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ú jiǎo mán chán
注音ㄏㄨˊ ㄐ一ㄠˇ ㄇㄢˊ ㄔㄢˊ
解释不讲道理,纠缠不放。
出处清·邵振华《侠义佳人》第一回:“我说的正经话,你不听;胡搅蛮缠的说了这些闲篇儿,谁来听你!”
例子王朔《给我顶住》:“对,你没招我,你总有理,我老胡搅蛮缠。”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讲道理,纠缠不放。
歇后语水蛇进鱼网;橡皮锅里煮毛线
谜语汉前南北受骚扰
感情胡搅蛮缠是贬义词。
繁体胡撹蠻纏
近义蛮横无理
反义有理有据
英语pester somebody endlessly(haross somebody with unreasonable demands)
日语むやみにごてつく
造句importuner sans fin(tourmenter avec revendications iraisonnées)
动物生肖牛,虎,蛇
胡(鬍)的拼音:hú(ㄏㄨˊ)
⒈ 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胡人。胡服。胡姬(西域出生的少女)。胡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喻疏远、隔绝)。
⒉ 泛指外国或外族的:胡椒。胡瓜(黄瓜)。胡琴。胡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
⒊ 乱,无道理:胡来。胡闹。胡吹。胡言乱语。
⒋ 文言疑问词,为什么,何故:胡不归?“胡取禾三百廛兮?”
⒌ 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胡须。
⒍ 古代指兽类颈下垂肉:“狼跋其胡。”
⒎ 巷、小街道称“胡同(tòng )”(用作巷名时,“同”读轻声不儿化)。
⒏ 姓。
胡字UNICODE编码U+80E1,10进制: 32993,UTF-32: 000080E1,UTF-8: E8 83 A1。
胡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胡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鬍瑚㗅
carelessly、recklessly
形声:从月、古声
recklessly, foolishly; wildly
详细解释◎ 胡的拼音: hú
〈词性:名〉
(1) (形声。从肉,古声。本义:牛脖子下的垂肉)
(2) 鸟兽颔下的垂肉或皮囊 [wattle]
胡,牛顄垂也。——《说文》。徐锴曰:“牛颔下垂皮也。”
狼跋其胡。——《诗·豳风·狼跋》。传:“老狼有胡。”
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汉书·郊祀志上》。师古曰:“胡,谓颈下垂肉也。”
(3) 又如:胡髯朗(羊的别名。胡,颈下垂肉;髯,须);胡皱(牛颔下松弛有皱纹的皮);胡袋(某些鸟类颌下的皮囊,也称喉囊)
(4) 器物上下垂如胡的部分 [st.resembling a wattle]。如:胡孑(刃旁有歧出曲钩的戈戟)
(5) 古代称北方和西方的民族如匈奴等为胡 [Hu,non-Han nationalities living in the north and west of China in ancient times]
燕山胡骑。——《乐府诗集·木兰诗》
亡而入胡。——《淮南子·人间训》
将胡骏马。
胡人大入塞。
(6) 对西域诸国,汉、魏、晋、南北朝人皆称曰胡(包括印度、波斯、大秦等),唐人对印度则不称胡。如:胡沙(匈奴居住的沙漠地带;又指钱);胡地(古代泛称北方和西方各族居住的地方);胡夷(古代泛称西、北方的各族为胡,东方的民族为夷)
(7) 指胡人 [Hu people]。如:胡奴(为奴的胡人;对胡人的贱称);胡市(与胡人交易);胡言(胡人的语言)
(8) 古国名 [Hu state]。其地在今天的安徽省阜阳县西北
二月,楚灭 胡。——《左传》
◎ 胡的拼音: hú
〈词性:代〉
(1) 怎样;何 [how]
胡,何也。——《广雅·释诂三》
弗虑胡获?弗为胡成?——《书·太甲下》
胡能有定?——《诗·邶风·日月》
(2) 又如:胡说(何说,怎么说);胡为(何故);胡为如此?
(3) 为什么;何 [why]
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诗·鄘风·君子偕老》
云胡不夷?——《诗·郑风·风雨》
胡取禾三百廛兮?——《诗·魏风·伐檀》
胡不已乎。——《墨子·公输》
胡不见我于王。
胡不汉先王之法。——《吕氏春秋·察今》
胡可得而法。
(4) 又如:胡为(何为;为什么);胡然(为何。表示疑问或反诘);胡宁(何乃;为何)
(5) 什么;何 [what]。如:胡底(到什么地步);胡颜(有何面目)
◎ 胡的拼音: hú
〈词性:形〉
(1) 黑 [black]
或谑张飞胡,或笑 邓艾吃。—— 李商隐《骄儿诗》
(2) 远;大 [far;great]。如:胡考(犹寿考。年纪大);胡老(胡者,元老);胡福(长远之福;大福)
◎ 胡的拼音: hú
〈词性:副〉
任意乱来 [outrageously;recklessly]。如:胡画拉(瞎扯);胡柴(胡说);胡白(胡说);胡拿(胡闹);胡喷(胡说)
◎ 胡的拼音:
鬍 hú
〈词性:名〉
(1) 胡须 [moustache,beard or whiskers]
有龙垂胡髯。——《风俗通·正失》
(2) 又如:胡髯(“胡”是“胡子”的通称;“髯”指两颊上的胡子);胡子;胡须
◎ 胡的拼音:
(1) 衚 hú
(2) 见“胡同”( hútong )“衚”
(3) 另见 hú
胡编乱造、胡缠、胡扯、胡吃海喝、胡吹、胡吹海摔、胡匪、胡搞、胡花、胡话、胡混、胡笳十八拍、胡椒、胡搅、胡搅蛮缠、胡来、胡卢、胡噜、胡乱、胡抡、胡萝卜、胡麻、胡闹、胡吣、胡琴,胡琴儿、胡人、胡说、胡说、胡说八道、胡思乱想、胡同、胡须、胡言乱语、胡言乱语、胡支、胡诌、胡诌乱傍、胡子、胡子工程、胡子拉碴、胡走游飞、胡作非为
搅(攪)的拼音:jiǎo(ㄐ一ㄠˇ)
⒈ 扰乱:搅乱。搅哄。搅闹。搅扰。
⒉ 拌:搅拌。搅匀。搅动。搅浑。
搅字UNICODE编码U+6405,10进制: 25605,UTF-32: 00006405,UTF-8: E6 90 85。
搅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搅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攪撹㩭
agitate、disturb、mix、paddle、stir、whisk
形声:从扌、觉声
disturb, agitate, stir up
详细解释◎ 搅的拼音:
撹 jiǎo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觉声。本义:扰乱)
(2) 同本义 [disturb]
搅,乱也。——《说文》
袛搅我心。——《诗·小雅·何人斯》
(3) 又如:搅攘(扰乱);搅恼(搅扰);搅家精(拨弄是非、寻衅闹事,搅得家庭不和的人);搅尸灵(方言。顽皮、捣乱,使不安宁)
(4) 混合;拌合;搅拌 [stir;mix]。如:搅合(搅拌);搅海翻江(形容水势浩大。多比喻力量或声势极其壮大)
(5) 胡闹;嬉戏 [act wilfully and make a scene]
这不是搅吗!——《儿女英雄传》
(6) 又如:搅七念三(胡闹);搅诨(戏谑)
搅拌、搅拌机、搅棒、搅缠、搅动、搅哄、搅混、搅和、搅乱、搅闹、搅扰
蛮(蠻)的拼音:mán(ㄇㄢˊ)
⒈ 粗野,凶恶,不通情理:野蛮。蛮横(hèng )。蛮不讲理。
⒉ 愣,强悍:一味蛮干。
⒊ 中国古代称南方各族:蛮荒。
⒋ 方言,相当于“很”:蛮好。
蛮字UNICODE编码U+86EE,10进制: 34542,UTF-32: 000086EE,UTF-8: E8 9B AE。
蛮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蛮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蠻
pretty、quite、rough、unreasoning
原为形声
barbarians; barbarous, savage
详细解释◎ 蛮的拼音:
蠻 mán
〈词性:名〉
(1) (形声。本义:中国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旧时也用以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
(2) 同本义 [Man nationalities]
蛮,南蛮也。——《说文》
蛮畿。——《周礼·大司马》
蛮服。又,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周礼·职方氏》
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尔雅·释地》
三百里蛮。——《书·禹贡》
蛮荆来威。——《诗·小雅·采芑》
蛮夷要服。——《国语·周语》
瘴疠浮三蜀,风云暗百蛮。——杜甫《闷》
(3) 又如:蛮声哈剌(南方叽哩呱拉的声音);蛮人(指南方人);蛮布(蛮人所织的布);蛮风(指南方蛮地的风;蛮地的风情习俗,引申为粗野的风俗);蛮烟(南方蛮地的瘴烟)
(4) 对奴婢的贱称 [slaves]。如:蛮秫秫(对男子的贱称);蛮童(南方的童仆)
◎ 蛮的拼音:
蠻 mán
〈词性:形〉
粗野,没开化 [fierce;reckless;rough]。如:蛮法(不讲理的样子);蛮话(横蛮的话);蛮气(粗犷悍勇的风气);蛮性子(脾气粗暴);蛮不讲理(横蛮不讲道理)
◎ 蛮的拼音:
蠻 mán
〈词性:副〉
〈词性:方〉∶ 很,颇 [quite;pretty;very]。如:蛮好;蛮有意思;蛮有趣
蛮缠、蛮邸、蛮干、蛮悍、蛮横、蛮荒、蛮夷、蛮子
缠(纏)的拼音:chán(ㄔㄢˊ)
⒈ 绕,围绕:缠绕。缠绑。缠缚。
⒉ 搅扰;牵绊:缠绵。缠磨(mó )。缠搅。纠缠。琐事缠身。
⒊ 应付:这个人真难缠。
缠字UNICODE编码U+7F20,10进制: 32544,UTF-32: 00007F20,UTF-8: E7 BC A0。
缠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缠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纏緾纒
tangle、twine
形声:从纟、廛声
wrap, wind around; tie, bind
详细解释◎ 缠的拼音:
纏 chán
〈词性:动〉
(1) (形声。从糸,廛( chán )声。本义:围绕,缠绕)
(2) 同本义 [enwind;wrap]
缠,绕也。——《说文》
臣有所与供儋缠采薪者九方鄄。——《淮南子·道应》
动胃缠缘。——《史记·扁仓传》。正义:“谓脉缰绕胃也。”
野田生葡萄,缠绕一支蒿。——刘禹锡《葡萄歌》
(3) 又如:缠裹(缠绕裹束;衣著,装束)
(4) 纠缠;搅扰 [be tangled up;pester]。如:蛮缠(不讲道理地纠缠);缠讼(纠缠词讼)
(5) 应付;对付 [deal with]。如:这人真难缠
缠夹、缠络、缠绵、缠绵悱恻、缠扰、缠绕、缠绕茎、缠手、缠头、缠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