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iān shōu bìng lù
注音ㄐ一ㄢ ㄕㄡ ㄅ一ㄥˋ ㄌㄨˋ
解释把不同的说法都一并载录下来。
出处清·章学诚《文史通义·答客问》:“传闻异辞,记载别出,不能兼收并录以待作者之抉择,而私作聪明,自定去取,则此次之业难于凭藉者四矣。”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记事等。
感情兼收并录是中性词。
繁体兼収並録
动物生肖牛,虎,蛇
兼的拼音:jiān(ㄐ一ㄢ)
⒈ 加倍,把两份并在一起:兼旬(两个十天)。兼程。兼并。
⒉ 同时涉及或所具有的不只一方面:兼而有之。兼收并蓄。兼顾。兼职。兼任。兼课。
兼字UNICODE编码U+517C,10进制: 20860,UTF-32: 0000517C,UTF-8: E5 85 BC。
兼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兼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傔
concurrently、double、hold two or more posts concurrently、twice
会意
unite, combine; connect; and
详细解释◎ 兼的拼音: jiān
〈词性:动〉
(1) (会意。小篆字形,从又(手),从秝( lì )。字形象一手持两棵庄稼。本义:一手执两禾。引申为同时进行几桩事情或占有几样东西)
(2) 同时具有或涉及几种事务或若干方面 [hold two or more…concurrently]
兼,并也。——《说文》
兼执之,以进。——《仪礼·聘礼》。注:“犹两也。”
兼巾之。——《仪礼·士昏礼》。注:“六豆共巾也。”
兼诸弣。——《仪礼·乡射礼》。注:“并矢于弣。”
不可得兼。——《孟子·告子上》
丞相兼枢密使。——宋· 文天祥《<指南录> 后序》
兼百花之长。——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兼筑雕刻。——蔡元培《图画》
(3) 又如:兼祧(一子兼作两房的后嗣。祧继承上代);兼资(与通;并有);兼署(官吏除本职外,又兼理其他职务);兼味(指两种以上的菜肴)
(4) 合并,由部分合成整体 [merge;combine;amalgamate]
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贾谊《过秦论》
(5) 并吞;兼并 [annex (territory) by force;swallow up]
其兼天下不难矣。——《韩非子·亡征》
孺子长矣,而相吾室,欲兼我也。——《左传·昭公八年》
(6) 又如:兼列(犹兼并);兼畜(犹兼并,并吞);兼弱攻昧(吞并弱者攻打昏者)
(7) 倍,加倍 [double]
王馈兼金一百。——《孟子》。注:“其价兼倍于常者。”
利不兼,赏不倍。——《马王堆汉墓帛书》
读书倍文,功力兼人。——唐· 韩愈《韩滂墓志铭》
兼旬愈。——清· 方苞《狱中杂记》
(8) 又如:兼只(几只,数只);兼日(连日,不止一日);兼旬(二十天);兼通(通晓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问或技艺)
(9) 重复;累积 [repeat;accumulate]
[家人]重金兼紫,相继为藩辅。——《后汉书·宦者吕强传》
(10) 尽;竭尽 [exhaust]
圣人纵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荀子》
夫日兼照天下,一物不能当也。人君兼照一国,一人不能壅也。——《韩非子》
(11) 胜过;超越 [be superior to]。如:兼人(胜过别人。表示一个人能干两个人的事)
(12) 同,连同 [be the same as;together with;along with]
寒暑不兼时而至。——《韩非子·显学》
◎ 兼的拼音: jiān
〈词性:形〉
(1) 全部;整个 [whole]
兼天下之众,莫敢不为其所好,而辟其所恶。——《商君书》
(2) 又如:兼裒(广为聚集)
◎ 兼的拼音: jiān
<连>
(1) 表示并列关系。和,与 [and]。如:兼罗(并列);兼言(合在一起说)
(2) 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and;besides]。如:兼之;兼且(并且)
◎ 兼的拼音: jiān
〈词性:副〉
(1) 表示另一方面,可译为“还”、“同时”、“再加上”之类 [still;yet;even more]
兼有步兵。——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2) 又
兼仗父兄之烈。
兼与药相粘。——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兼用刺激。——蔡元培《图画》
兼备、兼并、兼差、兼程、兼道、兼而有之、兼顾、兼课、兼人、兼任、兼容、兼容并包、兼施、兼收并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兼优、兼之、兼职
收的拼音:shōu(ㄕㄡ)
⒈ 接到,接受:收发。收信。收支。收讫。收益。
⒉ 藏或放置妥当:这是重要东西,要收好了。
⒊ 割断成熟的农作物:收割。收成。麦收。
⒋ 招回:收兵。收港。
⒌ 聚,合拢:收容。收理。收集。
⒍ 结束:收尾。收煞。收盘。
⒎ 逮捕,拘押:收捕。收监。收押。收审。
⒏ 约束,控制(感情或行动):收束。收心。收伏(亦作“收服”)。
收字UNICODE编码U+6536,10进制: 25910,UTF-32: 00006536,UTF-8: E6 94 B6。
收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收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㧃収敊
accept、control、draw in、harvest、income、receive、stop、draw in
支、发、放、送、种
形声
gather together, collect; harvest
详细解释◎ 收的拼音:
収 shōu
〈词性:动〉
(1) (形声。从攴( pū ),收( jiū )声)
(2) 同本义 [arrest]
收,捕也。——《说文》
女反收之。——《诗·大雅·瞻卬》。传:“拘收也。”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 武,而收系张胜。——《汉书·李广苏建传》
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后汉书·张衡传》
(3) 又如:收领(捉拿);收系(逮捕下狱);收付(拘捕罪犯,交付办案);收考(拘捕考问);收夷(捕杀);收劾(拘捕弹劾);收案(拘捕案问);收掩(收捕);收执(捉拿);收禁(拘押监禁);收领(拘禁)
(4) 收拾;收取 [receive;accept;accomodate]
收,取也。——《广雅》
收以奔褒。——《国语·郑语》。注:“取也。”
勤者有事则收之。——《礼记·玉藻》。疏:“谓敛持在手。”
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战国策·齐策》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古来白骨无人收。——唐· 杜甫《兵车行》
(5) 又如:收发报;收信;收什(收拾);收局(收拾局面);收捉(方言。收拾;修建);收略(收拾;安排);收解(当铺收进的抵押品)
(6) 聚集;收集 [gather;collect]
收,敛也。——《小尔雅》
我其收之。——《诗·周颂·维天之命》。传:“聚也。”
既蜡而收。——《仪记·郊特牲》。注:“谓收敛积聚也。”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宋· 王安石《伤仲永》
(7) 又如:收括(聚集;约束);收藉(聚集;收集)
(8) 收容;接受 [take in;admit into]
仲尼七十说,历聘莫见收。—— 李白《赠崔郎中宗之》
收孤寡,补贫穷。——《荀子·王制》
(9) 又如:收小的(接生);收管(接收囚犯后签的回执)
(10) 收获;收割 [harvest;reap]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史记·太史公自序》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11) 又如:收田(收割农田的作物)
(12) 使中断、停顿或终止 [stop]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3) 又如:收功(止息功能);收泪;收科(收场;圆场);收逢(收场;罢休);收煞(收场;结局);收成结果(送上死路);收驩(停止作乐);收声(止声;销声);收计(关闭清点)
(14) 征收 [collect;levy taxes]
收租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收田租亩四升。——曹操《抑兼并令》
收取其钱得数百万。——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15) 又如:收租;收税
(16) 收回;收缴 [get back]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汉· 贾谊《过秦论》
(17) 又如:收掌(科举考试的办事人员。外收掌负责收卷;内收掌负责把试卷分给各房房官)
(18) 收藏;保存 [store]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战国策·燕策》
(19) 占取 [control]
秦将 王翦破 赵,虏 赵王,尽收其地。——《战国策·燕策》
(20) 收回;收复 [recapture]
攻大泽乡,收而攻 蕲。——《史记·陈涉世家》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收的拼音: shōu
〈词性:名〉
(1) 收获;收成 [harvest;crop]
其能耕者不过百,百亩之收不过百担。——晁错《论贵粟疏》
(2) 又如:丰收;欠收;颗粒无收
(3) 收藏品 [collections]
燕、 赵之收藏。—— 杜牧《阿房宫赋》
(4) 收入 [money received;receipts;income]。如:收支
(5) 车箱底部四面的横木,即车轸 [log]
(6) 夏代冠名 [crown]
帝尧者…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史记·五帝本纪》
收报、收编、收兵、收藏、收场、收成、收词、收存、收冬、收发、收方、收服,收伏、收复、收割、收工、收购、收回、收获、收集、收监、收缴、收据、收看、收口、收揽、收礼、收理、收敛、收殓、收留、收拢、收录、收录机、收罗、收买、收纳、收盘、收讫、收清、收秋、收容、收入、收审、收生、收尸、收拾、收受、收束、收缩、收摊子、收条、收听、收尾、收文、收悉、收降、收效、收心、收押、收养、收益、收音机、收载、收支
并的拼音:bìng(ㄅ一ㄥˋ)
⒈ 合在一起:并拢。合并。兼并。
⒉ 一齐,平排着:并驾齐驱。并重(zhòng )。并行(xíng )。
⒊ 连词,表平列或进一层:并且。
⒋ 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的语气,表不像预料的那样:并不容易。
并的拼音:bīng(ㄅ一ㄥ)
⒈ 中国山西省太原市的别称。
并字UNICODE编码U+5E76,10进制: 24182,UTF-32: 00005E76,UTF-8: E5 B9 B6。
并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并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幷竮
並併竝
combine、equally、merge、and、moreover
象形
combine, annex; also, what's more
详细解释◎ 并的拼音: bīng
〈词性:名〉
(1) 古地名。并州 [Bing prefecture]
(2) 相传禹治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并州为九州之一,其地在今河北保定、正定和山西大同、太原一带。沿用为太原的别称
(3) 汉置并州,其地在今内蒙古、山西(大部)、河北(一部)。东汉时并入冀州。三国魏复置。其地在今山西汾水中游
并、 汾乔木,望秋先陨。—— 宋· 沈括《梦溪笔谈》
(4) 另见 bìng
◎ 并的拼音:
並、併、竝 bìng
〈词性:动〉
(1) (会意。《说文》:“从二立。”金文字形,为二人并立之形。本义:并行,并列)
(2) 同本义 [side by side]
並,併也。从二立,会意。今隶作並。——《说文》
並行。——《仪礼·乡射礼》
並立则乐。——《礼记·儒行》
俄而並乎尧舜。——《荀子·儒效》
並纽约用组。——《礼记·玉藻》
並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诗·齐风·还》
並驾齐驱,而一毂统辐。——《文心雕龙·附会》
且夫尧、 舜、 桀、 纣千世而一出,是比肩并踵而生也。——《韩非子·难势》
(3) 又如:并列;并肩作战;并介(不论穷富,都能耿介于守。兼利天下叫并,孤介自守叫介);并夹(古代习射时从箭靶上拔取箭头的工具);并封(古代传说中的双头兽);并心(同心)
(4) 合并(由一部分与另一部分结合一起) [amalgamate;combine]
并力西向。——苏洵《六国论》
遂以周瑜, 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 备并力逆 操。——《资治通鉴》
并一而不二。——《荀子·儒效》
凡五十五章并为苍颉篇。——《汉书·艺文志》
今野兽并角。——《汉书·终军传》
(5) 又如:兼并(容纳合并);并叠(收拢;拼凑);并坐(谓因牵连而一并治罪);并兼(合并;并吞)
(6) 兼并;并吞 [annex]
秦初并天下。——《史记·秦始皇本纪》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资治通鉴》
魏并 中山。——《战国策·中山策》
(7) 又如:并火(即“拼伙”。同伙拼杀);并卷(兼并席卷)
(8) 具备 [have]
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
(9) 通“屏”,“摒”。排除 [get rid of]
至贵,爵国并焉。——《庄子·天运》
(10) 相同 [be identical;same]
行与世异,心与欲并。——嵇康《卜疑集》
◎ 并的拼音: bìng
〈词性:副〉
(1) 全,全都 [completely;entirely]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人并有愧色。——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荣贼并非推心待慰帅者。——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并然(完全);据我了解,事情并不是这样
(3) 一起;一齐;同时 [at the same time;altogether]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史记·陈涉世家》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资治通鉴》
(4) 又如:并举;并日而食(两天只吃一天的饭);并存不悖(同时存在而不冲突)
◎ 并的拼音: bìng
<连>
(1) 并且,连 [further more;besides]
杖至百,两股间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我们完全同意并拥护这个报告
(3) 和,以及 [and]
(4) 另见 bīng
并案、并产、并存、并蒂莲、并发、并发症、并放、并骨、并合、并伙、并驾齐驱、并肩、并肩作战、并进、并举、并力、并立、并励、并联、并列、并流、并拢、并辔、并且、并驱、并日、并日而食、并入、并吞、并网、并无二致、并线、并行、并行不悖、并用、并置、并重
录(録)的拼音:lù(ㄌㄨˋ)
⒈ 记载,抄写:记录。载录。抄录。录供。
⒉ 记载言行或事物的书册:语录。目录。回忆录。
⒊ 采取,任用:录取。收录。录用。甄录(经审查鉴别而任用)。
录字UNICODE编码U+5F55,10进制: 24405,UTF-32: 00005F55,UTF-8: E5 BD 95。
录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录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彔錄録
copy、employ、hire、record、tape-recorded、write down
形声
copy, write down, record
详细解释◎ 录的拼音:
録 lù
〈词性:名〉
(1) (形声。从金,录声。本义:绿色金属)
(2) 同本义 [green metal]
録,金色也。——《说文》
(3) 记载言行事物的册籍 [record]
录,记之具也。——《广雅·释诂三》
皆辨其物而奠其录。——《周礼·职币》
(4) 又如:言行录;名人录
(5) 次第,次序 [order]
今大国越录。——《国语·吴语》
◎ 录的拼音:
録 lù
〈词性:动〉
(1) 总领 [lead;head]
融为太尉,并录尚书事。——《后汉书·章帝纪》
(2) 又如:录公(对总领台阁尚书事者的敬称)
(3) 抄写(含有有选择地照样誊写的意味) [copy]
手自笔录。——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4) 又
余之手录。
(5) 又如:抄录(抄写);录黄(宋代中书省枢密院承旨抄录颁送门下省的文件)
(6) 记载 [record]
《春秋》录内而略外。——《公羊传·隐公十年》
录功而与官,则莫敢索官。——《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7) 又如:采录(采集并记录);笔录(用笔记录);录囚(审讯登录囚犯的罪状)
(8) 采取 [take;adopt]
君既若见录。——《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录用(录取任用);录遗(选录遗才)
(10) 记;惦记 [keep thinking about; remember with concern]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1) 逮捕 [arrest; seize]
吏录一犯夜人来。——《世说新语·政事》
(12) 收集;收藏 [collect; store up]
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世说新语·政事》
录放、录录、录取、录声、录事、录像、录像机、录音、录音机、录影机、录用、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