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海内鼎沸的意思

hǎinèidǐngfèi

海内鼎沸



拼音hǎi nèi dǐng fèi

注音ㄏㄞˇ ㄋㄟˋ ㄉ一ㄥˇ ㄈㄟˋ

解释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水沸腾。形容天下大乱。

出处《后汉书 袁术传》:“今海内鼎沸,刘氏微弱,吾家四世公辅,百姓所归,欲应天顺民,于诸何如?”

例子我们不想看到海内鼎沸的局面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天下大乱。

感情海内鼎沸是中性词。

繁体海內鼎沸

近义天下大乱

反义太平盛世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hǎi   注音  ㄏㄞˇ   
简体部首  氵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0画  
繁体部首  水部  
五笔86  ITXU  五笔98  ITXY  仓颉  EOWY  郑码  VMZY  四角  38157  结构  左右电码  3189  区位  2603  统一码  6D77  笔顺  丶丶一ノ一フフ丶一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海的拼音:hǎi(ㄏㄞˇ)  

⒈ 靠近大陆,比洋小的水域:海洋。海域。海拔。海疆。海内。海岸。海誓山盟。五湖四海。

⒉ 用于湖泊名称:青海。中南海。

⒊ 容量大的器皿,巨大的:海碗。海涵(敬辞,称对方大度包容)。夸下海口。

⒋ 喻数量多的人、事物像海的:人山人海。火海。

⒌ 漫无目标地:海骂。海找。

⒍ 古代指从外国来的:海棠。

⒎ 特指中国上海:海派。

⒏ 姓。

统一码

海字UNICODE编码U+6D77,10进制: 28023,UTF-32: 00006D77,UTF-8: E6 B5 B7。

海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海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sea、big lake、a lots of、extra large

造字法

形声:从氵、每声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海的拼音: hǎi  

〈词性:名〉

(1) (形声。从水,每声。本义:大海,海洋)

(2) 百川会聚之处。后指邻接大陆而区域范围小于洋的咸水水体 [sea;ocean]

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说文》。按,海势圆,就地心也。海味咸,湿热之气蒸也。海气绿,穹苍之映,云雾不能隔也。

祖天地之左海也。——《礼记·乡饮酒义》。注:“海水之委也。”

孙叔敖举于海。——《孟子·告子下》

前途似海。——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半壁见海日。——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 又如:近海(靠近陆地的海域);沿海(靠海的一带);海岳(大海和山岳);海藏(大海。藏:海的总汇)

(4) 海水 [seawater]

煮海为盐。——《汉书·晁错传》

(5) 又如:海老(海水枯竭);海望(海水逢望日涨潮的现象)

(6) 大湖或大池 [lake]。如:洱海;里海;咸海;北海

(7) 古人认为陆地四周皆为海,故用以指僻远地区 [border]

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尔雅·释地》

作九夷八蛮六戎五狄、校人四海山川注:四海犹四方也。——《周礼·调人》

(8) 又如:海北(泛指僻远的北方);海夷(边境少数民族或来自海外的外国人);海土(海内的土地);海方(犹四海。极言广远之地)

(9) 在月球表面或火星表面上一种相当大的暗区 [mare]

(10) 较大的器皿 [large vessel]。如:银海;墨海

(11) 大口,大嘴巴 [big mouth]

面皮微白,海下无须。此人就是赛叔和 李怀春。—— 清· 郭小亭《济公全传》

词性变化

海的拼音: hǎi  

〈词性:形〉

(1) 很多的 [many;much]

凡地大物博得皆得谓之海。——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2) 又如:那年闹霍乱,死的人海啦!东西海着哩,管你们酒足饭饱

(3) 大的 [extra large;of great capacity;very big]。如:海碗;夸下海口;海灯(佛前的大型盆状油灯);海骂(大骂)

常用词组

海岸、海岸线、海拔、海报、海豹、海北天南、海滨、海波、海菜、海草、海汊、海产、海潮、海程、海带、海岛、海盗、海堤、海底、海底捞月、海地、海风、海港、海狗、海关、海龟、海涵、海河、海疆、海角天涯、海军、海客、海口、海枯石烂、海况、海阔天空、海蓝色、海里、海量、海陵、海流、海流图、海轮、海螺、海洛因、海米、海绵、海面、海南、海南岛、海难、海内、海涅、海鸥、海瑞、海参、海参崴、海狮、海蚀、海誓山盟、海市蜃楼、海水、海说神聊、海滩、海棠、海塘、海图、海豚、海外、海外关系、海湾、海碗、海王星、海味、海峡、海鲜、海啸、海蟹、海熊、海盐、海蜒、海燕、海宴河清、海洋、海洋性气候、海隅、海域、海员、海运、海葬、海藻、海战、海蜇、海震、海中捞月、海猪、海子

  拼音  nèi nà   注音  ㄋㄟˋ ㄋㄚˋ   繁体    
部首  冂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MWI  仓颉  OB  郑码  LDOD  四角  40227  结构  单一电码  0355  区位  3658  统一码  5185  笔顺  丨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内的拼音:nèi(ㄋㄟˋ)  

⒈ 里面,与“外”相对:内部。内外。内定。内地。内阁。内行(háng   )。内涵。

⒉ 称妻子或妻子家的亲戚:内人。内亲。内弟。

⒊ 亲近:内君子而外小人。

其他字义

内的拼音:nà(ㄋㄚˋ)  

⒈ 古同“纳”,收入;接受。

统一码

内字UNICODE编码U+5185,10进制: 20869,UTF-32: 00005185,UTF-8: E5 86 85。

内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内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內㐻

汉英互译

inner、inside、within

相关字词

造字法

会意:从人、从冂

English

insid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内的拼音:   

〈词性: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冂入。冂( jiōng  )表示蒙盖,入表示进入之物,合而表示事物被蒙盖在里面。本义:入,自外面进入里面)。

(2) 同本义 [enter]

内,入也。自外而入也。——《说文》

主入也。——《周礼·职内》注

赵不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欲止不内。——《史记·项羽本纪》

内所著披袄中。——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3) 交入;接纳。后作“纳” [pay]

无不务内。——《礼记·月令》。注:“谓收敛入之也。”

夫耳内和声,而口出美言。——《国语·周语》

距关,毋内诸侯。——《史记·项羽本纪》

恶内诸侯客。——《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注:“谓收敛入之也。”

(4) 又如:内金(进贡金、银、铜等物)

(5) 另见 nèi  

基本词义

内的拼音: nèi  

〈词性:名〉

(1) 里面。与“外”相对 [inside]

一室之内。——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郗犹在帐内。——《世说新语·雅量》

东海家内则郝夫人之法,亲陵家内范 钟夫人之礼。——《世说新语·贤媛》

一板内有重复。——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数里内无树。——清· 姚鼐《登泰山记》

(2) 又如:海内;关内;内牵(内中传递消息者)

(3) 指某一群体或某一物体的中间。常指国内或朝廷内 [inside;internal;interior]

动干戈于邦内。——《论语·季氏》

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内,名词作状语,译时加介词“对”,为“对内”。)—— 汉· 贾谊《过秦论》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诸葛亮《出师表》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三国志·诸葛亮传》

(4) 又如:内叛(内部叛乱);内患(国内的祸患);内事(国内的事;宗庙祭祀之事);内睦(使内部和睦);内噬(内部攻讦相残);内寇(国内变乱;外敌入侵)

(5) 室,内室,房室 [room]

许便回入内,既见妇,即欲出。——《世说新语·贤媛》

皆拜卧内床下。——《汉书·霍光传》

(6) 又如:内帏(女子居处);内舍(内室;古代妇女居于内室,因借指妻子、女眷);内房(内室;女眷居住的屋子);内阶(内屋的台阶);内照(光照内室;光照内部);内户(内宅的门);内子(妻子)

(7) 皇宫;帝王所居之处 [court]

西宫南内多秋草。——白居易《长恨歌》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诸葛亮《出师表》

(8) 又

内外异法。

酒非内法。——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9) 又如:内帑(皇家银库);内侍(皇宫中的侍从官,多以宦官充任);内库(宫中的府库);内园(宫中的御花园);内厩(宫中的马厩,御马房);内禁(宫禁);内庭(宫禁以内;内院);内宴(宫廷宴会)。又指封建朝廷。如:内志(入主朝廷的志向);内附(归附朝廷);内荣(在朝中任职);内辅(在朝中辅弼君主);内属(归附朝廷为属国或属地);内藩(朝廷直接辖治下的中原诸侯王国);内转(地方官上调中央政府任职);内任(朝中重任和要职)

(10) 妇女;女色 [woman]

齐侯好内。——《左传·僖公十七年》

(11) 又如:内具(妇女日常应用的佩巾、丝絮和针丝袋之类物品);内治(古指对妇女进行的教育);内利(国君的配偶宜室宜家,有利于邻国);内幸(皇帝宠爱的姬妾);内姻(女眷方面的姻亲)

(12) 古代泛称妻妾。后专称妻 [wife]

梦里无题惟寄内。——钱惟善《送贾元英之照潭》

(13) 又如:内实(妻妾与宝物);惧内(怕老婆);内训(对妇女的训诫教育);内父(岳父);内馈(内子。指妻子);内掌柜(主妇);内寝(正妻之居室);内媚(丈夫善于讨妻妾的欢心);内娣(妻子的弟弟);内妹(妻子的妹妹);内主(古代诸侯的夫人);内老板(老板娘)

(14) 内心 [heart]

王平子形甚散朗,内实劲侠。——《世说新语·谗险》

内怀犹豫之计。——《资治通鉴》

(15) 又如:内境(内心境界);内意(内心的想法);内谋(内心思虑、谋划;参与机要,谋划政事;暗中谋划);内慧(内心敏慧);内刚(内心刚强)

(16) 内脏 [internal organs]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蔡琰《悲愤诗》

(17) 又如:内症(体内脏器的疾病);内疽(体内脏器的毒性肿块);内疾(犹言暗病。身体内部的病症)

(18) 正道。佛教徒称佛门之内为内,佛门之外为外 [Buddist sutras]。如:内教(指佛教);内学(佛学。道教所习神仙导养之学)

(19) 另见   

常用词组

内宾、内部、内参、内层、内臣、内地、内地、内弟、内定、内犯、内分泌、内服、内府、内港、内阁、内功、内顾之忧、内海、内涵、内涵意义、内行、内耗、内河、内讧、内奸、内紧外松、内景、内径、内疚、内眷、内科、内涝、内里、内力、内陆、内乱、内贸、内蒙古高原、内幕、内难、内腔、内亲、内侵、内勤、内情、内燃机、内瓤、内容、内容空洞、内容提要、内柔外刚、内禪、内伤、内室、内侍、内视、内外、内外、内外夹攻、内外交困、内务、内线、内详、内向、内销、内心、内心里、内省、内兄、内秀、内衣、内因、内应、内忧外患、内蕴、内在、内在关系、内在因素、内脏、内宅、内债、内战、内争、内政、内侄、内中、内衷、内助、内传

  拼音  dǐng   注音  ㄉ一ㄥˇ   
简体部首  鼎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12画  
繁体部首  鼎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13画  
五笔  HNDN  仓颉  BUVML  郑码  LZNX  四角  22227  结构  上下电码  7844  区位  2206  统一码  9F0E  笔顺  丨フ一一一フ一ノ丨一丨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鼎的拼音:dǐng(ㄉ一ㄥˇ)  

⒈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铜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鼎镬。

⒉ 锅:鼎罐。鼎锅。

⒊ 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鼎彝。九鼎。定鼎。问鼎。鼎祚(国运)。

⒋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对峙:鼎峙。鼎足之势。

⒌ 大:鼎族。鼎臣。鼎力支持。

⒍ 正当,正在:鼎盛(shèng   )。

统一码

鼎字UNICODE编码U+9F0E,10进制: 40718,UTF-32: 00009F0E,UTF-8: E9 BC 8E。

鼎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鼎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㫀鐤鼑

汉英互译

an ancient cooking vessel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large, three-legged bronze caldro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鼎的拼音: dǐng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2) 同本义 [tripod caldron]。盛行于商、周。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说文》

(3) 又如:鼎峙(比喻三方并峙,如鼎之三足);鼎铉(指鼎);鼎鼐(鼎、鼐均为古代炊具,用来调和五味。旧时用以比喻宰相治理国家)

(4) 比喻帝王 [emperor]。如:问鼎;定鼎中原;鼎甲(科举考试殿试名列一甲);鼎命(帝王之位);鼎业(帝王的大业)

(5) 指宰相 [prime minister]。如:鼎台(宰辅大臣);鼎臣(指宰相)

(6) 喻三公、宰辅、重臣之位 [high official]。如:鼎辅(三公,宰辅);鼎司(三公的职位)

(7) 指国家 [state]。如:鼎祚(国祚,国运);鼎运(国运)

词性变化

鼎的拼音: dǐng  

〈词性:形〉

(1) 显贵 [important]。如:鼎臣(大臣,重臣)

(2) 显赫,盛大 [great]

高门鼎贵。——晋· 左思《吴都赋》

(3) 又如:大名鼎鼎;鼎甲(豪门大族);鼎姓(豪族,大姓);鼎能(大才能。指能力超群,举世无匹);鼎族(巨族,豪门贵族)

(4) 三方并立的,如鼎足分立 [tripartite]。如:鼎分(三分)

鼎的拼音: dǐng  

〈词性:动〉

变革 [change;reformation]

鼎新麾一举,革故法三章。——李商隐《赠送前刘五经映》

鼎革固天启。——徐浩《谒禹庙》

常用词组

鼎铛玉石、鼎鼎、鼎沸、鼎革、鼎力、鼎盛、鼎食、鼎新、鼎峙、鼎助、鼎足、鼎足之势、鼎族

  拼音  fèi   注音  ㄈㄟˋ   
简体部首  氵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繁体部首  水部  
五笔  IXJH  仓颉  ELLN  郑码  VYND  四角  35127  结构  左右电码  3110  区位  2348  统一码  6CB8  笔顺  丶丶一フ一フノ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沸的拼音:fèi(ㄈㄟˋ)  

⒈ 开,滚,液体受热到一定温度时,内部发生气泡,表面翻滚,变成蒸气:沸点。沸水。沸涌。沸腾(亦喻事物蓬勃发展或情绪高涨)。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人声鼎沸。

⒉ 波涌的样子:沸郁(a.翻涌的样子;b.愤懑不平的样子)。

统一码

沸字UNICODE编码U+6CB8,10进制: 27832,UTF-32: 00006CB8,UTF-8: E6 B2 B8。

沸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沸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oil

造字法

形声:从氵、弗声

English

boil, bubble up, gush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沸的拼音: fèi  

〈词性:形〉

(1) (形声。从水,弗声。本义:泉水大量涌出的样子)

(2) 同本义 [gushing out]

沸,滭沸滥泉也。——《说文》。按,涌出之貌。

觱沸槛泉。——《诗·小雅·采菽》

百川沸騰。——《诗·小雅·十月之交》

愤泉秋沸。——北周· 庾信《哀江南赋》

(3) 又如:沸沸(翻滚涌现的样子;行事迅速果断的样子);沸射(喷射);沸然(水腾涌的样子)

(4) 水波翻涌的样子 [surgent]

宫殿摆簸,云烟沸涌。——唐· 李朝威《柳毅传》

(5) 又如:沸波(鸟名。即鱼鹰。因俯冲食水中鱼时扬起波浪);沸渭(水翻腾奔涌的样子);沸泻(水流翻滚奔腾)

(6) 名声很响,影响很大 [big-name]。如:沸传(盛名远扬)

(7) 杂乱,纷乱 [disordered]。如:沸乱(纷乱;烦乱);沸羹(比喻动荡混乱的局势)

词性变化

沸的拼音: fèi  

〈词性:动〉

(1) 把水烧开;沸腾 [boil;bubble]

抽薪止沸,剪草除根。——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

(2) 又如:沸煎(沸滚,沸腾翻滚);沸溢(水翻滚漫出);沸动(翻动)

(3) 声音喧闹或嘈杂 [be noisy]

沸乎暴怒。——司马相如《上林赋》

临河列阵,百余里中,钟鼓之声沸河动地。——《晋书·刘曜载记》

(4) 又如:沸喧(沸激。像滚水一样喧闹);沸耳(声音喧腾);沸聒(喧腾,嘈杂);沸闹(喧闹);沸稠(繁密喧腾)

沸的拼音: fèi  

〈词性:名〉

沸水 [boiling water]

以指挠沸。——《荀子·议兵》

常用词组

沸点、沸鼎、沸反盈天、沸沸扬扬、沸滚、沸水、沸腾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