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蹇之匪躬的意思

jiǎnzhīfěigōng

蹇之匪躬



拼音jiǎn zhī fěi gōng

注音ㄐ一ㄢˇ ㄓ ㄈㄟˇ ㄍㄨㄥ

解释见“蹇蹇匪躬”。

出处清·钱谦益《匪斋记》:“《蹇》之六二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安知上不以蹇之匪躬勖子乎?”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蹇之匪躬是中性词。

繁体蹇之匪躳

近义蹇蹇匪躬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jiǎn   注音  ㄐ一ㄢˇ   
部首  足部  部外笔画  10画  总笔画  17画  
五笔86  PFJH  五笔98  PAWH  仓颉  JTCO  郑码  WDOJ  四角  30801  结构  上下电码  6456  区位  6931  统一码  8E47  笔顺  丶丶フ一一丨丨一ノ丶丨フ一丨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蹇的拼音:jiǎn(ㄐ一ㄢˇ)  

⒈ 跛,行走困难:蹇足。蹇步。

⒉ 迟钝,不顺利:蹇涩。蹇滞。蹇拙。蹇运。时乖命蹇。

⒊ 傲慢。

⒋ 穷困。

⒌ 驽马,亦指驴。

⒍ 文言语助词:蹇谁留兮中洲?

⒎ 姓。

统一码

蹇字UNICODE编码U+8E47,10进制: 36423,UTF-32: 00008E47,UTF-8: E8 B9 87。

蹇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蹇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异体字

䮿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lame, crippled; unluck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蹇的拼音: jiǎn  

〈词性:形〉

(1) (形声。从足,寒省声。本义:跛足)

(2) 同本义 [lame]

蹇,跛也。——《说文》

蹇膝伸不屈、易蹇、往蹇来连。——《素问·骨空论》

驾蹇驴而无策兮。——《楚辞·谬谏》

郤克偻,而鲁使蹇。——《史记·晋世家》

策蹇驴,囊图书。——马中锡《中山狼传》

红装而蹇者。——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3) 又如:蹇兔(不能急走的跛脚兔。比喻弱小者);蹇驴(走不快的羸弱之驴);蹇人上天(跛子登天。比喻不可能的事)

(4) 艰阻,不顺利 [hard;untoward]

蹇侘傺而含戚。——《楚辞·九章·哀郢》

(5) 又如:蹇拙(艰险;不走运);蹇蹇(艰难、不顺遂的样子);蹇剥(艰困,比喻时运不好);蹇步(行走艰难);蹇连(艰难的样子)

(6) 通“謇”。口吃 [stutter]。如:蹇言

(7) 傲慢 [proud]。如:偃蹇;骄蹇;蹇纵(傲慢放纵);蹇傲(高傲;傲慢)

(8) 正直的样子 [upright]。如:蹇辞(忠正耿直之言);蹇蹇(忠正耿直的样子)

(9) 行动迟缓 [slow]。如:蹇蹶(步履缓慢的样子);蹇缓(步履缓慢)

词性变化

蹇的拼音: jiǎn  

〈词性:名〉

(1) 劣马或跛驴 [jade or lame donkey]

策蹇赴前程。——唐· 孟浩然《唐城馆中早发寄杨使君》

(2) 又如:蹇味儿(驴子的别称;蠢驴);蹇驴一鸣,荒鸡三号(天亮时。比喻事情见了分晓);蹇驴(跛蹇驽弱的驴);蹇蹄(劣马);蹇瘠(瘦弱的驴马)

(3) 姓

蹇的拼音: jiǎn  

〈词性:动〉

骑驴 [ride a donkey]

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常用词组

蹇涩、蹇修、蹇运、蹇滞、蹇拙

  拼音  zhī   注音    
简体部首  丶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繁体部首  丿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PPPP  仓颉  INO  郑码  WA  四角  30302  结构  单一电码  0037  区位  5414  统一码  4E4B  笔顺  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统一码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造字法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English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词性变化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常用词组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拼音  fěi   注音  ㄈㄟˇ   
部首  匚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86  ADJD  五笔98  AHDD  仓颉  SLMY  郑码  HKC  四角  71711  结构  左三包围电码  0564  区位  2343  统一码  532A  笔顺  一丨一一一丨一一一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匪的拼音:fěi(ㄈㄟˇ)  

⒈ 强盗,抢劫财物的坏人:匪徒。匪首。叛匪。

⒉ 不,不是:匪夷所思(不是常人的想法)。获益匪浅。

统一码

匪字UNICODE编码U+532A,10进制: 21290,UTF-32: 0000532A,UTF-8: E5 8C AA。

匪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匪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andit、brigand、robber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从匚、非声

English

bandits, robbers, gangster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匪的拼音: fěi  

〈词性:名〉

(1) (形声。从匚( fāng  ),盛物之器。非声。本义:“篚”的古字。竹器,形似竹箧)

(2) 同本义 [round bamboo basket]

匪,器似竹筐。——《说文》。按,古者盛币帛以匪,其器椭方。

共设匪瓮之礼。——《周礼·肆师》

(3) 通“斐”。五色相错 [rich and bright colors]斐

有匪君子,如切如瑳。——《诗·卫风·淇奥》

(4) 盗匪 [bandit] 以打家劫舍为生、有组织、有武装的团伙。如:剿匪;匪荒(盗匪引起的灾祸);匪党(盗匪党徒);匪营(匪军的营地)

词性变化

匪的拼音: fěi  

〈词性:副〉

(1) 假借为“非”,表示否定 [not;no]

匪寇,昏媾。——《易·屯卦》

比之匪人。——《易·比卦》

匪夷所思。——《易·涣卦》

先祖匪人。——《诗·小雅·四月》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诗·邶风·柏舟》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诗·邶风·北风》

(2) 又如:匪懈(不懈怠,不怠情);匪独(不单是);匪惟(不是);匪夷(不寻常)

(3) 表示否定,相当于“无”[not; no]

深言匪由衷,白首为无误。——明· 何景明《送崔氏》

(4) 又如:匪什(无篇什,谓没有写作才能);匪止(不止);匪啻(不止,不只);匪惶(没有闲暇;来不及)

(5) 表示关联,用于“非…不…”之类的句式 [must…not]

匪安匪舒。——《诗·大雅·江汉》

匪富匪势,穷年无冀。——《抱朴子·外篇·吴失》

(6) 不仅,不但 [not only]

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诗·大雅》

(7) 通“彼”(   )。那,那个 [that;that one]

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诗·小雅·小旻》

彼交匪纾,天子所予。——《韩诗外传·卷四》

匪的拼音: fěi  

〈词性:形、动〉

(1) 行为不正 [bad]

不幸见辱于匪人。——唐· 李朝威《柳毅传》

(2) 又如:匪辟(不正派;邪恶);匪人(匪类。行为不端的人;不是亲近的人;盗寇);匪劣(品行恶劣的人);匪昵(行为不端的亲信)

(3) 通“菲”。微薄 [meagre]。如:匪薄(菲薄,浅陋);匪仪(菲薄的礼物)

(4) 〈词性:动〉 通“分”( fēn  )。分配 [distribute;share out]

以九式的均节财用,…八曰匪颁之式。——《周礼·天官·大宰》

常用词组

匪帮、匪巢、匪盗、匪军、匪首、匪徒、匪夷所思

  拼音  gōng   注音  ㄍㄨㄥ   
部首  身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  TMDX  仓颉  HHN  郑码  NCYZ  四角  27227  结构  左右电码  6501  区位  2510  统一码  8EAC  笔顺  ノ丨フ一一一ノフ一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躬的拼音:gōng(ㄍㄨㄥ)  

⒈ 身体。

⒉ 自身,亲自:反躬自问。躬行实践。事必躬亲。

⒊ 弯曲身体:鞠躬。躬身下拜。

统一码

躬字UNICODE编码U+8EAC,10进制: 36524,UTF-32: 00008EAC,UTF-8: E8 BA AC。

躬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躬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end forward、bow、personally

造字法

形声:从身、弓声

English

body; personally, in perso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躬的拼音:

gōng  

〈词性:名〉

(1) (形声。从身,弓声。从“身”的字多与身体有关。本义:整个身体)

(2) 同本义 [body]

躬,身也。——《说文》

信圭矦守之,躬圭伯守之。——《考工记·玉人》。按,琢为人形,信直躳曲。

吾党有直躬者。——《论语》。孔注:“直身而行。”

躬腠胝无胈。——《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体也。”

我鞠躬不敢息。——马中锡《中山狼传》

百姓愁苦,靡所错躬(指安身)。——《汉书·元帝纪》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3) 又如:躬体(身体);躬先士卒(身先士卒);躬擐(身穿。擐:穿)

(4) 生命 [life]

见南郢之流风兮,殒余躬于 沅、 湘。—— 汉· 刘向《九叹·远游》

(5) 通“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泛指手臂 [arm]

歌终,顾而流涕,张躬而舞。——《晏子春秋·内篇谏下》

倍中以为躬。倍躬以为左右舌,谓侯之上下幅布也。——《仪礼·乡射礼记》

(6) 又如:长躬(衣服的中间部分较长)

词性变化

躬的拼音: gōng  

〈词性:代〉

(1) 自身;自己 [oneself;self]

已躬命之。——《仪礼·士昏礼记》。注:“犹亲也。”

静言思之,躬自悼之。——《诗·卫风·氓》

百官之非,宜由联躬。——《史记·教本纪》

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国语·越语下》

(2) 又如:躬自(自己);躬化(以自身的德行感化别人);反躬自问

躬的拼音: gōng  

〈词性:副〉

(1) 亲身;亲自 [personally]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诸葛亮《出师表》

史公治兵,往来 相城,必躬 左公弟,候太公、太母起居。—— 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唐· 王勃《滕王阁序》

(2) 又如:躬耕乐道(亲自耕种,乐守圣贤之道);躬身(亲身,自身);躬稼(亲身从事农事);躬卒(亲自率领;亲身实行)

躬的拼音: gōng  

〈词性:动〉

(1) 本身具有 [have]。如:躬上将之姿(本身具有上将的风姿)

(2) 稍微向前弯身,以表尊敬 [bend forward;arch;bow]

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霸形》

(3) 又如:躬身下拜;躬敛(屈身敛衽。古代妇女行礼时的动作);躬身(俯屈身体,以示恭敬)

躬的拼音: gōng  

〈词性:形〉

通“穷”( qióng  )。困苦危难 [distress;dire straits]

潞子之为善也躬,足以亡尔。——《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躬为匹夫而不愿富,贵为诸侯而无财。——《大戴礼·哀公问五义篇》

常用词组

躬耕、躬亲、躬身行礼、躬行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