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狐鸣鱼书的意思

míngshū

狐鸣鱼书



拼音hú míng yú shū

注音ㄏㄨˊ ㄇ一ㄥˊ ㄩˊ ㄕㄨ

解释《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闲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后因以“狐鸣鱼书”指起事者动员群众的措施。

出处《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閒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例子如狐鸣鱼书之类,至诈为吉兆以动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起事。

感情狐鸣鱼书是中性词。

繁体狐鳴魚書

近义狐鸣篝火、狐鸣篝中、狐鸣鱼出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ㄏㄨˊ   
简体部首  犭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繁体部首  犬部  
五笔  QTRY  仓颉  KHHVO  郑码  QMPS  四角  42230  结构  左右电码  3698  区位  2692  统一码  72D0  笔顺  ノフノノノフ丶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狐的拼音:hú(ㄏㄨˊ)  

⒈ 哺乳动物的一属,形状略像狼。毛赤黄色,性狡猾多疑,遇见攻击时肛门放出臭气,乘机逃跑。皮可做衣服(通称“狐狸”):狐臭(腋下臭气)。狐肷(狐腋下和腹部的毛皮)。狐疑(多疑)。狐媚(曲意逢迎,投入所好)。狐死首丘(传说狐狸将死,头必向出生的山丘。喻不忘本,亦喻对故乡的思念)。

⒉ 姓。

统一码

狐字UNICODE编码U+72D0,10进制: 29392,UTF-32: 000072D0,UTF-8: E7 8B 90。

狐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狐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瓠瓡

汉英互译

fox

造字法

形声:从犭、瓜声

English

species of fox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狐的拼音:   

〈词性:名〉

(1) (形声。从犬,瓜声。本义:狐狸)

(2) 同本义 [fox]

朕狐疑。——《汉书·文帝纪》。注:“狐性多疑,每渡冰河,且听且渡,故言疑者称狐疑。”

小狐汔济。——《易·未济》

狐鸣呼曰。——《史记·陈涉世家》

狐裘不暖锦衾薄。——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狐凭鼠伏。——《广东军务记》

(3) 又如:狐丘(狐穴居之小山);狐白(狐腋下的白毛);狐兔(狐和兔);狐仙(传说狐狸能修炼成仙,化为人形,与人来往)

(4) 喻坏人,小人 [bad person]。如:狐唱枭和(喻坏人互相呼应);狐狼(喻奸诈凶恶);狐鼠(喻小人;坏人);狐鸣枭噪(喻小人嚣张);狐禅(异端邪说)

常用词组

狐臭、狐假虎威、狐狸、狐狸精、狐狸尾巴、狐媚、狐朋狗友、狐裘羔袖、狐犬、狐群狗党、狐臊、狐死首丘、狐仙、狐疑、狐疑不决

  拼音  míng   注音  ㄇ一ㄥˊ   繁体    
部首  鸟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86  KQYG  五笔98  KQGG  仓颉  RPYM  郑码  JRZ  四角  67027  结构  左右电码  7686  区位  3589  统一码  9E23  笔顺  丨フ一ノフ丶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鸣(鳴)的拼音:míng(ㄇ一ㄥˊ)  

⒈ 鸟兽或昆虫叫:鸣啭。鸣唱。鸣叫。鸣禽。鸟鸣。

⒉ 发出声音,使发出声音:鸣响。鸣奏。孤掌难鸣。

⒊ 声明,发表意见、情感:鸣谢。鸣冤。百家争鸣。

⒋ 闻名,著称:“以文鸣江东”。

统一码

鸣字UNICODE编码U+9E23,10进制: 40483,UTF-32: 00009E23,UTF-8: E9 B8 A3。

鸣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鸣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ding、ring、sing、toll

English

cry of bird or animal; make soun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鸣的拼音:

míng  

〈词性:动〉

(1) (会意。从口,从鸟。本义:鸟叫)

(2) 同本义 [chirp]

鸣,鸟声也。——《说文》

鸟兽之音曰鸣。——《管辂别传》

鸣鹤在阴。——《易·中孚》

凤皇鸣矣。——《诗·大雅·卷阿》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诗·鸡鸣》

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巅。——陶渊明《归园田居》

(3) 又如∶鸣管(鸟类的发声装置);鸣凤(凤鸟鸣叫);鸣雁(雁鸣叫)

(4) 泛指发声 [sound]

震为鸣。——《易·说卦传》

萧萧马鸣。——《诗·小雅·车攻》

鸣玉者,佩玉也。——《南子·贾经》

驴一鸣。——唐· 柳宗元《三戒》

虽大风不能鸣也。——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又如∶鸣石(撞击则会发出声响的石头);鸣玉(古人佩于腰间的玉饰。行走时相互撞击而发声);鸣琴(指琴。又比喻瀑布的声音);鸣鞭(挥鞭发出声响);鸣銮(车上的銮铃鸣响。指天子或贵族出行)

(6) 震惊 [astonish]

愿得燕弓射天将,耻令 越甲鸣吾君。—— 唐· 王维《老将行》

(7) 申告 [redress]

重者鸣官究治。——明· 祁彪佳诗

(8) 言说;称说 [say]

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庄子》

(9) 闻名,著称 [be well-known]

以其技鸣。——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以技鸣者。

(10) 又如:以文鸣江东

(11) 〈词性:形〉 假借为“明”。光明,明亮 [bright]

里社鸣而圣人出。——李康《运命论》

常用词组

鸣鞭、鸣不平、鸣笛、鸣镝、鸣放、鸣凤、鸣鼓而攻之、鸣叫、鸣金、鸣锣开道、鸣禽、鸣声、鸣声上下、鸣谢、鸣冤

  拼音    注音  ㄩˊ   繁体    
部首  鱼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QGF  仓颉  NWM  郑码  RA  四角  27106  结构  上下电码  7625  区位  5167  统一码  9C7C  笔顺  ノフ丨フ一丨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鱼(魚)的拼音:yú(ㄩˊ)  

⒈ 脊椎动物的一类,生活在水中,一般有鳞和鳍,用鳃呼吸,冷血:鱼虾。鱼虫。鱼网。鱼跃。鱼贯(像鱼游一样先后相续)。鱼雁(书信,信息)。鱼米乡。鱼尾纹。鱼目混珠。鱼质龙文(喻虚有其表)。

⒉ 姓。

统一码

鱼字UNICODE编码U+9C7C,10进制: 40060,UTF-32: 00009C7C,UTF-8: E9 B1 BC。

鱼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鱼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arracuda、fish

造字法

象形:像鱼形

English

fish; surname; KangXi radical 195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鱼的拼音: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鱼形。本义:一种水生脊椎动物)

(2) 完全水生并在水中呼吸的有头冷血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类、板鳃类和具有软骨或硬骨骨骼的高等有鳃水生脊椎动物 [fish]

鱼,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说文》

豚鱼吉。——《易·中孚》

鱼木精。——《论衡·指瑞》

鱼十有五。——《仪礼·特牲礼》

鱼网之设。——《诗·邶风·新台》

鲜鱼曰脡祭。——《礼记·曲礼》

鱼上冰,獭祭鱼。——《吕氏春秋》

白鱼跃入王舟中。——《史记·周本记》

(3) 又如:鱼鲩冠儿(女道士戴的鱼脑骨似的尖形帽子);鱼鳞册(“鱼鳞图册”的简称。官府为征派赋役而编造的土地薄册);鱼烂(像鱼鳞那样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鱼轩(用鱼皮装饰的一种车辆,为贵妇乘用);鱼脍(切得很细的鱼肉。特指生食的鱼片);鱼市(批售鱼类的市场);鱼质龙文(外貌似龙,而实质为鱼。比喻虚有其表);鱼米(鱼类和米粮);鱼秧(比鱼苗稍大的小鱼);鱼鱼雅雅(形容威仪整肃的样子。因为鱼贯行,鸦飞成阵)

(4) 某些像鱼的水生动物 [aquatic animal resembling a fish]

鱼甲烟聚,貝胄星罗。——《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5) 又如:鱼甲(鲨鱼皮铠甲);鱼须(鲨鱼的须);鲸鱼;鳄鱼;甲鱼;鲵鱼

(6) 两眼白色的马 [horse with white eyes]

(7) 中医穴位名。指手拇指(或足姆趾)后方的掌(或跖)骨处有明显肌肉隆起,状如鱼腹的部位 [fish]

大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腧。——《灵枢经》

(8) 唐代作为符信用的铜鱼符 [copper-fish tally]。如:鱼契(鱼形的符信);鱼符(意同鱼契)

(9) 古代木制成鱼形的信函 [wooden-fish box]。如:鱼素(书信);鱼书(书信);鱼沉雁杳(比喻音信断绝);鱼肠尺素(指书信);鱼鸿(代指送信人);鱼幅(书信);鱼封(书信)

(10) 姓

词性变化

鱼的拼音:

  

〈词性:动〉

(1) “渔”的古字。打鱼,捕鱼 [fish]

以佃以鱼。——《易·系辞下》

公将如棠观鱼者。——《左传·隐公五年》

抛掉一官如粪壤,好随鱼舸此中间。——宋· 孔武仲《自实丰仓归》

(2) 又如:鱼罟(鱼网);鱼户(捕渔之家);鱼船(钓鱼或捕鱼的船只);鱼钓(钓鱼);鱼榔(捕鱼时用来惊鱼入网的木棒);鱼舸(渔船。又作“鱼舲”);鱼罩(捕鱼竹罩)

常用词组

鱼白、鱼白、鱼鳔、鱼饼、鱼舱、鱼池、鱼翅、鱼唇、鱼刺、鱼肚、鱼肚白、鱼饵、鱼粉、鱼肝油、鱼缸、鱼狗、鱼贯、鱼花、鱼际、鱼胶、鱼雷、鱼梁、鱼龙混杂、鱼笼、鱼篓、鱼米之乡、鱼目混珠、鱼漂、鱼肉、鱼水、鱼水情、鱼松、鱼塘、鱼网、鱼鲜、鱼汛、鱼盐、鱼雁、鱼秧子、鱼鹰、鱼游釜中、鱼跃、鱼子、鱼子酱

  拼音  shū   注音  ㄕㄨ   繁体    
部首  乙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NNHY  仓颉  IDS  郑码  XYIS  四角  53027  结构  单一电码  2579  区位  4273  统一码  4E66  笔顺  フフ丨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书(書)的拼音:shū(ㄕㄨ)  

⒈ 成本的著作:书籍。书刊。书稿。书香。书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书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

⒉ 信:书信。书札。书简。书函。

⒊ 文件:证书。说明书。

⒋ 写字或写的字:书法。书写。书桌。书案。书画。

⒌ 写文章:大书特书。罄竹难书。

⒍ 字体:草书。隶书。楷书。

⒎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

⒏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书。听书。

统一码

书字UNICODE编码U+4E66,10进制: 20070,UTF-32: 00004E66,UTF-8: E4 B9 A6。

书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书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ook、letter、script、write

造字法

原为形声:从聿、者声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书的拼音:

shū  

〈词性:动〉

(1) (形声。从聿,者声。聿(   ),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2) 同本义 [write;take notes]

書,著也。——《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

五曰六书。——《周礼·保氏》

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易之以书契。——《易·系辞》

书者,以笔画记之辞。——《尚书序》疏

子张书诸绅。——《论语·卫灵公》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众言同,于是乎书。——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书候(写信问候);书孽(记载罪恶);书记手(担任抄写文书等的书吏);书画卯酉(上下班);书文(撰文并书写);书抄(指手抄本);书具(书写工具,文具);书券(书写契约);书砚(砚台);书狱(书写狱词);书命(书写诏书、命令);书格(一种文具,书写时用以支臂,使腕压着纸,以防墨污);书帖(书写简贴)

(4) 画 [draw]

今大将军问事,但令我书可邪?——《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书可,画可也。”

词性变化

书的拼音:

shū  

〈词性:名〉

(1) 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 [book]

书,凡载籍谓之书。——《正字通》

申子、 韩子皆著书。——《史记·韩非列传》

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论语·先进》

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史记·礼书》李隐

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之书而告之曰。——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又如:史书(历史书);图书(图和书。泛指书籍);书客(卖书籍、文具的商贩);书香之族(世代读书的家庭);书香一脉(知书达理的家风);书包翻身(指穷读书人发迹);书谜儿(将书中的话作成的谜语);书帕(礼金。明代官场习惯用书籍、手帕作礼物,称书帕);书剑(书和剑。古代文人随身携带之物。后亦指文人生涯);书笈(小书箱);书仪(托名买书而馈赠的礼金);书腐(蛀书虫。喻指迂腐的文人);书心儿(一部书中最精采的章节);书劫(书籍的劫难);书会(宋元时戏曲作者、说话人共同组织的社团);书呆(只知啃书本的人);书城(书籍环列如城,言其多);书脑(书籍装订时打眼穿线的部分);书阁(收藏书籍的地方);书录(图书目录);书囊(盛书籍的袋子)

(3) 信件,信函 [letter]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唐· 杜甫《石壕吏》

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资治通鉴》

(4) 又如:书介(传达书信的使人);书尾(书信、信函的末尾);书呈(亦作“书程”。给上司或长辈写的信,信函);书字(书信);书办(管办文书的官吏);书启师爷(管文书的幕友);书役(管理文书的小吏);书尺(尺牍,书信);书素(书信);书筒(古代盛书信的筒。亦指书信);书题(指书信);书缄(书信)

(5) 奏章;文书,文件 [document]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战国策·齐策》

先生有所陈奏,则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而已。——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乐府诗集·木兰诗》

(6) 又如:证书;保证书;说明书;书可(批阅公文,书字认可);书禀(文书);书文(文书);书府(收藏文书图籍的府库);书佐(主办文书的佐吏);书办(管办文书的属吏)

(7) 字体,字形 [form of a written or printed character;script]。如:书空(用手指在空中虚划字形)

(8) 书法 [calligraphy]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学书费纸,犹胜饮酒费钱。——欧阳修《学书费纸》

(9) 又如:楷书;隶书;书判(判别书法与文章的优劣);书圣(指造诣最高的书法家);书意(书法的神髓);书品(评论书法优劣的书;书法的风格造诣);书格(书法的风格)

(10) 《尚书》的简称 [an ancient government post in charge of secretarial duties]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清· 刘开《问说》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11) 文字 [characters]

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李贺《感讽》

(12) 又如:书理(即文理。文辞之义理与脉络);书士(从事文字、文书工作的人员);书轨(指国中所用文字与车轨);书计(文字与筹算)

(13) 指“六书”,即中国古代分析文字的理论 [Six-Books]

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礼记》。孙希旦集解:书、计,即六艺中六书、九数之学也。

(14) 古代皇帝的诏书 [imperial edict]

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无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汉书》

(15) 说书,曲艺的一种 [storytelling]。如:书寓;听书

(16) 文体名,先秦时“书”为书信的总名 [letter],臣下向国君进言陈词,亲朋之间来往的信件,都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谏逐客书》、《报刘一丈书》、《与朱元思书》、《与妻书》

(17) 姓

常用词组

书案、书包、书报、书本、书不尽言、书册、书痴、书厨,书橱、书呆子、书丹、书档、书典、书店、书牍、书蠹、书法、书房、书扉、书肺、书稿、书馆儿、书函、书号、书画、书籍、书记、书简、书具、书卷、书刊、书口、书库、书林、书眉、书迷、书面、书面语、书名号、书目、书脑、书皮、书评、书启、书契、书签、书社、书生、书生气、书生之见、书塾、书肆、书坛、书套、书亭、书童、书屋、书香、书香门第、书写、书写笔、书信、书信体、书院、书札、书斋、书证、书桌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