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昏愦胡涂的意思

hūnkuì

昏愦胡涂



拼音hūn kuì hú tú

注音ㄏㄨㄣ ㄎㄨㄟˋ ㄏㄨˊ ㄊㄨˊ

解释昏愦:昏乱。形容头脑糊涂,不明事理。

出处鲁迅《拟豫言》:“被批评家们痛驳,谓‘久已如此,而还要多说,实属不明大势,昏愦胡涂。’”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口语。

感情昏愦胡涂是贬义词。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hūn   注音  ㄏㄨㄣ   
部首  日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QAJF  仓颉  HPA  郑码  RHK  四角  72604  结构  上下电码  2495  区位  2772  统一码  660F  笔顺  ノフ一フ丨フ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昏的拼音:hūn(ㄏㄨㄣ)  

⒈ 天刚黑的时候:黄昏。昏晓(朝夕。亦指明暗)。昏定晨省(xǐng   )(人子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晚上服侍就寝,早上省视问安)。

⒉ 暗而无光:昏暗。昏黑。

⒊ 惑乱:昏愦。昏聩。昏庸。

⒋ 神智不清楚或失去知觉:发昏。昏厥(亦称“晕厥”)。昏乱。

⒌ 古同“婚”,婚姻。

统一码

昏字UNICODE编码U+660F,10进制: 26127,UTF-32: 0000660F,UTF-8: E6 98 8F。

昏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昏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婚惛昬

汉英互译

confuse、dark、dim、dusk、faint、muddled

相关字词

晨、晨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dusk, nightfall, twilight, dark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昏的拼音:

昬、曛 hūn  

〈词性:名〉

(1) (会意。从日,从氐(   )省。“氐”是下的意思。合起来表示日已下沉。本义:黄昏) 同本义 [dusk;evening]

昏,日冥也。——《说文》

日至于虞渊,是为黄昏。——《淮南子·天文训》

昏以为期。——《诗·陈风·东门之杨》

与曛黄以为期。——《楚辞·思美人》

在昼犹昏。——吴均《与朱元思书》

昏晨之往来。——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风雨晨昏。——清· 袁枚《祭妹文》

(2) 又如:昏旦(黄昏和早上);昏晚(天刚黑);昏黄(暮色,天色暗淡)

词性变化

昏的拼音: hūn  

〈词性:形〉

(1) 引申为昏暗;无光 [dusky;dark]

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过午已昏。——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又如:昏邓(昏暗的样子);昏邓邓(昏澄澄、昏昏瞪瞪。形容昏暗);昏曚(昏暗模糊);昏昏(昏暗;阴暗)

(3) 目不明;昏花 [dim-sighted]。如:昏困(昏倦。头脑昏沉,精神倦怠);昏坎(昏花,模糊);昏腾(头昏眼花或头脑晕转)

(4) 昏聩;糊涂 [muddled;confused;dateless]

昏迷不恭。——《书·大禹漠》

我独若昏。——《老子》

远我昏乎?——《庄子·在宥》

昏微遵迹。——《楚辞·天问》

不昏乎其所已知,而昏乎其所未知。——《吕氏春秋·有度》

重昏而终身。——《楚辞·屈原·涉江》

伪孽昏狡。——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以昏气出之。——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幽暗昏惑。——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 又如:昏眊(糊涂而年老);昏耄(年老胡涂);昏瞀(神志不清;缺乏分辨能力);昏愚(糊涂而愚蠢)

(6) 世道混乱、黑暗 [confusion;chaos]

昏椓靡共。——《诗·大雅·召》

(7) 又如:昏世(黑暗腐败的时代);昏敝(政治黑暗腐败)

(8) 斑驳难辨 [variegated]

看那山门时,上有一面朱红牌额,内有四个金个,都昏了,写着“瓦罐之寺”。——《水浒传》

昏的拼音: hūn  

〈词性:动〉

(1) 昏迷;失去知觉 [swoon;lose consciousness;faint]

昏到于地。——《儒林外史》

(2) 又如:昏晕(昏迷)

(3) [因为古代婚礼是在傍晚举行,故引申为]婚礼 [marriage]

宴尔新昏。——《诗·邶风·谷风》

昏姻之故。——《诗·小雅·我行其野》

昏礼者,将合姓之好,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礼记·昏义》

如旧昏媾。——《左传·隐公十一年》

为父子,兄弟,姑姊,甥舅,昏媾,姻亚。——《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妻父曰昏。”

(4) 又如:昏姻(婚姻);昏第(古代行冠礼、婚礼的地方。又作婚第);昏媾(婚姻,结亲)

(5) 惑乱;迷惑 [puzzle;confuse]

下民昏垫。——《书·皋陶谟》

寡君之二三臣札瘥天昏。——《左传·昭公十九年》。注:短折曰矢,未名曰昏。

君子失心,鲜不夭昏。——《国语·晋语》。注:昏,狂荒之疾。

蟊贼内讧,昏椓靡共。——《诗·大雅·召》。《笺》云:昏椓皆奄人也。

昏于小利。——《吕氏春秋·诬徒》

先生之老与昏与?——《吕氏春秋·贵直》

僮昏不可使谋。——《国语·晋语四》

(6) 出生后尚未命名而死,夭折,早死 [die young]。如:昏札(夭亡,夭折)

常用词组

昏暗、昏沉、昏话、昏黑、昏花、昏黄、昏昏沉沉、昏昏欲睡、昏惑、昏厥、昏君、昏聩、昏乱、昏昧、昏蒙、昏迷、昏睡、昏死、昏天黑地、昏头昏脑、昏眩、昏夜、昏庸、昏晕

  拼音  kuì   注音  ㄎㄨㄟˋ   繁体    
部首  忄部  部外笔画  9画  总笔画  12画  
五笔  NKHM  仓颉  PLMO  郑码  UJAL  四角  95082  结构  左右电码  2025  区位  6720  统一码  6126  笔顺  丶丶丨丨フ一丨一丨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愦(憒)的拼音:kuì(ㄎㄨㄟˋ)  

⒈ 昏乱,糊涂:愦愦(a.昏乱不安;b.糊涂)。昏愦。发聋振愦。

统一码

愦字UNICODE编码U+6126,10进制: 24870,UTF-32: 00006126,UTF-8: E6 84 A6。

愦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愦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muddleheaded

造字法

形声:从衤、贵声

English

confused, troubled, muddle-heade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愦的拼音:

kuì  

〈词性:动〉

(1) 闷,烦乱 [worry;vex]

心烦愦兮意无聊。——王逸《九思·逢尤》

(2) 又如:愦愦(混乱不安;糊涂);愦乱(昏乱不安,忧思烦乱);愦闹(混乱喧闹);愦毒(因中毒而烦乱)

(3) 昏乱,神志不清 [befuddle]

则固僵仆烦愦。——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愦于忧。——《战国策·齐策四》

(4) 又如:愦眊(昏昧糊涂);愦耄(昏乱糊涂);愦慢(昏庸怠慢);愦瞀(昏乱)

  拼音    注音  ㄏㄨˊ   繁体  衚、鬍  
部首  月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DEG  仓颉  JRB  郑码  EDJQ  四角  47620  结构  左右电码  5170  区位  2690  统一码  80E1  笔顺  一丨丨フ一ノフ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胡(鬍)的拼音:hú(ㄏㄨˊ)  

⒈ 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胡人。胡服。胡姬(西域出生的少女)。胡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喻疏远、隔绝)。

⒉ 泛指外国或外族的:胡椒。胡瓜(黄瓜)。胡琴。胡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

⒊ 乱,无道理:胡来。胡闹。胡吹。胡言乱语。

⒋ 文言疑问词,为什么,何故:胡不归?“胡取禾三百廛兮?”

⒌ 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胡须。

⒍ 古代指兽类颈下垂肉:“狼跋其胡。”

⒎ 巷、小街道称“胡同(tòng   )”(用作巷名时,“同”读轻声不儿化)。

⒏ 姓。

统一码

胡字UNICODE编码U+80E1,10进制: 32993,UTF-32: 000080E1,UTF-8: E8 83 A1。

胡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胡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鬍瑚

汉英互译

carelessly、recklessly

造字法

形声:从月、古声

English

recklessly, foolishly; wildl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胡的拼音:   

〈词性:名〉

(1) (形声。从肉,古声。本义:牛脖子下的垂肉)

(2) 鸟兽颔下的垂肉或皮囊 [wattle]

胡,牛顄垂也。——《说文》。徐锴曰:“牛颔下垂皮也。”

狼跋其胡。——《诗·豳风·狼跋》。传:“老狼有胡。”

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汉书·郊祀志上》。师古曰:“胡,谓颈下垂肉也。”

(3) 又如:胡髯朗(羊的别名。胡,颈下垂肉;髯,须);胡皱(牛颔下松弛有皱纹的皮);胡袋(某些鸟类颌下的皮囊,也称喉囊)

(4) 器物上下垂如胡的部分 [st.resembling a wattle]。如:胡孑(刃旁有歧出曲钩的戈戟)

(5) 古代称北方和西方的民族如匈奴等为胡 [Hu,non-Han nationalities living in the north and west of China in ancient times]

燕山胡骑。——《乐府诗集·木兰诗》

亡而入胡。——《淮南子·人间训》

将胡骏马。

胡人大入塞。

(6) 对西域诸国,汉、魏、晋、南北朝人皆称曰胡(包括印度、波斯、大秦等),唐人对印度则不称胡。如:胡沙(匈奴居住的沙漠地带;又指钱);胡地(古代泛称北方和西方各族居住的地方);胡夷(古代泛称西、北方的各族为胡,东方的民族为夷)

(7) 指胡人 [Hu people]。如:胡奴(为奴的胡人;对胡人的贱称);胡市(与胡人交易);胡言(胡人的语言)

(8) 古国名 [Hu state]。其地在今天的安徽省阜阳县西北

二月,楚灭 胡。——《左传》

词性变化

胡的拼音:   

〈词性:代〉

(1) 怎样;何 [how]

胡,何也。——《广雅·释诂三》

弗虑胡获?弗为胡成?——《书·太甲下》

胡能有定?——《诗·邶风·日月》

(2) 又如:胡说(何说,怎么说);胡为(何故);胡为如此?

(3) 为什么;何 [why]

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诗·鄘风·君子偕老》

云胡不夷?——《诗·郑风·风雨》

胡取禾三百廛兮?——《诗·魏风·伐檀》

胡不已乎。——《墨子·公输》

胡不见我于王。

胡不汉先王之法。——《吕氏春秋·察今》

胡可得而法。

(4) 又如:胡为(何为;为什么);胡然(为何。表示疑问或反诘);胡宁(何乃;为何)

(5) 什么;何 [what]。如:胡底(到什么地步);胡颜(有何面目)

胡的拼音:   

〈词性:形〉

(1) 黑 [black]

或谑张飞胡,或笑 邓艾吃。—— 李商隐《骄儿诗》

(2) 远;大 [far;great]。如:胡考(犹寿考。年纪大);胡老(胡者,元老);胡福(长远之福;大福)

胡的拼音:   

〈词性:副〉

任意乱来 [outrageously;recklessly]。如:胡画拉(瞎扯);胡柴(胡说);胡白(胡说);胡拿(胡闹);胡喷(胡说)

胡的拼音:

  

〈词性:名〉

(1) 胡须 [moustache,beard or whiskers]

有龙垂胡髯。——《风俗通·正失》

(2) 又如:胡髯(“胡”是“胡子”的通称;“髯”指两颊上的胡子);胡子;胡须

胡的拼音:

(1) 衚   

(2) 见“胡同”( hútong  )“衚”

(3) 另见   

常用词组

胡编乱造、胡缠、胡扯、胡吃海喝、胡吹、胡吹海摔、胡匪、胡搞、胡花、胡话、胡混、胡笳十八拍、胡椒、胡搅、胡搅蛮缠、胡来、胡卢、胡噜、胡乱、胡抡、胡萝卜、胡麻、胡闹、胡吣、胡琴,胡琴儿、胡人、胡说、胡说、胡说八道、胡思乱想、胡同、胡须、胡言乱语、胡言乱语、胡支、胡诌、胡诌乱傍、胡子、胡子工程、胡子拉碴、胡走游飞、胡作非为

  拼音    注音  ㄊㄨˊ   繁体    
部首  氵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86  IWTY  五笔98  IWGS  仓颉  EOMD  郑码  VOMF  四角  38194  结构  左右电码  3205  区位  4531  统一码  6D82  笔顺  丶丶一ノ丶一一丨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涂(塗)的拼音:tú(ㄊㄨˊ)  

⒈ 使颜色或油漆等附着在上面:涂饰。涂漆。涂抹。

⒉ 乱写:涂鸦。

⒊ 用笔抹上或抹去:涂改。涂窜。涂乙。

⒋ 泥泞:涂炭。

⒌ 河流或海流夹杂的泥沙在地势较平的河流入海处或海岸附近沉积而成的浅海滩:海涂。滩涂。

⒍ 同“途”。

⒎ 姓。

统一码

涂字UNICODE编码U+6D82,10进制: 28034,UTF-32: 00006D82,UTF-8: E6 B6 82。

涂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涂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塗凃滁途

汉英互译

besmear、imbrue、scrawl、smear、spread

相关字词

擦、抹

造字法

形声:从氵、余声

English

surname; name of certain river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涂的拼音:   

〈词性:名〉

(1) (形声。从水,余声。本义:涂水)

(2) 同本义 [Tu River]

(3) 古水名。即今云南省之牛栏江。发源于寻甸,北流至威宁折向西北,至鲁甸县注入金沙江

涂,水。出 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 渑。——《说文》

(4) 洞涡水支流。在山西省榆次县境

(5) 道路。也作“途” [road]

出于玉之涂。——《孟子·梁惠王上》

乡也混然涂之人也。——《荀子·儒效》

涂巷之人也。——《荀子·劝学》

故辟门除涂,以迎吾人。——《荀子·王霸》

(6) 又如:涂次(路上;途中);涂夫(路人);涂巷(道路;街坊);涂轨(本指车行之道。引申谓路子,途径);涂数(途程);涂迹(轨迹,途径);涂辙(车轮的痕迹);涂道(路途)

(7) 十二月。古月名 [December]

十二月为涂。——《尔雅》

(8) “塗”的简化字

词性变化

涂的拼音:

  

〈词性:名〉

(1) 泥,泥巴 [mud]

塗,泥也。——《广雅》

见豕负涂。——《易·睽》

厥土惟塗泥。——《书·禹贡》

如塗塗附。——《诗·小雅·角弓》

冻塗。——《礼记·夏小正》

坐于塗炭。——《孟子》

(2) 又如:涂车(用泥涂制成而饰以彩色的车子。为古时送葬的明器);涂炭(泥淖和炭灰。喻污浊之地。亦谓污浊)

(3) 道路 [road]

道听塗说。——《论语》

遇诸塗。

长塗中宿。——司马相如《上林赋》

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易·系辞下》

立之涂,匠者不顾。——《庄子·逍遥游》

明乎坦涂。——《庄子·秋水》

七圣皆迷,无所问涂。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庄子·徐无鬼》

(4) 此义又作“途”。又如:涂不拾遗(道不拾遗);涂说(道路传闻之言);涂次(途中停留);涂陌(道路);涂径(道路;路径);涂路(犹道路);涂殚(路走到尽头)

(5) 引申指途径;门路 [way]

国乱者,民多私义;兵弱者,民多私勇。则削国之所以取爵禄者多涂,亡国之所以贱爵轻禄。——《商君书》

涂的拼音:

  

〈词性:动〉

(1) 涂抹;粉刷物品 [spread on;apply;smear]

涂明耳目。——《史记·货殖列传》

(2) 又如:涂白(在树干上涂抹白涂剂);涂附(在污泥上再涂上污泥。比喻以恶附恶);涂地(涂抹、漫布于地);涂墍(用泥涂抹屋顶或墙壁)

(3) 乱写乱画 [scribble]。如:涂鸦(比喻胡写乱画或书法幼稚);涂乙(改窜文字。抹去称为涂,勾改称为乙。乙是勾改的符号);别在墙上乱涂

(4) 使不清楚或模糊 [blot out]。如:涂掉几个字

常用词组

涂层、涂改、涂盖、涂料、涂抹、涂片、涂山、涂饰、涂炭、涂鸦、涂乙、涂脂抹粉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