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ǔ xiào láng háo
注音ㄏㄨˇ ㄒ一ㄠˋ ㄌㄤˊ ㄏㄠˊ
解释啸:兽类的长吼声;号:大叫。比喻强暴者在掠夺时的叫嚣。
出处清·南荃外史《叹老》:“你看那境内啊!弄潢池鼠偷狗盗;你看那境外啊!猎中原虎啸狼号。”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感情虎啸狼号是中性词。
繁体虎嘨狼號
动物生肖牛,虎,蛇
虎的拼音:hǔ(ㄏㄨˇ)
⒈ 哺乳动物,毛黄褐色,有黑色条纹,性凶猛,力大。骨和血及内脏均可入药(通称“老虎”):虎口(a.喻危险境地;b.手上拇指和食指相交的地方)。虎穴(喻危险境地)。虎符(古代调兵的凭证,用铜铸成虎形,分两半)。虎狼(喻凶残的人)。虎头蛇尾。虎踞龙盘。龙腾虎跃。
⒉ 勇猛、威武:虎将。虎势。虎劲。虎威。虎虎。虎气。
⒊ 古同“唬”,威吓。
⒋ 古同“琥”,琥珀。
虎字UNICODE编码U+864E,10进制: 34382,UTF-32: 0000864E,UTF-8: E8 99 8E。
虎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虎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唬俿乕虝
tiger
象形
tiger; brave, fierce; surname
详细解释◎ 虎的拼音: hǔ
〈词性:名〉
(1) (象形。金文字形象以虎牙、虎纹为特征的虎形。本义:老虎)
(2) 同本义 [tiger],亚洲产的一种大型食肉类哺乳动物( Panthera tigris ),在黄褐色的毛皮上有黑色横纹,尾长而无簇毛,有黑圈,下体大部白色,无鬣,典型的体形比狮子略大
虎,山兽之君。——《说文》
阚如虓虎。——《诗·大雅·常武》
虎狼之心。——《史记·项羽本纪》
苛政猛于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
气吞万里如虎。——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又如:虎螭(虎与龙);虎啸(虎吼叫);虎跃(猛虎腾跃);虎残(虎口余生)
(4) 凡伤害物类之虫,也以虎名之 [insect]。如:蝇虎;蝎虎
守宫善捕蝎蝇,故得虎名。——《本草纲目》
(5) 姓
◎ 虎的拼音: hǔ
〈词性:形〉
(1) 比喻威武勇猛 [brave]。如:虎虎势势(形容勇猛的样子);虎豹(比喻勇猛的战士);虎旅(指勇猛的军队)
(2) 比喻残酷凶暴 [cruel]
或问酷吏。曰:“虎哉!虎哉!角而翼者也”。——《法言》
◎ 虎的拼音: hǔ
〈词性:动〉
(1) 〈词性:方〉∶脸色陡变而露出严厉或凶恶的表情 [suddenly turn hostile]。如:虎视鹰瞵(形容凶狠地注视着,将欲有所攫取)
(2) 吓唬。也作“唬” [intimidate]。如:虎虝(吓唬;恐吓);虎唬(威吓);虎吓(犹吓唬)
(3) 另见 hù
虎背熊腰、虎贲、虎彪彪、虎步、虎伥、虎符、虎骨、虎骨酒、虎虎、虎将、虎踞龙盘、虎口、虎口拔牙、虎口余生、虎狼、虎落平川、虎气、虎生生、虎视、虎视眈眈、虎视鹰瞵、虎势、虎跳峡、虎头虎脑、虎头牢房、虎头蛇尾、虎威、虎穴、虎牙、虎崽、虎掌、虎踪猫迹
◎ 虎的拼音: hù
另见 hǔ
虎不拉
啸(嘯)的拼音:xiào(ㄒ一ㄠˋ)
⒈ 撮口作声,打口哨:啸歌(吟咏)。啸傲。啸聚(互相招呼,聚集成集,如“啸啸山林”)。呼啸。仰天长啸。
⒉ 动物拉长声叫:虎啸。猿啸。
⒊ 自然界发出的声音:北风呼啸。海啸。
⒋ 飞机或子弹掠过时发出的声音:飞机尖啸着冲上蓝天。炮弹呼啸而过。
啸字UNICODE编码U+5578,10进制: 21880,UTF-32: 00005578,UTF-8: E5 95 B8。
啸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啸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
嘯嘨歗
howl、whistle
形声:从口、肃声
roar, howl, scream; whistle
详细解释◎ 啸的拼音:
嘨 xiào
〈词性:动〉
(1) (形声。从口,肃声。本义:撮口作声,打口哨)
(2) 同本义 [whistle]
啸,吹声也。——《说文》
其嘨也歌。——《诗·召南·江有汜》
不嘨不指。——《礼记·内则》
激于舌端而清谓之啸。——《封氏闻见记》
登东皋以舒啸。——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俯仰啸歌。——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若啸呼状。——明· 魏学洢《核舟记》
倚修木而啸。——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3) 又如:啸傲林泉(在幽静的山林泉水环抱中隐居);啸吟(长啸哀叹);啸指(以指夹唇吹之作声)
(4) 呼召,号召 [call]
嘨者,谓若有所召命,若齐庄抚楹而歌耳。——《匡缪正俗》
招具该备,永啸呼些。——《楚辞》
(5) 又如:啸引;啸召(呼唤;召唤);啸合(召唤聚集);啸侣(呼叫同类;召唤同伴);啸侣命俦(召唤同伴);啸命(高声命令)
(6) 鸟兽等的长声鸣叫 [howl;roar]
虎啸猿啼。——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乳虎啸谷。——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7) 又如:鸟啸;啸萃(鸣叫而聚集);啸吼(长声吼叫);啸风(呼风);风嘶雨啸
啸傲、啸歌、啸聚、啸鸣、啸鸢
狼的拼音:láng(ㄌㄤˊ)
⒈ 哺乳动物,形状很像狗,性残忍而贪婪,昼伏夜出,能伤害人畜。毛皮可制衣褥:狼狈。狼奔豕突。狼吞虎咽。狼子野心(喻凶恶残暴的人的狂妄欲望和狠毒用心)。引狼入室(喻引进坏人)。
狼字UNICODE编码U+72FC,10进制: 29436,UTF-32: 000072FC,UTF-8: E7 8B BC。
狼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狼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wolf
形声:从犭、良声
wolf
详细解释◎ 狼的拼音: láng
〈词性:名〉
(1) (形声。从犬,良声。本义:狼)
(2) 同本义 [wolf]
狼,似犬,锐头,白颊,高前广后。——《说文》
并驱从两狼兮。——《诗·齐风·还》
(3) 犬属的任何一种大型犬形哺乳动物,狡猾、贪婪,对牛、羊和猎兽造成极大损害,有时袭击人类,尤其在成群的时候。如:狼卜(相传狼必先卜方向,然后觅食);狼卜食(传说狼觅食,先卜方向);狼子(狼崽子。比喻凶暴狠毒的人);狼毫(狼毛。或指用鼬鼠皮制成的毛笔);狼犬(狼和犬。亦称“狼狗”。一种外形如狼的狗。性凶猛,嗅觉灵敏);狼牙(狼的牙齿);狼虎(狼与虎;比喻凶恶残暴的人)
(4) 即俍人 [Lang nationality]。明代中叶至清代主要分布于广西一带的壮族。如:狼师(指俍人组成的军队);狼兵(明时称广西的“东蘭”、“那地”、“南丹”、“归顺”诸土司的兵)
(5) 星名。即天狼星 [Sirius]。如:狼弧(狼星和弧星);狼角(天狼星的芒角);狼星(星名)
(6) 姓
◎ 狼的拼音: láng
〈词性:形〉
(1) 凶狠 [fierce and malicious]
狼,俍也。——《广雅》
秦国之俗贪狼。——《淮南子·要略》
狼戾不可止。——《淮南子·览冥》
(2) 又如:虎狼(比喻凶恶残暴的人);狼戾(比喻人的性格贪婪残暴,像狼一样凶狠);狼心(喻狠毒贪婪的心);狼心狗行(比喻心肠狠毒贪婪,行为卑鄙无耻);狼性(凶恶的心性)
(3) 急快 [hurry]。如:狼忙(急促,匆忙);狼抢(仓皇的样子);狼奔兔脱(形容仓皇逃窜);狼狈周章(仓皇惊恐)
(4) 散乱,困窘 [in random]。如:狼当(困窘和颓丧的样子);狼跋(喻艰难窘迫);狼戾(谓散乱堆积;纵横交错)
(5) 笨,拙 [stupid;bulky]。如:狼犺(亦作“榔槺”,形容物体长大笨重);狼伉(笨重;傲慢)
狼狈不堪、狼狈为奸、狼奔豕突、狼多肉少、狼狗、狼顾、狼孩、狼号鬼哭、狼毫、狼藉、狼井、狼吞虎咽、狼烟、狼烟四起、狼崽、狼子野心
号(號)的拼音:hào(ㄏㄠˋ)
⒈ 名称:国号。年号。字号。
⒉ 旧指名和字以外的别号: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⒊ 记号,标志:信号。暗号。
⒋ 排定的次序或等级:编号。号码。
⒌ 扬言,宣称:号称。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
⒍ 指某种人员:病号。伤号。
⒎ 标上记号:号房子。把这件东西号上。
⒏ 号令,命令:发号施号令。号召。
⒐ 军队或乐队里所用的西式喇叭:吹号。号兵。
⒑ 量词,用于人数:昨天去了几十号人。
号(號)的拼音:háo(ㄏㄠˊ)
⒈ 拖长声音大声呼叫:呼号。号叫。
⒉ 大声哭:哀号。号丧。号啕大哭。
号字UNICODE编码U+53F7,10进制: 21495,UTF-32: 000053F7,UTF-8: E5 8F B7。
号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号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呺嚎號譹
mark、size、business house、date、howl、name、number、wail、yell
会意
mark, sign; symbol; number
详细解释◎ 号的拼音:
號 háo
〈词性:动〉
(1) (会意。从虎,从号。“号”亦兼表读音。“号”是“號”的古字,上面是“口”,下面代表声音,即号呼的意思。后繁化,变成“號”,现在简化为“号”。本义:大声喊叫)
(2) 同本义 [howl;yell]
号,呼也。——《尔雅》
谁之永号?——《诗·魏风·硕鼠》
公号庆郑。——《国语·晋语》
号呼而转徙。——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因大号,一墟皆惊。——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阴风怒号。——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号泣载道。——《明史》
(3) 又如:号噪(呼叫,喧嚷);号踯(号叫跳顿);号佛(高声念佛)
(4) 哭而有言 [cry]
号,痛声也。——《说文》
以哭有言者为号。——《颜氏家训·礼》
老聃死, 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庄子·养生主》
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韩愈《进学解》
先号咷而后笑。——《易·同人》
号呼达旦。——方苞《狱中杂记》
(5) 又如:号啕痛(歇后语:哭);号天搭地(大声哭叫);号天哭地(哭天抢地);号泣(大声哭泣)
(6) 动物引声长鸣,大风发出巨响 [roar]
昆吾之山有兽焉,其音如号,——《山海经·中山经》
(7) 又如:寒号虫;号群(禽兽鸣号以求群类);号怒(怒号,指风声疾厉);北风怒号
(8) 另见 hào
号叫、号丧、号啕
◎ 号的拼音:
號 hào
〈词性:动〉
(1) 扬言有 [多少多少] [claim to be]
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史记·高祖本纪》
(2) 又如:口喧佛号(大声念佛)
(3) 命令,发令 [order]
发枪之号。——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明诏大号。——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4) 又如:号令
(5) 召唤;呼唤 [call]。如:号召
(6) 宣称,称号 [declare;name]
号之曰有巢氏。——《韩非子·五蠹》
号之曰燧人氏。
号为军机四卿。——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 号的拼音:
號 hào
〈词性:名〉
(1) 名位;名称;称谓 [name]
号为张楚。——《史记·陈涉世家》
赐号称王。——《汉书·李广苏建传》
(2) 又如:号位(称号和爵位;名号);号带(军旗。古代大将出征,旗上绣出主帅姓氏,叫号旗);号名(标志;称谓;位号);国号;年号
(3) 记号;标帜 [mark]。如:号记(标记,记号);号箭(用来传达信号的响箭)
(4) 别号。名、字以外的称谓 [alias]
号曰醉翁。——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自号刚峰。——《明史》
(5) 又如:号谥(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将葬,按其生前事迹给予寓意褒贬的称号);号簿(犹今登记簿);号屏(雨师的别名)
(6) 用以识别敌我的口令、暗号 [word of command;signal;password]。如:号哨(表达信号的口哨);号炮(军内用来传达信息的火炮);号火(用作信号的火光;旧时军内为传信息而举的火)
(7) 指编列的次序或等第。亦指编列次序的事物 [number]。如:号件(挂过号的函件、电报等)
(8) 犹种,类。多为贬义 [sort]。如:那号人
(9) 管乐器号角、号筒、军号等的简称 [horn;brass instrument;bugle]。如:号筒;号头(号角的别称)
(10) 用号吹出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 [bugle calls]。如:起床号,熄灯号
(11) 商店的代称 [shop]
找了一家汇票号,是个日昇昌字号,汇了八百两,寄江南 徐州家里去。——《老残游记》
◎ 号的拼音:
號 hào
〈词性:量〉
(1) 表示人数的单位。如:一百多号人
(2) 表示次序,常放在数目字之后。如:三十五号文件,车牌H-10098号
(3) 表示一个月里的日子。如:八月五号
(4) 另见 háo
号称、号灯、号笛、号房、号服、号角、号坎儿、号令、号令如山、号码、号脉、号旗、号手、号数、号筒、号头、号外、号型、号衣、号召、号志灯、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