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án xiào rù dì
注音ㄏㄢˊ ㄒ一ㄠˋ ㄖㄨˋ ㄉ一ˋ
解释面带笑容而死。犹言死而无憾。
出处《后汉书·韩韶传》:“韶曰:‘长活沟壑之人,而以此伏罪,含笑入地矣。’”
例子克臣报之曰:‘汝能以身徇国,吾含笑入地矣。《宋史·忠义传二·唐重》
用法作谓语;同“含笑九泉”。
感情含笑入地是中性词。
近义含笑九泉、死而无憾
英语smile in the underworld(sing one's nunc dimittis)
动物生肖牛,虎,蛇
含的拼音:hán(ㄏㄢˊ)
⒈ 衔在嘴里,不吐出也不咽下:含一口水。含漱剂。含英咀(jǔ )华(喻反复琢磨体味文章的妙处)。含饴弄孙(含着糖逗小孙子,形容老年人的乐趣)。
⒉ 藏在里面,包容在里面:包含。含义。含量。含苞。含蕴。含混。含垢纳污(指包容坏人坏事)。
⒊ 怀有某种感情或意思,不完全表露出来:含怒。含羞。含情。
含字UNICODE编码U+542B,10进制: 21547,UTF-32: 0000542B,UTF-8: E5 90 AB。
含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含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唅琀
cherish、contain、keep in mouth
露
形声:从口、今声
详细解释◎ 含的拼音: hán
〈词性:动〉
(1) (形声。从口,今声。本义:含在嘴里)
(2) 同本义 [keep in the mouth]
含,嗛也。——《说文》
含,口也,合口亭之也。衔亦然也。——《释名·释饮食》
含哺而熙,鼓腹而游。——《庄子·马蹄》
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庄子·外物》
含杜若,握玉环。——《韩非子·内储说下》
吾但当含饴弄孙。——《后汉书·明德马皇后传》
口如含朱丹。——《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儿含乳啼。——《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含乳啼声。
(3) 又如:含哺(口衔食物);含殓(含口;含口垫背。死人入殓时,把珍珠等物放在死人嘴里,叫“含口”。把金钱放在死人身下,叫“垫背”);含咀(衔在口中咀嚼。比喻品味)
(4) 容纳;包含 [contain]
阿女含泪答。——《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含有音乐。——蔡元培《图画》
含文学之趣味。
为之含悲。——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5) 又如:含元(包含万物的本原;包含元气);含气(含藏元气);含孕(包含;孕育);含光(内藏光采,包藏美德)
(6) 忍受;宽容 [bear;endure]。如:含悲茹痛(忍受痛苦);含垢(忍受耻辱);含容(容忍;宽恕);含辱(忍受耻辱);含贷(包涵,宽恕)
(7) 怀着不露;隐藏在内 [cherish;nurse]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杜甫《后出塞五首》
使渠弥含憎惧死以侥幸。——《韩非子·难囚》
(8) 又如:含哀(怀着哀痛之情);含戚(怀着忧伤);含道(怀藏正道;抱有主张);含愁(怀着愁苦);含伤(怀着悲伤)
(9) 显现;带着 [bring with;wear]。如:含脸(板着面孔);含春(带着笑容;带着春意);含香(带着香气);含嗔(带着生气和责备的神情)
(10) 另见 hàn
含苞、含悲、含贝、含藏、含垢、含垢忍辱、含含糊糊、含恨、含糊、含糊不清、含糊其词、含混、含量、含怒、含情、含情脉脉、含沙射影、含水、含水量、含笑、含笑入地、含羞、含羞草、含蓄,涵蓄、含血喷人、含饴弄孙、含义、含英咀华、含油层、含有、含冤、含怨、含蕴
◎ 含的拼音: hàn
〈词性:名〉
古时丧葬时放在死人口里的珠玉 [gems or pearls formerly put into the mouth of a corpse]。天子用玉,诸侯用璧,士用米贝
王使荣叔归含且赗。——《左传·文公五年《释文》:含作唅。《说文》作琀。
大丧共(供)含玉。——《周礼·天官·玉府》
含者何,口实也。——《公羊传·文公五年》
贝玉曰含。——《谷梁传·隐公元年》
死则不得饭含。——《战国策·赵策三》
含殓
笑的拼音:xiào(ㄒ一ㄠˋ)
⒈ 露出愉快的表情,发出欢喜的声音:笑容。笑颜。笑眯眯。谈笑风生。
⒉ 讥嘲:笑柄。笑话。笑谈。贻笑大方。嘲笑。见笑。耻笑。
笑字UNICODE编码U+7B11,10进制: 31505,UTF-32: 00007B11,UTF-8: E7 AC 91。
笑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笑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㗛咲
laugh、laughter
哭、啼
形声:从竹、夭声
smile, laugh, giggle; snicker
详细解释◎ 笑的拼音: xiào
〈词性:动〉
(1) (会意。从竹,从夭。杨承庆曰,“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字或从竹,从夭。本义:因喜悦开颜或出声)
(2) 同本义 [smile; laugh]
笑,喜也。——《说文》。杨承庆曰:“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也。 李阳冰刊定说文从之。”
竹为乐器,君子乐然后笑也。——《字林》。朱骏声曰:“此字古皆从犬,本义犬狎人声也。从犬,箾省声。”
一握为笑。——《易·萃》
载笑载言。——《诗·卫风·氓》
言笑晏晏。
两小儿笑曰。——《列子·汤问》
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论语·宪问》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笑而止之。——《列子·汤问》
笑而不顾。——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又如:笑唏唏(笑嘻嘻);笑咍咍(大声地笑);笑浪(无拘束地大笑);笑面夜叉(外貌和气、心地狠毒的人)
(4) 讥笑;嘲笑 [ridicule]
顾我则笑。——《诗·邶风·终风》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5) 又如:笑端(笑柄);笑骂从汝(我行我素,不顾他人饥笑责骂);笑弄(讥笑;嘲弄);笑侮(嘲笑戏弄)
(6) 玩笑;逗乐 [joke;make fun of]
勿以为笑。——《诗·大雅·板》
(7) 又如:笑嗷(喜笑;玩闹);笑乐院本(戏曲演出在正戏前加演的小戏);笑耍头回(宋元时说书人在开讲正书前,先讲一个小故事作引子)
(8) 喜爱;羡慕 [like]。如:笑眼传心(相视而笑,以目传情);笑悦(欢笑喜悦);笑叹(可笑可叹)
(9) 比喻花朵开放 [flow;open]
露浓晞晚笑,风劲浅残香。——唐太宗《赋得残菊花》
(10) 又如:笑笑(花盛开的样子);笑靥金(菊花的别称)
笑柄、笑不唧儿、笑哈哈、笑呵呵、笑话、笑噱、笑嗑亚热、笑乐、笑里藏刀、笑脸,笑脸儿、笑料、笑林、笑骂、笑眯眯、笑面虎、笑纳、笑容、笑容可掬、笑声、笑谈、笑微微、笑纹、笑嘻嘻、笑谑、笑颜、笑靥、笑盈盈、笑语、笑逐颜开
入的拼音:rù(ㄖㄨˋ)
⒈ 进,由外到内:进入。入梦。
⒉ 适合,恰好合适:入选。入耳。
入字UNICODE编码U+5165,10进制: 20837,UTF-32: 00005165,UTF-8: E5 85 A5。
入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入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agree with、enter、income、join
进、出
象形
enter, come in(to), join
详细解释◎ 入的拼音: rù
〈词性:动〉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个尖头器具,尖头器具容易进入。本义:进来,进去)
(2) 同本义 [enter;come into]
入,内也。——《说文》
他人入室。——《诗·唐风·山有枢》
就不欲入。——《庄子·人间世》
有蛇自泉宫出,入于国。——《左传·文公十六年》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3) 又如:入门问讳(到别人家里,先需了解人家先祖名讳,以便谈话);入对(进宫回答皇帝的问题);入览(看到);入迁(从外地迁到京城做官);入学(童生考取秀才);入山;入口;入帘(科举时期,考官进场阅卷)
(4) 参加, 加入 [join;be a dmitted to;become a member of]
室人入又。——《诗·小雅·宾之初筵》
自四卿入军机,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5) 又如:入舍布袋(上门女婿);入舍女婿(入舍);入释(参加佛教;进入佛门);入舍(做上门女婿);入脚(进身;指搭上关系);入队;入伙;入金马、登玉堂(考进翰林院。金马、玉堂指汉代的金马门和玉堂殿);入局(加入赌局);入团
(6) 交、交纳 [pay]
入其社稷之臣于秦。——《战国策·秦策》
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汉· 贾谊《论积贮疏》
(7) 又如:入粟(交纳一定数目的钱捐取功名)
(8) 接纳;采纳 [accept]
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周礼·地官·媒氏》
其臣箴谏以不入。——《国语·吴语》
野人莫敢入王。——《史记·楚世家》
商君亡 秦归 魏, 魏怒不入。——《史记·魏世家》
时上颇厌兵,入其言。——罗大经《鹤林玉露》
(9) 与…相适应 [conform to]
曲直之不相入。——《淮南子·主术》。注:“中也。”
(10) 又如:入式(合乎程式);入道;入彀
(11) 入朝,指属国、外国使臣或地方官员谒见天子 [go to court]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汉· 贾谊《过秦论上》
项伯即入见 沛公。——《史记·项羽本纪》
(12) 又如:入阁拜相(进入内阁,成为宰相);入王(入朝晋见天子);入侍(入朝侍奉);入见(入宫进见);入宦(入官为仆隶);入相(入朝为宰相);入宿(入宫值宿);入贺(入朝庆贺)
(13) 到达 [attain]
寒雨连江夜入吴。—— 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4) 又如:入月(妇女孕期足月);入玄(达到玄妙的境界);入来(到来;进来);入脚(到临,开始);入圣(达到圣人的境界)
(15) 侵入 [invade]
获大城焉曰入之。——《左传·文公十五年》
英法联军自海入侵。——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16) 又如:入犯;入抄(侵入抄掠)
(17) 占据 [一个地方或位置] [take in]
乃入据陈(地名)。——《史记·陈涉世家》
(18) 又如:入席;入列;入主(外族进入中原作统治者);入官(从政,做官)
◎ 入的拼音: rù
〈词性:名〉
(1) 收入,进项 [income]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又如:岁入;入不敷出
(3) 古汉语声调之一——见“入声” [entering tone]
入不敷出、入场、入超、入党、入道、入调、入定、入冬、入耳、入犯、入伏、入港、入格、入彀、入骨、入股、入官、入国问禁、入黑、入户、入画、入会、入伙、入籍、入教、入境、入境问俗、入静、入口、入口、入口处、入寇、入库、入理、入殓、入列、入流、入马、入寐、入门、入梦、入迷、入眠、入灭、入魔、入木三分、入暮、入内、入侵、入情入理、入射、入神、入声、入胜、入时、入世、入室、入室操戈、入手、入睡、入土、入团、入托、入微、入闱、入味、入伍、入吾彀中、入席、入乡随俗、入邪、入绪、入选、入学、入学考试、入眼、入药、入夜、入瘾、入狱、入院、入账、入主出奴、入赘、入坐,入座
地的拼音:dì(ㄉ一ˋ)
⒈ 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
⒉ 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
⒊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
⒋ 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
⒌ 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此地。
⒍ 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地毯。
⒎ 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目的地。
⒏ 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地以处。
⒐ 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地。境地。心地。
⒑ 底子:质地。
地的拼音:de(˙ㄉㄜ)
⒈ 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地走。
地字UNICODE编码U+5730,10进制: 22320,UTF-32: 00005730,UTF-8: E5 9C B0。
地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地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坔埅埊墬嶳
terra
天
形声
详细解释◎ 地的拼音: de
助
(1) 用在状语和中心词之间 [used after an adj.,noun,adverb or verb,etc.to form an adverbial adjunct]。如:他认真地学习;天气渐渐地冷了;有计划地安排生活。又表示动态,相当于“着”。常附在立、卧、坐等不及物动词的后头
后妻向床上卧地不起。——《舜子变文》
(2) 还用于状语后或补语前
相看月未坠,白地断肝肠。——唐· 杜甫《越女词》
(3) 另见 dì
◎ 地的拼音:
墬 dì
〈词性:名〉
(1) (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2) 同本义,与“天”相对 [the earth]
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春秋·元命苞》
土乙力为地。——《尔雅·释地》
地生养万物。——《管子·形势解》
(3) 如:落地;天地;地角(地的末端。多比喻极僻远的地方);地宫(帝王墓地放置棺材的地下建筑);地府(阴间);地脉(风水);地遁(隐入地下;入土而逃)
(4) 地面;陆地 [ground;land]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乐府诗集·木兰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唐· 李白《静夜思》
(5) 又如:地文(地面山岳河海丘陵平原之形);地藏(地下深处);地市(地下的市镇);地平(地面平坦)
(6) 土地;田地 [land;fields]
殚其地之出。——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7) 又如:湿地;好地;下地干活儿;地头(地上,与天上相对;方面);地灵(土地山川的灵秀之气)
(8) 领土,属地;地区 [territory]。
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战国策·魏策》
(9) 又如:各地;内地;本地;割地(割让领土);
(10) 地方;场所 [place;locality]
此地空余黄鹤楼。——唐· 崔颢《黄鹤楼》
英雄无用武之地。——《资治通鉴》
(11) 又如:各地文化站;产地(物品出产的地方);坟地;原地;地著(久居其地不迁移的人);地棍(地方上的流氓无赖)
(12) 地位 [position]。如:地业(地位与事业);地望(地位和声望);地寒(指人的出身微贱,地位低下)
(13) 心意活动的领域 [a person's mind]。如:心地;见地;识地
(14) 路程;面积 [distance;area]
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红楼梦》
(15) 又如:十里地
(16) 居住地 [dwelling place]。如:地址;地邻(邻居;邻里)
(17) 花纹图案或文字的衬托面;底子 [background]。如:地子(衬底;花纹的衬托面)
(18) 地区,中国省、自治区以下,县以上设置的行政区域 [district]。如:省地县三级
(19) 地主的简称 [landlord]。如:地富(地主与富农)
(20) 言语和行动可以回旋的地方 [roon for action]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21) 另见 de
地板、地板蜡、地磅、地保、地堡、地崩山摧、地表、地表火、地鳖虫、地波、地步、地财、地层、地产、地秤、地磁、地大物博、地带、地道、地道、地道战、地点、地动、地动山摇、地动仪、地洞、地段、地方、地方、地方民族主义、地方色彩、地方武装、地方戏、地方志、地方主义、地方自治、地府、地覆天翻、地沟、地瓜、地光、地广人稀、地滚球、地核、地黄、地积、地基、地极、地籍、地价、地角、地角、地角天涯、地脚、地脚、地窖、地界、地久天长、地块、地老虎、地老天荒、地雷、地垒、地塄、地理、地理学、地力、地栗、地利、地利人和、地邻、地垄、地漏、地炉、地脉、地幔、地貌、地面、地面灌溉、地面气压、地面水、地名、地亩、地盘、地皮、地痞、地平线、地铺、地契、地气、地堑、地壳、地勤、地球、地球仪、地区、地权、地热、地上茎、地声、地区差价、地势、地势图、地税、地速、地台、地摊,地摊儿、地毯、地铁、地头,地头儿、地头蛇、地图、地图册、地位、地温、地物、地峡、地下、地下、地下河、地下建筑物、地下茎、地线、地心、地心说、地形、地穴、地学、地衣、地狱、地域、地震、地震波、地震带、地震区、地震仪、地震预报、地震站、地震震级、地政、地支、地址、地志、地质、地质时代、地质学、地中海、地轴、地主、地主阶级、地主之谊、地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