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uà lǐ dài cì
注音ㄏㄨㄚˋ ㄌ一ˇ ㄉㄞˋ ㄘˋ
解释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同“话中带刺”。
出处范乃仲《小技术员战服神仙手》:“升级一听,话里带刺,来者不善。”
例子熊召政《张居正》第三卷第十回:“却不料这绿头苍蝇七窍里冒出的都是邪气儿,话里带刺竟是比李狗儿还要难缠。”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讥讽。
感情话里带刺是中性词。
繁体話裏帶刺
近义话里有刺、话中带刺
英语have a sting in the tail
日语ことばにとげがある
动物生肖牛,虎,蛇
话(話)的拼音:huà(ㄏㄨㄚˋ)
⒈ 说出来的能表达思想感情的声音,亦指把这种声音记录下来的文字:说话。会话。对话。情话。话题。
⒉ 说,谈论:话别。话旧。话柄(话把儿,别人谈笑的资料)。茶话会。
话字UNICODE编码U+8BDD,10进制: 35805,UTF-32: 00008BDD,UTF-8: E8 AF 9D。
话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话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話譮諙䛡
saying、word
形声:从讠、舌声
speech, talk, language; dialect
详细解释◎ 话的拼音:
話、諙 huà
〈词性:名〉
(1) (形声。从言,舌声。本义:言语)
(2) 同本义 [word;remark]
话,合会善言也。——《说文》
著之话言。——《左传·文公六年》
不知话言。——《左传·文公十八年》
告之话言。——《左传·襄公元年》
出话不然。——《诗·大雅·板》
悦亲戚之情话。——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心诚之话。——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又如:话言(话语);话差(言语纠葛;争吵);话白儿(闲话);话布口袋(比喻一肚子的话)
(4) 话题 [subject (of talk)]。如:话碴(话题;话头);不在话下
(5) 话本;故事 [story]。如:话名(话本的题目)
(6) 授意表达的言词 [message]。如:传个话;留个话儿
◎ 话的拼音:
話 huà
〈词性:动〉
(1) 说;谈 [talk about;speak about]
话,言也。——《尔雅·释诂》
乃话民之弗率。——《书·盘庚》
把酒话桑麻。——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2) 又如:话夜(夜谈);话心(谈心);话家常;话雨(朋友相聚晤谈旧事)
(3) 告诉 [tell;report]。如:话信(口信);话口(方言。口风;口气)
◎ 话的拼音:
話 huà
<语气>
用于假设复句的偏句句尾。如:如果这样的话,我就不参加了
话把儿、话白、话本、话别、话柄、话不投机、话碴儿、话锋、话旧、话剧、话口儿、话里有话、话料,话料儿、话篓子、话题、话亭、话筒、话头、话匣子、话仙、话绪、话言话语、话音、话语
里(裏)的拼音:lǐ(ㄌ一ˇ)
⒈ 居住的地方:故里。返里(回老家)。
⒉ 街坊(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弄(lòng )。
⒊ 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一里(等于五百米)。里程牌。
⒋ 衣物的内层:被里。
⒌ 内部,与“外”相对,并引申为一定范围以内:里外。心里。这里。那里。
⒍ 姓。
里字UNICODE编码U+91CC,10进制: 37324,UTF-32: 000091CC,UTF-8: E9 87 8C。
里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里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裏裡
inner、liner、lining、neighbourhood
外、表、面
会意
unit of distance; village; lane
详细解释◎ 里的拼音:
裏、裡 lǐ
〈词性:名〉
(1) (会意。从衣,里声。本义:衣服的里层)
(2) 同本义 [lining]
裏,衣内也。——《说文》。衣外曰表。
襦在裏也。——《谷梁传·宣公九年》注
不罹于裏。——《诗·小雅·小弁》
绿衣黄里。——《诗·邶风·绿衣》
(3) 又如:里衣(内衣,汗衫。指贴身的衣报);里外发烧(指里外都是毛皮缝制的衣服)
(4) 内,中。与外相反 [inside]
裏急暴痛。——《素问·至真要大论》
肉里之脉。——《素问·刺腰痛篇》
约定今夜放火,里应外合。——《三国演义》
(5) 又如:里向(靠里边的;里面);里势(里面);里勾外连(内外勾结);里头大叔(里头,指宫内。指慈禧最宠信的大太监李连英);里牵绵(指饮酒下肚时,好像腹内忽有厚绵暖着一样)
(6) 时候 [time]
妾身年少里,父母俱倾弃。——宋·佚名《张协状元》
(7) 附在“这”、“那”、“哪”等字后边表示地点;位置;处所 [used after “这”、“那”、“哪” to indicate direction of place]
我这里凭阑望,母亲那里倚门悲。——郑德辉《玉粲登楼》
(8) 又如:这里,那里;哪里;省里;县里
◎ 里的拼音: lǐ
〈词性:名〉
(1) (会意。从土,从田。从“田”,含有区分界域的意思。本义:里弄;街巷)
(2) 同本义 [alley;lane]
里,居也。——《说文》
里,邑也。——《尔雅》。李注:“居之邑也。”
里尻也。——《广雅》
在野曰庐,在邑曰里。——《汉书·食货志》
于蹶之里。——《诗·大雅·韩奕》
赋里以人。——《国语·晋语》。注:“廛也。”
以里听者,禄之以里。——《吕氏春秋·怀宠》。注:“闾也。”
河洛为王之里。——左思《蜀都赋》。注:“居也。”
匪仁里其焉宅兮。——张衡《思玄赋》。注:“里宅皆居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诗·郑风·将仲子》
既行,及里门,门扃未发。——沈既济《任氏传》
(3) 又如:里门(乡里的门。古代聚族列里以居,里有里门);里闬(即里门,乡里);里闾(里门,乡里)
(4) 古代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 [community]
八家为邻,三邻为朋,三朋为里。——《尚书大传》
古者七十二家为里。——《论语·譔考文》
一里八十户。——《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百家为里。——《管子·度地》
广三百步、长三百步为一里。——《韩诗外传》
择其贤民,使为里君。——《管子·小匡》
(5) 又如:里长(主管一里的人。古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尹(里长,里中的长官。即里正);里正图董(乡长、里长一类的人物);里吏(即里尹、里正、里胥)
(6) 乡里;家乡;故乡 [village;hometown]
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史记·滑稽列传》
黯耻为令,病归田里。——《史记·汲郑列传》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潜《归园田居》
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江淹《别赋》
(7) 又如:里籍(籍贯);里豪(乡里中豪强的人);里妪(乡村妇女);里门(故里;故乡)
(8) 量词。长度单位 [ li ,a Chinese unit of length]
于三十里。——《诗·小雅·六月》
(9) 又如:华里(市里的旧称);里数;里程;里堠(记里程的土堆)
(10) 通“理”。地理 [geographical condition]
通于沟渠,修堤防,树五谷,通于地里者也。——《说苑·臣术》
◎ 里的拼音: lǐ
〈词性:动〉
(1) 居住 [dwell]
在壄曰庐,在邑曰里。——《汉书·食货志上》
悠悠我里。——《诗·小雅·十月之交》
军社之所里。——《周礼·夏官·量人》
里仁而美。——《论语·里仁》
(2) 又如:里布(古代的土地税。里,居也;布,钱也);里舍(私人住宅;同乡里人);里仁(居住在仁者所居之里;与仁人为邻)
(3) 谓计算路程 [calculate]。如:里程碑(设于路边计算里数的标志)
(4) 通“理”。治理 [administer;govern;manage;rule]
乃里西土之数。——《穆天子传》
◎ 里的拼音: lǐ
〈词性:形〉
通“悝”。忧伤 [distressed;worried]
悠悠我里,亦孔之痗。——《诗·小雅·十月之交》
◎ 里的拼音: lǐ
〈词性:语尾助词〉
同“哩” [a formal word in Chinese]
[正旦云]梅香,你看奶奶做什么里?[ 梅香云]奶奶看经哩。—— 元· 关汉卿《金线池》
里边、里程、里程碑、里程计、里出外进、里带、里勾外连、里海、里脊、里间,里间儿、里脚手、里居、里拉、里里外外、里弄、里面、里圈、里山、里手、里挑外撅、里通外国、里头、里外、里外里、里屋、里巷、里胥、里应外合、里正、里子
带(帶)的拼音:dài(ㄉㄞˋ)
⒈ 用皮、布或线等做成的长条物:带子。皮带。领带。一衣带水。
⒉ 像带子的长条物:带钢。带鱼。声带。
⒊ 车轮胎:车带。外带。
⒋ 区域:地带。温带。
⒌ 佩戴,披挂:带孝。带剑。
⒍ 随身拿着:携带。带挈。带着钱。
⒎ 捎,连着,顺便做:连带。带职。带累(lěi )(连累)。话中带刺。
⒏ 含有,呈现:带电。带伤。
⒐ 率领,引导:带领。带头。带动。以点带面。
⒑ 女子阴道分泌的白色黏液:白带。
带字UNICODE编码U+5E26,10进制: 24102,UTF-32: 00005E26,UTF-8: E5 B8 A6。
带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带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帶㡖
cincture、cingulum、fascia、strap、strip、taenia、zoster
象形
belt, girdle, band, strap, zone
详细解释◎ 带的拼音:
帶 dài
〈词性:名〉
(1) (象形。小篆字形,上面表示束在腰间的一根带子和用带的两端打成的结。下面象垂下的须子,有装饰作用。本义:大带,束衣的腰带)
(2) 同本义 [broad belt]
带,绅也。上象系佩之形。佩必有巾,从重巾。——《说文》
不说带。——《仪礼·士虞礼记》
之子无带。——《诗·卫风·有狐》
带裳幅舄。——《左传·桓公二年》
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世说新语·文学》
子墨子解带围城。——《墨子·公输》
(3) 又如:带冕(大带和冠冕);带围(腰围,腰带);带钩(皮革腰带上的金属钩。形状一端曲直,另一端为圆钮以承钩。有动物形的,也有铸花纹的);带头(旧时衣袍外腰带上的扣头,常镶以金、玉等装饰物)
(4) 泛指狭长形条状物 [belt]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清· 姚鼐《登泰山记》
(5) 又如:裤带;鞋带
(6) 根据纬度和温度把地球表面分为5个大带的任一带 [zone]。如:温带
(7) 生物地理区的典型带状区。如:海洋滨岸带;南方生物带
(8) 以某种特殊性质、作用或成分为特征的地球物质(如岩石)的分带、分层或层系。如:饱和带
(9) 轮胎 [car tire]。如:车带;里带;外带
(10) 妇科病名 [gyrecological disease]。如:白带;赤带
◎ 带的拼音:
帶 dài
〈词性:动〉
(1) 佩带 [wear]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史记·项羽本纪》
带刀升座。——《隋书·礼仪志》
带长铗之陆离兮。——《楚辞·屈原·涉江》
(2) 又如:带甲(披戴盔甲的将士;又比喻战乱);带剑;带刀
(3) 携带 [bring]
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世说新语·德行》
应元带刀鞬出,跃马大呼于市曰。——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4) 又如:带了两本笨重的法律书去审判。又指具有…作为属性或特征。如:他把他的老习惯带进了新生活
(5) 抚养 [bring up]。如:他是由一位农民大娘带大的
(6) 引导某人或某物 [lead]。如:带将(带,领);你带路,我们跟你走
(7) 兼管 [also;be concurrently in charge of;look after]
谢为太傅长史被弹, 王即取作长史,带 晋陵郡。——《世说新语·言语》
(8) 具有某种标志或特征 [have]。如:带叶子的橘子
◎ 带的拼音:
帶 dài
<连>
(1) 表示两个动作同时进行,相当于“又” [also]。如:[他]连说带比划的,就交上朋友了;带口(随口)
(2) 表示附有较小的数量 [and little]
你不是常常说,你才三十带点,日子还很长么?——沙汀《困兽记》
带班、带兵、带彩、带操、带刺儿、带答不理、带电、带动、带钢、带好儿、带花、带劲、带菌、带菌者、带宽、带累、带领、带路、带路人、带挈、带速、带头、带徒弟、带孝、带引、带鱼、带职、带罪立功
刺的拼音:cì(ㄘˋ)
⒈ 用有尖的东西插入:刺绣。刺伤。刺杀。
⒉ 暗杀:刺客。被刺。行刺。
⒊ 侦探,打听:刺探。
⒋ 用尖锐的话指出别人的坏处:讽刺。讥刺。
⒌ 尖锐像针的东西:芒刺。鱼刺。刺丛。
刺的拼音:cī(ㄘ)
⒈ 象声词:刺地滑了一跤。
刺字UNICODE编码U+523A,10进制: 21050,UTF-32: 0000523A,UTF-8: E5 88 BA。
刺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刺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㓨刾捇措朿莿
puncture、stab、stabbed、stick、sting、thorn、thrust
形声:右形左声
stab; prick, irritate; prod
详细解释◎ 刺的拼音: cī
<象>
(1) 激烈的撞击或爆炸声 [wham;loud,sharp sound]。如:刺的一声,他滑了一个跟头
(2) 另见 cì
刺打、刺啦、刺溜
◎ 刺的拼音: cì
〈词性:动〉
(1) (形声。从刀,朿( cì )声。本义:扎入,用尖利的东西刺)
(2) 同本义 [stab;prick;pierce]
君杀大夫曰刺。刺,直伤也。——《说文》
刺,杀也。——《尔雅》
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周礼·司刺》
夫专诸之刺 王僚也,慧星袭月。——《战国策·魏策》
(3) 又如:刺焚(刺股、焚膏之略词,比喻刻苦攻读);刺子(暗剑);刺心(以刀等刺进心脏。喻刺痛内心);刺血(刺手指出血。表示虔诚的一种苦行);刺臂(古代一种黥刑,在犯者臂部刺字;刺臂出血,用以盟誓)
(4) 讽刺 [satirize;mock]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 又如:讥刺(讥讽);刺邪(讽刺邪恶);刺戒(讥刺告戒);刺美(讽刺邪恶,赞扬美好)
(6) 杀。古时君杀大夫叫刺 [kill]
经刺公子偃。——《左传·成公十六年》。注:“ 鲁杀大夫皆言刺。”
刺怀公于 高梁。——《国语·晋语》
(7) 又如:刺斫(刺杀);刺虎(杀虎)
(8) 指责、揭发 [blame;expose]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
(9) 又如:刺举(检举;谓检举奸恶,举荐有功);刺打(斥责。方言)
(10) 探取;采取 [seek;take]
刺六经中作王制。——《史记·封禅书》
(11) 又如:刺取(采取,选用);刺问(探问);刺答(拜访答问)
(12) 刺探;侦探 [spy out]
至公车刺取。——《汉书·丙吉传》
(13) 又如:刺事(打探事情);刺取(刺探);刺候(刺探侦察)
(14) 插入;钻进 [insert]。如:刺天(冲入天空)
(15) 刺激;刺射 [stimulate]。如:刺干(刺激);刺闹(发痒);刺恼(刺挠。烦恼;难受)
(16) 刺绣(一种美术工艺) [embroider]。如:刺文(犹刺绣);刺凤描鸾(谓刺绣)
◎ 刺的拼音: cì
〈词性:名〉
(1) 泛指尖利如针之物 [thorn]。如:刺竹(一种多刺的竹);刺儿(尖锐像针的东西);刺莓(有刺的野生莓子)
(2) 名帖 [name card]
即门者持刺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宗臣《报刘一丈书》
(3) 又如:刺呼(名片上所写的姓名);刺纸(犹名片);刺请(以名刺邀请)
(4) 兵器的锋刃 [edge]。如:刺兵(古代兵器,矛属)
(5) 旁边 [side]。如:刺斜(旁边);刺邪里,刺斜(旁边)
(6) 另见 cī
刺刀、刺儿头、刺耳、刺骨、刺激、刺激性、刺客、刺孔、刺配、刺破、刺人、刺杀、刺伤、刺史、刺探、刺痛、刺透、刺猬、刺绣、刺眼、刺眼、刺痒、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