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ū zhī jí zhì,huī zhī jí qù
注音ㄏㄨ ㄓ ㄐ一ˊ ㄓˋ,ㄏㄨㄟ ㄓ ㄐ一ˊ ㄑㄨˋ
解释呼:召唤;即:就,立刻;挥:挥手。叫他来就来,叫他走就走。形容任意使唤支使。
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9回:“潘金莲房中,养着一只白狮子猫儿……呼之即至,挥之即去,妇人常叫他雪贼。”
用法作定语、分句;形容任意使唤。
感情呼之即至,挥之即去是中性词。
近义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英语be at somebody's beck and call
动物生肖牛,虎,蛇
呼的拼音:hū(ㄏㄨ)
⒈ 喊:呼喊。呼声。呼吁。呼天号(háo )地。
⒉ 唤,叫:呼唤。呼叫。呼应。呼朋引类(招引同类的人,共同做坏事)。
⒊ 往外出气,与“吸”相对:呼气。呼吸。
⒋ 象声词:呼地跳起来。
⒌ 姓。
呼字UNICODE编码U+547C,10进制: 21628,UTF-32: 0000547C,UTF-8: E5 91 BC。
呼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呼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唿嘑虖謼詨
breath out、call、cry out、exhale、shout
吸
形声:从口、乎声
breathe sigh, exhale; call, shout
详细解释◎ 呼的拼音:
嘑、虖、謼 hū
〈词性:动〉
(1) (形声。从口,乎声。本义:吐气,与“吸”相对)
(2) 同本义 [exhale;breathe out]。生物体把体内的气体排出体外——与“吸”相对
呼,外息也。——《说文》(外息,指呼气)
阴盛则呼吸万物而藏之内也。——《书·大传》
候呼引针。——《素问·离合真邪论》
(3) 又如:呼哈(呼吸吞吐);呼噏(吐云纳气);呼息(呼吸,喘气);呼翕(呼气和吸气)
(4) 大声叫喊 [cry out]
呼,唤也。——《广韵》
式号式呼。——《诗·大雅·荡》
城上不呼。——《礼记·曲礼上》
媵侍于户外,呼则闻。——《仪礼·士昏礼》
呼河伯妇来。——《史记·滑稽列传》
一人大呼。——《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夫起大呼。
妇亦大呼。
千百人大呼。
(5) 又如:呼噪(嘈杂地叫喊;喧嚷);呼天(向天呼喊以求助);呼天吁地(呼喊天地以求救助)
(6) 召唤 [call]
呼张良与俱去。——《史记·项羽本纪》
前者呼。——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奋呼攻打。——《广东军务记》
忠烈大呼。——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7) 又如:呼之即来;一呼百诺
(8) 称呼 [name]
呼宋将军。—— 明· 魏禧《大铁椎传》
不呼名。——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9) 又如:自呼其名;呼唱(大声唱名);呼称(称呼);呼谓(称呼,称谓)
(10) 姓
◎ 呼的拼音: hū
〈词性:象〉
常用来形容迅疾、风声等 [puff;whir]。如:呼呼(形容鼾声、风声、着火声);呼呼的(像风一样快);呼啦啦(多形容风声、流水声、鸟振翅声等)
呼哧,呼蚩、呼叱,呼斥、呼风唤雨、呼喊、呼号、呼号、呼和浩特、呼喝、呼吼、呼呼、呼唤、呼叫、呼救、呼拉圈、呼啦,呼喇、呼噜、呼噜、呼伦贝尔草原、呼朋引类、呼气、呼扇,唿扇、呼声、呼天抢地、呼吸、呼吸道、呼吸困难、呼吸商、呼吸系统、呼啸、呼嘘、呼延、呼幺喝六、呼应、呼语、呼吁、呼噪、呼之欲出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㞢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即的拼音:jí(ㄐ一ˊ)
⒈ 就是:知识即力量。
⒉ 当时或当地:即日。即刻。即席。即景。在即。即兴(xìng )。
⒊ 就,便:黎明即起。
⒋ 假如,倘若:即使。即便(biàn )。即或。即令。
⒌ 靠近:不即不离。
⒍ 到,开始从事:即位。
即字UNICODE编码U+5373,10进制: 21363,UTF-32: 00005373,UTF-8: E5 8D B3。
即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即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卽皍
namely、viz.
便、就、离
会意
详细解释◎ 即的拼音: jí
〈词性:动〉
(1) (会意。甲骨文作坐人形(后讹为卩)面对食器(皀)会意。本义:走近去吃东西)
(2) 同本义 [come near to eat]
即,就食也。——《说文》
席末取粮即稻。——《仪礼·公食礼》
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易·鼎》。高亨注:“《说文》:‘即,就食也。’此用其本义。”
(3) 基本义是接近、靠近、走向,与“离”对举。 [approach;be near]
将即席。——《礼记·曲礼》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卫风·氓》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范缜《神灭论》
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柳宗元《童区寄传》
(4) 又如:若即若离
(5) 登上;走上 [ascend]
公即位。——《春秋·桓公元年》
山行即桥。——《史记·河渠书》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左传·隐公元年》
(6) 又如:即阼(即位。皇帝登极叫即阼。因古时新天子登基,有升登东阶而主祭的仪式,所以叫即阼。阼:东阶);即真(正式就皇帝位。后世以官职由代理而改为实授,也称即真);即禽(打猎,在野外猎取禽兽);即祚(皇席即位登基)
◎ 即的拼音: jí
<连>
(1) 虽然 [though; although]
小即小,天生的口不曾合。——《西厢记诸宫调》
(2) 假若 [if]
即有不称。(如果不能称将军之职。意即打败仗。)——汉· 刘向《列女传》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汉· 贾谊《论积贮疏》
(3) 即使 [even if]
公子即合符。(即,即使。)——《史记·魏公子列传》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汉· 贾谊《论积贮疏》
即谋单于。—— 东汉·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即捕得三两头。——《聊斋志异·促织》
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或竟成痼疾。——清· 方苞《狱中杂记》
(4) 又如:即或
(5) 同“则”。那就 [then]
即患秦兵之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死即已。——《史记·陈涉世家》
死即举大名。
即更刮目相待。(即,就。)——《资治通鉴·汉纪》
◎ 即的拼音: jí
〈词性:介〉
(1) 就在某时某处;乘,趁 [while]
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史记·项羽本纪》
即时诛灭。——《汉书·李广苏建传》
即如前年…一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即忙(连忙;赶紧);即拜(就在所在地授予官职);即早(及早;趁早)
(3) 当 [as]
即此风云佳,孤觞聊可命。——南朝齐· 谢朓《赋贫民田》
(4) 又如:即此(就此;只此)
◎ 即的拼音: jí
〈词性:副〉
(1) 一…就 [as soon as]。如:气断即死;闻过即改
(2) 随之立刻就 [then]。如:降即免死;即早(及早,趁早)
(3) 立刻,当即 [at once]
王即临之。——晋· 干宝《搜神记》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处即刺杀虎。——《世说新语·自新》
即书诗四句。——宋· 王安石《伤仲永》
(4) 又如:即速(立刻;赶快)
(5) 那就是说,那就是 [that is;namely]
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传·襄公八年》
梁父即 楚将 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即此爱汝。——清· 林觉民《与妻书》
即如忠烈遗骸。——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身外即战场。——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6) 又如:即是
◎ 即的拼音: jí
〈词性:名〉
(1) 目前,现在 [at present]。如:即目(眼前所见);即事诗(以眼前事物为题材的诗)
(2) 今,当天 [today]。如:即今(如今);即目(如今)
(3) 烛头烬 [cinder]
左手执烛,右手折即。——《管子》
(4) 姓
即便、即或、即将、即景、即刻、即令、即期、即日、即如、即若、即使、即位、即夕、即席、即席发言、即行、即兴、即兴表演、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至的拼音:zhì(ㄓˋ)
⒈ 到:至此。自始至终。从古至今。至于。以至。甚至。
⒉ 极、最:至少。至亲。至交(最相好的朋友)。至诚。至高无上。至理名言。
至字UNICODE编码U+81F3,10进制: 33267,UTF-32: 000081F3,UTF-8: E8 87 B3。
至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至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致
extremely、most、solstice、to、untill、solstice
会意
reach, arrive; extremely, very
详细解释◎ 至的拼音: zhì
〈词性:动〉
(1) (象形。从一,一犹地,指事,不去而下来。古文从土,上亦象飞下之形。尾上首下。本义:到来,到达)
(2) 同本义(上古时期多用“至”,中古时期多用“到”) [arrive;reach]
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说文》
凤鸟不至。——《论语》
至,到也。——《字林》
至,到也。——《广韵》
王朝至于商郊 牧野。——《书·牧誓》
我征聿至。——《诗·豳风·东山》
远道不至。——《墨子·辞过》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至则行矣。——《论语·微子》
至则无可用。——唐· 柳宗元《三戒》
风雨骤至。——汉· 王粲《登楼赋》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小国寡民》
孝武帝时,至代相。——《史记·李将军列传》
至通州,几以不纳死。——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富者不能至。——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前狼又至。——《聊斋志异·狼三则》
至子之世。——清· 洪亮吉《治平篇》
(3) 又如:至旦(到天明);水流至足;至竟(到底;毕竟);至止(到达,到来。止,语气词);无微不至;自春至冬;由东至西;至于(到;达到);至乎(至于。到;达到);至至(达到,道的最高境地);至到(指程度达到极点;到)
(4) 来;去 [come;go]
至,来也。——《玉篇》
君子是以知桓王之失 郑也…己弗能有,而以与人;人之不至,不亦宜乎!——《左传·僖公五年》
◎ 至的拼音: zhì
〈词性:形〉?
(1) 形容事物的尽善尽美。犹言最好、最高、最大 [perfect;best;first-rate]
至人无己。——《庄子·逍遥游》
色愈恭,礼愈至。——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吾爱汝至。——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至心(极为诚恳的心意);最骏(最好的骏马);至意(极深远的用意);至情(极其真实的思想感情);至理(极深的道理);至材(极佳的才能);至治(最完善的政治);至德(最高尚伟大的德性)
(3) 深 [deep]
日,君以骊姬为夫人,民之疾心固皆至矣!——《周语》。 韦昭注:“至,深也。”
(4) 又如:至虑(深思熟虑);至戒(犹深戒);至契(交情极深的朋友)
(5) 得当;恰当 [proper;suitable]
不知逆顺之理、小大至不至之变者也,未可与及天下之大理者也。——《荀子·正论》。杨倞注:“至不至,犹言当不当也。”
(6) 亲近 [close;intimate]。如:至戚(最亲近的亲属)
(7) 真挚;诚挚 [honest]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中庸》。朱熹注:“天下至诚谓圣人之德之至,天下莫能加也。”
(8) 又如:至诚;至友
(9) 周到 [con siderate;thoughtful]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 至的拼音: zhì
〈词性:副〉
(1) 大 [great;maximum]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易·坤》
(2) 又如:至贤(大贤。指极有贤德的人);至砀(极广大)
(3) 极;最 [very]
材之不逮至远也。——汉· 贾谊《治安策》
陵见其至诚。——《汉书·李广苏建传》
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贾谊《论积贮疏》
罪至重而罚至轻,庸人不知恶矣。——《荀子·正论》
(4) 又如:至公(最公正);至足(极充足);至大至刚(广大无限而刚健不可屈挠);至大无外(大到极点,外无以加);至小无内(小到极点,内无余隙);至公无私(公正到极点,丝毫没有私心);至清(极其清澈)
(5) 一定;必 [certainly]
衡曰:“顾当得不耳,何至上书?”——《汉书·匡衡传》
(6) 竟,竟然 [unexpectedly]
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鸟飞。——《韩非子》
◎ 至的拼音: zhì
〈词性:名〉
(1) 夏至、冬至的简称 [solstice]
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左传·僖公五年》
(2) 又如:至节(冬至或夏至);至日(指冬至日,夏至日。冬至昼最短,夏至昼最长)
(3) 至道。道家多以指最玄妙精深的道理 [very reason]
今背其本而求其末,释其要而索其于祥,末可与言至也。——《淮南子·本经训》
(4) 又如:至精(我国古代哲学家指一种极其精微神妙而不见形迹的存在)
(5) 道德高尚的人;圣人 [saint]
道者,圣之所吏也,至之所得也。——《鹖冠子》
(6) 又如:至人(道家指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人;思想或道德修养最高超的人)
(7) 准则 [standard;criterion]
民生而有习有常,以习为常,以常为慎…上贤而不穷,哀乐不谣,民知其至。——《逸周书》
◎ 至的拼音: zhì
<连>
(1) 乃;乃至;以至 [and even;down to;even]
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曹丕《与吴质书》
(2) 至于,甚至于 [as far;as to]——用于说完一事时,又另外提出一事。转折相连
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史记》
◎ 至的拼音: zhì
〈词性:介〉
到…时候 [till;to;untill]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 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至宝、至不济、至诚、至迟、至此、至当、至多、至高无上、至好、至交、至今、至理、至理名言、至亲、至情、至日、至若、至善、至上、至少、至死、至矣尽矣、至言、至友、至于
挥(揮)的拼音:huī(ㄏㄨㄟ)
⒈ 舞动,摇摆:挥动。挥袂(甩动衣袖,形容意气豪迈)。挥舞。挥手。
⒉ 抛洒,甩出:挥泪。挥霍。挥洒。挥汗如雨。
⒊ 散发:挥发。发挥。挥斥(奔放)。
⒋ 指派,命令:指挥。挥军。挥师。
挥字UNICODE编码U+6325,10进制: 25381,UTF-32: 00006325,UTF-8: E6 8C A5。
挥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挥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揮㩣
brandish、wigwag
形声:从扌、军声
direct; wipe away; squander
详细解释◎ 挥的拼音:
揮 huī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军声。本义:抛洒、甩出)
(2) 同本义 [wipe off;shed]
挥,备也。——《说文》
而挥之,谓振去之也。——《周礼·考工记·幌氏》
饮玉爵者弗挥。——《礼记·曲礼》
挥涕恋行在,道八犹恍惚。——杜甫《北征》
既而挥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挥汗成雨。——《战国策·齐策》
(3) 又如:挥涕(洒泪,哭泣);挥尘(拂尘);挥墨(挥洒墨水)
(4) 舞动;摇动 [brandish;flourish;wave]
挥手自兹去。——唐· 李白《送友人》
大呼挥椎。——明· 魏禧《大铁椎传》
急挥帜。——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挥刀奋斫。
(5) 又如:挥楚(挥杖拷打);挥羽(挥动羽扇);挥弄(挥动);挥棹(摇动长桨)
(6) 挥毫书写 [wield]。如:挥翰(运笔书写);挥染(运笔作画);挥拂(运笔书写);挥斧(喻挥笔为文);挥扫(运笔书写)
(7) 弹奏 [play]。如:挥弦(弹奏乐器);挥手(弹奏古琴);挥弄(弹奏);挥抹;挥拍(弹奏);挥拂(弹奏)
(8) 挥霍 [squander]
纷纷挥霍。——《庄子·文赋》。注:“疾貌。”
(9) 又如:挥金(散发或挥霍钱财);挥攉(豪奢;任意浪费财物)
(10) 指挥 [command]。如:挥羽(谓指挥统率军旅);挥师(指挥军队)
(11) 发扬 [develop]。如:挥发(发扬);挥扬(发扬)
(12) 运动;移动 [move]
天浑而挥,故其运不已。——《太玄·玄告》
(13) 飞翔 [fly]
终奋翼而高挥。——潘岳《西征赋》
(14) 又如:挥忽(飘然而逝)
◎ 挥的拼音:
揮 huī
〈词性:名〉
(1) 旗幡。通“徽” [flag]
戎士介而扬挥。——张衡《东京赋》
登高冈而击鼓吹,扬素挥以启降路。——《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
(2) 光辉。通“辉” [glory]
六爻发挥。——《易·乾》
挥斥、挥动、挥发、挥发性、挥发油、挥戈、挥汗成雨、挥毫、挥霍、挥金如土、挥泪、挥洒、挥师、挥手、挥舞、挥麈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㞢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即的拼音:jí(ㄐ一ˊ)
⒈ 就是:知识即力量。
⒉ 当时或当地:即日。即刻。即席。即景。在即。即兴(xìng )。
⒊ 就,便:黎明即起。
⒋ 假如,倘若:即使。即便(biàn )。即或。即令。
⒌ 靠近:不即不离。
⒍ 到,开始从事:即位。
即字UNICODE编码U+5373,10进制: 21363,UTF-32: 00005373,UTF-8: E5 8D B3。
即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即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卽皍
namely、viz.
便、就、离
会意
详细解释◎ 即的拼音: jí
〈词性:动〉
(1) (会意。甲骨文作坐人形(后讹为卩)面对食器(皀)会意。本义:走近去吃东西)
(2) 同本义 [come near to eat]
即,就食也。——《说文》
席末取粮即稻。——《仪礼·公食礼》
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易·鼎》。高亨注:“《说文》:‘即,就食也。’此用其本义。”
(3) 基本义是接近、靠近、走向,与“离”对举。 [approach;be near]
将即席。——《礼记·曲礼》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卫风·氓》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范缜《神灭论》
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柳宗元《童区寄传》
(4) 又如:若即若离
(5) 登上;走上 [ascend]
公即位。——《春秋·桓公元年》
山行即桥。——《史记·河渠书》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左传·隐公元年》
(6) 又如:即阼(即位。皇帝登极叫即阼。因古时新天子登基,有升登东阶而主祭的仪式,所以叫即阼。阼:东阶);即真(正式就皇帝位。后世以官职由代理而改为实授,也称即真);即禽(打猎,在野外猎取禽兽);即祚(皇席即位登基)
◎ 即的拼音: jí
<连>
(1) 虽然 [though; although]
小即小,天生的口不曾合。——《西厢记诸宫调》
(2) 假若 [if]
即有不称。(如果不能称将军之职。意即打败仗。)——汉· 刘向《列女传》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汉· 贾谊《论积贮疏》
(3) 即使 [even if]
公子即合符。(即,即使。)——《史记·魏公子列传》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汉· 贾谊《论积贮疏》
即谋单于。—— 东汉·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即捕得三两头。——《聊斋志异·促织》
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或竟成痼疾。——清· 方苞《狱中杂记》
(4) 又如:即或
(5) 同“则”。那就 [then]
即患秦兵之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死即已。——《史记·陈涉世家》
死即举大名。
即更刮目相待。(即,就。)——《资治通鉴·汉纪》
◎ 即的拼音: jí
〈词性:介〉
(1) 就在某时某处;乘,趁 [while]
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史记·项羽本纪》
即时诛灭。——《汉书·李广苏建传》
即如前年…一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即忙(连忙;赶紧);即拜(就在所在地授予官职);即早(及早;趁早)
(3) 当 [as]
即此风云佳,孤觞聊可命。——南朝齐· 谢朓《赋贫民田》
(4) 又如:即此(就此;只此)
◎ 即的拼音: jí
〈词性:副〉
(1) 一…就 [as soon as]。如:气断即死;闻过即改
(2) 随之立刻就 [then]。如:降即免死;即早(及早,趁早)
(3) 立刻,当即 [at once]
王即临之。——晋· 干宝《搜神记》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处即刺杀虎。——《世说新语·自新》
即书诗四句。——宋· 王安石《伤仲永》
(4) 又如:即速(立刻;赶快)
(5) 那就是说,那就是 [that is;namely]
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传·襄公八年》
梁父即 楚将 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即此爱汝。——清· 林觉民《与妻书》
即如忠烈遗骸。——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身外即战场。——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6) 又如:即是
◎ 即的拼音: jí
〈词性:名〉
(1) 目前,现在 [at present]。如:即目(眼前所见);即事诗(以眼前事物为题材的诗)
(2) 今,当天 [today]。如:即今(如今);即目(如今)
(3) 烛头烬 [cinder]
左手执烛,右手折即。——《管子》
(4) 姓
即便、即或、即将、即景、即刻、即令、即期、即日、即如、即若、即使、即位、即夕、即席、即席发言、即行、即兴、即兴表演、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