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áo hán tí jī
注音ㄏㄠˊ ㄏㄢˊ ㄊ一ˊ ㄐ一
解释因为饥饿寒冷而哭叫。形容挨饿受冻的悲惨生活。
出处唐 韩愈《进学解》:“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例子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游其市镇,则商况凄凉;行其遂郊,则农声憔悴。号寒啼饥之声,不绝于耳。”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极为贫困。
感情号寒啼饥是中性词。
繁体號寒嗁饑
近义啼饥号寒
英语cry for feeling cold and howl for being hungry
动物生肖牛,虎,蛇
号(號)的拼音:hào(ㄏㄠˋ)
⒈ 名称:国号。年号。字号。
⒉ 旧指名和字以外的别号: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⒊ 记号,标志:信号。暗号。
⒋ 排定的次序或等级:编号。号码。
⒌ 扬言,宣称:号称。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
⒍ 指某种人员:病号。伤号。
⒎ 标上记号:号房子。把这件东西号上。
⒏ 号令,命令:发号施号令。号召。
⒐ 军队或乐队里所用的西式喇叭:吹号。号兵。
⒑ 量词,用于人数:昨天去了几十号人。
号(號)的拼音:háo(ㄏㄠˊ)
⒈ 拖长声音大声呼叫:呼号。号叫。
⒉ 大声哭:哀号。号丧。号啕大哭。
号字UNICODE编码U+53F7,10进制: 21495,UTF-32: 000053F7,UTF-8: E5 8F B7。
号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号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呺嚎號譹
mark、size、business house、date、howl、name、number、wail、yell
会意
mark, sign; symbol; number
详细解释◎ 号的拼音:
號 háo
〈词性:动〉
(1) (会意。从虎,从号。“号”亦兼表读音。“号”是“號”的古字,上面是“口”,下面代表声音,即号呼的意思。后繁化,变成“號”,现在简化为“号”。本义:大声喊叫)
(2) 同本义 [howl;yell]
号,呼也。——《尔雅》
谁之永号?——《诗·魏风·硕鼠》
公号庆郑。——《国语·晋语》
号呼而转徙。——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因大号,一墟皆惊。——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阴风怒号。——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号泣载道。——《明史》
(3) 又如:号噪(呼叫,喧嚷);号踯(号叫跳顿);号佛(高声念佛)
(4) 哭而有言 [cry]
号,痛声也。——《说文》
以哭有言者为号。——《颜氏家训·礼》
老聃死, 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庄子·养生主》
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韩愈《进学解》
先号咷而后笑。——《易·同人》
号呼达旦。——方苞《狱中杂记》
(5) 又如:号啕痛(歇后语:哭);号天搭地(大声哭叫);号天哭地(哭天抢地);号泣(大声哭泣)
(6) 动物引声长鸣,大风发出巨响 [roar]
昆吾之山有兽焉,其音如号,——《山海经·中山经》
(7) 又如:寒号虫;号群(禽兽鸣号以求群类);号怒(怒号,指风声疾厉);北风怒号
(8) 另见 hào
号叫、号丧、号啕
◎ 号的拼音:
號 hào
〈词性:动〉
(1) 扬言有 [多少多少] [claim to be]
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史记·高祖本纪》
(2) 又如:口喧佛号(大声念佛)
(3) 命令,发令 [order]
发枪之号。——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明诏大号。——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4) 又如:号令
(5) 召唤;呼唤 [call]。如:号召
(6) 宣称,称号 [declare;name]
号之曰有巢氏。——《韩非子·五蠹》
号之曰燧人氏。
号为军机四卿。——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 号的拼音:
號 hào
〈词性:名〉
(1) 名位;名称;称谓 [name]
号为张楚。——《史记·陈涉世家》
赐号称王。——《汉书·李广苏建传》
(2) 又如:号位(称号和爵位;名号);号带(军旗。古代大将出征,旗上绣出主帅姓氏,叫号旗);号名(标志;称谓;位号);国号;年号
(3) 记号;标帜 [mark]。如:号记(标记,记号);号箭(用来传达信号的响箭)
(4) 别号。名、字以外的称谓 [alias]
号曰醉翁。——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自号刚峰。——《明史》
(5) 又如:号谥(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将葬,按其生前事迹给予寓意褒贬的称号);号簿(犹今登记簿);号屏(雨师的别名)
(6) 用以识别敌我的口令、暗号 [word of command;signal;password]。如:号哨(表达信号的口哨);号炮(军内用来传达信息的火炮);号火(用作信号的火光;旧时军内为传信息而举的火)
(7) 指编列的次序或等第。亦指编列次序的事物 [number]。如:号件(挂过号的函件、电报等)
(8) 犹种,类。多为贬义 [sort]。如:那号人
(9) 管乐器号角、号筒、军号等的简称 [horn;brass instrument;bugle]。如:号筒;号头(号角的别称)
(10) 用号吹出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 [bugle calls]。如:起床号,熄灯号
(11) 商店的代称 [shop]
找了一家汇票号,是个日昇昌字号,汇了八百两,寄江南 徐州家里去。——《老残游记》
◎ 号的拼音:
號 hào
〈词性:量〉
(1) 表示人数的单位。如:一百多号人
(2) 表示次序,常放在数目字之后。如:三十五号文件,车牌H-10098号
(3) 表示一个月里的日子。如:八月五号
(4) 另见 háo
号称、号灯、号笛、号房、号服、号角、号坎儿、号令、号令如山、号码、号脉、号旗、号手、号数、号筒、号头、号外、号型、号衣、号召、号志灯、号子
寒的拼音:hán(ㄏㄢˊ)
⒈ 冷,与“暑”相对:寒冬。寒色。寒衣。寒冽。寒带。寒战。寒噤。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不生火做饭,也有的地区把清明当作“寒食”)。寒喧。寒来暑往。唇亡齿寒。
⒉ 害怕:寒心。
⒊ 穷困,有时用作谦辞:寒门。寒伧。寒舍。寒窗(喻艰苦的学习环境)。寒酸。寒士(旧指贫穷的读书人)。
寒字UNICODE编码U+5BD2,10进制: 23506,UTF-32: 00005BD2,UTF-8: E5 AF 92。
寒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寒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㥶
cold、humble、poor、tremble
热、暑、暖
会意
cold, wintry, chilly
详细解释◎ 寒的拼音: hán
〈词性:形〉
(1) (会意。金文外面是“宀”( mián ),即房屋;中间是“人”;人的左右两边是四个“草”,表示很多;下面两横表示“冰”。寒冷是一种感觉,人们虽能感觉到,但是却看不见。于是古人就采用上述四个形体来创造这个字,人踡曲在室内,以草避寒,表示天气很冷。本义:冷,寒冷)
(2) 同本义 [cold]
寒,冻也。——《说文》
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列子·汤问》注
乾为寒。——《易·说卦》
若不可寻也,亦可寒也。——《左传·哀公十二年》
以享司寒。——《左传·昭公四年》
北方曰寒风。——《吕氏春秋·有始》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庄子·德充符》
寒光照铁衣。——《乐府诗集·木兰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 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凄神寒骨。——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心忧炭贱愿天寒。——唐· 白居易《卖炭翁》
(3) 又如:寒肃(寒冷肃杀);寒悄(冷气侵入);寒衾(冰冷的床铺);寒噤(由于天冷而咬紧牙关或牙齿打战)
(4) 贫困 [poor;poverty-stricken]。如:寒门薄宦(穷家小吏);寒畯(贫寒的读书人);寒劣(贫弱无助的人);寒女(贫穷家庭的女孩)
(5) 卑微;低微 [petty and low]
吾本寒家。——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6) 又如:寒官(下级官吏);寒品(出身寒微的人);寒族(寒微的家族);寒穷(寒微贫穷)
(7) 冷清 [desolate]。如:寒山(冷落寂静的山;寒天的山);寒芒(使人感冷清的光芒);寒汀(清寒冷落的小洲);寒月(清冷的月光)
(8) 声音凄凉 [dreary;miserable]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高适《燕歌行》
(9) 又如:寒吟(哀鸣)
(10) 凋零;枯萎 [withered]
花寒鹦鹉病,春去杜鹃愁。——张可久《小山乐府》
(11) 又如:寒枝(寒冬凋零的林木)
(12) 谦词 [my]。如:寒第(对自己家的谦称);寒门(贫寒的人家。对人谦称自己的家);寒族(谦称自己的家族)
◎ 寒的拼音: hán
〈词性:动〉
(1) 感到冷 [feel cold]。如:寒玉(玉质清冷)
(2) 恐惧;战栗 [fear;dread]
若是王以十成郑, 梁氏寒心。——《战国策·秦策四》
寒心酸鼻。——《高唐赋》。注:“寒心,谓战栗也。”
(3) 特指终止盟约 [end;stop]
遂寒前盟。——宋· 王明清《挥尘后录》
◎ 寒的拼音: hán
〈词性:名〉
(1) 寒冷的季节。与“暑”相对 [winter]
寒暑易节。——《列子·汤问》
犯寒暑。——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涉寒暑。——明· 刘基《卖柑者言》
(2) 又如:寒暄
(3) 寒天 [of cold day]。如:寒照(寒天的日光);寒蓬(寒天的枯草);寒渡(寒天的渡口);寒川(寒天的河流)
(4) 寒夜 [of cold night]。如:寒更(寒夜的更点);寒星(寒夜的星);寒柝(寒夜打更的木梆声)
(5) 指由寒邪引起的机能衰退的病症 [chill;cold]。如:受了一点寒
(6) 姓
寒蝉、寒碜、寒碜、寒窗、寒带、寒冬腊月、寒风、寒光、寒悸、寒假、寒噤、寒苦、寒来暑往、寒冷、寒栗、寒凉、寒冽、寒流、寒门、寒露、寒气、寒气刺骨、寒峭、寒蛩、寒秋、寒色、寒森森、寒舍、寒湿、寒士、寒暑、寒暑表、寒暑假、寒树、寒丝丝、寒素、寒酸、寒腿、寒微、寒心、寒暄、寒衣、寒意、寒战、寒症
啼的拼音:tí(ㄊ一ˊ)
⒈ 哭,出声地哭:啼哭。啼泣。悲啼。啼笑皆非。
⒉ 鸟兽叫:啼鸣。啼叫。虎啸猿啼。
啼字UNICODE编码U+557C,10进制: 21884,UTF-32: 0000557C,UTF-8: E5 95 BC。
啼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啼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㖒㖷嗁渧諦謕
caw、crow、cry、ululate、weep loud
笑
形声:从口、帝声
weep, whimper; howl, twitter
详细解释◎ 啼的拼音:
嗁 tí
〈词性:动〉
(1) (形声。从口,帝声。本义:放声痛心地哭)
(2) 同本义 [weep aloud]
嗁,号也。——《说文》。段注:“号,痛声也。”
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婴儿啼。——《吕氏春秋·察今》
妇啼一何苦。——唐· 杜甫《石壕吏》
忽啼求之。——宋· 王安石《伤仲永》
儿醒大啼。——《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含乳啼。
儿惧,啼告母。——《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啼呼(哭叫,叫唤);啼饥(因饥饿而号哭);啼天哭地(非常悲惨);啼咽(悲哽)
(4) 叫鸣 [cry]
自在娇莺恰恰啼。——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千里莺啼绿映红。——唐· 杜牧《江南春绝句》
渌水荡漾清猿啼。——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虎啸猿啼。——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啼叫;啼唤(鸣叫);啼唱
(6) 哭泣 [tear]
儿含乳啼声。——林嗣环《口技》
(7) 又如:啼哭郎君(指办事无能,只知啼哭了事者)
◎ 啼的拼音: tí
〈词性:名〉
(1) 眼泪 [tears]。
(2) 如:啼妆女(形容女子姿色迷人。东汉时,妇女以粉拭目下,有似哭啼泪痕,故名);啼眼(泪眼);啼痕(泪痕);啼妆(借指美人的泪痕)
啼号、啼饥号寒、啼叫、啼哭、啼鸣、啼泣、啼笑皆非、啼血
饥(飢饑)的拼音:jī(ㄐ一)
⒈ 饿:饥饿。饥民。饥驱(旧指为衣食而奔走)。饥餐渴饮。饥寒交迫。饥不择食(喻急需的时候顾不得细加选择)。画饼充饥。
⒉ 庄稼收成不好或没有收成:饥荒。饥馑(灾荒)。
饥字UNICODE编码U+9965,10进制: 39269,UTF-32: 00009965,UTF-8: E9 A5 A5。
饥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饥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饑飢
be hungry、famine、starve
饿、饱
形声:从饣、几声
hunger, starving; hungry; a famine
详细解释◎ 饥的拼音:
饑 jī
<名,动>
(1) (形声。从食,幾( jī )声。本义:荒年,五谷无收)
(2) 同本义 [bad havest]
饑,谷不熟为饑。——《说文》
五谷不熟谓之饥。——《墨子·七患》
降丧饥馑。——《诗·小雅·雨无止》
齐尝大饥,道旁饿死者不可数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凶年饥发,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孟子·梁惠王下》
四时不出,天下大饥。——《淮南子·天文》
今山东饥馑,人庶相食。——《汉书·翼奉传》
(3) 又如:饥荒;饥馁(饥饿);饥时得一口(紧要处得人救济,恩德深厚);饥氓(逃荒的人);饥岁(荒年)
(4) [动]∶通“飢”。吃不饱,饿 [hungry;famishing;starving]
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
宁一月饥,无一旬饿。——《淮南子·说山训》
牛困人饥日已高。——唐· 白居易《卖炭翁》
饥渴而顿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风雨霜露饥寒颠踣。——清· 洪亮吉《治平篇》
(5) 姓
◎ 饥的拼音:
飢 jī
<名,动>
(“飢”与“饑”的区别在于,“飢”指肚子饿,“饑”指饥荒。在先秦不相混同,到后来才逐渐通用。“飢”、“饑”现在均简化为“饥”)
〈词性:动〉
(1) 吃不饱 [hungry;famishing;starving]
飢,饿也。从食,几声。——《说文》
可以乐饥。——《诗·陈风·衡门》。笺:“饥者,不足于食也.”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韩非子·饰邪》
或受之饥。——汉· 贾谊《论积贮疏》
操军兼以饥疫。——《资治通鉴》
(2) 又如:饥火(饥饿难忍,如火烧于腹中);饥殍(饿死的人。同饿莩);饥驱(为饥饿所迫,出外奔波谋生);饥火中烧(饥饿难忍。如火烧于腹中)
(3) 通“饑”。荒年,五谷无收 [bad havest]
饥岁之春。——《韩非子·五蠹》
比年不登,人用饥匮。——《后汉书·张奋传》
(4) 古国名 [Ji state]
西伯伐 饥国,灭之。——《史记·殷本纪》
(5) 姓
饥毙、饥不欲食、饥不择食、饥餐渴饮、饥饿、饥寒、饥寒交迫、饥荒、饥火烧肠、饥馑、饥民、饥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