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挥拳掳袖的意思

huīquánxiù

挥拳掳袖



拼音huī quán lǔ xiù

注音ㄏㄨㄟ ㄑㄨㄢˊ ㄌㄨˇ ㄒ一ㄡˋ

解释形容动怒,准备打人或人的劲头足。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40回:“挥拳掳袖的才要说他那个主意,忽然又道:‘你等等儿。’”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准备动武。

感情挥拳掳袖是中性词。

繁体揮拳擄袖

近义摩拳擦掌

英语raise one's fists and roll up one's sleeves(intend to come to blows)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huī   注音  ㄏㄨㄟ   繁体    
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RPLH  仓颉  QBKQ  郑码  DWHE  四角  57054  结构  左右电码  2264  区位  2751  统一码  6325  笔顺  一丨一丶フ一フ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挥(揮)的拼音:huī(ㄏㄨㄟ)  

⒈ 舞动,摇摆:挥动。挥袂(甩动衣袖,形容意气豪迈)。挥舞。挥手。

⒉ 抛洒,甩出:挥泪。挥霍。挥洒。挥汗如雨。

⒊ 散发:挥发。发挥。挥斥(奔放)。

⒋ 指派,命令:指挥。挥军。挥师。

统一码

挥字UNICODE编码U+6325,10进制: 25381,UTF-32: 00006325,UTF-8: E6 8C A5。

挥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挥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揮㩣

汉英互译

brandish、wigwag

造字法

形声:从扌、军声

English

direct; wipe away; squande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挥的拼音:

huī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军声。本义:抛洒、甩出)

(2) 同本义 [wipe off;shed]

挥,备也。——《说文》

而挥之,谓振去之也。——《周礼·考工记·幌氏》

饮玉爵者弗挥。——《礼记·曲礼》

挥涕恋行在,道八犹恍惚。——杜甫《北征》

既而挥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挥汗成雨。——《战国策·齐策》

(3) 又如:挥涕(洒泪,哭泣);挥尘(拂尘);挥墨(挥洒墨水)

(4) 舞动;摇动 [brandish;flourish;wave]

挥手自兹去。——唐· 李白《送友人》

大呼挥椎。——明· 魏禧《大铁椎传》

急挥帜。——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挥刀奋斫。

(5) 又如:挥楚(挥杖拷打);挥羽(挥动羽扇);挥弄(挥动);挥棹(摇动长桨)

(6) 挥毫书写 [wield]。如:挥翰(运笔书写);挥染(运笔作画);挥拂(运笔书写);挥斧(喻挥笔为文);挥扫(运笔书写)

(7) 弹奏 [play]。如:挥弦(弹奏乐器);挥手(弹奏古琴);挥弄(弹奏);挥抹;挥拍(弹奏);挥拂(弹奏)

(8) 挥霍 [squander]

纷纷挥霍。——《庄子·文赋》。注:“疾貌。”

(9) 又如:挥金(散发或挥霍钱财);挥攉(豪奢;任意浪费财物)

(10) 指挥 [command]。如:挥羽(谓指挥统率军旅);挥师(指挥军队)

(11) 发扬 [develop]。如:挥发(发扬);挥扬(发扬)

(12) 运动;移动 [move]

天浑而挥,故其运不已。——《太玄·玄告》

(13) 飞翔 [fly]

终奋翼而高挥。——潘岳《西征赋》

(14) 又如:挥忽(飘然而逝)

词性变化

挥的拼音:

huī  

〈词性:名〉

(1) 旗幡。通“徽” [flag]

戎士介而扬挥。——张衡《东京赋》

登高冈而击鼓吹,扬素挥以启降路。——《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

(2) 光辉。通“辉” [glory]

六爻发挥。——《易·乾》

常用词组

挥斥、挥动、挥发、挥发性、挥发油、挥戈、挥汗成雨、挥毫、挥霍、挥金如土、挥泪、挥洒、挥师、挥手、挥舞、挥麈

  拼音  quán   注音  ㄑㄨㄢˊ   
部首  手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86  UDRJ  五笔98  UGRJ  仓颉  FQQ  郑码  UBMD  四角  90502  结构  上下电码  2164  区位  4013  统一码  62F3  笔顺  丶ノ一一ノ丶ノ一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拳的拼音:quán(ㄑㄨㄢˊ)  

⒈ 屈指卷(juǎn   )握起来的手:拳头(“头”读轻声)。

⒉ 徒手的武术:拳术。打拳。太极拳。拳谱。拳脚。

⒊ 肢体弯曲:拳曲。拳起腿来。

⒋ 量词,用于拳头打人的动作:打他几拳。

统一码

拳字UNICODE编码U+62F3,10进制: 25331,UTF-32: 000062F3,UTF-8: E6 8B B3。

拳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拳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㩲搼

汉英互译

boxing、fist

造字法

形声:上形下声

English

fist; various forms of boxing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拳的拼音: quán  

〈词性:名〉

(1) (形声。夲义:紧握的手。俗称拳头)

(2) 同本义 [fist]

拳,手也。——《说文》。按,张之为掌,卷之为拳。”

鲁君许诺,乃使吏鞟其拳。——《吕氏春秋》

(3) 又如:挥拳;赤手空拳

(4) 拳术;拳击 [boxing]。如:拳经(谈拳术的文字;拳术);打拳;太极拳;拳技(拳击的技法);拳法(拳击的技法)

(5) 通“弮”。弓弩 [bows]

士张空拳。——《汉书·李广传》

(6) 姓

词性变化

拳的拼音: quán  

〈词性:动〉

(1) 通“蜷”。屈曲;卷曲 [curl]

其棱细则拳曲。——《庄子·人间世》

手不得拳,膝不得屈。——《颜氏家训·勉学》

(2) 又如:拳拳弯弯(卷曲的样子);拳毛(卷曲的毛发);拳挛(拳曲;屈曲);拳毛(毛发卷曲);拳足(卷曲脚爪);拳发(头发卷曲)

拳的拼音: quán  

〈词性:形〉

(1) 勇壮 [brave]

无拳无勇。——《诗·巧言》。传:“力也。”

有拳勇股肱之力。——《国语·齐语》。注:“人勇为拳。”

(2) 如:拳果(壮勇果断);拳勇(勇壮);拳捷(勇壮敏捷);拳猛(勇猛);拳腕(犹勇力);拳儇(勇壮矫捷)

(3) 诚挚 [honest]

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司马迁《报任安书》

不胜拳拳。——《汉书·贡禹传》

(4) 又如:拳拳好善(诚心诚意行善);拳挚(诚挚)

拳的拼音: quán  

〈词性:量〉

(1) 表示动量,用于拿拳头打人的动作

你便在我脸上打一百拳也不妨!——《水浒传》

(2) 表示物量,相当于“桩”、“件”

我这一去,不得一拳儿好买卖不回来。——张国宾《合汗衫》

常用词组

拳棒、拳打、拳打脚踢、拳击、拳脚、拳曲、拳拳、拳师、拳术、拳坛、拳套、拳头、拳头产品、拳王

  拼音    注音  ㄌㄨˇ   繁体    
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1画  
五笔86  RHAL  五笔98  RHET  仓颉  QYPS  郑码  DIYM  四角  51027  结构  左右电码  2342  区位  3416  统一码  63B3  笔顺  一丨一丨一フノ一フフ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掳(擄)的拼音:lǔ(ㄌㄨˇ)  

⒈ 抢取:掳掠。掳人勒赎。

统一码

掳字UNICODE编码U+63B3,10进制: 25523,UTF-32: 000063B3,UTF-8: E6 8E B3。

掳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掳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capture

造字法

形声

English

capture, seiz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掳的拼音:

  

〈词性:动〉

(1) 俘获;抓获 [capture]

掳妇女小弱者七八万口。——司马光《涑水纪闻》

(2) 又如:掳劫(俘获劫持);掳获(俘获)

(3) 抢取;舞弊敛财 [sack]

吃是吃饱了,掳是掳够了。——《儿女英雄传》

(4) 又如:掳抢(掳掠抢夺);掳夺(抢夺);掳嘴(白吃人家的东西)

常用词组

掳掠

  拼音  xiù   注音  ㄒ一ㄡˋ   
简体部首  衤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10画  
繁体部首  衣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11画  
五笔  PUMG  仓颉  LLW  郑码  WTKI  四角  35260  结构  左右电码  5918  区位  4868  统一码  8896  笔顺  丶フ丨ノ丶丨フ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袖的拼音:xiù(ㄒ一ㄡˋ)  

⒈ 衣服套在胳膊上的部分:袖子。套袖。袖标。

⒉ 藏在袖子里:袖藏。袖手旁观。袖刃(袖藏利刃)。

统一码

袖字UNICODE编码U+8896,10进制: 34966,UTF-32: 00008896,UTF-8: E8 A2 96。

袖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袖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褎褏

汉英互译

sleeve

造字法

形声:从衤、由声

English

sleeve; put something in sleev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袖的拼音: xiù  

〈词性:名〉

(1) (古字作褎。形声。从衣,由声。本义:衣袖)

(2) 同本义 [sleeve]

褎,袂也。——《说文》。字亦作褎、作袖

攘袖见素手。——《文选·曹子建·乐府》

长袖善舞。——《韩非子》

(3) 又如:袖搭(衣袖多由两片布料缝合而成,靠近袖口的一截称为袖搭);袖佉(袖子的边口)

(4) 袖口 [cuff]

袖,衣袂端也。——唐· 慧琳《一切经音义》

词性变化

袖的拼音: xiù  

〈词性:动〉

(1) 藏物于袖中 [carry in sleeve]

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史记·魏公子列传》

袖金以私之。——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2) 又如:袖占(在衣袖内占卜);袖演(袖占);袖刃(在衣袖中暗藏兵器);袖手(藏手于袖,表示闲逸的神态;也指不能或不欲参与其事)

常用词组

袖标、袖管、袖箭、袖口、袖手旁观、袖套、袖筒、袖章、袖珍、袖珍本、袖子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