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uāng táng zhī yán
注音ㄏㄨㄤ ㄊㄤˊ ㄓ 一ㄢˊ
解释指荒诞无稽的言论。
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天下篇》:“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戃。”
例子鲁迅《狂人日记》:“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
用法作主语、宾语;用于说话或文章等。
感情荒唐之言是贬义词。
动物生肖牛,虎,蛇
荒的拼音:huāng(ㄏㄨㄤ)
⒈ 年成不好,收成不好:荒年。灾荒。防荒。备荒。
⒉ 长满野草,或无人耕种:荒芜。荒地。开荒。
⒊ 废弃:荒废。荒疏。荒置。业精于勤,荒于嬉。
⒋ 冷落偏僻:荒村。荒郊。荒落(luò )(a.荒凉冷落;b.荒疏衰退)。荒颓。
⒌ 严重缺乏,不够用:煤荒。
⒍ 不实在的,不正确的:荒信。荒唐(a.浮夸,不实在;b.行为放荡。“唐”均读轻声)。
⒎ 放纵,迷乱:荒淫。荒腆(沉湎于酒)。
⒏ 远,边远的地方:荒远。荒遐。八荒。
⒐ 扩大:“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⒑ 包有:“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
⒒ 工业上指没有经过精细加工的:荒子(毛坯)。
荒字UNICODE编码U+8352,10进制: 33618,UTF-32: 00008352,UTF-8: E8 8D 92。
荒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荒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慌巟㠩
barren、desolate、neglect、shortage、waste
形声
wasteland, desert; uncultivated
详细解释◎ 荒的拼音: huāng
〈词性:形〉
(1) (形声。从丱,巟( huāng )声。本义:荒芜)
(2) 同本义 [waste;lie waste]
荒,芜也,一曰草荒地也。——《说文》
我居圉卒荒。——《诗·大雅·召》
野荒民散则削之。——《周礼·大司马》
地广大荒而不治。——《礼记·曲礼》
三径就荒。——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开荒南野际。
极于荒残。——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几处荒坟。——[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3) 又如:荒陂(荒芜的坡地);荒梗(土地荒废,道路阻隔);荒楚(杂草树木蔓生的地方);荒白(荒芜);;荒居(荒凉的住处。常用作对自己住处的谦称);荒陋(荒凉简陋);荒城(荒凉的古城);荒梗(荒凉闭塞)
(4) 年成不好;凶年;歉收 [crop failure]
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周礼·大司徒》。注:“凶年也。”
大荒。——《周礼·春官·同服》。注:“饥馑也。”
果不熟为荒。——《尔雅·释天》
四谷不升谓之荒。——《韩诗外传》
(5) 卷八》
三曰丧荒之式。——《周礼·天官·大宰》
(6) 又如:荒春(春末的时候,青黄不接,生活最为困难,所以称为荒春);荒旱表(上报旱情的奏章);荒耗(遭灾减产,民用空竭)
(7) 大;广大,无边际。引申为不可信 [vast]
好乐无荒。——《诗·唐风·蟋蟀》
幽居允荒。——《诗·大雅·公刘》
大王荒之。——《诗·周颂·天作》
大荒落之岁。——《淮南子·天文》
(8) 又如:荒荒
(9) 远;久远 [far;remote]
荒,远也。——《广雅·释诂一》
戎翟荒服。——《国语·周语》
(10) 又如:荒古;荒绝(邈远);荒土(东北方极远之地);荒外(边远之外,或八荒之外的地方。极远的意思。引申指偏僻无文化的地方);荒服(五服之一。指距离京城最远的属地);荒域(边远的地方)
(11) 昏聩 [muddleheaded]。如:荒昧(昏庸);荒悖(昏乱);荒塞(昏聩闭塞);荒屯(荒乱艰阻);荒末(荒乱之末)
(12) 不合情理 [unreasonable]。如:荒幻(荒诞虚妄);荒忽(虚妄;荒诞);荒唐言(原为不着边际的话,后引申为乖谬之言)
(13) 空,虚 [empty;unreal]。如:荒芒(犹渺茫);荒茫(犹渺茫。旷远迷茫)
(14) 成色不足的 [of substandard purity]
老夫带得三两荒银,权为程敬。——《警世通言》
◎ 荒的拼音: huāng
〈词性:动〉
(1) 荒废;荒疏 [waste;neglect]
无荒失朕命。——《书·盘庚》
(2) 又如:荒疏;荒顿(荒疏废弃);荒陋(荒疏浅薄);荒宁(荒废懈怠,贪图安逸);荒坠(荒废坠失)
(3) 扩大,大 [expand]。如:荒度(大力治理;犹言宽大为怀);荒阅(大ň。大搜索)
(4) 迷乱 [indulge in]。如:荒亡(沉迷于打猎和酒色);荒腆(耽迷无度,沉溺);荒饮(无节制地饮酒);荒淫无道(贪酒好色,生活糜烂,肆行暴虐,毫无德政);荒子孱孙(不成材的子孙;放荡无行的后嗣);荒色(沉湎声色);荒耽(沉溺)
◎ 荒的拼音: huāng
〈词性:名〉
(1) 荒地 [wasteland]。如:荒土(没有开垦的土地);荒白(干裂荒芜,五谷不生的田地);垦荒;开荒
(2) 饥荒 [famine]。如:荒末(饥荒战乱的末世)
(3) 事物的严重短缺 [shortage;scarcity]。如:油荒;水荒;煤荒;房荒;荒月(指农历四月。时青黄不接而农事日忙,市场面临淡季,俗称“荒月”)
(4) 废弃物;破烂 [scraps]
隔壁拾荒的四喜子不知从什么地方拾来了挺厚的一叠。—— 茅盾《子夜》
(5) 另见 huǎng
荒村、荒诞、荒诞不经、荒诞无稽、荒地、荒废、荒怪不经、荒寒、荒旱、荒瘠、荒寂、荒郊、荒凉、荒乱、荒落、荒谬、荒漠、荒年、荒僻、荒歉、荒时暴月、荒疏、荒数,荒数儿、荒滩、荒唐、荒无人烟、荒芜、荒信,荒信儿、荒墟、荒烟、荒野、荒淫、荒淫无耻、荒淫无度、荒原、荒政、荒冢
◎ 荒的拼音: huang
(1) ——“饥荒”( jīhuang ):指经济困难
(2) 另见 huāng;huǎng
唐的拼音:táng(ㄊㄤˊ)
⒈ 夸大,虚夸:荒唐。唐大无验。
⒉ 空,徒然:功不唐捐(功夫不白费)。
⒊ 传说中的中国朝代名,尧所建。
⒋ 朝代名:唐代。唐诗。唐僧。唐人。唐三彩。后唐。
⒌ 古代朝堂前或宗庙门内的大路。
⒍ 古同“螗”,指蝉。
⒎ 姓。
唐字UNICODE编码U+5510,10进制: 21776,UTF-32: 00005510,UTF-8: E5 94 90。
唐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唐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啺塘
T'ang
形声
详细解释◎ 唐的拼音: táng
〈词性:形〉
(1) (形声。小篆作字形。从口,庚声。本义:大话)
(2) 〈词性:方〉∶同本义 [exaggerative;boastful;big words]
唐,大言也。——《说文》
荒唐之言。——《庄子·天下》
唐之为言荡荡也。——王充《论衡》
(3) 广大 [vast]
平原唐其坛曼兮。——扬雄《甘泉赋》
(4) 又如:唐唐(广大;浩荡);唐皇(气势宏伟盛大)
(5) 在温室中生长的,人工培育的 [hothouse]。如:唐花;唐窖
(6) 空;徒然 [in vain;for nothing;to no avail]。如:唐捐(虚耗;废弃;落空);唐劳(白白地劳动);唐丧(徒劳)
◎ 唐的拼音: táng
〈词性:名〉
(1) 朝代名。唐朝 [Tang Dynasty]
唐人尚未盛为之。—— 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刻唐贤今人诗赋。——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自唐显庆以来。—— 清· 姚鼐
登泰山记》
备于唐。—— 蔡元培《图画》
(2) 公元 617年,隋太原留守李渊起兵,次年隋亡,李渊在关中称帝,国号唐,都长安。 907年为后梁朱温所灭。共历二十帝,二百九十年。如:唐巾(唐代皇帝所戴的一种便帽,后土人亦常戴此种帽子);唐体(唐诗的体式风格);唐环(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唐明皇(即唐玄宗);唐帽(唐巾。唐代帝王的一种便帽。后来士人多用);唐三藏(唐代玄奘法师的俗称);唐家(唐朝)
(3) 传说中古帝尧政权的称号
唐虞之世。——清· 黄宗羲《原君》
(4) 又如:唐年(唐尧时代。借称太平盛世);唐风(唐尧的遗风);唐许(唐尧许由的并称);唐尧(古帝名。帝喾之子。初封于陶,号陶唐氏)
(5) 五代之一。公元 923年,李存勖继后梁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也简称唐,历四帝,十三年, 936年禅位后晋
(6) 五代时十国之一。公元 937年李升于金陵称帝,国号唐,史称南唐。共历三帝,三十九年。 975年,为宋所灭
(7) 古国名 [Tanstate]
(8) 相传为祁姓,尧的后代,在今山丁翼城西
(9) 周所建,姬姓,在今湖北省隋县镇,公元前505年为楚所灭
(10) 中国 [China]。唐盛时,声誉播及边疆与海外,故后世少数民族地区沿称中原为唐,国外则径称中国为唐。如:唐人(中国人;唐代人);唐人街(外国有些城市中,华侨聚居的街或区域称为“唐人街”)
(11) 古代庙堂前或宗庙内的大路[road inside temple]
庙中路谓之唐。——《尔雅·释宫》
中唐有甓。——《诗·陈风·防有鹊巢》
(12) 场地,园地 [yard]。如:唐园;唐圃
(13) 姓
唐古拉山、唐棣、唐人街、唐室、唐突、唐尧、唐装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㞢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言的拼音:yán(一ㄢˊ)
⒈ 讲,说:言说。言喻。言道。言欢。言情。言必有中(zhòng )(一说就说到点子上)。
⒉ 说的话:言论。言辞(亦作“言词”)。语言。言语。言简意赅。
⒊ 汉语的字:五言诗。七言绝句。洋洋万言。
⒋ 语助词,无义:言归于好。“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⒌ 姓。
言字UNICODE编码U+8A00,10进制: 35328,UTF-32: 00008A00,UTF-8: E8 A8 80。
言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言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䇾訁讠
character、say、speech、talk、word
行
指事:表示言从舌出
words, speech; speak, say
详细解释◎ 言的拼音: yán
〈词性:动〉
(1)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 同本义 [say;speak;talk]
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说文》
志以发言。——《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志以定言。——《左传·昭公九年》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周语上》
言,心声也。——《法言·问神》
言,口之利也。——《墨子经》
言者所以在意。——《庄子·外物》
具言所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趋机而言。——《后汉书·列女传》
言于李??。——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言讫不见。——明· 魏禧《大铁椎传》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又如:言绝(言罢;说完);言言(直言);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戏(说话轻浮不庄重);言人人殊(人各一词,所言各异);言笑自若(谈笑自得的样子);言之无文(说话没有文采条理);言方行圆(即言行不一);言信(说到做到的信用);言爽(说话不守信用);言不顾行(言行不一);言欢(说笑)
(4) 议论,谈论 [discuss;comment]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如:言路(谏官的职务);言事(在君主时代,臣民与天子、国君议论政事);言文(谈论文辞);言默(议论和沉默);言状(所述情状)
(6) 记载 [write down;record]
雁荡山…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宋· 沈括《梦溪笔谈》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宋· 苏轼《石钟山记》
(7) 又如:言行录(录记叙述一人或多人的嘉言美行的书)
(8) 问 [ask;inquire]
臣意言王曰:“才人女子竖何能?”——《史记》。 王引之述闻:“言王,问王也。”
(9) 又如:言问(讯问)
(10) 告知;告诉 [inform;tell;let know]
其顺之,然后言其丧筭。——《礼记》。郑玄注:“言,语也。”
(11) 又如:言讽(用委婉的语言示告)
(12) 陈述;叙述 [state]
臣愿悉言听闻,唯大王裁其罪。——《韩非子》
(13) 又如:言功(陈述功绩)
(14) 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意思是” [namely]
《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孟子》
(15) 说明 [explain]
言其利害(说明合从的好处和不合从的害处。其,指示代词,代合从,它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 言的拼音: yán
〈词性:名〉
(1) 话,言语,口语。又特指怨言、谤言 [speech;spoken language]
父母之言。——《诗·郑风·将仲子》又
诸兄之言。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国语·周语上》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
王如其言。—— 晋· 干宝《搜神记》
未尝有言。——明· 刘基《卖柑者言》
思其言。
是何言。——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言能践行(说到做到);言语高低(指说话没分寸,冲撞别人);言差语错(言语冲撞或口舌之争);言言善果(多说劝人行善的话,必有好处);言同勒石(喻指说的话深刻而珍贵,如同刻石);言词(用语言表达的词汇或词句);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不愿行(言语和行为不相符合);言语妙天下(言语精妙,天下没有人比得上);言听谋决(说的话听从照办);言废(说的话不被采纳);言简义丰(语言简练,含意丰富);言与心违(言语与心意相违背);言智(言语的才智);言无伦次(言语杂乱无章)
(3) 言论;见解;意见 [opinion on public affairs]
如何昊天?辟言不信。——《诗·小雅·雨无止》
言无二贵,法无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
(4) 又如:言扬行举(根据德行和声名来选择人才);言金(珍贵的言论);言之成理(言论能自成系统而有文理);言中无物(言论空洞而无实际内容)
(5) 言辞;辞令;辞章 [one’s words;language appropriate to the occasion;poetry and prose]
无乃非盟载之言,以阙君德;而执事不利焉。——《左传》
(6) 又如:言外(言辞本身以外的意思);言使(使者。使者主要在传达言辞,故称言使);言泉(言辞滔滔不绝,如泉水般涌出。比喻口辩敏捷,言语通畅);言多必失(言辞过多,必定发生差错)
(7) 政令;号令 [government decree;order]
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国语·周语》。韦昭注:“言,号令也。”
(8) 又如:言语(命令;指示);言文(法律条文);言文刻深(法律条文严峻刻薄);言出法随(命令一下达,就依法考核、赏罚)
(9) 誓言;盟辞;约言 [oath;pledge;promise]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楚辞》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郑玄注:“言,谓会同盟要之辞。”
(10) 又如:言约(口头言语为约定);言瑞(信言)
(11) 建议;主意;计策 [proposal;idea;plan]
我言为服,勿以为笑。——《诗·大雅》
(12) 又如:言责(进言的职责)
(13) 学说;主张 [theory;view;position]
“杨朱、 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 杨则归 墨。”——《孟子》
(14) 言语或文章中的字 [character;word]
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
(15) 又如:五言诗;七言诗
(16) 口语或文章中的句子 [sentence]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史记》
(17) 又如:一言为定;片言九鼎
(18) 著作 [writings;works]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汉· 贾谊《过秦论》
(19) 又如:言对(文体的一种)
(20) 姓
◎ 言的拼音: yán
〈词性:助〉
无义,用于句中或句首,作语气助词
静言思之。——《诗·邶风·柏舟》
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左传》
言必有中、言不及义、言不由衷、言出法随、言传身教、言辞、言道、言定、言多语失、言官、言归于好、言归正传、言过其实、言和、言欢、言简意赅、言教、言教、言近旨远、言路、言论、言情、言人人殊、言甚详明、言谈、言谈举止、言听计用、言外之意、言为心声、言笑、言笑自若、言行、言行若一、言行一致、言犹在耳、言语、言语、言语、言责、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言之不预、言之成理、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之无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凿凿、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