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胶柱调瑟的意思

jiāozhùtiáo

胶柱调瑟



拼音jiāo zhù tiáo sè

注音ㄐ一ㄠ ㄓㄨˋ ㄊ一ㄠˊ ㄙㄜˋ

解释瑟:古代一种弹拨乐器。用胶粘住瑟上用以调音的短木,不能再调整音的高低缓急。比喻拘泥死板,缺少变通。

出处《文子·五·道德》:“老子曰:‘执一世之法籍,以非传代之俗,譬犹胶柱调瑟。’”

例子唐·刘知畿《史通·断限》:“举一反三,岂其若是,胶柱调瑟,不亦谬欤?”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死板。

感情胶柱调瑟是贬义词。

繁体膠柱調瑟

近义胶柱鼓瑟

英语act with a one-track mind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jiāo   注音  ㄐ一ㄠ   繁体    
部首  月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86  EUQY  五笔98  EURY  仓颉  BYCK  郑码  QSOO  四角  70248  结构  左右电码  5231  区位  2926  统一码  80F6  笔顺  ノフ一一丶一ノ丶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胶(膠)的拼音:jiāo(ㄐ一ㄠ)  

⒈ 黏性物质,有用动物的皮或角等熬成的,亦有植物分泌的和人工合成的:胶质。胶原。鳔胶。乳胶。万能胶。如胶似漆。胶合板。

⒉ 用橡胶树的分泌物制成的有弹性的物质:橡胶。胶鞋。胶皮。胶布。

⒊ 有黏性像胶的:胶泥。胶水。

⒋ 粘着,粘合:胶合。胶着(zhuó  )。胶柱鼓瑟。

统一码

胶字UNICODE编码U+80F6,10进制: 33014,UTF-32: 000080F6,UTF-8: E8 83 B6。

胶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胶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交膠㬵

汉英互译

glue、mucus、pastern

English

glue, gum, resin, rubber; sound; shin bon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胶的拼音:

jiāo  

〈词性:名〉

(1) (形声。古代“胶”用动物的皮煮制而成,所以从“肉”。 段玉裁说:“皮近肉,故字从肉。”本义:粘性物质,用动物的皮角或树脂制成)

(2) 同本义 [glue;gum]

胶也者,以为和也。——《考工记·弓人》

(3) 又如:胶鳔(用鱼鳔煮治而成的胶);胶漆(胶与漆。比喻事物的结合非常紧密;或比喻交情深厚);胶青(胶清。已制成的色质纯正的胶质);胶革(用皮革熬成的胶)

(4) 古代大学之称,后泛指学校 [college]。如:胶序(殷学名序,周学名胶;后用为学校的通称);胶庠(古代学校名,其中胶为周时大学名,庠为周时小学名,庠为商学名)

(5) 鸡鸣声,泛指禽类鸣声[chirp]。如:胶胶;胶胶角角;胶胶膊膊

(6) 橡胶 [rubber]

(7) 酸性橡胶,天然橡胶。如:乳胶

(8) 合成橡胶,人造橡胶。如:胶轮

(9) 在某些方面类似树胶的物质 [gum]。如:香口胶

(10) 特指制成胶制的药物 [gelatin]。如:驴皮胶(阿胶)、虎骨胶、龟板胶、鹿角胶等

(11) 姓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胶鬲起初是鱼盐贩子。西伯(文王)发现了他,举荐给商纣王。)——《孟子·告子下》

词性变化

胶的拼音:

jiāo  

〈词性:形〉

(1) 牢固 [firm]

德音孔胶。——《诗·小雅·隰桑》

(2) 又如:胶固(牢固)

(3) 诡辩的 [sophistry]

胶,诈也。——《方言三》

胶,欺也。——《广雅》

牵胶而喻侈。——左思《魏都赋》

(4) 又如:胶言(诡辩不合法度的言论)

(5) 固执 [stubborn]。如:胶固(固执);胶执(固执己见);胶滞(拘泥);胶让(坚辞)

(6) 纠缠纷扰的样子 [entangled]。如:胶加(乖戾,纠缠);胶扰(胶胶扰扰。纷乱;纠结);胶葛(交错的样子)

胶的拼音:

jiāo  

〈词性:动〉

(1) 用胶粘牢;粘住;使不能移动 [stick with glue]。如:胶续(用胶粘接断弦。后转指续娶);胶附(胶合。比喻志趣相投);胶致(解送犯人时,槛车四周以木版密封,不能开启,以防脱逃)

(2) 船搁浅 [be stranded]。如:胶浅(搁浅);胶溺(搁浅沉溺)

常用词组

胶版、胶布、胶带、胶东大鼓、胶合、胶花、胶接、胶结、胶卷、胶轮、胶囊、胶泥、胶粘、胶皮、胶片、胶乳、胶水、胶体、胶靴、胶印、胶州湾

  拼音  zhù   注音  ㄓㄨˋ   
部首  木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SYGG  仓颉  DYG  郑码  FSC  四角  40914  结构  左右电码  2691  区位  5489  统一码  67F1  笔顺  一丨ノ丶丶一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柱的拼音:zhù(ㄓㄨˋ)  

⒈ 建筑物中直立的起支撑作用的构件:柱子。柱石。顶梁柱。

⒉ 形状像柱子的东西,或作用重要如柱子的:水柱。柱臣(对国家有重要作用的臣子)。

统一码

柱字UNICODE编码U+67F1,10进制: 26609,UTF-32: 000067F1,UTF-8: E6 9F B1。

柱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柱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columniation、mast、pole、post

造字法

形声:从木、主声

English

pillar, post; support; lean o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柱的拼音: zhǔ  

〈词性:动〉

(1) 支撑。通“拄” [support]

且鳌足可以柱天,体必长大,不容于天地,女娲虽圣,何能杀之?——《论衡·谈天》

(2) 又如:柱天(撑天;支天);柱地(立柱支地)

(3) 挡住;阻塞 [stop]

内人共举机以柱门,兵斫门,不能破。——《三国志》

(4) 拄 [lean on]

手把定筇竹,柱杖行田野,出村房。——《刘知远诸宫调》

(5) 又如:柱杖(手杖)

(6) 另见 zhù  

基本词义

柱的拼音: zhù  

〈词性:名〉

(1) (形声。从木,主声。本义:屋柱)

(2) 同本义 [post;pillar;column]

柱,楹也。——《说文》

剪屏柱楣。——《仪礼·丧服》。注:“所谓梁闇。”

东至于底柱。——《书·禹贡》

散木也,…以为柱则蠹。——《庄子·人间世》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掷 秦王,不中,中柱。——《战国策·燕策》

柱以白璧。——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又如:柱磉石(支撑柱子的基石);铜柱;楣柱;柱桷(屋柱和椽子);柱梁(柱和梁);柱栋(屋柱与栋梁);柱极(殿柱和正梁);柱楣(茅庐的立柱和前檐;柱和梁)

(4) 像柱子的东西 [sth.shaped like a column]

王以名使括(赵括),若胶柱鼓瑟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如:水柱;冰柱;花柱

(6) 另见 zhǔ  

常用词组

柱廊、柱身、柱石、柱子、柱座

  拼音  tiáo diào zhōu   
注音  ㄊ一ㄠˊ ㄉ一ㄠˋ ㄓㄡ   繁体  調  
部首  讠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  YMFK  仓颉  IVBGR  郑码  SLBJ  四角  37720  结构  左右电码  6148  区位  2187  统一码  8C03  笔顺  丶フノフ一丨一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调(調)的拼音:tiáo(ㄊ一ㄠˊ)  

⒈ 搭配均匀,配合适当:调和。调谐。风调雨顺。饮食失调。

⒉ 使搭配均匀,使协调:调配。调味。

⒊ 调停使和解(调解双方关系):调停。调处。

⒋ 调剂:以临万货,以调盈虚。

⒌ 调理使康复:调养。调摄。

⒍ 调教;训练:有膂力,善调鹰隼。

⒎ 挑逗;戏弄:调笑。调情。调戏。酒后相调。

其他字义

调(調)的拼音:diào(ㄉ一ㄠˋ)  

⒈ 乐曲;乐谱:曲调。采菱调。

⒉ 乐曲定音的基调或音阶:C大调。五声调式。

⒊ 语音上的声调:调号。调类。

⒋ 说话的腔调:南腔北调。

⒌ 口气;论调:一副教训人的调。两人人的发言是一个调。

⒍ 人所蕴含或显露出来的风格、才情、气质:情调。格调。

⒎ 选调;提拨:从基层调选干部。

⒏ 调动:岗位调整。

⒐ 征集;征调:调有余补不足。

⒑ 调查:调研。内查外调。

⒒ 提取、调取(文件、档案等):调档。

⒓ 调换:调座位。

其他字义

调(調)的拼音:zhōu(ㄓㄡ)  

⒈ 朝,早晨:《广韵·平尤》:“调,朝也。”

统一码

调字UNICODE编码U+8C03,10进制: 35843,UTF-32: 00008C03,UTF-8: E8 B0 83。

调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调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調

汉英互译

melody、mix、move、suit well

造字法

形声:从讠、周声

English

transfer, move, change; tun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调的拼音:

調 diào  

〈词性:动〉

(1) (形声。从言,周声。( tiáo  )本义:声音调和;协调)

(2) 选拔或提拔官吏 [select or promote]

调故吏。——《汉书·昭帝纪》。注:“谓发选也。”

调关东轻车锐卒。——《汉书·宣帝纪》

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汉书》

婿竟不调。——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3) 又如:调头(换地方;自主的妓女迁居);调职(公务员调换服务单位)

(4) 征用,提取,征发 [allocate;take over for use;requisition]

特选横调。——《后汉书·左雄传》。注:“征也。”

(5) 又如:调发(征发);调练(征调操练);调取(发命令取人)

(6) 调动 [shift;transfer]

我是个调虎离山计,哄你去来征战。——《西游记》

(7) 又如:调人;调干部;调遣;调阵子(调阵。舞台上演员扮兵将调兵布阵的样子);调补(调动填补官职空缺);调派(分派);调拨(调遣分派);调三惑四(挑拨离间)

(8) 转动 [turn;revolve]。如:调眼色(眉目传情,用目光示意)

(9) 计算;调查 [calculate]

调立城邑。——《汉书·晁错传》

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毋下千家。——《汉书》

(10) 耍弄。通“掉”[show off]。如:调嘴(卖弄口舌。即耍嘴皮子);调慌(撒谎);调嚣虚(弄虚头,作假);调罨子(耍弄花招);调嘴弄舌(耍嘴,卖弄口舌)

(11) 同“掉” [turn round]

杨志调过朴刀便打。——《水浒传》

词性变化

调的拼音:

調 diào  

〈词性:名〉

(1) 腔调,一个地区的本地人或居民的典型的言语习惯 [accent]。如:他带山东调;调类(一种语言或方言的声调分类);调符(用来分别字音声调的符号)

(2) 构成句子或词组语调成分的某种特有的音调或音调变化 [tone]。如:高调

(3) 曲调,单个音符或乐音的节奏上的编列,音乐的旋律 [melody]。如:二黄调;四平调;调性(音乐名词);调门(中国传统剧曲的歌唱者对于音调高低的音乐名词)

(4) 调式,音乐上高低长短配合、和谐好听的一组音 [mode]。如:大调

(5) 格调,人的才气风格 [style]。

谁爱风流高格调。——唐· 秦韬玉《贫女》

(6) 又如:才调;雅调

(7) 意见、主张的基本倾向[main trend of the propositions]。如:论调;唱高调

(8) 另见 tiáo;zhōu  

常用词组

调包、调兵遣将、调拨、调查、调档、调动、调度、调防、调赴、调干、调号、调虎离山、调换、调回、调集、调卷、调类、调离、调令、调门儿、调派、调配、调遣、调任、调研、调演、调用、调阅、调运、调职、调值、调子、调转

基本词义

调的拼音:

調 tiáo  

〈词性:形〉

(1) (形声。从言,周声。本义:和谐;协调) 同本义 [be in harmonious proportion;suit well]

调,和也。——《说文》

合得周密谓之调。——《贾子道术》

调和乐也。——《荀子·臣道》

弓矢既调。——《诗·小雅·车攻》

调悦者,情之道也。——《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

调而应之。——《庄子·知北游》

帝善其调达,乃敕一御妓奏笛。——《晋书·桓伊传》

若水旱不调,宁燥不湿。——贾思勰《齐民要术》

(2) 又如:调元(调和大化阴阳的元气);调序(调和);调琴(调和琴弦,弹琴);调畅(调和通畅);调适(调和顺适);调调(风吹物摇动的样子);调变(调和,调理)

词性变化

调的拼音:

調 tiáo  

〈词性:动〉

(1) 调节 [adjust;regulate]

调竽笙篪篁。——《礼记·月令》

(2) 又如:调排(调整安排);调风(整顿风俗);调气(调节四时的气候);调息(调节呼吸)

(3) 驯服;训练 [tame;train;drill]

无鞭策,虽造父不能调驷马。——《盐铁论》

(4) 调治;调养(调治保养) [recuperate under medical treatment]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刘禹锡《昼居池上亭独吟》

(5) 又如:调鼎持衡(比喻治理国家);调息(调养休息);调治(医疗;疗治)

(6) 嘲笑 [jeer at]

唐僧渊目深而鼻高, 王丞相每调之。——《世说新语》

(7) 如:调喉(取笑);调侃(用言语戏弄;嘲弄)

(8) 搀合 [blend]。

(9) 如:调三窝四(搬弄是非);调白(挑唆);调味

(10) 经搅拌、摇晃[不同物质]混合 [mix;stir]。

(11) 如:调和鼎鼐(在鼎里调和食物。比喻辅佐皇帝治理国家。亦喻宰相之职);调匀;调色

(12) 调节音高或使之入调 [tune]。

(13) 如:调弦;调高一个小三度或大三度

(14) 演奏 [play]

何处调琴,惺惺地把醉魂呼醒?——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15) 调济 [make adjustments]

故盐铁均输,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罢之不便也。——《盐铁论》

(16) 调戏 [assail a woman with obscenities;take liberties with a woman]

李师师再与 燕青把盏,又把言语来调他。——《水浒传》

(17) 又如:调光(勾引;调情);调引(引逗;勾引)

(18) 掷;丢 [throw]

我看了,搬起一块大石,调打下去。——《西游记》

(19) 耍 [be rude;resort to;display]。

(20) 如:调嘴调舌(耍嘴皮);调嘴(耍嘴皮子);调脾(耍脾气;顽皮)

(21) 调弄,弹奏 [play]

可以调素琴。——《三国志·诸葛亮传》

调的拼音:

調 tiáo  

〈词性:名〉

(1) 烹调,调味[cook]

一鼎之调。——《吕氏春秋·察今》

(2) 另见 diào;zhōu  

常用词组

调拨、调处、调达、调档、调幅、调羹、调合、调和、调护、调级、调剂、调价、调焦、调教、调节、调解、调控、调理、调料、调弄、调配、调皮、调频、调情、调色、调摄、调试、调唆、调停、调味、调味品、调戏、调笑、调谐、调协、调谑、调训、调养、调音、调匀、调整、调制、调准、调资、调嘴学舌

基本词义

调的拼音:

調 zhōu  

〈词性:名〉

(1) 清晨,早晨。通“朝” [morning]

未见君子,惄如调饥。——《诗·周南·汝坟》

(2) 又如:调饥(朝饥。早晨没吃东西时的饥饿状况)

(3) 另见 diào  

  拼音    注音  ㄙㄜˋ   
简体部首  王部  部外笔画  9画  总笔画  13画  
繁体部首  玉部  
五笔  GGNT  仓颉  MGPH  郑码  CCWM  四角  11334  结构  上下电码  3844  区位  4110  统一码  745F  笔顺  一一丨一一一丨一丶フ丶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瑟的拼音:sè(ㄙㄜˋ)  

⒈ 弦乐器,似琴。长近三米,古有五十根弦,后为二十五根或十六根弦,平放演奏:鼓瑟。

⒉ 矜持端庄的样子。

⒊ 〔瑟瑟〕a.形容轻微的声音;b.形容颤抖。

⒋ 洁净鲜明的样子。

统一码

瑟字UNICODE编码U+745F,10进制: 29791,UTF-32: 0000745F,UTF-8: E7 91 9F。

瑟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瑟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㻎鉍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large 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t; dignified, massive; sound of win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瑟的拼音:   

〈词性:名〉

(1) (指事。从珡,必声。本义: 古代拨弦乐器。形似古琴,每弦一柱,但无征位)

(2) [a twenty-five-stringed plucked instrument, somewhat similar to the zither]

瑟,庖牺所作弦乐也。——《说文》

大瑟小瑟。——《礼记·明堂位》

大瑟谓之灑。——《尔雅》。注:“二十七弦。世本,疱牺作五十弦。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弦。”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 又如:调瑟(调准瑟弦的音);琴瑟(琴与瑟)

(4) 古水名 [Se River]。即今河南省罗山县的小黄河

(5) [象]∶沙沙作响,沙沙的声音 [rustle]。如:瑟缩;瑟瑟

词性变化

瑟的拼音:   

〈词性:形〉

(1) 庄重严谨 [majestic]

(2) 形容茂密 [varied and many]。如:瑟彼柞棫(彼柞棫之木众多而茂盛)

(3) 明洁 [bright and clear]

瑟彼玉瓒,黄流在中。——《诗·大雅·早麓》

常用词组

瑟瑟、瑟缩、瑟索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