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家给民足的意思

jiāmín

家给民足



拼音jiā jǐ mín zú

注音ㄐ一ㄚ ㄐ一ˇ ㄇ一ㄣˊ ㄗㄨˊ

解释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

出处西汉 刘安《淮南子 本经训》:“衣食有余,家给人足。”

例子《南齐书·刘悛传》:“府库已实,国用有储,乃量奉禄,薄赋税,则家给民足。”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分句、定语;含褒义。

感情家给民足是褒义词。

繁体家給民足

近义家给人足

英语All live in plenty.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jiā jia jie   
注音  ㄐ一ㄚ ˙ㄐ一ㄚ ˙ㄐ一ㄝ   
部首  宀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86  PEU  五笔98  PGEU  仓颉  JMSO  郑码  WDGQ  四角  30232  结构  上下电码  1367  区位  2850  统一码  5BB6  笔顺  丶丶フ一ノフノノ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家的拼音:jiā(ㄐ一ㄚ)  

⒈ 共同生活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家庭。家眷。家长(zhǎng   )。家园。家谱。家塾。家乡。家风。家训。家规。家喻户晓。如数家珍。

⒉ 家庭所在的地方:回家。老家。安家。

⒊ 居住:“可以家焉”。

⒋ 对人称自己的尊长、亲属:家祖。家父。家翁。家母。家慈。

⒌ 家里养的,不是野生的:家畜。家禽。

⒍ 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有某种身份的人家:酒家。农家。

⒎ 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有丰富实践经验及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家。行(háng   )家。作家。科学家。

⒏ 学术流派: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纵横家。诸子百家。

⒐ 量词,用于计算家庭或企业:一家人家。

⒑ 姓。

其他字义

家的拼音:jia(˙ㄐ一ㄚ)  

⒈ 词尾,指一类的人:老人家。

⒉ 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指他的妻:水生家

其他字义

家的拼音:jie(˙ㄐ一ㄝ)  

⒈ 词尾,同“价”:整天家。成年家。

统一码

家字UNICODE编码U+5BB6,10进制: 23478,UTF-32: 00005BB6,UTF-8: E5 AE B6。

家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家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傢宊

汉英互译

a school of though、a specialist in certain field、family、home、tame

相关字词

造字法

会意:从宀、从豕

English

house, home, residence; famil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家的拼音:   

〈词性:名〉

(1) 古通“姑” [the mother of one's husband]。如:阿家(称婆婆);阿家阿翁

(2) 另见 jiā  

基本词义

家的拼音: jiā  

〈词性: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宀”( mián  ),表示与室家有关,下面是“豕”,即猪。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本义:屋内,住所)

(2) 同本义 [home;domicile;dwelling place]

家,居也。从宀,豭省声。——《说文》

家人内也。——《易·杂卦传》

上地家七人。——《周礼·小司徒》。注:“有夫有妇,然后为家。”

夙夜浚明有家。——《书·皋谟》

开国承家。——《易·师》

室为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诗·周南·桃夭》注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陶潜《桃花源记》

(3) 引申表示住宅、房屋 [house;residence]

平原君家楼临民家。——《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4) 又如:家堂(正屋中间的堂屋);家所(家居处所);家堂菩萨(家中供奉的佛祖神灵);家第(家宅;私邸);家间(家里;家中)。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如:连长开会去了不在家;所长在家主持工作

(5) 家庭,人家 [family]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

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墨子·尚同下》

家半三军。——《国语·晋语》

视吾家所寡有者。——《战国策·齐策四》

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家绘像祀之。——《明史》

(6) 又如:养家;持家;安家;家第(对对方家庭的敬称);家数(家族;武艺招数、招式);家庙(供奉祭祀祖先的祠堂);家缘(家业,家产);家私(家产);家赀(家私财产);家计(家业,家产)

(7) 指夫或妻 [husband or wife]

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左传·桓公十八年》

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楚辞·离骚》

(8) 又如:家婆(家主婆;当家婆);家公(丈夫);家花(喻自己的妻子);家婆(妻子;主妇)

(9) 家家;每家 [every family]。如:家户(每家每户,家家户户);家至户到(到每家每户;遍及每家每户)

(10) 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即卿大夫或卿大夫的采地食邑 [minister and high official or theirs feud]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论语·季氏》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孟子·梁惠王上》

(11) 又如:家甲(古时卿大夫的私人武装);家主(春秋时对卿大夫的称谓);家老(上古大夫家臣中的长者);家臣(春秋时各国卿大夫的臣属);家邦(本指家和国,亦泛指国家);家国(家与国,亦指国家)

(12) 娘家 [married woman's maiden home]

卿但暂还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谢家来贵门。

今日还家去。

且暂还家去。

(13) 学术或艺术流派 [school]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贾谊《过秦论》

(14) 又如:家数(流派风格;家法传统。多用于诗、文、技艺等);家言邪学(自成一家的偏见。儒家指儒家以外的学说)

(15) 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分的人 [a person or family engaged in a certain trade]

农家少闲月。——白居易《观刈麦》

(16) 又如:农家;厂家;渔家;行家;东家;庄家

(17) 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工作、担任某种职务的人 [expert;specialist in a certain field]

地学之家。——[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18) 又如:政治家;艺术家;专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作家

(19) 民族 [nation]。如:苗家;侗家;傣家

(20) 指某一集团或某一方面 [group]。 如: 三家条约

(21) 家财,财产 [property]

皆没其家而迁之蜀。——《史记·吕不韦列传》

(22) 又如:分家;发家;家破人亡;抄家

(23) 朝廷 [court]

争先入公家。——《吕氏春秋·贵卒》。注:“公之朝也。”

(24) 又如:汉家(即汉朝);随家(即隋朝);家历(皇朝的历数)

(25) 都城 [capital]

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周礼》。郑玄注:“国家,国之所居,谓城方也。”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 芜城作帝家。—— 唐· 李商隐《隋宫》

(26) 帝王或太子 [emperor]

三家,三皇也。——《后汉书·马融传》注

(27) 又如:家吏(皇后或太子的官属)

(28) 某人 [a person]。如:家伙;家头(一个人叫一家头)

(29) 古代医书上指患某种病的人 [patient]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伤寒论》

(30) “傢”的古字 [utensil]。如:家生;家伙点(锣鼓家什的节奏);家器(家庭日常用具)

词性变化

家的拼音: jiā  

〈词性:形〉

(1) 人工饲养或驯养在家中的。与“野”相对 [domestic]。如:家羽(家养的鸟);家兔;家禽;家兽(人类为了经济或其它目的而驯养的兽类,如猪、牛、羊、马、骆驼、家兔、猫、狗等)

(2) 私家的,个人的 [individual],与“公”相对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礼记·礼运》

家祭勿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 我的 [my]——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 。如:家父家母(对人称自己父母的谦词);家岳(对人称自己的丈人);家尊(称自己的父亲,家父);家堂(对母亲的称呼)

(4) 内部的;家中的 [internal]。与“外”相对。如:家生哨(亦作“家中哨”、“家生肖”。詈词。犹言家盗内贼);家贼(家庭内部的败类。亦指汉奸)

家的拼音: jiā  

〈词性:量〉

用来计算家庭或企业的多少。如:三家商店;两家人家

家的拼音: jiā  

〈词性:动〉

(1) 娶妻;成家 [marry]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 虞之二姚。——《楚辞·离骚》

(2) 又如:家道(成家之道)

(3) 安家;定居 [settle down]

家,居其地曰家。——《正志通》

既去职,遂家于汝州。—— 唐· 韩愈《崔评事墓志铭》

(4) 养家,持家 [support a family]。如:家克计(持家之道);家法(治家的礼法)

(5) 通“稼”。稼穑。种谷曰稼,收获曰穑 [sow grains]

弊也者家也。——《管子·侈靡》

陶家事亲。——《大戴礼·五帝德篇》

(6) 另见 jie  

常用词组

家财、家产、家长里短、家常、家常便饭、家常话、家仇、家丑、家畜、家传、家祠、家慈、家当、家道、家底、家丁、家法、家访、家风、家父、家规、家伙、家给人足、家计、家祭、家家、家家户户、家教、家景、家境、家居、家具、家眷、家君、家累、家里、家门、家庙、家母、家娘、家奴、家贫如洗、家破人亡、家谱、家雀儿、家禽、家人、家舍、家生、家声、家乘、家史、家世、家事、家室、家什、家书、家塾、家属、家数、家私、家天下、家庭、家庭作业、家童、家徒四壁、家务、家务活、家务事、家系、家下、家乡、家小、家信、家兄、家学、家训、家严、家养、家业、家用、家喻户晓、家园、家贼、家贼难防、家宅、家长、家长制、家珍、家政、家种、家主、家传、家姊、家子、家族

基本词义

家的拼音: jie  

〈词性:助〉

(1) 用在修饰语后,相当于“地”、“的”。如:成年家;整天家

(2) 另见 jiā  

  拼音  gěi jǐ   注音  ㄍㄟˇ ㄐ一ˇ   繁体    
部首  纟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XWGK  仓颉  VMOMR  郑码  ZOAJ  四角  28161  结构  左右电码  4822  区位  2488  统一码  7ED9  笔顺  フフ一ノ丶一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给(給)的拼音:gěi(ㄍㄟˇ)  

⒈ 交付,送与:给以。给予。送给。献给。

⒉ 把动作或态度加到对方:给他一顿批评。

⒊ 替,为:给大家帮忙。

⒋ 被,表示遭受:房子给火烧掉了。

⒌ 把,将:请你随手给门送上。

其他字义

给(給)的拼音:jǐ(ㄐ一ˇ)  

⒈ 供应:供给。补给。给养。自给自足。

⒉ 富裕,充足:家给人足。

⒊ 敏捷:言论给捷。

统一码

给字UNICODE编码U+7ED9,10进制: 32473,UTF-32: 00007ED9,UTF-8: E7 BB 99。

给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给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present、tip

造字法

形声:从纟、合声

English

give; by, fo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给的拼音:

gěi  

〈词性:动〉

(1) [口]

(2) 使对方得到或遭受到 [give;grant;hand]。如:给他一张票;我给他字典;给我一片面包;给脸(给面子;给以礼遇);给个炭篓鬼戴(抹黑;使人难堪)

(3) 让;使;叫 [let]。如:给我看看;别叫风给刮散了

词性变化

给的拼音:

gěi  

〈词性:介〉

(1) 表示对象、目的,相当于“为”、“替” [for;for the benefit of ]。如:为给人类带来利益而工作;给饥饿者所需要的食物;寄给我的信

给伤员包扎

(2)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或表示被动语态,相当于“被” [by]。如:机器给弄坏了;屋子里给弄得乱七八糟

(3) 表示方向,相当于“朝”、“对”、“向” [to]。如:给这儿灌水;给他送礼;给老师行礼;给他使了个眼色

给的拼音:

gěi  

〈词性:助〉

(1) 用在某些动词前面,用以加强语气 [used before some verbs,giving stress to the tone]。如:保不住给忘了;风把门给吹开了;您给找个人

碗给打碎了;裤腿都叫露水给湿透了

(2) 另见   

常用词组

给定、给付、给钱、给以

基本词义

给的拼音:

  

〈词性:形〉

(1) (形声。从糸,合声。本义:衣食丰足;充裕)

(2) 同本义 [ample;be well provided for;abundant]

给,相足也。——《说文》

事之供给。——《国语·周语》

岁岁广开,百姓充给。——《齐民要术·序》

则日不足,力不给。——《韩非子·有度》

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3) 又如:给富(丰足富裕);给足(丰足)

(4) 口齿伶利 [clever]

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论语》

(5) 又如:给口(口才敏捷);给捷(敏捷)

词性变化

给的拼音:

  

〈词性:动〉

(1) 充足的供给,以物质给予对方 [provide]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史记·高祖本纪》

给贡职郡县。(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给,供。)——《战国策·燕策》

给其食用。——《战国策·齐策四》

请铸铜记给之。——《宋史·职官志》

艺蔬自给。——清· 张廷玉《明史》

给军民赏月钱。——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2) 又如:补给;配给;自给自足;给使(供人差使);给与(授物与人)

(3) 授与,交付 [confer]

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吕氏春秋》

给的拼音:

  

〈词性:副〉

(1) 速,捷 [quickly]

富必给贫,壮必给老。——《邓析子》

(2) 另见 gěi  

常用词组

给付、给回、给事中、给养、给予

  拼音  mín   注音  ㄇ一ㄣˊ   
简体部首  乛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5画  
繁体部首  氏部  
五笔  NAV  仓颉  RVP  郑码  YYBH  四角  77747  结构  单一电码  3046  区位  3581  统一码  6C11  笔顺  フ一フ一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民的拼音:mín(ㄇ一ㄣˊ)  

⒈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民。民主。民国。民法。公民(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民(具有国籍的人)。

⒉ 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⒊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的:民间。民歌。民谚。民风。民情。

⒋ 某族的人:汉民。回民。

⒌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农民。渔民。

⒍ 非军事的:民品。民航。

⒎ 同“苠”。

统一码

民字UNICODE编码U+6C11,10进制: 27665,UTF-32: 00006C11,UTF-8: E6 B0 91。

民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民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civilian、folk、the people

相关字词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people, subjects, citizen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民的拼音: mín  

〈词性:名〉

(1)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2) 同本义 [common people]

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

民,氓也。——《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

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谷梁传·成公元年》

夫民神之主也。——《左传·桓公六年》

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左传·闵公元年》

黎民阻饥。——《书·舜典》

民不适有居。——《书·盘庚上》

哀我征夫,独为匪民。——《诗·小雅·何草不黄》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史记·项羽本纪》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3) 又如:民夫(被官府征召服劳役的百姓);民户(民家);民居(百姓居住之所);民服(平民的衣服);民宅(民房);民望(民众的希望、心愿;在民众中的声望);民牧(民众的治理者。后指地方的长官);民情(民众的心情、意愿);民役(民众所承担的劳役);民利(民众的利益);民命(民众的意旨;民众的生命;人命);民和(民众和睦团结);汉民;回民;藏民;民壮(清朝州、县官的卫兵。即三班中的壮班);渔民;农民;牧民;民膏(比喻人民用血汗创造的财富);民经(人民的规范);民熙物阜(人民安乐,物产富饶。形容升平景象);民害(人民的祸害);民力(人民的财力和劳力);民脂(比喻人民的劳动果实);民财(人民的财物);民纪(人民行为的准则);民祗(人民所敬畏者)

(4) 泛指人 [man;person;human being;mankind]

民受无地之中以生。——《左传·成公十三年》

食者,民之本也。——《淮南子》

石斧之民。——〔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5) 又如:民性(人的天赋本性);民灵(人和神);民智(人的聪明才智)

词性变化

民的拼音: mín  

〈词性:形〉

(1) 民间的 [folk;among the people]

轻徭薄赋,以宽民力。——方勺《方腊起义》

(2) 又如:民谣(民间流传的歌谣);民营(民间经营);民语(民间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言语);民狱(民间诉讼案件);民社(民间祭祀土神)

常用词组

民办、民兵、民不堪命、民不聊生、民船、民法、民防、民房、民愤、民风、民歌、民工、民国、民航、民间、民间故事、民间文学、民警、民力、民品、民情、民穷财尽、民权、民生、民事、民俗、民庭、民团、民望、民校、民心、民谣、民意、民营、民用、民怨、民怨沸腾、民乐、民运、民贼、民政、民脂民膏、民众、民主、民主党派、民主集中制、民族

  拼音    注音  ㄗㄨˊ   
部首  足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KHU  仓颉  RYO  郑码  JI  四角  60801  结构  上下电码  6398  区位  5567  统一码  8DB3  笔顺  丨フ一丨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足的拼音:zú(ㄗㄨˊ)  

⒈ 脚:足下(对对方的敬称)。足迹。足球。足坛。失足。高足(敬辞,称别人的学生)。举足轻重。画蛇添足。

⒉ 器物下部的支撑部分:鼎足。碗足。

⒊ 充分,够量:足月。足见。足智多谋。

⒋ 完全:足以。足色。

⒌ 值得,够得上:不足为凭。微不足道。

⒍ 增益:以昼足夜。

统一码

足字UNICODE编码U+8DB3,10进制: 36275,UTF-32: 00008DB3,UTF-8: E8 B6 B3。

足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足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mple、as mush as、full、leg、sufficient、foot

造字法

会意:从口、从止

English

foot; attain, satisfy, enough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足的拼音:   

〈词性: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2)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foot]

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

震为足。——《易·说卦》

足恭而口圣。——《大戴礼记》

手足胼胝,面目黧。——《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折臂断足。——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东坡现右足。—— 清· 魏学洢《核舟记》

鲁直现左足。

细若文足。

(3) 又如:足心(脚底的中心);足炉(用来暖脚的小火炉);足不出户(形容深居家门很少出门);足衣(袜子);足音跫然(形容久处寂寞,听到人的脚步声,便感到欢欣)

(4) 支撑器物的脚 [leg]

鼎折足,覆公餗。——《易·鼎》

如此则荆、 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

(5) 又如:鼎足

词性变化

足的拼音:   

〈词性:形〉

(1) 充实;完备;足够 [enough;complete;ample]

国无九年之畜曰不足。——《谷梁传·庄公二十有八年》

杀所不足。——《墨子·公输》

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兵甲已足。——诸葛亮《出师表》

力不足。——唐· 韩愈《杂说》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一钵足矣。——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足纹(成色十足的银子);足钱(每贯足实一百枚的钱币);足食足兵(指国内粮食兵备均甚充足)

(3) 纯的 [pure]。如:十足(成色纯)

(4) 富裕的 [prosperous]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

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庄子》

(5) 又如:足民(富足,民生富足);丰足(富裕)

足的拼音:   

〈词性:动〉

(1) 使满足 [satisfy]

采色不足。——《孟子·梁惠王上》

声音不足。

皆不足用。——明· 魏禧《大铁椎传》

不足子所乎。——明· 刘基《卖柑者言》

(2) 重视 [attach importance to]

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荀子·礼论》

(3) 止 [stop]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

(4) 完成 [complete]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左传》

足的拼音:   

〈词性:副〉

(1) 值得 [be worth]

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向、对。)——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岂足托乎。——《资治通鉴》

不足与图大事。

何足道。——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2) 又如:足信(值得信赖);不足(不值得;不够格)

常用词组

足尺、足赤、足够、足迹、足见、足金、足力、足球、足色、足岁、足坛、足下、足兴、足以、足月、足智多谋、足足

家给民足: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