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áo mò zhī lì
注音ㄏㄠˊ ㄇㄛˋ ㄓ ㄌ一ˋ
解释毫末:指细微。极小的利益。
出处宋·欧阳修《原弊》:“有司屡变其法,以争毫末之利。”
用法作主语、宾语;用于处事。
感情毫末之利是中性词。
近义蝇头小利
动物生肖牛,虎,蛇
毫的拼音:háo(ㄏㄠˊ)
⒈ 细长而尖的毛:毫毛。毫发(fā )。毫末(喻极微小的数量或部分)。丝毫。
⒉ 指毛笔:挥毫。毫素。
⒊ 中国的秤或戥子上的提绳:头毫。二毫。
⒋ 中国市制计量单位,十毫等于一厘(长度、地积、重量单位);一百平方毫等于一平方厘(面积单位)。
⒌ 方言,货币单位,角、毛。
⒍ 数量极少,一点儿(限用于否定式):毫不费力。毫无二致。
⒎ 与某一物理量的单位连用时,表示该量的千分之一:毫米(公制长度单位,“米”的千分之一。)
毫字UNICODE编码U+6BEB,10进制: 27627,UTF-32: 00006BEB,UTF-8: E6 AF AB。
毫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毫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乚
fine long hair、in the least、milli -、writing brush
会意
fine hair; measure of length
详细解释◎ 毫的拼音: háo
〈词性:名〉
(1) (毫为豪的俗字。形声。从毛,高省声。本义:长而尖的毛)
(2) 同本义 [fine,long hair]
未成毫狗。——《尔雅·释畜》
(3) 又如:毫光(如毫毛的光芒 );毫芒(毫毛的细尖);毫黍(毫毛与黍粒。比喻极微小);毫眉(老年人的眉毛。因其毛长,故称)
(4) 毛笔的头部;毛笔 [writing brush]
(5) 又如:毫端(毛笔笔尖);毫笺(毛笔和精美的纸张);毫管(指毛笔);毫墨(笔和墨。借指文字、图画)
(6) 比喻极细小的东西,细微 [whit]
明足以察秋毫之之末。——《孟子·梁惠王上》
锐思于毫芒之内。——班固《答宾戏》
(7) 又如:毫分(比喻极细微);毫忽(一点点儿。十忽为丝,十丝为毫,十毫为厘);毫厘不爽(一点儿也不差);毫芥(比喻极细微的事物)
(8) 单位名 [hao]
(9) 长度单位,等于千分之一寸或1/30毫米
(10) 重量单位,等于千分之一钱或0.005克
(11) 〈词性:方〉∶银元一角称为一毫 [a dime]
◎ 毫的拼音: háo
〈词性:副〉
完全 [completely;absolutely;at all] ——与不、无连用在名词、动词前表示一点儿也不。如:毫无倦意;毫不足怪
◎ 毫的拼音: háo
〈词性:前缀〉
与某一物理量的单位连用,表示该量的千分之一 [milli-]。如:毫米;毫升
毫安、毫巴、毫不、毫发、毫克、毫厘、毫毛、毫米、毫米汞柱、毫升、毫无顾忌、毫无二致、毫无疑问、毫针
末的拼音:mò(ㄇㄛˋ)
⒈ 尖端,梢:末梢。末端。秋毫之末(毫毛尖端)。
⒉ 最后,终了:末了(liǎo )。末尾。末日。末代。穷途末路。
⒊ 非根本的,次要的,差一等的:末业。末技。舍本逐末。
⒋ 碎屑:末子。碎末。
⒌ 传统戏剧角色名,一般扮演中年以上男子:正末。副末。外末。末本(以男角主唱的杂剧)。
末字UNICODE编码U+672B,10进制: 26411,UTF-32: 0000672B,UTF-8: E6 9C AB。
末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末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end、last stage、minor details、powder、tip
终、始、初
指事
final, last, end; insignificant
详细解释◎ 末的拼音: mò
〈词性:名〉
(1) (指事。金文字形。“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本义:树梢)
(2) 同本义 [tip of tree]
末,木上曰末。——《说文》
不揣其本,而齐其末。——《孟子》
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淮南子·地形》
末大必折。——《左传·哀公十一年》
(3) 又如:末大(树木枝端粗大。喻部属势力强大);末大必折(树木枝端粗大,必折其干。喻下属权重,危及上级);末杪(末尾);末梢(末尾;最后)
(4) 泛指物的末端、末尾 [last stage;the end]
元首末要。——《周书·武顺》
风淫末疾。——《左传·昭公元年》。注:“四肢也。”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孟子·梁惠王上》
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非特其末见而已。
强弩之末。——《资治通鉴》
左手执卷末。——明· 魏学洢《核舟记》
(5) 又如:末大不掉(犹尾大不掉。比喻部属势力强大,难以驾驭);末岁(岁末);末冬(冬末);末秋(秋末);末春(春末)
(6) 古代称农为本,反本为末,即工商业 [industry and commerce]
末技游食之民。——汉· 贾谊《论积贮疏》。注:(末伎。古指工商业不值得重视的技能,游食,不劳而食)
(7) 又如:末民(古称从事工商业的人);末产(手工业、商业);末作(古代指工商业);末利(古代指工商业);末生(末业。指工商业)
(8) 传统戏曲角色名。主要扮演中年男子 [actor for a mid-aged man as in classic opera]
杂剧有正末、副末之名。——焦循《剧说》
(9) 末期;晚年 [end;last stage]
武王末受命。——《礼记·中庸》
申末酉初。——《广东军务记》
崇祯末。—— 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0) 又如:末尾三梢(收场,结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他三月末回来;末限(最后期限);末垂(最后的时日)
(11) 细的粉末 [powder;dust]
丝末。——《荀子·礼论》
(12) 又如:茶叶末;粉笔末;面色末;药末
(13) 蓋在车轼上遮蔽风尘的帷席 [curtain]
寝兕、持虎、蛟韅、丝末、弥龙,所以养威也。——《荀子·礼论》
(14) 姓
◎ 末的拼音: mò
〈词性:形〉
(1) 卑微 [humble]
志末也。——《后汉书·象上传》
(2) 又如:末志(卑微的志向);末臣(地位低贱之臣);末官(卑小的官);末陋(卑微鄙陋);末位(卑微的职位);末皂(卑贱的隶役);末品(卑官)
(3) 低级 [lower]
末流。——《后汉书·班彪传》。注:“犹下流也。”
(4) 又如:末弁(低级武官);末列(犹下位。多用作谦词);末底(最底下);末俗(末世的习俗,低下的习俗)
(5) 微不足道 [insignificant]
末之卜也。——《礼记·檀弓》。注:“微也。”
(6) 又如:末事(微不足道的小事);末行(微不足道的行为);末用(无足轻重之物);末务(小事,无关紧要的事);末务(小事,无关紧要的事)
(7) 细,小 [small]
浅智之所争,则末矣。——《吕氏春秋·精喻》
(8) 又如:末务(小事,无关紧要的事);末操(小节);末派(水的支流或下游)
(9) 肤浅 [superficial]
末学肤受。——张衡《东京赋》
(10) 又如:末学(浅薄的学者;肤浅无本之学);末议(谦称自己的议论或意见);末说(肤浅无本之说)
(11) 非根本,次要 [nonessential]。如:末务(非根本的事。世俗琐事);末法(不能治本的法术)
〈词性:动〉
通“瀎”。抹拭 [erase;blot out]
三数叔鱼之恶,不为末减。——《左传·昭公十四年》
末班车、末代、末端、末伏、末后、末节、末栏、末了、末路、末煤、末年、末篇、末期、末日、末梢、末世、末速、末尾、末席、末屑、末药、末叶、末艺、末造、末子、末座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㞢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利的拼音:lì(ㄌ一ˋ)
⒈ 好处,与“害”“弊”相对:利弊。利害。利益。利令智昏。兴利除弊。
⒉ 使顺利、得到好处:利己。利用厚生(充分发挥物的作用,使民众生活优厚富裕起来)。
⒊ 与愿望相符合:吉利。顺利。
⒋ 刀口快,针尖锐,与“钝”相对:利刃。利刀。利剑。利落。利口巧辩。
⒌ 从事生产、交易、货款、储蓄所得超过本钱的收获:利息。利率(lǜ )。一本万利。
⒍ 姓。
利字UNICODE编码U+5229,10进制: 21033,UTF-32: 00005229,UTF-8: E5 88 A9。
利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利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痢
benefit、favourable、profit、sharp
本、钝、害、弊
会意:从刂、从禾
gains, advantage, profit, merit
详细解释◎ 利的拼音: lì
〈词性:形〉
(1) (会意。从刀,从禾。表示以刀断禾的意思。本义:刀剑锋利,刀口快)
(2) 同本义 [sharp;exert oneself;try hard]
利铦也。——《说文》
其利断金。——《易·系辞》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公孙丑下》
(3) 又
不以兵革之利。
则国之伤也若以利剑刺之。——《韩非子·解老》
非兵不利。——宋· 苏洵《六国论》
求天下之利匕首。——《战国策·燕策》
(4) 又泛指锐利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韩非子·难一》
(5) 又如:利爪;利喙(尖利的嘴);利矢(锋利的箭);利口辩给(能言善辩,含贬义);利金(锋利的兵器)
(6) 快;敏捷 [quick;nimble]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子贡利口巧辞。——《史记·仲尼弟子传》
(7) 又如:利马(快马);利嗖(轻快利落);利爽(灵活敏捷);利屣(舞屣,头小而尖的鞋子);利便(伶利)
(8) 吉利;顺利 [lucky;smoothly;without a hitch]
时不利兮骓不逝。——《史记·项羽本纪》
探军不利。——《资治通鉴》
因利乘便。——汉· 贾谊《过秦论》
(9) 又如:利钝(顺利与挫折);利市酒(为祈祷好运而喝的酒);利时(吉时)
(10) 有利的 [advantageous;beneficial;favorable]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资治通鉴》
(11) 重要的;要害的 [important]
怀抱利器——韩愈《送董邵南序》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庄子·胠箧》
◎ 利的拼音: lì
〈词性:名〉
(1) 利益 [advantages]
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韩非子·五蠹》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利尽南海。——《三国志·诸葛亮传》
火器利袭远。——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
技击利巷战。
(3) 又如:福利(生活上的利益,特指对职工生活的照顾);利孔(获得利益的来源)
(4) 赢利;利息 [interest]
逐什一之利。——《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欲居之以为利。——《聊斋志异·促织》
商人重利轻别离。——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 又如:暴利(巨额利润);利赢(赢利;利润);利子(利息)
(6) [功名]利禄 [official's salary in feudal china]
不慕荣利。——晋·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7) 又如:利心(利欲之心);利端(利欲的端绪);利色(私利与情欲)
(8) 财利 [money]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毋示以利。——汉· 桓宽《盐铁论本文》
(9) 又如:利禄(财利与爵禄);利路(生财门路;钱财);利物(给优胜者的钱物;赃物)
(10) 指个人的安危 [safety or danger]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1) 胜利 [vectory]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孙子》
(12) 物资出产 [product]
荆州北据 汉、 沔,利尽南海。—— 陈寿《三国志》
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汉· 晁错《论贵粟疏》
西有巴蜀汉中之利。——《战国策·秦策一》
(13) 通“痢”[dysentery]
轻土多利。——《淮南子·地形》
(14) 姓
◎ 利的拼音: lì
〈词性:动〉
(1) 善于 [be good at]。如:利口(善于口辩);利足(善于行走);利趾(善走);利舌(谓能言善辩)
(2) 使有利[do good to]。如:利他(佛教语。施益于他人);利涉(便利渡河。后世也称舟为利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3) 占;谋利 [forcibly occupy;seize;hold]。如:利人妻女;损人利己(损害他人以图私利)
利弊、利纯、利钝、利害、利害、利己、利口、利率、利落、利尿、利其然、利器、利钱、利权、利刃、利润、利市、利索、利息、利益、利用、利诱、利于、利足、利嘴、利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