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狡焉思启的意思

jiǎoyān

狡焉思启



拼音jiǎo yān sī qǐ

注音ㄐ一ㄠˇ 一ㄢ ㄙ ㄑ一ˇ

解释《左传·成公八年》:“夫狡焉思启封疆以利社稷者,何国蔑有?”谓怀贪诈之心图谋侵人之国。后亦以“狡焉思肆”、“狡焉思逞”指怀贪诈之心妄图逞其阴谋。

出处《左传·成公八年》:“夫狡焉思启封疆以利社稷者,何国蔑有?”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狡焉思启是贬义词。

繁体狡焉思啓

近义狡焉思逞、狡焉思肆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jiǎo   注音  ㄐ一ㄠˇ   
简体部首  犭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9画  
繁体部首  犬部  
五笔86  QTUQ  五笔98  QTUR  仓颉  KHYCK  郑码  QMOO  四角  40248  结构  左右电码  3701  区位  2938  统一码  72E1  笔顺  ノフノ丶一ノ丶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狡的拼音:jiǎo(ㄐ一ㄠˇ)  

⒈ 诡诈:狡猾。狡诈。狡黠。狡辩。狡赖。

⒉ 多力,壮健:壮狡。

统一码

狡字UNICODE编码U+72E1,10进制: 29409,UTF-32: 000072E1,UTF-8: E7 8B A1。

狡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狡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crafty、cunning、foxy

造字法

形声:从犭、交声

English

cunning, deceitful, treacherou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狡的拼音: jiǎo  

〈词性:名〉

(1) (形声。从犬,交声。本义:小狗)

(2) 同本义 [young dog]

狡,少狗也。匈奴地有狡犬,巨口而黑身。——《说文》

狡狗之死也。——《淮南子·俶真》

(3) 又如:狡犬(狡狗。少壮的狗)

(4) 传说中的兽名 [a beast in legend]

有兽焉,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山海经》

词性变化

狡的拼音: jiǎo  

〈词性:形〉

(1) 狡猾;狡诈 [artful;crafty;cunning]

狡,狯也。——《广雅》

小儿戏谓之狡狯。——《通俗文》

乌鸟之狡,虽善不亲。——《管子·形势》。注:“谓猜也。”

东方之钜狡也。——《吕氏春秋·尊师》。注:“猾也。”

狡兔有三窟。——《战国策·齐策四》

(2) 又如:狡强(狡赖强辩);狡客(狡滑的人);狡竖(狡猾的人);狡扇(阴谋煽动);狡桀(狡猾诡诈)

(3) 壮健骁勇 [sturdy and brave]

狡,健也。——《广雅》

(4) 又如:狡悍(壮健勇武);狡勇(狡诈勇悍)

(5) 急促 [fast]

时奏狡弄。——王褒《洞箫赋》。注:“急也。”

(6) 又如:狡捷(灵活敏捷);狡弄(急促雄壮的短曲)

(7) 狂暴 [violent]

乱气狡偾。——《左传·僖公十五年》

伪孽昏狡。——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8) 又如:狡虫(凶恶的害虫);狡愤(暴躁不安);狡戾(狂暴乖张);狡暴(狡猾凶暴)

(9) 通“姣” [beautiful]

及见狡童。——《诗·山有扶苏》

(10) 又如:狡好(容貌秀丽);狡童(漂亮而无实才的少年);狡泽(佼美而光泽)

常用词组

狡辩、狡猾,狡滑、狡计、狡捷、狡谲、狡赖、狡兔三窟、狡黠、狡诈

  拼音  yān   注音  一ㄢ   
简体部首  灬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1画  
繁体部首  火部  
五笔  GHGO  仓颉  MYLF  郑码  AIZU  四角  10327  结构  上下电码  8696  区位  4941  统一码  7109  笔顺  一丨一丨一一フ丶丶丶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焉的拼音:yān(一ㄢ)  

⒈ 与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心不在焉。不复出焉。

⒉ 乃,才: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⒊ 文言疑问词,怎么,哪儿:且焉置土石?

⒋ 文言助词:又何戚焉。

统一码

焉字UNICODE编码U+7109,10进制: 28937,UTF-32: 00007109,UTF-8: E7 84 89。

焉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焉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here、how、why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thereupon, then; how? why? wher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焉的拼音: yān  

〈词性:名〉

(1) (象形。小篆字形。像鸟形。本义:焉鸟)

(2) 鸟名 [a kind of bird]

旦,北而徂山之曲,乃见苍翠一林,其中则楮烟墨宇,椒枥坎地,群焉胙充,飞而不举。——唐· 黄滔《唐城客梦》

(3) 通“颜”( yán  )。额 [forehead]

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广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动天下。——《荀子·非相》。高亨云:“焉,盖颜之借字。”

词性变化

焉的拼音: yān  

〈词性:代〉

(1) 表示指示,相当于“之” [it]

草木无知,叩焉何益?——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2) 又如:心不在焉

(3) 哪里或那里 [where]

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焉,代词,那里,指南海。)——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什么 [what]

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墨子》

(5) 怎么 [which]

食其禄,焉避其难?——《三国志》

(6) 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于是”、“于此” [so]

二陵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不择事而问焉。——清· 刘开《问说》

伏焉。——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焉的拼音: yān  

〈词性:副〉

(1) 如何 [how]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如:焉能;焉得;焉敢;焉知;焉用

(2) 于是,就,乃,则 [then]。表示两件事或数个事接连发生

始皇巡 陇西、 北地,出 鸡头山,过 回中,焉作信宫 渭南。——《史记》

(3) 又如:焉始乘舟

焉的拼音: yān  

<连>

于是 [then]。表示前后承接,古代汉语中多与“乃”连用

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乃观日之出入,一日行万里。——《列子》

焉的拼音: yān  

〈词性:助〉

(1) 表示结构,用于前置的宾语之后,相当于“之”,“是” [be]

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国语》

(2) 后缀,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样子”

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书·秦誓》

焉的拼音: yān  

<语>

(1) 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啊” [ho]

且以五帝之圣焉而死, 三王之仁焉而死…——《史记》

(2) 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史记》

(3) 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相当于“乎”、“吗”

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诗·唐风》

(4) 用于句尾,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

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史记》

  拼音  sī sāi   注音  ㄙ ㄙㄞ   
部首  心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LNU  仓颉  WP  郑码  KIWZ  四角  60330  结构  上下电码  1835  区位  4328  统一码  601D  笔顺  丨フ一丨一丶フ丶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思的拼音:sī(ㄙ)  

⒈ 想,考虑,动脑筋:思想(a.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b.想法,念头;c.思量)。思忖。思索。思维。沉思。寻思。见异思迁。

⒉ 想念,挂念:思念。思恋。相思。

⒊ 想法:思绪。思致(新颖独到的构思、意趣)。构思。

⒋ 姓。

其他字义

思的拼音:sāi(ㄙㄞ)  

⒈ 〔于思〕多胡须的样子,如“自捋颔下,则思思者如故矣”。

统一码

思字UNICODE编码U+601D,10进制: 24605,UTF-32: 0000601D,UTF-8: E6 80 9D。

思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思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䰄恖楒

汉英互译

consider、long for、think、think of、thought

相关字词

念、想

造字法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囟、囟亦声

English

think, consider, ponder; final particl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思的拼音: sāi  

〈词性:形〉

(1) 多须的样子 [heavily bearded]。如:于思(形容胡须很多)

(2) 另见 si  

基本词义

思的拼音:   

〈词性:动〉

(1)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囟( xìn  ),囟亦声。囟脑子。古人认为心脑合作产生思想。本义:思考,想;考虑)

(2) 同本义 [think;consider]

思,容也。——《说文》

思曰容,言心之所虑,无不包也。——《书·洪范》

钦明文思安安。——《书·尧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3) 又如:多思;前思后想;自思;深思熟虑;思疑(疑惑;疑心);思郁(思虑薀结);思鲈(比喻抽身归隐);思劳(思虑劳累);思察(思虑辨察);思算(思量盘算;考虑);思忖(细细考虑,揣度);思惟(思索;考虑);思乎(方言。想,考虑);思省(考虑;省察);思度(考虑,思忖);思酌(考虑斟酌);思裁(忖度);思摸(方言。忖度);思辨(思考辨析);思绎(思索寻求)

(4) 思慕;想念 [long for]

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史记·魏世家》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战国策·赵策》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 李白《静夜思》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晋· 陶渊明《归园田居》

总揽英雄,思贤若渴。——《三国志·诸葛亮传》

(5) 又如:思慕宿宾(思念曾住在此地的人);思功悼枉(怀念其功绩,伤悲其冤屈);思忆(思念,想念);思女(思念异性的女子);思服(怀念);思齐(思慕贤者的风范而效法之,使与之等齐);思旧(思念旧友);思治(想念治世);思归(想望回故乡);思怀(怀念);思眷(眷念);思企(旧时书信语,犹想念);思顾(思念);思亲(思念父母。亦泛指思念亲人);思负(思念罪过);思存(思念,念念不忘);思土(思念故土);思且(犹思存);思渴(渴念);思心(思恋爱慕之心);思泳(思慕咏叹)

(6) 悲伤,哀愁 [lament]

远望使心思,游子恋所生。——《乐府诗集·长歌行》

仰清风以叹息,寄余思于悲絃。——三国 魏· 曹植《幽思赋》

吉士思秋,实感物化。——晋· 张华《励志诗》

(7) 又如:思秋(悲秋)

词性变化

思的拼音:   

〈词性:名〉

(1) 思想,思绪,心情。亦指构思 [thought]

晻晻日欲瞑,愁思出门啼。——《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又如:思功(苦思之功,创作中的苦心经营);思力(思维能力);思至(灵感到来,思想集中);思覃(深思);思致(指人的思想意趣或性情、才思);思理(构思;思辨能力;思致,才思情致);思综(才思);思纬(才思学识);思意(心思用意);思士(思善感之士);思事(心事);乡思

(3) 特指创作的构思 [plot]

画思入神。——《新唐书》

(4) 诉讼。通“司” [lawsuit]

思,司也。凡有所司捕必静思忖亦然也。——《释名》

(5) 诗体的一种 [one of the poetry's style]

以思名者,太白有《静夜思》—— 宋· 严羽《沧浪诗话》

思的拼音:   

<叹>

(1) 语气词。用于语首,无实义

思乐泮水,薄采其芹。——《诗·鲁颂·泮水》

(2) 用于句中,无实义

兕觥其觩,旨酒思柔。——《诗·小雅·桑扈》

(3) 另见 sāi  

常用词组

思潮、思忖、思过、思考、思恋、思量、思路、思虑、思谋、思慕、思念、思前想后、思情、思索、思维、思维能力、思想、思想、思想包袱、思想家、思想交流、思想抛锚、思绪、思议

  拼音    注音  ㄑ一ˇ   繁体  啓、啟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YNKD  仓颉  HSR  郑码  WMJ  四角  30267  结构  左上包围电码  0796  区位  3884  统一码  542F  笔顺  丶フ一ノ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启(啓)的拼音:qǐ(ㄑ一ˇ)  

⒈ 打开:启封。启门。某某启。启齿。

⒉ 开始:启用。启程。启运。

⒊ 开导:启迪。启发。启蒙。启示。启明(古代指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出现在东方天空的金星)。承上启下。

⒋ 陈述:启事。

⒌ 书信:书启。小启。

统一码

启字UNICODE编码U+542F,10进制: 21551,UTF-32: 0000542F,UTF-8: E5 90 AF。

启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启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唘啓啔啟諬闙

汉英互译

open、start

相关字词

开、封、承

造字法

会意:从户、从口

English

open; begin, commence; explai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启的拼音:

啓、啟、唘   

〈词性:动〉

(1) (会意。从户,从口。甲骨文字形,左边是手(又),右边是户(单扇门);用手开门,即开启的意思。后繁化加“口”,或省去手(又)而成“启”。金文又加“攴”(   )成“啓”。现简化为“启”。本义:开,打开)

(2) 同本义 [open]

启,开也。——《说文》

(3) 经传皆作“啟”

公将啟之。——《左传·隐公元年》

疆埸无主,则啟戒心。——《国语·晋语一》

凡啟塞从时。——《左传·僖公二十年》。注:“门户道桥谓之啟。”

啟户。——《仪礼·士虞礼》

门启而入。——《左传》

启窗而观。——明· 魏学洢《核舟记》

不能启口。——清· 林觉民《与妻书》

(4) 又如:启沃(开诚忠告。旧时指用治国之道开导帝王);启扉(开门);启请(开口询问;请教);启户(开门)

(5) 启发;教育 [enlighten;teach;educate]

啟,教也。从攴,启声。——《说文》

不愤不啟。——《论语》

皆啟以商政。——《左传·定公四年》

啟古献公。——《礼记·祭统》

佑啟我后人。——《孟子》

(6) 又如:启诲(开导教诲);启导(开导;启发指导);启机(开启机兆)

(7) 出发;起程 [start]

正月啟蛰。——《仪礼·夏小正》。传:“言始发蛰也。”

首啟戎行。——《三国志·武帝纪》

(8) 又如:启行(启程,动身上路);启轮(轮船起航);启锚(谓开船)

(9) 开拓;开创 [open up]

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韩非子·有度》

启陨箨以艺粟菽。——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10) 又如:启土(开拓疆域);启设(创设);启业(开创基业)

(11) 启奏;禀告 [inform;state]

堂上启阿母。——《玉台新咏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2) 又

伏惟启阿母。

某启。——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3) 又如:启帖(叙述情况的帖子);启白(禀告);启问(陈述;禀告)

(14) 烦请;启请 [please]。如:启动(套话。劳驾);启烦(套话。麻烦;多劳)

(15) 通“跽”。跪 [prostrate;kneel]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诗·小雅·采薇》

(16) 通“晵”。省视,察看 [observe;watch]

启予足!启予手!——《论语·泰伯》

词性变化

启的拼音:

  

〈词性:名〉

(1) 书信 [letter]

方欲奉启告别,遽辱惠问。——苏轼《与王敏仲八首》

(2) 官方文件 [official document]

官信曰启。——服虔《通俗文》

(3) 中国古代指立春、立夏 [the Beginning of Spring or Summer]

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左传》

常用词组

启闭、启程、启齿、启迪、启动、启发、启口、启蒙、启明、启明星、启示、启事、启行、启用、启奏

狡焉思启: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