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含商咀征的意思

hánshāngzhēng

含商咀征



拼音hán shāng jǔ zhēng

注音ㄏㄢˊ ㄕㄤ ㄐㄨˇ ㄓㄥ

解释亦作“含宫咀征”。谓沉浸于优美的乐曲之中。“宫”、“商”、“征”均中国古乐中的音阶名。

出处

繁体含商咀徵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hán   注音  ㄏㄢˊ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WYNK  仓颉  OINR  郑码  ODXJ  四角  80602  结构  上下电码  0698  区位  2612  统一码  542B  笔顺  ノ丶丶フ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含的拼音:hán(ㄏㄢˊ)  

⒈ 衔在嘴里,不吐出也不咽下:含一口水。含漱剂。含英咀(  )华(喻反复琢磨体味文章的妙处)。含饴弄孙(含着糖逗小孙子,形容老年人的乐趣)。

⒉ 藏在里面,包容在里面:包含。含义。含量。含苞。含蕴。含混。含垢纳污(指包容坏人坏事)。

⒊ 怀有某种感情或意思,不完全表露出来:含怒。含羞。含情。

统一码

含字UNICODE编码U+542B,10进制: 21547,UTF-32: 0000542B,UTF-8: E5 90 AB。

含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含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唅琀

汉英互译

cherish、contain、keep in mouth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从口、今声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含的拼音: hán  

〈词性:动〉

(1) (形声。从口,今声。本义:含在嘴里)

(2) 同本义 [keep in the mouth]

含,嗛也。——《说文》

含,口也,合口亭之也。衔亦然也。——《释名·释饮食》

含哺而熙,鼓腹而游。——《庄子·马蹄》

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庄子·外物》

含杜若,握玉环。——《韩非子·内储说下》

吾但当含饴弄孙。——《后汉书·明德马皇后传》

口如含朱丹。——《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儿含乳啼。——《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含乳啼声。

(3) 又如:含哺(口衔食物);含殓(含口;含口垫背。死人入殓时,把珍珠等物放在死人嘴里,叫“含口”。把金钱放在死人身下,叫“垫背”);含咀(衔在口中咀嚼。比喻品味)

(4) 容纳;包含 [contain]

阿女含泪答。——《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含有音乐。——蔡元培《图画》

含文学之趣味。

为之含悲。——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5) 又如:含元(包含万物的本原;包含元气);含气(含藏元气);含孕(包含;孕育);含光(内藏光采,包藏美德)

(6) 忍受;宽容 [bear;endure]。如:含悲茹痛(忍受痛苦);含垢(忍受耻辱);含容(容忍;宽恕);含辱(忍受耻辱);含贷(包涵,宽恕)

(7) 怀着不露;隐藏在内 [cherish;nurse]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杜甫《后出塞五首》

使渠弥含憎惧死以侥幸。——《韩非子·难囚》

(8) 又如:含哀(怀着哀痛之情);含戚(怀着忧伤);含道(怀藏正道;抱有主张);含愁(怀着愁苦);含伤(怀着悲伤)

(9) 显现;带着 [bring with;wear]。如:含脸(板着面孔);含春(带着笑容;带着春意);含香(带着香气);含嗔(带着生气和责备的神情)

(10) 另见 hàn  

常用词组

含苞、含悲、含贝、含藏、含垢、含垢忍辱、含含糊糊、含恨、含糊、含糊不清、含糊其词、含混、含量、含怒、含情、含情脉脉、含沙射影、含水、含水量、含笑、含笑入地、含羞、含羞草、含蓄,涵蓄、含血喷人、含饴弄孙、含义、含英咀华、含油层、含有、含冤、含怨、含蕴

基本词义

含的拼音: hàn  

〈词性:名〉

古时丧葬时放在死人口里的珠玉 [gems or pearls formerly put into the mouth of a corpse]。天子用玉,诸侯用璧,士用米贝

王使荣叔归含且赗。——《左传·文公五年《释文》:含作唅。《说文》作琀。

大丧共(供)含玉。——《周礼·天官·玉府》

含者何,口实也。——《公羊传·文公五年》

贝玉曰含。——《谷梁传·隐公元年》

死则不得饭含。——《战国策·赵策三》

常用词组

含殓

  拼音  shāng   注音  ㄕㄤ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1画  
五笔86  UMWK  五笔98  YUMK  仓颉  YCBR  郑码  SULD  四角  00227  结构  上下电码  0794  区位  4144  统一码  5546  笔顺  丶一丶ノ丨フノ丶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商的拼音:shāng(ㄕㄤ)  

⒈ 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计划、讨论:商量。商讨。商议。商定。商榷。商酌(商量斟酌)。相商。磋商。洽商。协商。

⒉ 买卖,生意:商业。商店。商界。商品。商标。

⒊ 古指行商(坐商为“贾”,后泛指做买卖的人,亦用以指从事私营工商业的人):商人。商贩。商贾(gǔ ㄍㄨˇ  )(商人)。商旅。

⒋ 数学上指除法运算中的得数:商数。

⒌ 中国朝代名:商代。

⒍ 中国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2”。

⒎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⒏ 姓。

统一码

商字UNICODE编码U+5546,10进制: 21830,UTF-32: 00005546,UTF-8: E5 95 86。

商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商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Shang、quotient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commerce, business, trad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商的拼音: shāng  

〈词性:动〉

(1) (会意。从阩,章省声。本义:计算,估量)

(2) 同本义 [estimate]

商,从外知内也。——《说文》。段注:“汉律志云:商之言章也。物成熟可章度也。”

商,度也。——《广雅》

虏必商军进退,稍引去。——《汉书·赵充国传》

(3) 又如:商略(估计);商算(计算);商度(测量);商羊(传说中一种能预知雨的鸟);商谜(猜谜);商功(古代九章算术之一,即测量体积、计算工程用工的方法)

(4) 引申为商议,商讨;商量 [consult;discuss]

商兑。——《易·兑》。注:“商量裁判之谓也。”

操与众商议,欲立 植为世子。——《三国演义·杨修之死》

(5) 又如:商通(勾通;相互商量以取得一致意见);协商;商校(商度,衡量);商串(商量串通);商决(商量决定);商宜(商量如何处理);商订(商讨订正);商借(商量借用);商通(彼此商量并取得一致意见);商论(磋商讨论);商略(商讨)

(6) 经商,贩卖货物 [trade]

商旅不行。——《易·复》

商而无盈。——王充《论衡》

(7) 又如:商市(买卖货物的场所)

(8) 揣测,臆度 [conjecture]

巧商而善意,广见而多记。——王充《论衡》

词性变化

商的拼音: shāng  

〈词性:名〉

(1) 商业 [trade;commerce;business]

商不出,则三宝绝。——《史记·货殖列传序》

(2) 又如:经商;商利(经商的利润);商道(通商的道路);商铺(商店);商棍(商界的不良分子)

(3) 商人 [merchant;businessman;dealer]

郑商人 弦高将市于 周。——《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孟子·梁惠王上》

豪吏富商积货储物以待其急。——《盐铁论·本议》

(4) 又如:布商;坐商;商凭(商人的营业证);商民(商贾,商沽。商人)

(5) 中国古代五声音阶之一,相当于简谱中的“2” [a note of the ancient Chinese five-tone scale,corresponding to “2”in numbered musical notation]。如:商调(乐曲七调之一,其音凄怆哀怨);商音(五音中的商音);商歌(悲凉的歌)

(6) 两数相除的结果 [quotient]。如:商等于几

(7) 中国古代朝代的名称 [the Shang Dynasty (16th—11th century B.C.)]。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灭夏所建,都亳。中经几次迁都,盘庚时迁殷(今河南省安阳县小屯),因亦称殷。传至纣,为周武王所灭。共传十七代,三十一王。如:商汤(商代开国君主。名“大乙”)

(8) 秋季 [autumn]。古人把五音与四季相配,商音配秋,因以商指秋季

(9) 春秋时诸侯国宋的别称 [Song state]。周灭商后,封商贵族微子的后代于宋,故宋又称商

(10) 象声词。铃摇击的声音[clink]

胜姑便将两手七铃同时取起,商商价乱摇。——《老残游记》

(11) 星宿名,指心宿 [constellation shang]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赠卫八处士》

(12) 通“章”。篇章,乐竟为一章,引申为诗文的篇章 [chapters]

修宪命,审诗商,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太师之事也。——《荀子·王制》

观民风俗,审诗商,命禁邪言,息淫声。——汉· 贾谊《新书·辅佐篇》

(13) 姓。如:商君(即“商鞅”。因封于“商”,故称“商君”);商均(虞舜子。名“均’,因封于“商”,故称“商均”)

常用词组

商标、商埠、商场、商船、商店、商调、商定、商队、商兑、商贩、商港、商贾、商行、商号、商户、商会、商计、商家、商检、商界、商量、商路、商旅、商女、商品、商洽、商榷、商人、商数、商税、商谈、商讨、商务、商业、商议、商域、商誉、商约、商展、商战、商酌

  拼音  jǔ zuǐ   注音  ㄐㄨˇ ㄗㄨㄟˇ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KEGG  仓颉  RBM  郑码  JLC  四角  67012  结构  左右电码  0731  区位  3055  统一码  5480  笔顺  丨フ一丨フ一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咀的拼音:jǔ(ㄐㄨˇ)  

⒈ 含在嘴里细细玩味:咀嚼(jué ㄐㄩㄝˊ  )(a.细嚼;b.喻对事物反复体会)。含英咀华(喻读书吸取精华)。

其他字义

咀的拼音:zuǐ(ㄗㄨㄟˇ)  

⒈ 同“嘴”。

统一码

咀字UNICODE编码U+5480,10进制: 21632,UTF-32: 00005480,UTF-8: E5 92 80。

咀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咀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English

suck; chew, masticat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咀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从口,且声。本义:品味,细嚼)

(2) 同本义 [taste]

咀,含味也。——《说文》

咀,嚼也。——《通俗文》

三月如咀咀者何?——《管子·水地》

沉浸浓郁,含英咀华。——韩愈《进学解》

(3) 咀嚼 [chew;masticate]

咀果壳。——唐· 柳宗元《贞符》

(4) 另见 zuǐ  

常用词组

咀嚼

基本词义

咀的拼音: zuī  

〈词性:名〉

(1) “嘴”俗作咀 [mouth]

(2) 另见   

  拼音  zhēng   注音  ㄓㄥ   繁体    
部首  彳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TGHG  仓颉  HOMYM  郑码  OIAI  四角  21211  结构  左右电码  1767  区位  5387  统一码  5F81  笔顺  ノノ丨一丨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征(徵)的拼音:zhēng(ㄓㄥ)  

⒈ 远行:长征。征途。征夫。征人。征衣。征帆(远行的船)。

⒉ 用武力制裁,讨伐:征服(用力制服)。征讨。征伐。征战(出征作战)。南征北战。

⒊ 召集:征兵。征募(招募兵士)。征集兵马。

⒋ 收集:征税。征粮。

⒌ 招请,寻求:征求。征稿。征婚。征聘(招聘)。征询(征求意见)。

⒍ 证明,证验:征引(引用,引证)。信而有征。

⒎ 表露出来的迹象:特征。征候。

统一码

征字UNICODE编码U+5F81,10进制: 24449,UTF-32: 00005F81,UTF-8: E5 BE 81。

征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征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sk for、go on a campaign、go on a journey、levy、sign

造字法

形声:从彳、正声

English

invade, attack, conque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征的拼音: zhēng  

〈词性:动〉

(1) (形声。从彳( chì  ),正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甲骨文从彳,从足。本义:到很远的地方去,远行)

(2) 同本义 [go on a journey]

徴,正行也。从辵,正声。或从彳。——《说文》

征,行也。——《尔雅》

壮于趾征凶。——《易·大壮》

而月斯征。——《诗·小雅·小宛》

先王卜征五年。——《左传·襄公十三年》。注:“谓巡狩征行。”

肃肃宵征,夙夜在公。——《诗·召南·小星》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古乐府《木兰词》

孤蓬万里征。——唐· 李白《送友人》

(3) 又如:征鼙(征战的军鼓);征衣(行旅在在外的御寒衣服);征客(游子。同征人);征鸟(远飞的鸟);征盖(远行的车);征夫(远行的人;出征的士兵)

(4) 征伐,发兵讨伐 [go on a punitive expedition]

征者,上伐下也。——《孟子》

奉辞伐罪曰征。——《书·允征》

桓桓于征。——《诗·鲁颂·泮水》

一曰征。——《周礼·太卜》。司农注:“谓征伐人也。”

挟天子以征四方。——《资治通鉴》

(5) 又如:征诛(征讨诛戮);征阵(战阵);征讨(讨伐);征略(征战略地);征剿(犹征讨)

(6) 争夺,争取 [contend for;fight for]

不为征利。——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7) 征收 [levy]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聊斋志异》

(8) 又如:征榷(征税与专卖);征役(征税与劳役);征缮(谓征收赋税,整顿武备);征敛(亦作“征敛”)

词性变化

征的拼音: zhēng  

〈词性:名〉

(1) 赋税 [taxes]

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孟子·尽心下》

(2) 又如:征役(赋税与徭役)

(3) 姓

征的拼音:

徵、徴 zhēng  

〈词性:动〉

(1) (会意。从微省、壬。行于微而闻达。本义:征召)

(2) 同本义 [summon;call up]

徵,召也。——《说文》

徵,召也。——《尔雅》

以量度成贾而徵徴。——《周礼·司市》

各掌其县之政令徵比。——《周礼·县正》

徵唯所欲。——《仪礼·乡射礼》

王使来徵聘。——《左传·宣公九年》

发征期会。——《史记·货殖列传》

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

征拜尚书。

(3) 又如:征引(征召引用);征令(征召及施令);征吏(谓召用佐吏);征车(古代征召贤达使用的车子);征守(谓天子征召守国的诸侯)

(4) 求取;索取 [solicit]

物贱之征贵。——《史记·货殖列传》

贵之征贱。

岁征民间。——《聊斋志异·促织》

会征促织。

(5) 又如:征乞(求取);征索(索取);征须(求取);征贿(求取贿赂);征求(求索)

(6) 追究;追问 [trace;get to the bottom;examine closely]

寡人是征。——《左传·僖公四年》

(7) 证明;验证 [verify]

念用庶征。——《书·洪范》

征为五声。——《左传·昭公元年》

用牲,加书征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怪其无征。——《后汉书·张衡传》

(8) 又如:征验;征圣(验证于前圣的遗教);征象(验证);征效(效验)

征的拼音:

zhēng  

〈词性:名〉

(1) 征兆;迹象 [symbol]

明征定保。——《书·胤征》

休征嘉应。——《汉书·平帝纪赞》

候善恶之征。——《汉书·艺文志》

征兆必报。——《汉书·儿宽传》

观国之强弱贫富有征。——《荀子》

征于色。——《孟子·告子下》

(2) 又如:征迹(迹象);征怪(怪异的征兆);征咎(灾祸的征兆);征候(发生某种情况的迹象,征兆);征效(征兆) “徵”

(3) 另见 zhǐ  

常用词组

征兵、征尘、征程、征调、征发、征伐、征夫、征服、征稿、征购、征候、征集、征募、征南将军、征聘、征求、征实、征收、征戍、征税、征讨、征途、征文、征象、征询、征引、征用、征战、征召、征兆、征逐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