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获陇望蜀的意思

huòlǒngwàngshǔ

获陇望蜀



拼音huò lǒng wàng shǔ

注音ㄏㄨㄛˋ ㄌㄨㄥˇ ㄨㄤˋ ㄕㄨˇ

解释比喻得寸进尺,贪得无厌。

出处《后汉书 岑彭传》载:东汉初年,隗器和公孙述分别割据于陇、蜀两地,光武帝刘秀使岑彭等率军攻打隗器所占的西城、上邽两地,并在给岑彭的信中说:“两城若下,便可带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

例子其奈得入尺、获陇望蜀者,既眈眈相逼乎前,而政府之慑狐威者,今日许以寸,明日予以尺;民间之贪蝇利者……。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人贪心不足。

感情获陇望蜀是贬义词。

繁体獲隴朢蜀

近义得陇望蜀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huò   注音  ㄏㄨㄛˋ   繁体  獲、穫  
部首  艹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  AQTD  仓颉  TKHK  郑码  EQGS  四角  44284  结构  上下电码  3752  区位  2781  统一码  83B7  笔顺  一丨丨ノフノ一ノ丶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获(獲、穫)的拼音:huò(ㄏㄨㄛˋ)  

⒈ 打猎得到的禽兽:猎获。

⒉ 得到,取得:获得。获奖。获悉。如获至宝。

⒊ 古代对奴婢的贱称:臧获。

⒋ 能得到机会或空闲:不获面辞。

⒌ 收割庄稼:收获。

统一码

获字UNICODE编码U+83B7,10进制: 33719,UTF-32: 000083B7,UTF-8: E8 8E B7。

获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获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獲穫

汉英互译

capture、catch、obtain、win

造字法

原为形声

English

obtain, get, receive; seiz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获的拼音:

huò  

〈词性:动〉

(1) (形声。从犬,蒦( huó  )声。按甲骨文从隹从又,表示捕鸟在手。本义:猎得禽兽)

(2) 同本义 [capture;catch]

获,猎所获也。——《说文》

田获三狐。——《易巽》

舍拔则获。——《诗·秦风·驷賳》

谋于野则获。——《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今日畋乐乎?获多乎?——司马相如《子虚赋》

(3) 又如:获兽;获兔;获者(猎得禽兽者)

(4) 俘获 [capture]

遇犬获之。——《诗·小雅·巧言》

获者取左耳。——《周礼·大司马》

不获二毛。——《礼记·檀弓》

荻百里孟明视。——《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又如:获丑(俘获敌众);获夷(能俘获夷狄者);获解(拘捕押送);拿获

(6) 得到;取得 [get]

获,得也。——《小尔雅·广言》

遭遇时变,以获爵位。——杨恽《报孙会宗书》

初虽劳苦,卒获其庆。——《盐铁论·诛秦》

获莒挐。——《左传·僖公元年》

获宝玉大弓。——《左传·定公九年》

获者坐而获。——《仪礼·乡射礼》

凡得获货贿人民六畜者。——《周礼·朝士》

获有所闻。——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幸获名成。——清· 周容《芋老人传》

两人并获释。——《明史》

获矢无算。——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7) 又如:获奖;获匹(获偶。得到配偶);获印(得到官印,意为得官);获成(得到和解,得到成功)

(8) 得以,能够 [can]。如:获隽(得以考中);获隽公车(会试得中之意。隽:同“俊”,才智过人。汉以公家车递送应举的人,后以“公车”为入京应试主人的代称);获申(得以表达);获全(得以保全)

(9) 遭受 [subject to]。如:获尤(遭怨恨)

词性变化

获的拼音:

huò  

〈词性:名〉

(1) 打猎得到的禽兽 [game]

狗良则数得兽矣; 田猎之获, 常过人矣。——《吕氏春秋》

(2) 中国古代奴婢的贱称 [female slave]

行曲则违于臧获, 行直则怒于诸侯。——《韩非子》

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获的拼音:

huò  

〈词性:动〉

(1) (形声。从禾,蒦( huó  )声。本义:收割庄稼)

(2) 同本义 [reap;harvest]

获,刈谷也。——《说文》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诗·豳风·七月》

是获是亩。——《诗·大雅·生民》

载获济济。——《诗·周颂·载芟》

儒有不陨获于贫贱。——《礼记·儒行》

以岁之不获也。——《国语·吴语》

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

不耕获。——《易·无妄》

耕获菑畬,时时利赖其用。——徐光启《甘薯疏序》

(3) 又如:秋获冬藏

(4) 割取草木 [mow;cut]

有冽氿泉,无浸获薪。——《诗·小雅·大东》

获的拼音:

huò  

〈词性:名〉

(1) 收获;收成 [harvest]

王公之家,一宴之味,费上农一岁之获,犹食之而不甘。——唐甄《潜书·大命》

(2) 得到的成果或利益 [results;gain]

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管子》

(3) 通“檴”。木名,榆属,叶如榆,皮坚韧,可作姮索甑带 [a kind of tree]

有冽氿泉,无浸穫薪。——《诗·小雅·大东》。郑玄笺云:檴、落,木名也。

常用词组

获得、获得性免疫、获救、获利、获取、获胜、获释、获悉、获知、获准

  拼音  lǒng   注音  ㄌㄨㄥˇ   繁体    
部首  阝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86  BDXN  五笔98  BDXY  仓颉  NLIKP  郑码  YGM  四角  73214  结构  左右电码  7150  区位  3404  统一码  9647  笔顺  フ丨一ノ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陇(隴)的拼音:lǒng(ㄌㄨㄥˇ)  

⒈ 中国甘肃省的别称。

⒉ 古地名,在今中国甘肃省:得陇望蜀(喻人贪得无厌)。

⒊ 古同“垄”,土埂。

统一码

陇字UNICODE编码U+9647,10进制: 38471,UTF-32: 00009647,UTF-8: E9 99 87。

陇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陇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异体字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陇的拼音:

lǒng  

〈词性:名〉

(1) (形声。从阜(   ),表示与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龙声。本义:古地名。在今甘肃东部)

(2) 即陇山。绵延于陕西、甘肃交界的地方 [Long]

陇,天水大阪也。——《说文》。 沈涛注:“今本合三处互订,古本当作‘陇山,天水阪、大阪也。’”

(3) 甘肃省的简称。因古为陇西郡地而得名 [Gansu province]。如:陇西(古郡名。在今甘肃省东南部一带);陇上(地名。在今甘肃省)

(4) 通“垄”。田埂 [ridge]

席陇亩而荫庇。——《战国策·赵策三》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史记·项羽本纪赞》

(5) 又如:陇邱(田垄;土丘);陇亩(田野,田亩)

(6) 泛指山 [hill]。如:陇断(土岗子,即垄断。指山脉阻隔。陇,山冈高地)

词性变化

陇的拼音:

lǒng  

〈词性:动〉

通“拢”。凑起,集合 [gather together]

洪涟陇蹙。——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陇的拼音:

lǒng  

〈词性:形〉

通“隆”。盛,多 [rich;abundant]

日中而阳陇为重阳。——《灵枢·营卫生会》

常用词组

陇海

  拼音  wàng   注音  ㄨㄤˋ   
部首  月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1画  
五笔  YNEG  仓颉  YBHG  郑码  SHQC  四角  07104  结构  上下电码  2598  区位  4591  统一码  671B  笔顺  丶一フノフ一一一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望的拼音:wàng(ㄨㄤˋ)  

⒈ 看,往远处看:望见。眺望。张望。望尘莫及(喻远远落后)。望风捕影。

⒉ 拜访:看望。拜望。探望。

⒊ 希图,盼:期望。欲望。喜出望外。

⒋ 人所敬仰的,有名的:望族。名望。声望。威望。

⒌ 向,朝着:望东走。

⒍ 月圆,农历每月十五日前后:望日。

⒎ 埋怨,责备:怨望。

⒏ 姓。

统一码

望字UNICODE编码U+671B,10进制: 26395,UTF-32: 0000671B,UTF-8: E6 9C 9B。

望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望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full moon、hope、look over、reputation、visit

相关字词

视、看、瞧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to look at, look forward; to hope, expec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望的拼音:

wàng  

〈词性: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臣”象眼睛,下面是“壬”( tǐng  )。象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本义:远望)

(2) 同本义 [gaze into the distance]

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说文》。按,此字疑当训远视也。

望,远视也。——《玉篇》

豕望视而交睫腥。——《礼记·内则》。注:“望视,远视也。”

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庄子·胠箧》

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庄子·天运》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扁鹊望 桓侯。——《韩非子·喻老》

举头望明月。——唐· 李白《静夜思》

风烟望五津。——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潭西南而望。——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3) 又如:望台(指轮船驾驶台);望楼(望远守卫的楼房);望阙(望着皇宫);望乞(希望;乞求);望国(遥望故国);望睹(了望,眺望);望乡(遥望故乡);望祭(望礼。遥望而祭);望拜(远远望见即行叩拜);望祀(遥望祭祀);望眼(远眺的眼睛)

(4) 遥祭,指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日月、星辰 [sacrifice in distance]

旅上帝及四望。——《周礼·大宗伯》。注:“五岳四镇四渎。”

犹三望。——《左传·僖公三十一年》。注:“分野之星,国中山川皆因郊祀,望而祭之。”

(5) 又如:望祀(古代遥祭山川地袛之礼);望拜(遥望拜祭);望表(古代祭祀山川时所立的木制标志)

(6) 希望,期望 [expect;hope]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史记·项羽本纪》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

非汉所望。——《汉书·李广苏建传》

(7) 又如:望岁(盼望丰收);望祈(盼望);望幸(臣民、妃嫔希望皇帝临幸);望巴巴(望眼巴巴)

(8) 向高处看 [look up]。如:望月(仰望天上的月亮);望羊(仰望远视的样子);望子(期望您。子,对人的尊称);望洋(仰望的样子);望慕(仰慕);望云(仰望白云);望视(仰视,远视)

(9) 察看 [inspect]。如:望色(看人的气色);望气者(一种依靠望天气而预测吉凶祸福的方士)

(10) 看望 [visit]

望其言是实。——清· 林觉民《与妻书》

(11) 又如:探望;拜望;看望

(12) 通“方”。比较 [compare]

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己矣。——《礼记·表记》

(13) 怨恨,责怪 [grudge]

绛侯望 袁盎。——《史记·袁盎晁错传》

时人望之。——《后汉书·贾彪传》

不意君望臣深也。——《史记·张耳陈馀传》

黯褊心,不能无少望。——《汉书·汲黯传》

(14) 又如:望沮(怨恨沮丧);望言(怨言)

(15) 接近 [approach]

望秋先陨。——宋· 沈括《梦溪笔谈》

(16) 又如:望七(将至七十岁);望五(年龄近五十岁);望四(接近四十岁);望秋(临近秋天)

词性变化

望的拼音: wàng  

〈词性:名〉

(1) 视野,视力所及 [sight]。如:望山(古弩上的瞄准器);望中(视野之中)

(2) 名望 [prestige]

德隆望尊。——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望轻(声望低微);德高望重;望姓(有声望的氏族);望重(名望大);望臣(有威望的大臣);望雅(声望清高)

(4) 希望;盼望 [hope]

以绝秦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甚失孤望。——《资治通鉴》

(5) 望日,夏历每月十五,天文学上指月亮圆的那一天 [the 15th day of a lunar month]

三月之望。——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又如:望后(望日之后;向后);望夜(农历十五日之夜)

(7) 边际 [bound]

神覆宇宙而无望。——《吕氏春秋·下贤》

(8) 仪容 [looks]

季通弟 季良风望闲雅。——《北史》

(9) 有名的人 [distinguished person]

吾子楚国之望也。——《左传·昭公十二年》

(10) 窗口 [window]

[画轮车]左右开四望。——《晋书》

(11) 酒店的招帘,即酒望 [flag]。如:望竿(悬挂酒招的旗竿)

(12) 唐代行政区划的等级之一 [prefecture]

文宗世,宰相 韦处厚建议,复置两辅、六雄、十望、十紧州别驾。——《新唐书》

望的拼音: wàng  

〈词性:介〉

(1) [口]∶向,对着 [towards;to]

望朱砂庵而登。——《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2) 又如:望前走

常用词组

望板、望尘不及、望穿秋水、望断、望而却步、望而生畏、望风、望风扑影、望风而遁、望风而溃、望风而靡、望风而逃、望风披靡、望楼、望梅止渴、望门投止、望日、望头、望外、望文生义、望闻问切、望乡台、望眼欲穿、望洋、望洋兴叹、望远镜、望月、望诊、望子成龙、望子、望族

  拼音  shǔ   注音  ㄕㄨˇ   
部首  虫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3画  
五笔  LQJU  仓颉  WLPLI  郑码  LKRI  四角  60127  结构  上下电码  5771  区位  4281  统一码  8700  笔顺  丨フ丨丨一ノフ丨フ一丨一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蜀的拼音:shǔ(ㄕㄨˇ)  

⒈ 中国四川省的别称:蜀本(宋代在四川刻印的书籍)。蜀客(旅游蜀地的人)。蜀椒。蜀绣(四川出产的刺绣)。蜀锦。得陇望蜀。

⒉ 中国朝代名:蜀汉。

⒊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四川省成都市一带。

统一码

蜀字UNICODE编码U+8700,10进制: 34560,UTF-32: 00008700,UTF-8: E8 9C 80。

蜀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蜀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造字法

形声

English

name of an ancient stat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蜀的拼音: shǔ  

〈词性:名〉

(1) (象形。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本义:蛾蝶类的幼虫。后作“蠋”)

(2) 同本义 [caterpillar]

蜀,葵中蚕也。——《说文》

蜎蜎者蜀。——《诗·东山》。传:“桑蚕也。”

欲小则化为蚕蠋。——《管子·水池》

鳣似蛇,禹似蜀,人见蛇则惊骇,见蜀则毛起。——《韩非子》

(3) 古族名、国名、郡名 [Shu nationality;Kingdom of Shu],在今四川一带

蜀,西僻之国也。——《战国策·秦策》

南取汉中,西举 巴、 蜀。—— 汉· 贾谊《过秦论》

(4) 又如:蜀江(蜀郡之内的江河);蜀魄(杜鹃鸟的代称。传说蜀君杜宇死后,他的魂魄化作杜鹃鸟);蜀王春恨(传说杜鹃春天啼鸣时声音悲切,以致嘴角流血);蜀郡(秦灭古蜀国,始置蜀郡);蜀都(古代蜀国的都城);蜀帝(泛指蜀的君主);蜀叟(古族名。叟中一支);蜀中(蜀,古国名,为秦所灭。有今四川省中部地。因泛称蜀地为“蜀中”);蜀王(蜀国的君王);蜀罗(蜀中织造的轻罗);蜀道(蜀中的道路);蜀栈(蜀中的栈道);蜀本(宋时蜀中刻印的书);蜀山(蜀地山岳的泛称);蜀川(蜀地的川流);蜀茶(蜀地所产的茶);蜀客(指旅居在外的蜀人);蜀国(泛指蜀地)

(5) 朝代名 [Shu Dynasty]。三国时蜀汉的简称。旧地在今四川、云南、贵州一带

蜀兵伤者极多。——《三国演义·失街亭》

(6) 中国四川省的别称 [another name for Sichuan Province]

蜀之鄙有二僧。——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7) 又如:蜀刀(四川出产的小刀);蜀桐(蜀地所产的桐木);蜀都(古时四川称为蜀,蜀都指今四川省成都市)

常用词组

蜀汉、蜀锦、蜀葵、蜀犬吠日、蜀绣

获陇望蜀: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