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红紫夺朱的意思

hóngduózhū

红紫夺朱



拼音hóng zǐ duó zhū

注音ㄏㄨㄥˊ ㄗˇ ㄉㄨㄛˊ ㄓㄨ

解释夺:强取;朱:朱红,正红色。用间色的紫色取代正色的朱红。比喻以邪夺正。

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感情红紫夺朱是中性词。

繁体紅紫奪朱

近义红紫乱朱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hóng gōng   注音  ㄏㄨㄥˊ ㄍㄨㄥ   繁体    
部首  纟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XAG  仓颉  VMM  郑码  ZBI  四角  21112  结构  左右电码  4767  区位  2676  统一码  7EA2  笔顺  フフ一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红(紅)的拼音:hóng(ㄏㄨㄥˊ)  

⒈ 像鲜血的颜色:红色。红叶。红灯。红尘。红包。红烧。红润。红艳艳。红口白牙。红绳系足(旧指男女前生注定的姻缘)。

⒉ 象征顺利或受人宠信:红人。红运。红角(jué  )儿(受观众欢迎的演员)。走红。

⒊ 喜庆:红媒(媒人)。红蛋。红白喜事(结婚和喜丧合称)。

⒋ 象征革命:红军。红色根据地,红色政权。

⒌ 指营业的纯利润:红利。分红。

⒍ 特指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研究:红学。

其他字义

红(紅)的拼音:gōng(ㄍㄨㄥ)  

⒈ 古同“工”,指妇女的生产作业,纺织、缝纫、刺绣等。

统一码

红字UNICODE编码U+7EA2,10进制: 32418,UTF-32: 00007EA2,UTF-8: E7 BA A2。

红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红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red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从纟、工声

English

red, vermillion; blush, flush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红的拼音:

(1) 紅 gōng  

(2) 通“工”。女工,从事手工劳动的女性 [female worker;woman worker]

农夫释耒,红女下机。——《汉书·郦食其传》

吾已食禄,又夺园夫女红利虖。——《汉书·董仲舒传》

(3) 通“功”。

(4) 功服。丧服名 [livery of grief;mouring apparel]

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汉书·景帝纪》

(5) 劳绩,功绩 [merits and achivements]

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汉书·景帝纪》

(6) 另见 hóng  

基本词义

红的拼音:

hóng  

〈词性:形〉

(1) (形声。从糸(   ),表示与线丝有关,工声。本义:粉红色)

(2) 同本义 [pink]

红,帛赤白色也。——《说文》。段注:“按,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

缙红繎。——《急就篇》。颜注:“红,色赤而白也。”

红,绛也,白色似绛者也。——《释名·释采帛》

红紫不以为亵服。——《论语·乡党》

(3) 又如:红衣(荷花瓣儿);红香(花瓣);红脂(蟹黄)

(4) 后也指各种红色 [red]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 白居易《忆江南》

(5) 又如:红巾(红色巾。对绿林好汉的称呼,因为他们常用红巾包头,史籍上因称红巾);红灼灼(形容鲜红);红颩颩(亦作“红彪彪”。形容鲜红);红轮(红日)

(6) 象征革命、进步 [Red;revolutionary]。如:红区;红军

(7) 指得宠、出名、走运或事业兴旺等 [very popular]。如:红人;红火;红角儿

词性变化

红的拼音:

hóng  

〈词性:名〉

(1) 美人的代称 [beauty]。如:红泪(泛指女子的眼泪);红袖(指美女);红闺(少女的卧房,同红楼);红袖添香(指有美女相伴)

(2) 红色物品 [red]

(3) 红衣服或红布。如:穿红带绿的妇女

(4) 染料。如:酸性红;碱性红;红点子(清代官吏的委任状,对人名和日期一定要用红笔点圈、钓一下);红椅子(旧时榜文最后一名底下常用红笔勾记,表示名单终止。后因称最后一名“坐红椅子”)

(5) 胭脂。如:对脸敷红

(6) 红绫等织物 [red silk]——旧时常用作礼物。如:红抹额(束在额头上的红巾);红勒帛(用红帛制的腰带);红罗(红帛);红缨帽子(清朝的礼帽,帽上披有红缨)

(7) 血的婉辞 [blood]。如:吐红(吐血);下红(便血或女性生殖道出血);红铅(妇女月经);红刀子(带血的刀子)

(8) 花的代称,花多红色,故借红代花 [flower]

晓看红湿处。——唐· 杜甫《春夜喜雨》

(9) 又如:红芳(指红花);红林(盛开红花的树林);红萼(红花);红葩(红花)

(10) 喜事,嫁娶庆贺之事 [weddings]。如:红白(红事与白事);红白大礼(喜事与丧事的礼仪);红鸾(算命者所说吉星中的一种,主婚配等喜事)

(11) 红利(指工商业将除去开销以外的盈余) [dividends]。如:分红(分配红利)

(12) 草名 [grass]。如:红草(即荭草。泛指红色的草);红兰(兰草的一种)

(13) 顺利;成功 [symbol of success]。如:他唱戏唱红了

(14) 春秋时鲁国地名。在今山东省境内 [Hong]

秋,蒐于红。——《春秋》

红的拼音:

hóng  

〈词性:动〉

(1) 变红,呈现红色 [redden]。如:红头涨脸(发怒时面色泛红的样子);红蚕(老熟的蚕,体呈红色,故称);红兽(烧红的兽炭)

(2) 另见 gōng  

常用词组

红案,红案儿、红白喜事、红斑痤疮、红榜、红包,红包儿、红宝石、红不棱登、红布、红茶、红场、红尘、红澄澄、红蛋、红得发紫、红灯、红豆、红粉、红封、红汞、红光满面、红海、红河、红花、红火、红角,红角儿、红军、红口白牙、红利、红痢、红脸、红脸赤颈、红领巾、红楼梦、红绿灯、红罗、红煤、红模子、红娘、红女、红牌、红喷喷、红扑扑、红旗、红人、红润、红色、红色保险箱、红烧、红烧肉、红十字会、红事、红薯、红水河、红头文件、红外线、红卫兵、红细胞、红绡、红小鬼、红心、红星、红颜薄命、红眼、红眼病、红艳、红艳艳、红药、红药水、红衣主教、红殷殷、红缨枪、红与黑、红晕、红运、红枣、红肿、红妆、红装

  拼音    注音  ㄗˇ   
部首  糸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12画  
五笔  HXXI  仓颉  YPVIF  郑码  IIRZ  四角  22903  结构  上下电码  4793  区位  5547  统一码  7D2B  笔顺  丨一丨一ノフフフ丶丨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紫的拼音:zǐ(ㄗˇ)  

⒈ 在可见光中波长最短,红与蓝合成的颜色:紫红。紫铜。紫外线。紫药水。

⒉ 道教和某些朝代的统治者所崇尚的色彩,因而常在其宫室、服饰、用物前冠之以“紫”:紫衣。紫书(a.道经;b.皇帝诏书)。紫诰(帝王诏令)。紫台(神仙、帝王所居)。紫气(祥瑞之气,多附会为帝王、圣贤或宝物出现的先兆)。紫绶。紫垣(皇宫)。紫阙。紫光阁。紫禁城。紫袍金带。

⒊ 姓。

统一码

紫字UNICODE编码U+7D2B,10进制: 32043,UTF-32: 00007D2B,UTF-8: E7 B4 AB。

紫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紫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汉英互译

purple、violet

造字法

形声:从糸、此声

English

purple, violet; amethyst; surnam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紫的拼音:   

〈词性:形〉

(1) (形声。从糸(   ),此声。本义:紫色,蓝和红组成的颜色)

(2) 同本义 [purple;violet]

紫,帛黑赤色也。——《说文》

恶紫之夺朱也。——《论语》。孔注:“间色之好者。”

玄冠紫緌。——《礼记·玉藻》

紫衣狐裘。——《左传·哀公七年》

红紫不以为亵服。——《论语》

紫绮为上襦。——《乐府诗集·陌上桑》

佩紫怀黄。——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披紫衣。——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又

披紫裳。

绾黄纾紫。——清· 周容《芋老人传》

(4) 又如:紫棠色(黑里带红的颜色);紫玉(紫色的宝玉;箫笛。古人多截紫竹为箫笛,因称箫笛为紫玉);紫衣(紫色的衣服;紫色的袈裟);紫衫(紫色的衣衫)

(5) 古人因相传“老子”有紫气,故以紫为祥瑞的颜色 [lucky color]。如:紫房(道家称仙人所居的地方。也称“紫府”);紫皇(道教传说的天帝)

(6) 与帝王、皇宫有关的事物 [be related with emperor and palace]

正阳门径通黄道,长朝殿端拱紫垣。——《水浒传》

(7) 又如:紫微垣(星座名。星相家认为由它的明暗可以判断皇家的兴衰)

词性变化

紫的拼音:   

〈词性:名〉

(1) 紫色的衣服和绶带 [purple clothing and ribbon]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韩非子》

怀金垂紫。——《后汉书》

(2) 姓

常用词组

紫菜、紫草、紫丁香、紫金山、紫苏、紫气、紫外线、紫竹

  拼音  duó   注音  ㄉㄨㄛˊ   繁体    
部首  大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DFU  仓颉  KDI  郑码  GDDS  四角  40348  结构  上下电码  1161  区位  2265  统一码  593A  笔顺  一ノ丶一丨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夺(奪)的拼音:duó(ㄉㄨㄛˊ)  

⒈ 抢,强取:抢夺。掠夺。巧取豪夺。强(qiāng   )词夺理。

⒉ 争先取到:夺得最后胜利。夺魁。夺冠(guàn   )。

⒊ 冲开:夺门而出。

⒋ 丧失,削除:剥夺。褫夺(剥夺)。夺志(改变志向或意愿)。

⒌ 晃动:光彩夺目。

⒍ 决定如何处理:请予裁夺。

⒎ 漏掉(文字):第八行夺一字。

统一码

夺字UNICODE编码U+593A,10进制: 22842,UTF-32: 0000593A,UTF-8: E5 A4 BA。

夺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夺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contend for、deprive、seize

相关字词

造字法

会意:从大、从寸

English

take by force, rob, snatch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夺的拼音:

duó  

〈词性:动〉

(1)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象振翅欲飞的鸟,下面是手(又、寸),其意思是:这只振翅欲飞的鸟,眼看着就要从手中失脱掉。本义:丧失)

(2) 同本义 [lose]

夺,手持隹失之也。——《说文》

给夺慈仁。——《礼记·仲尼燕居》。注:“犹乱也。”

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勿夺农时。——《荀子·富国》

(3) 又如:夺宗(始封的国君被尊为诸侯以后,除去原来宗子的名分);夺气(丧失了胆量和勇气);夺魄(精神丧失而无生气);夺胆(丧胆);夺彩(失出光彩)

(4) 强取 [seize;rob]

夺,取也。——《玉篇》

人夺女妻而不怒。——《左传·文公十八年》

夺其印符。——《史记·淮阴侯列传》

夺攘矫虔。——《书·吕刑》

秦王度之,终不可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夺项王天下者,必 沛公也。——《史记·项羽本纪》

(5) 又如:夺转(夺得);夺劝(一边劝一边夺拿);夺情(皇帝特许某些有亲丧的官僚不守孝,或者未满守孝期者复取。意思是夺去了他的哀思之情);夺席(夺取他人的席位)

(6) 用力冲开,冲出 [force one's way]。如:夺门(破门,奋力冲开门);眼泪夺眶而出

(7) 竞先取得 [win]

被泽徒深厚,惭无夺锦才。——高启《谢赐衣》

(8) 又如:夺高产;夺魁(夺取第一);夺却(夺去;占去);夺衣(夺袍。喻在诗文竞赛中获胜);夺锦(夺取锦标)

(9) 剥夺;削除 [deprive]

胁服夺(罢免)其官。——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0) 又如:夺褫(剥夺);夺爵;夺休(旧指女方提出离婚);夺俸(官吏犯罪,被罚扣薪饷)

常用词组

夺标、夺得、夺冠、夺魁、夺路、夺门而出、夺目、夺取、夺去、夺权、夺神、夺志、夺走

  拼音  zhū shú   注音  ㄓㄨ ㄕㄨˊ   
部首  木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86  RII  五笔98  TFI  仓颉  HJD  郑码  MBKO  四角  25900  结构  单一电码  2612  区位  5476  统一码  6731  笔顺  ノ一一丨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朱(硃)的拼音:zhū(ㄓㄨ)  

⒈ 红色:朱红。朱批。朱笔。朱文(印章上的阳文)。朱门(红漆大门,旧时指豪富人家)。

⒉ 矿物名:朱砂(无机化合物,中医用于镇静剂。亦称“辰砂”、“丹砂”)。朱墨。

⒊ 姓。

其他字义

朱的拼音:shú(ㄕㄨˊ)  

⒈ 〔朱提(shí  )〕古地名。 汉武帝 时置县,治所在今 云南省  昭通县 境。后立为郡。

统一码

朱字UNICODE编码U+6731,10进制: 26417,UTF-32: 00006731,UTF-8: E6 9C B1。

朱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朱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株硃

汉英互译

bright red、cinnabar、vermilion

相关字词

造字法

指事:在“木”中间加一短横,指出木是红心的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朱的拼音: zhū  

〈词性:名〉

(1)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一在其中指出这种木是红心的。 本义:赤心木)

(2) 同本义 [the tree with red core]

朱,赤心木,松柏属。——《说文》

(3) 指朱色的物品 [scarlet thing]

…朱(此指朱色缯帛)四百裹。——《穆天子传》

(4) 姓

朱孝纯子颍。(朱孝纯,字子颍,山东历城人,乾隆进士,当时任泰安知府,善诗画。)—— 清· 姚鼐《登泰山记》

词性变化

朱的拼音: zhū  

〈词性:形〉

(1) 朱色,大红色 。古代称为正色 [vermilion;bright-red]

网户朱缀。——《楚辞·招魂》

紫衣而朱冠。——《庄子·达生》

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墨子·明鬼下》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韩非子·十过》

朱鳞火鬣。——唐· 李朝威《柳毅传》

朱缨宝饰之帽。——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又如:朱印(朱色印记);朱封(用朱笔在封口作标记);朱押(用朱笔在封条等上面签字或画花押)

朱的拼音:

zhū  

〈词性:名〉

(1) “朱砂”的简称[innabar]

出赤盐如朱,白盐如玉。——《隋书》

(2) 又如:磁朱丸(磁石、朱砂、神曲配成的丸药,治疗心悸失眠、头晕目眩等)

常用词组

朱笔、朱丹、朱红、朱紘、朱卷、朱轮华毂、朱门、朱墨、朱批、朱漆、朱砂、朱砂庵、朱文、朱弦

红紫夺朱: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