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汉官威仪的意思

hànguānwēi

汉官威仪



拼音hàn guān wēi yí

注音ㄏㄢˋ ㄍㄨㄢ ㄨㄟ 一ˊ

解释原指汉朝官吏的服饰制度。后常指汉族的统治制度。

出处《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

例子惟兹梨园子弟,犹存汉官威仪。(陈去病《论戏剧之有益》)

用法作宾语;泛指正统的皇家礼制。

感情汉官威仪是中性词。

繁体汉官威儀

英语the stately manner of the Han official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hàn   注音  ㄏㄢˋ   繁体    
部首  氵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  ICY  仓颉  EE  郑码  VXS  四角  37140  结构  左右电码  3352  区位  2626  统一码  6C49  笔顺  丶丶一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汉(漢)的拼音:hàn(ㄏㄢˋ)  

⒈ 天河:银汉。云汉。气冲霄汉。

⒉ 成年男人:汉子。老汉。

⒊ 中国人数最多的民族:汉族。汉人(①汉族人;②指汉代的人)。

⒋ 中国朝代名:汉代。汉隶(①汉代的隶书。②具有东汉碑刻风格的隶书)。

统一码

汉字UNICODE编码U+6C49,10进制: 27721,UTF-32: 00006C49,UTF-8: E6 B1 89。

汉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汉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Chinese、man

造字法

原为形声

English

Chinese people; Chinese languag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汉的拼音:

hàn  

〈词性:名〉

(1) (形声。从水難(省去隹)声。音熯。本义:水名。即汉水)

(2) 同本义,又叫汉江,长江的最大支流 [the Hanshui River]

汉, 汉水也。上流曰漾。——《说文》

徐偃王处 汉东。——《韩非子·五蠹》

达于汉阴。——《列子·汤问》

汉之阴。

收众汉南。——《资治通鉴》

(3) 又如:汉女(传说中的汉水女神);汉津(汉水);汉阴(汉水南岸。水南岸背太阳叫阴,水北岸面太阳叫阳);汉渚(汉水水边;汉水)

(4) 银河。也称云汉、银汉、天汉 [the Milky Way;the Galaxy]

星汉灿烂。——曹操《步出门夏门行》

(5) 又如:汉沂(银河边);汉清(即清汉,天河)

(6) 朝代名,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共历24帝,统治406年 [the Han Dynasty]

匈奴留 汉使。——《汉书·李广苏建传》

不知有汉。——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其实汉贼。——《资治通鉴》

废汉自立。

(7) 又如:汉宇(汉室。指汉朝。也称汉家);汉军(汉朝的军队;元、清时称以汉人编成的军队);汉风(汉代的威风或诗风);汉唐(汉代和唐代。因两代的文治武功都很盛,故常常并称)

(8) 民族名。汉族的简称 [the Han nationality]。如:汉民族(即汉族);汉礼(汉族礼仪)

(9) 汉族人 [the Han people;the Hans]。如:汉军旗(汉族依照满洲兵制编入汉军各旗的人);汉旅(汉人军队);汉儿(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对汉人的称呼)

(10) 男子的俗称 [man]。如:醉汉(喝醉了的男子);单身汉(没有妻子的人);莽汉(粗鲁冒失的男子);老汉;壮汉

(11) 国名 [Han state]

(12) (公元 221—263)三国之一。史称季汉,又称蜀汉。刘备所建

(13) (公元 304—329)东晋十六国之一。西晋时刘渊称汉,后改为赵,史称前赵

(14) (公元311—347)东晋十六国之一。西晋时李雄称帝,国号成,至李寿时,改号为汉,史称成汉,也称后蜀

(15) (公元917—971)五代十国之一。刘隐称帝,国号汉,史称南汉

  拼音  guān   注音  ㄍㄨㄢ   
部首  宀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86  PNHN  五笔98  PNF  仓颉  JRLR  郑码  WDY  四角  30777  结构  上下电码  1351  区位  2557  统一码  5B98  笔顺  丶丶フ丨フ一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官的拼音:guān(ㄍㄨㄢ)  

⒈ 在政府担任职务的人:官吏。官僚。官邸。官腔。官署。官厅。官爵。

⒉ 属于国家的或公家的:官办。官费。官方。官府。

⒊ 生物体上有特定机能的部分:感官。器官。五官。官能。

⒋ 姓。

统一码

官字UNICODE编码U+5B98,10进制: 23448,UTF-32: 00005B98,UTF-8: E5 AE 98。

官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官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overment official、officer、organ

相关字词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official, public servan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官的拼音: guān  

〈词性: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宀”( mián  ), 以冖覆众,则有治众的意思。本义:官吏,官员)

(2) 同本义 [officeholder;government;official;officer]

官,吏事君也。——《说文》

有虞氏官五十, 夏后氏官百, 殷二百, 周三百。——《礼记·明堂位》

任官然后爵之。——《礼记·王制》

在官言官。——《礼记·曲礼》

官师一庙。——《礼记·祭法》。注:“官师:中士、下士也。”

举不失选,官不易方。——《左传·襄公九年》

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文官;武官;京官;地方官;清官;贪官;军官;教官

(4) 官府(政府机关) [government]

官,官舍曰官。——《字汇》

官,谓朝廷治事之处也。——《礼记·王藻》注

贼二人得我,我幸皆之矣。愿以闻于官。——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聊斋志异·促织》

有华阴令欲媚上官。

(5) 又如:官局(官署。政府所设的机构);官寺(官署、衙门的旧称);官项(官府的钱项);官休(纠纷经官府裁定了结)

(6) 通“馆”。房舍,馆舍 [house]

官乃馆之古文,闲官即闲馆,谓馆舍之空虚者。——俞樾《诸子平议》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论语》

(7) 官场,官吏阶层及其活动范围 [officialdom]。如:官俗国体(官场习俗,国家制度)

(8) 器官 [organ]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正而神欲行。——《庄子·养生主》

(9) 又如:五官;感官

(10) 官职,职位 [government position]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后汉书·张衡传》

位卑则足羞,官盛而近谀。——唐· 韩愈《师说》

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1) 又如:官秩(官阶与俸禄);官守(官位职守,官员职责);家父辞官回到省城来

(12) 古时用以称天子 [emperor]

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晋书·石季龙载记上》《资治通鉴》 晋成帝咸廉三年译注:“称天子为官家,始见于此。”

(13) 又如:官里(皇帝);官窑(专为皇家服务的瓷窑);官院(王子所居的院子)

(14) 姓

词性变化

官的拼音: guān  

〈词性:形〉

(1) 属于国家、政府或公家的 [government-owned;government-sponsored;official]。如:官街(都市中的大街);官地(属于政府所有的地);官会子(宋朝颁行的纸币);官银(官府铸造而流通的银锭;应向官府交纳的银两);官车;官仓

(2) 公;公有。与“私”相对 [public]

何须把官烛,似恼鬓毛苍。——唐· 杜甫《台上》

(3) 又如:官厕所;官大道;官中的(公共的,公家的);官中(大家庭中共有的银钱)

官的拼音: guān  

〈词性:动〉

(1) 当官,作官 [be an official]

论定然后官之。——《礼记·王制》

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曹操《论吏士行能论》

阿品远官 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 清· 袁枚《祭妹文》

(2) 又如:官兴(官瘾);官声(做官的名声);官照(官员任职的执照,也称部照);官常(为官的职责)

(3) 做官做到 [reach the rank of]。如:官至户部郎中;官居方面(担任总掌一方军政大权的官)

(4) 通“管”( guǎn  )。管制,管理 [control;manage]

轨守其时,有官天财。——《管子·山国轨》

常用词组

官办、官报私仇、官逼民反、官兵、官舱、官差、官场、官称、官倒、官邸、官渡之战、官方、官费、官府、官复原职、官官相护、官话、官家、官价、官架子、官阶、官爵、官军、官客、官老爷、官吏、官僚、官僚政治、官僚主义、官路、官迷、官面儿、官名、官能、官派、官气、官腔、官人、官商、官身、官事、官署、官司、官厅、官衔、官样文章、官瘾、官营、官员、官运亨通、官长、官职

  拼音  wēi   注音  ㄨㄟ   
部首  女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86  DGVT  五笔98  DGVD  仓颉  IHMV  郑码  HMAZ  四角  53200  结构  上三包围电码  1218  区位  4594  统一码  5A01  笔顺  一ノ一フノ一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威的拼音:wēi(ㄨㄟ)  

⒈ 表现出来使人敬畏的气魄:威力。威风。权威。

⒉ 凭借力量或势力:威胁。威慑。

统一码

威字UNICODE编码U+5A01,10进制: 23041,UTF-32: 00005A01,UTF-8: E5 A8 81。

威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威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y force、might、power

造字法

形声:从女、戌声

English

pomp, power; powerful; dominat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威的拼音: wēi  

〈词性:名〉

(1) 威力;威风 [might;power]

威,畏也。——《说文》

威也者,力也。——《吕氏春秋·荡兵》

有而可畏谓之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严大国之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之威。

威天下不以兵革。——《孟子·公孙丑下》

威棱威乎邻国。——《汉书·李广传》

威振四海。——汉· 贾谊《过秦论》

为敛威去。——《明史》

(2) 又如:威风杀气(威风恶煞;盛气凌人);威弧(很有威力的弧矢);威折(以威力使之折服);威服(以威力慑服);威柄(威权,权力);威畏(以威势使之畏服);威约(威势为人制约);威凌(以威势相欺凌);威绥(以威力使之安定)

(3) 尊严,威严 [dignity]

畏威保位。——《明史》

吏惮其威。

(4) 又如:威荣(尊严与荣华);威法(威严的法令);威神(尊严的神灵);威裕(威严和宽仁);威敬(有威严,令人敬重);威光(威严的光芒);威棱(声势威仪);威德(威严与恩德);威锋(威德);威权(威势与权力);威灵(声势威仪);威声(威严的名声);威神(威仪的神灵);威化(声威德化)

(5) 虐害。通“畏” [terrible thing]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老子》

(6) 刑罚 [penalty]。如:威威(处罚罪犯);威令(刑法或军政命令);威辟(重刑苛法)

(7) 古代军事编制单位 [hundred families]

百户为“威”,设中、前、后、左、右五所,每军百户曰威。——《南疆逸史》

词性变化

威的拼音: wēi  

〈词性:形〉

〈词性:方〉∶漂亮的 [beautiful]

楹联贴好了,徐炳华得意地问众人:“威不威?” 傻子权竖起两个大拇指,大声说:“威呀”!—— 陈残云《香飘四季》

威的拼音: wēi  

〈词性:动〉

(1) 畏惧。通“畏” [fear]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诗·小雅·常棣》

威,畏也,可畏惧也。——《释名·释言语》

见怀思威。——《国语·晋语四》

(2) 震慑 [shock]

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战国策》

教我先威众。——《史记·陈涉世家》

常用词组

威逼、威德、威风、威风凛凛、威凤一羽、威福自己、威骇、威吓、威力、威厉、威烈、威灵、威猛、威名、威尼斯、威迫、威迫利诱、威容、威慑、威士忌,威士忌酒、威势、威望、威武、威武不屈、威显、威胁、威信、威信扫地、威严、威仪、威震天下、威重、威尊命贱

  拼音    注音  一ˊ   繁体    
部首  亻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86  WYQY  五笔98  WYRY  仓颉  OIK  郑码  NSOS  四角  24203  结构  左右电码  0308  区位  5039  统一码  4EEA  笔顺  ノ丨丶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仪(儀)的拼音:yí(一ˊ)  

⒈ 人的外表或举动:仪态。仪表。威仪(使人敬畏的严肃容貌和举止)。

⒉ 按程序进行的礼节:仪式。仪仗。司仪。

⒊ 礼物:贺仪。谢仪。

⒋ 供测量、绘图、实验用的器具:仪器。

⒌ 法制,准则:仪刑。“设仪立度,可以为准则”。

⒍ 姓。

统一码

仪字UNICODE编码U+4EEA,10进制: 20202,UTF-32: 00004EEA,UTF-8: E4 BB AA。

仪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仪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ppearance、bearing、ceremony、instrument、present

造字法

形声:从亻、义声

English

ceremony, rites gifts; admir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仪的拼音:

  

〈词性:名〉

(1) (形声。从人,义声。本义:容止仪表)

(2) 同本义 [appearance;bearing]

令仪令色,小心翼翼。——《诗·大雅》。郑玄笺:“善威仪,善颜色。”

心质平理,其仪安闲。——《人物志》

(3) 又如:仪状(容貌形状);仪观(容貌威仪);仪宇(仪容;器量);仪缀(威仪,外观);仪止(仪表举止);仪采(仪表风采);仪相(仪表容貌);仪形(仪容;形体);仪状(仪容形状);仪望(仪容;外表);仪干(仪容体格);仪操(仪容节操);仪举(仪容举止)

(4) 法度;礼法 [law;moral standard]

仪,度也。——《说文》。徐锴系传:“度,法度也。”

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墨子》

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国语》

(5) 又如:仪刑(法式,作为模范);仪令(法令);仪准(法度标准);仪则(法则);仪司(泛称地方司法机构)

(6) 典范;表率 [model]

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楚辞》

上者,下之仪也。——《荀子》

(7) 又如:仪范(作为典范);仪象(以为模式);仪形(典范;楷模);仪型(楷模,典范)

(8) 礼仪。仪式;礼节 [ceremony;rite;etiquette]

礼仪卒度。——《诗·小雅·楚茨》

肄仪为位。——《周礼·春官·小宗伯》

十六知礼仪。——《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礼仪(礼节和仪式);仪部(礼部);仪文(礼仪的形式);仪位(礼仪、爵位);仪检(礼仪法式);仪台(行礼仪的高台);仪序(礼仪的秩序);仪制(礼仪制度及其具体规定)

(10) 仪仗 [guard of honor]

仪马之设,自汉始也。——《事物纪原》

(11) 又如:仪马(仪仗队的马);仪刀(皇帝仪仗中所用的刀);仪剑(仪卫所持之剑);仪卫(仪仗与卫士的统称);仪驾(皇太后、皇后的仪仗)

(12) 礼物,馈赠给某人或单位的钱或物 [present]

且出此间,备些祭仪。——《古今小说》

(13) 又如:寿仪;谢仪

(14) 测量和记录观察量现时值的装置 [meter;instrument]。如:爆燃仪;应变仪;子午仪

(15) 姓

词性变化

仪的拼音:

  

〈词性:动〉

(1) 取法;效法 [follow]

仪肖曹之指挥,羡张陈之奇画。——《抱朴子》

(2) 又如:仪式(取法)

(3) 拟想;推测;忖度 [conjecture]

皆心仪霍将军女。——《汉书·外戚孝宣许皇后传》

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国语》

(4) 又如:仪图(揣想,忖度)

(5) 匹配 [match]

我仪图之。——《诗·大雅·庶民》。笺:“仪,匹也。”

丹朱凭身以仪之。——《国语·周语上》。韦昭注:“仪,匹也。”

帝体丽明,仪表作贰。——《文选·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

(6) 又如:仪比(比拟;比匹)

(7) 测度 [measure]。如:仪天(测候天体);仪衡(测度衡量)

常用词组

仪表、仪表堂堂、仪凤、仪观、仪节、仪器、仪容、仪式、仪态、仪刑、仪仗、仪仗队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