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uǐ zhī hé jí
注音ㄏㄨㄟˇ ㄓ ㄏㄜˊ ㄐ一ˊ
解释悔:后悔。后悔也来不及了。
出处《孔子家语·致思》:“吾有三失,晚而自觉,悔之何及!”
例子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6回:“无端草寇,背逆狂徒,天兵到此,尚不投降,直待骨肉为泥,悔之何及!”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劝诫人。
感情悔之何及是中性词。
近义悔之不及
英语be too late to regret
动物生肖牛,虎,蛇
悔的拼音:huǐ(ㄏㄨㄟˇ)
⒈ 懊恼过去做得不对:后悔。懊悔。悔改。悔恨。悔悟。追悔莫及。
悔字UNICODE编码U+6094,10进制: 24724,UTF-32: 00006094,UTF-8: E6 82 94。
悔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悔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regret、repent
形声:从忄、每声
repent, show remorse, regret
详细解释◎ 悔的拼音: huǐ
〈词性:动〉
(1) (形声。从心,每声。本义:悔恨,懊悔) 同本义 [regret;repent of]
悔,恨也。——《说文》
宜无悔怒。——《诗·大雅·云汉》
此讲之悔也。——《战国策·秦策》
悔不杀汤于 夏台。——《淮南子·泛论》
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怀王悔,追 张仪,不及。——《史记·屈原列传》
天其以礼悔祸于许。——《左传·隐公十一年》
可悔故也。——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悔其随之。——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己为有悔。
可以无悔矣。
(2) 又如:悔亲(因反悔而废弃婚约);悔谢(悔过请罪);悔心革命(痛改前非);悔悟心行(反省思想、行为);悔尤(悔恨与过错)
◎ 悔的拼音: huǐ
〈词性:名〉
(1) 过失;灾祸 [fault or disaster]
庶无罪悔。——《诗·大雅·抑》
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易·系辞》
尚速有悔于予身。——《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
(2) 又如:悔亡(祸害消除);悔吝(灾祸);悔咎(过错;祸殃);悔戾(罪过)
(3) 恶运 [bad luck;misfortune]。如:悔气(坏运气,倒霉)
悔不当初、悔改、悔过、悔过自新、悔恨、悔婚、悔棋、悔痛、悔悟、悔之晚矣、悔罪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㞢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何的拼音:hé(ㄏㄜˊ)
⒈ 疑问代词(a.什么,如“何人?”b.为什么,如“何必如此?”c.哪样,怎样,如“何不?”“何如?”d.哪里,如“何往?”e.发表反问,如“何乐而不为?”)。
⒉ 副词,多么:何其壮哉!
⒊ 姓。
何的拼音:hē(ㄏㄜ)
⒈ 古同“呵”,谴责。
何的拼音:hè(ㄏㄜˋ)
⒈ 古同“荷”,担。
何字UNICODE编码U+4F55,10进制: 20309,UTF-32: 00004F55,UTF-8: E4 BD 95。
何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何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荷
what、where、who、why
形声:从亻、可声
详细解释◎ 何的拼音: hé
〈词性:代〉
(1) 什么 [what]
何节奄忽,蹄足洒血?——《文选·宋玉·高唐赋》。注:“何,问辞也。”
何调翰之乔桀?——《文选·潘岳·射雉赋》。注:“何,疑问之辞也。”
何以自绘。——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子何恃而往?——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何异断斯织。——《后汉书·列女传》
(2) 又如:何人;何物;有何困难;何干(有什么相干)
(3) 怎么样 [what]
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
如土石何。
问女何所思。——《乐府诗集·木兰诗》
得钱何所营。——唐· 白居易《卖炭翁》
何苦而不平。——《列子·汤问》
何不以锯中。——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何忧令名不彰。——《世说新语·自新》
羌笛何须怨杨柳。——唐· 王之涣《凉州词》诗
(4) 又如:何居(何故);何者(为什么);何意(为什么,何故);何缘(为什么)
(5) 哪里,什么地方 [where]
笑问客从何处来。——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何处得秋霜。——唐· 李白《秋浦歌》
(6) 又如:何往;此行何去?;何从(哪里);何止(哪里止,不止)
(7) 谁 [who]
何事非君,何使非民。——《孟子·万章下》
不知何氏之女。——《后汉书·列女传》
(8) 哪样,哪点 [which]
何有于我哉?(哪一样我能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论语》
◎ 何的拼音: hé
〈词性:动〉
(1) 问,盘问,诘问 [ask]
陈列兵而谁何。——《史记·秦皇纪》
(2) 又如:谁何(盘问是谁)
(3) 通“诃(呵)”。谴责;呵斥 [berate;excoriate]
何,与诃通。——《正字通》
又下令不何止夜行;使民自便,境内以安。——《新唐书》
良将精弩寄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以定。——《史记·秦始皇本纪》
故其在大谴大何之域者,闻谴何则自冠氂缨。——《汉书·贾谊传》
◎ 何的拼音: hé
〈词性:副〉
(1) 岂:怎 [how]。如:何以这样?;几何?
(2) 甚;多么 [very;how]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唐· 李白《古风》
水何澹澹。——曹操《步出夏门行》
◎ 何的拼音: Hé
〈词性:名〉
姓(何氏姓源)除外族改姓外,主要出自“姬”姓,“韩氏”所分。如:何郎(三国时,魏国何晏面白如傅粉。后即称喜欢修饰的青年男子或美男子为何郎)
◎ 何的拼音: hé
〈词性:语气〉
(1) 句中语气词,相当于“啊”
隐隐何甸甸。——《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另见 hè
何必、何不、何曾、何尝、何等、何妨、何干、何功之有哉、何遽、何苦、何况、何乐而不为、何其、何如、何若、何谓、何许、何以、何在、何止
◎ 何的拼音: hè
〈词性:动〉
(1) (形声。从人,可声。金文,象人负担之形。本义:负荷) 同本义。后作“荷” [load]
何校灭耳,凶。——《易·噬嗑》
何天之衢。——《易·大畜》
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诗·商颂·玄鸟》
何天之休,不競不絿。——《诗·商倾·长发》
用此五子者何功。——《管子·小匡》
(2) 又如:何校(戴枷);何劳(承受烦劳)
(3) 另见 hé
及的拼音:jí(ㄐ一ˊ)
⒈ 从后头跟上:来得及。赶不及。
⒉ 达到:及格。及第(古代科举考试中选,特指考取进士)。普及。过犹不及。
⒊ 趁着,乘:及时。及早。及锋而试。
⒋ 连词,和,跟:阳光、空气及水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以及。
及字UNICODE编码U+53CA,10进制: 21450,UTF-32: 000053CA,UTF-8: E5 8F 8A。
及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及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乁
and、and / or
会意
extend; reach; come up to; and
详细解释◎ 及的拼音: jí
〈词性: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來用手抓住前面的人。本义:追赶上,抓住)
(2) 同本义 [overtake;catch up with]
及,逮也。——《说文》
使人追宋义子,及之 齐,杀之。——《史记`项羽本纪》
无庸,将自及。——《左传隐公元年》
(3) 又如:赶不及(来不及);企及(希望赶上);來得及(能够赶上);及面(见面);及时应令(与季节令令相适应)
(4) 至,达到 [attain;reach]
及,至也。——《广雅》
及期。——《仪礼聘礼》
不及黄泉,无相見也。——《左传隐公元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潜《桃花源记》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汤熨之所及也。——《韩非子喻老》
针石之所及也。
将有及。(还來得及。)
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汉· 贾谊《论积贮疏》
祸且及汝。——明· 魏禧《大铁椎传》
(5) 又如:及瓜(到了出嫁的年龄);及瓜而代(指为官任职期满,由人接代);及事(女子到结婚年龄);及肩(高仅与肩齐,比喻相差甚远)
(6) 待,等到 [wait]
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及日中如探汤。
及鲁肃过 寻阳。——《资治通鉴汉纪》
及敌枪再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及既上。(等到已经登上。及:等到。既:已经。)——清姚鼐《登泰山記》
(7) 如:及夫(等到)
(8) 遭受 [suffer from]
铁铦短者及乎敌。(及乎敌,被敌所伤,极言战争之激烈。)——《韩非子五蠹》
(9) 又如:及难(遭到灾难);及祸(遭灾难);及溺呼船(喻祸到临头,求救无及);及身(亲身受到)
(10) 比得上,能与…相比 [compare with]
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囯策齐策》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韩愈《师说》
(11) 又如:我不及他
(12) 连累;关联 [implicate]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汉书李广苏建传》
(13) 又如:罚不及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14) 通“给”。供应 [provide]
然则大囯内款,小囯用尽,何以及之。——《管子囯蓄》
◎ 及的拼音: jí
〈词性:介〉
(1) 趁 [while;be in time for]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2) 又如:及今(趁現今之时);及蚤(趁早。蚤:通“早”)
◎ 及的拼音: jí
<连>
(1) 和,与 [and]
洄曲及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洄曲及四境。
扣其乡及姓字。——明· 魏禧《大铁椎传》
音乐及诗歌。——蔡元培《图画》
(2) 又如:孔子及门徒
◎ 及的拼音: jí
〈词性:副〉
(1) [how]——表示反问,相当于“岂”
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左传》
(2) [also]——表示頻率,相当于“又”
儿宽家贫,当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史记》
(3) [very]——表示程度,相当于“极”
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笔。——《水浒全传》
◎ 及的拼音: Jí
〈词性:名〉
姓
及第、及格、及笄、及龄、及门、及时,及时地、及时行乐、及时雨、及物、及早、及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