度,是目的。如:你能用什么办法来帮助他呀?
(16) 用在动词后,表示估计或着眼于某一方面。如:看来容易;说来话长
(17) 用在另一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件事。如:我来画;大家都来唱歌
(18) 〈词性:方〉∶在 [in;at]。如:来里(在这里或在那里);来哚(在);来浪(在那里)
(19) 表示动作的趋向
将子头与剑来。——晋· 干宝《搜神记》
闻来垂钓碧溪上。——唐· 李白《行路难》
长铗归来乎。——《战国策·齐策四》
归来倚杖自叹息。——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归来头白还戍边。——唐· 杜甫《兵车行》
长铗归来者。——《战国策·齐策四》
(20) 假借为“釐”( lí )。赐予 [bestow;grant]
来女孝孙。——《仪礼·少牢馈食礼》。郑玄注:“来,读曰釐;赐也”
(21) 假借为“赉”。赐予 [bestow;grant]
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诗·小雅·大东》。高亨注:“来,借为赉。”
◎ 来的拼音:
來 lái
〈词性:代〉
(1) 你的;你们的 [your]。用于通信的回复中。如:来信收到;来电收到
(2) 这 [this]
俺哥哥传将令三四番,可怎生无一个承头的?来一个燕青将面劈,那一个 杨志头低。—— 元·佚名《黄花峪 》
◎ 来的拼音:
來 lái
〈词性:助〉
(1) 无义,译作“了”,“吧”,或不译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 在数量上接近精确 [about]。如:两米来高
(3) 用在数量或数量词后面,表示概数;大约 [around]。如:二十来个
(4) 从头到尾过去地 [over the past]。如:两千年来;来日(往日;过去的日子);来日大难(本指往日艰难。后亦用以指前途困难重重)
(5) 以来,表示时间从过去某时持续到现在 [ever since]
吾数年来欲买舟。——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数百年来。——唐《柳河东集》
去来江口守空船。——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夜来城外一尺雪。——唐· 白居易《卖炭翁》
(6) 又如:来古(自古以来);来来(以来);来缘(指来生的因缘);别来无恙乎?
(7) 用在数词后,表示列举的原因或理由。如:这些天没去看她,一来路太远;二来没功夫
◎ 来的拼音:
來 lái
<语气>
(1) 用于句尾,相当于“咧”
刚才奶奶和袭人姐姐怎么嘱咐来!——《红楼梦》
(2) 另见 lài
来宾、来不得、来潮、来到、来得、来得、来得及、来得早、来电、来犯、来访、来稿、来稿、来归、来函、来回、来火,来火儿、来件、来今、来劲、来客、来历、来历不明、来临、来龙去脉、来路、来路不明、来路货、来年、来去、来去匆匆、来人、来日、来日方长、来生、来使、来事、来世、来势、来头、来往、来信、来信、来意、来由、来源、来者、来者不拒、来着、来自
◎ 来的拼音:
來、勑 lài
〈词性:动〉
(1) 慰劳 [appreciate sb.'s services and present gifts]
勑,劳也。从力,來声。字亦作俫。——《说文》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诗·郑风·女曰鸡鸣》。高亨注:“来,借为勑。”
劳俫有意者。——《汉书·平当传》
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孟子·滕文公上》
莫我肯勑。——《诗·魏风·硕鼠》
贤者勑其材。——《韩非子·王道》
(2) 另见 lá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