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恒河之沙的意思

héngzhīshā

恒河之沙



拼音héng hé zhī shā

注音ㄏㄥˊ ㄏㄜˊ ㄓ ㄕㄚ

解释恒河:南亚大河,流经印度和孟加拉国。佛教语,像恒河里的沙粒一样,无法计算。形容数量很多而无法计算。

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夫死生转毂,因果循环,如恒河之沙,积数不可以测算。”

用法作宾语、定语;形容数量很多而无法计算。

感情恒河之沙是中性词。

近义恒河沙数

英语as numerous as the sands of the Ganges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héng   注音  ㄏㄥˊ   繁体    
部首  忄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NGJG  仓颉  PMAM  郑码  UBK  四角  91016  结构  左右电码  1854  区位  2667  统一码  6052  笔顺  丶丶丨一丨フ一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恒的拼音:héng(ㄏㄥˊ)  

⒈ 持久:恒心。恒久。恒定。恒齿。永恒。恒星。恒温。

⒉ 经常的,普通的:恒言。

⒊ 姓。

统一码

恒字UNICODE编码U+6052,10进制: 24658,UTF-32: 00006052,UTF-8: E6 81 92。

恒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恒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恆㔰

汉英互译

constant、lasting、permanent、usual

造字法

会意:从忄、从亘

English

constant, regular, persisten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恒的拼音:

héng  

〈词性:形〉

(1) (会意。金文,从心,从月,从二。“二”,表示天地。本义:永久,永恒)

(2) 同本义 [lasting;permanent]

恒,常也。——《说文》

恒者,久也。——《易·序卦传》

恒,德之固也。——《易·系辞下传》

无恒安处。——《诗·小雅·小明》

以求其恒。——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3) 又如:恒牙(恒齿。永久齿);恒风(持续吹佛的风);恒舞(历时长而不中断的舞);恒制(长久不变的法则)

(4) 寻常;普通 [constant;common]

形貌奇伟,骨体不恒。——《三国志·吴主传》

人恒状。——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5) 又如:恒态(常态);恒恣(经常的状态);恒情(常情);恒品(常类;常物);恒士(常人,平凡的人);恒常(正常的规律);恒医(普通的医生);恒言(常用的言语)

词性变化

恒的拼音: héng  

〈词性:名〉

(1) 恒心,持之以恒的决心 [perseverance]。如:有恒

(2) 规律;法则 [law]。如:恒式(常规;常法);恒典(常典;常制);恒例(常规,惯例);恒规(常规)

(3) 即恒山 [Hengshan Mountain]。古山名,在今河北省曲阳西北与山西接壤处。五岳中的北岳

五岳:华、 岱、 恒、 衡、 嵩。—— 张华《博物志》

恒的拼音:

héng  

〈词性:副〉

(1) 经常,常常 [always]

人恒过。——《孟子·告子下》

国恒亡。

恒答言见。——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2) 又如:恒谈(常谈);恒常(常常;经常)

常用词组

恒产、恒齿、恒等、恒定、恒河、恒河沙数、恒量、恒心、恒星、恒性

  拼音    注音  ㄏㄜˊ   
简体部首  氵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繁体部首  水部  
五笔  ISKG  仓颉  EMNR  郑码  VAJ  四角  31120  结构  左右电码  3109  区位  2651  统一码  6CB3  笔顺  丶丶一一丨フ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河的拼音:hé(ㄏㄜˊ)  

⒈ 水道的通称:河道。河沟。河谷。河流。河滩。河沿。河鲜(供食用的新鲜河鱼、河虾等)。河港。河湾。河网。河运。内河。

⒉ 特指中国黄河:河套。河防。

⒊ 指“银河系”:天河。河汉。

统一码

河字UNICODE编码U+6CB3,10进制: 27827,UTF-32: 00006CB3,UTF-8: E6 B2 B3。

河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河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river

造字法

形声:从氵、可声

English

river; stream; yellow rive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河的拼音:   

〈词性:名〉

(1) (形声。从水,可声。本义:黄河)

(2) 同本义 [the Huanghe River (the Yellow River)]

河,河水出敦煌塞外 昆仑山,发原注海。——《说文》

导河积石。——《书·禹贡》

河阳之北。——《列子·汤问》

三豕涉河。——《吕氏春秋·慎行论》

(3) 又如:河堧(黄河河边之地);河湟(黄河与湟水);河朔(泛指黄河北岸的地方);河洛(黄河与洛水);河堑(黄河沿岸的壕沟)

(4) 河流的通称 [river]

南方无河也,冀州凡水大小皆谓之河。——《汉书·司马相如传》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韩信钓河曲。——《后汉书·郦炎传》

散作满河星。——清· 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河出伏流。——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鸡翼城河面。——《广东军务记》

沿河施放。

(5) 又如:河次(河边);河浒(河边;河畔);河畔(河滨);河津(河流的渡口);河洲(河中可居的陆地)

(6) 天河,银河 [the Milky River]

秋河曙耿耿。——谢元晖《诗》。注:“天汉也。”

(7) 又如:河星(银河中的星星);河云(指银河)

(8) 指河洲,河滨 [streamside]。如: 河津(河边的渡口);河澳(河边弯曲的地面);河润(指沿河湿润之地);河濆(河边,沿河的高地)

(9) 指河伯 [River Gods]。如:河公(河伯);河庭(河伯的住所)

(10) 指河图 [the plan of the Yellow River-mystic diagram said to have been supernaturally revealed]。如:河纪(指河图)

常用词组

河岸、河北梆子、河边、河滨、河伯、河槽、河叉、河川、河床、河道、河堤、河底、河东、河段、河防、河肥、河港、河工、河沟、河谷、河汉、河间、河口、河流、河马、河南、河南坠子、河内、河曲、河润、河塞、河山、河身、河神、河水、河滩、河套、河豚、河外、河湾、河网、河西、河西走廊、河系、河鲜、河蟹、河沿,河沿儿、河阳、河鱼、河源、河运

  拼音  zhī   注音    
简体部首  丶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繁体部首  丿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PPPP  仓颉  INO  郑码  WA  四角  30302  结构  单一电码  0037  区位  5414  统一码  4E4B  笔顺  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统一码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造字法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English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词性变化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常用词组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拼音  shā shà   注音  ㄕㄚ ㄕㄚˋ   
简体部首  氵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7画  
繁体部首  水部  
五笔  IITT  仓颉  EFH  郑码  VKM  四角  39120  结构  左右电码  3097  区位  4119  统一码  6C99  笔顺  丶丶一丨ノ丶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沙的拼音:shā(ㄕㄚ)  

⒈ 非常细碎的石粒:沙子。沙石。风沙。沙尘。沙砾(沙和碎石块)。沙漠。沙丘。沙滩。沙洲(江河里由泥沙淤积成的陆地)。沙暴。沙浴。沙疗。沙鸥(文学上指栖息岸边沙地的鸥一类的水鸟)。

⒉ 像沙的东西:沙糖。豆沙。沙瓤。

⒊ 声音不清脆不响亮:沙哑。

⒋ 姓。

其他字义

沙的拼音:shà(ㄕㄚˋ)  

⒈ 经过摇动把某东西里的杂物集中,以便清除。

统一码

沙字UNICODE编码U+6C99,10进制: 27801,UTF-32: 00006C99,UTF-8: E6 B2 99。

沙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沙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sand、hoarse

造字法

会意:从氵、从少

English

sand, gravel, pebbles; granulate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沙的拼音: shā  

〈词性:名〉

(1) (会意。从水,从少。《说文》:“水少沙见。”金文字形,左边是水,右边“少”象沙粒形。本义:极细碎的石粒)

(2) 同本义 [sand]

沙,水中散石也。——《说文》。字亦作砂。

于沙。——《易·需》。荀注:“水中之刚。故曰沙。”

剽土之次曰五沙。五沙之状,粟焉。如屑尘厉。——《管子·地员》

白沙山广员三百里。尽沙也。——《北山经》

红壁丹沙。——《楚辞·招魂》

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李白《古风》

绿杨荫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 又如:沙芦(泥沙里的芦苇);沙砾(细沙和碎石。也作砂砾);沙坛(沙祭坛);沙路;沙堤;沙痕(沙上的痕迹);沙泉(沙上涌出的泉水);沙府(铺沙的墓穴)

(4) 沙滩。水边或水中由沙子淤积成的陆地[sandy beach]

凫鷖在沙。——《诗·大雅·凫鷖》

(5) 又如:沙线(地图上表明航道上暗滩的虚线);沙涂(沙泥沉积而成的浅滩);沙步(沙滩边渡口);沙洪(由流沙淤积而成的大暗滩);沙路(沙滩上的路;沙石路);沙际(沙滩或沙洲边);沙屿(沙滩和小岛);沙碛(沙滩;沙洲)

(6) 沙地;水边可耕之地 [beach field]。如:沙民(沙田上耕作的民丁);沙丁(沙田民户中的丁男);沙裙(沙田边缘的荒地);沙压(被流沙覆盖的耕地);沙坑(流沙淤积的洼地);沙埚(低洼的沙地);沙荒地(由大风或洪水带来大量沙粒而形成的不能耕种的沙地)

(7) 沙漠 [desert]。如:沙衍(沙漠);沙度(越过沙漠);沙莽(广阔的沙地,大漠);沙朔(北方沙漠之地,塞北);沙陲(边陲沙漠之地);沙区(沙漠地区);沙西(泛指远方沙漠地带以西的地区);沙外(大漠以北);沙塞(沙漠边塞);沙塞子(生长在塞外沙漠地带的胡人)

(8) 由蒸制或研磨所制的调匀的食品 [paste]。如:豆沙

(9) 姓。如:沙三(泛指人名。在元剧中和“五留”同用。犹言“张三”、“李四”)

(10) 古有时通“纱”。指绢之轻细者 [yarn]

素沙者今之白缚也,……今世有沙縠者,名出于此。——《周礼·天官·内司服》郑注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词性变化

沙的拼音: shā  

〈词性:形〉

(1) 沙哑的,嘶哑的 [hoarse]。如:沙喉咙(嘶哑的嗓子);沙嗄(沙涩。嘶哑不圆润)

(2) 粗糙 [coarse;crude;rough]。如:沙壳子(质粗劣的小铜钞);沙模儿铜钱(即沙钱,质地粗劣的小铜钱);沙涩(粗糙)

(3) 粗野;粗俗 [rude;boorish;vulgar]。如:沙块(粗野之人)

(4) 颗粒松散如沙状 [granulated]。如:沙糖;沙瓤(呈细粒状的松散瓜瓤)

(5) 〈词性:方〉∶雌性的 [female]。如:沙牛

(6) 另见 shà  

常用词组

沙坝、沙包、沙暴、沙蚕、沙场、沙尘、沙虫、沙船、沙袋、沙丁鱼、沙发、沙肝儿、沙锅、沙害、沙化、沙荒、沙皇、沙礁、沙金、沙坑、沙拉、沙里淘金、沙砾、沙龙、沙门、沙弥、沙漠、沙鸥、沙盘、沙丘、沙瓤、沙色、沙沙、沙沙声、沙参、沙石、沙滩、沙田、沙土、沙文主义、沙哑、沙眼、沙涌、沙原、沙灾、沙蚤、沙质、沙洲、沙柱、沙嘴

基本词义

沙的拼音: shà  

〈词性:动〉

(1) 〈词性:方〉∶摇动,使东西里的杂物集中,以便清除 [shake]。如:把米里的稗子沙一沙

(2) 另见 shā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