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击搏挽裂的意思

wǎnliè

击搏挽裂



拼音jī bó wǎn liè

注音ㄐ一 ㄅㄛˊ ㄨㄢˇ ㄌ一ㄝˋ

解释攻打撕裂。形容争斗激烈。

出处唐·陆龟蒙《五歌·水鸟》:“则有觜铍爪戟劲立直视者,击搏挽裂图膻腥。”

例子上古之时,人物杂处,其间击搏挽裂,人与禽兽争命者,不知更几何年。勇立《论排外不宜有形迹》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击搏挽裂是中性词。

繁体撃搏輓裂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ㄐ一   繁体    
部首  凵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86  FMK  五笔98  GBK  仓颉  QU  郑码  BIZI  四角  50772  结构  单一电码  2345  区位  2787  统一码  51FB  笔顺  一一丨フ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击(擊)的拼音:jī(ㄐ一)  

⒈ 敲打,或做类似敲打的动作:击打。击鼓。击中(zhòng  )。击破。击毙。击水(a.拍打水面;b.指游泳)。旁敲侧击。

⒉ 攻打:击败。击毁。打击。声东击西。

⒊ 碰,接触:撞击。目击。肩摩毂(  )击(亦作“摩肩击毂”)。

统一码

击字UNICODE编码U+51FB,10进制: 20987,UTF-32: 000051FB,UTF-8: E5 87 BB。

击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击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擊撃

汉英互译

attack、beat、bump into、hit、strike out、thrash

相关字词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strike, hit, beat; attack, figh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击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毄(   )声。本义:敲击,敲打)

(2) 同本义 [beat;hit;strike]

欲以击柱。——《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肯击缻。

留击柝者。——《资治通鉴·唐纪》

使击柝如故。

援玉 枹兮击鸣鼓。——《楚辞·九歌·国殇》

(3) 又如:击壤(相传尧时有老人击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率力于我何有哉?后因以比喻太平盛世);击节(打拍子);击鞠(击皮球)

(4) 攻击;攻打 [assault;attack]

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击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5) 又如:击排(攻击排斥);击排冒没(攻击排斥,轻率而不顾一切);击床(击杀于床上)

(6) 碰撞;接触 [come in contact with;bump into]

齐吴傍以击汰。——《楚辞·屈原·涉江》

(7) 又如:击毂摩肩(车碰轮,人摩肩。比喻拥挤,热闹);击冲(撞击);撞击(运动体与别的物体猛然碰上)

(8) 杀;搏杀 [kill;slaughter]

入水击蛟。——《世说新语·自新》

数击杀响马贼。——明· 魏禧《大铁椎传》

客奋椎左右击。

猱进鸷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9) 如:击斩(斩杀);击鲜(宰杀活的牲畜禽鱼,充作美食)

常用词组

击败、击毙、击穿、击打、击打、击发、击鼓、击毁、击剑、击溃、击落、击破、击伤、击水、击铁、击退、击玉敲金、击掌、击针、击中

  拼音    注音  ㄅㄛˊ   
简体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10画  总笔画  13画  
繁体部首  手部  
五笔86  RGEF  五笔98  RSFY  仓颉  QIBI  郑码  DFDS  四角  53042  结构  左右电码  2276  区位  1811  统一码  640F  笔顺  一丨一一丨フ一一丨丶一丨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搏的拼音:bó(ㄅㄛˊ)  

⒈ 对打:搏斗。搏击(奋力进击)。搏战。搏膺(捶胸,表示愤怒)。肉搏。拼搏。

⒉ 跳动:搏动。脉搏。

⒊ 捕捉:搏噬。

统一码

搏字UNICODE编码U+640F,10进制: 25615,UTF-32: 0000640F,UTF-8: E6 90 8F。

搏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搏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汉英互译

fight、combat、struggle、beat、throb

造字法

形声:从扌、声

English

seize; spring upon; strik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搏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尃(   )声。本义:搏斗,对打)

(2) 同本义 [combat;fight;struggle]

搏,索持也。——《说文》

搏,击也。——《广雅》

屏左右而相搏。——《谷梁传·僖公元年》

晋侯梦与 楚子博。——《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鸷虫攫博。——《礼记·儒行》。疏:“以脚取之为攫,以翼击之为搏。”

搏扶摇羊角而上者。——《庄子·逍遥游》

搏战获王。——《史记·卫将军骠骑传》

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3) 捕捉 [catch]

搏谍贼。——《周礼·夏宫·环人》

(4) 又如:搏执(拘捕);搏获(捕获);搏撠(揪住);搏狩(狩猎)

(5) 执持;拾取,击取 [get;pick up;seize]

摭紫贝,搏耆龟。——张衡《西京赋》

螳螂执翳而搏之。——《庄子·山水》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扑上去抓。)——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6) 又如:搏杖(扶杖,抱杖);搏弊(人虽疲困,但也自持完成礼仪)

(7) 通“拍”。轻击;击 [beat]

搏埴之工二。——《周礼·总叙》

弹琴博髀。——李斯《谏逐客书》

因搏心大哭。——《汉书·王莽传下》

水石相搏。——宋· 苏轼《石钟山记》

(8) 又如:搏鸷(猛烈拍击);搏膺(捶胸,表示愤怒);搏影(拍击影子。影随物动,故不能拍到。比喻不能成功或不易捉摸)

(9) 夺取 [take by force;capture]

铄金百镒,盗跖不搏。——《史记·李斯列传》

(10) 又如:搏斗;搏击

(11) 跳动 [throb]。如:搏跃(跳跃;跳动);搏动

常用词组

搏髀、搏动、搏斗、搏击、搏杀、搏战

  拼音  wǎn   注音  ㄨㄢˇ   繁体    
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  RQKQ  仓颉  QNAU  郑码  DRJR  四角  57012  结构  左右电码  2187  区位  4576  统一码  633D  笔顺  一丨一ノフ丨フ一ノ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挽的拼音:wǎn(ㄨㄢˇ)  

⒈ 拉,牵引:挽弓。挽留。

⒉ 设法使局势好转或恢复原状:挽救。力挽狂澜。

⒊ 追悼死人:挽词。挽联。挽幛。

⒋ 古同“晚”,后来的。

⒌ 同“绾”。

统一码

挽字UNICODE编码U+633D,10进制: 25405,UTF-32: 0000633D,UTF-8: E6 8C BD。

挽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挽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輓鋔

汉英互译

coil up、draw、lament sb.'s death、link、pull、roll up

造字法

形声:从扌、免声

English

pull; pull back, draw back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挽的拼音:

wǎn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免声。古字从“车”,免声。本义:牵引;拉)

(2) 同本义 [draw;pull]

挽,引也。——《小尔雅·广诂》

輓,引之也。——《说文》

輓,輓车也。——《广韵》

或輓之,或推之。——《左传·襄公十四年》。注:“前牵曰輓。”

娄敬脱輓辂。——《史记·刘敬传》

转粟輓输以为之备。——《汉书·韩安国传》

挽炮车者。——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挽郎(出葬时,牵绋唱挽歌的少年);挽强(拉强弓);挽满(拉满弓);挽车(拉车);挽住(憋住);挽手儿(缰绳);挽歌郎(出殡时替丧家在灵前唱挽歌的人);挽强为弱(使强变弱)

(4) 悼念死者 [lament sb.'s death]

现今胡三公子替 湖州鲁老先生征挽诗,送了十几个斗方在我那里。——《儒林外史》

(5) 又如:挽章(挽词。哀悼死者的词章);挽诗(哀悼死者的诗);挽歌(哀悼死者的丧歌);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挽辞(哀悼死者的言辞)

词性变化

挽的拼音: wǎn  

〈词性:动〉

(1) 通“绾”。卷起 [roll up]。如:挽裤腿儿

(2) 同“绾”。编结 [coil up]。如:挽手(鞭子);挽角(童年)

(3) 扭转;挽回 [reverse]

火攻破敌,挽强为弱。——《三侠五义》

(4) 又如:挽狂澜(扭转局面或风气);挽正(纠正);挽转(挽回);挽通(勾结;买通)

(5) 荐引 [recommend]。如:挽推(引荐;扶持)

(6) 勾;挎 [carry on the arm]。如:不由分说,拉着文君就走,挽其腰;手挽小篮

(7) 请,托 [please]

怎奈蔡攸处挽心腹催促公人起身。——《水浒全传》

挽的拼音: wǎn  

〈词性:形〉

(1) 后,迟。通“晚” [late]

必用此为务,輓近世塗民耳目,则几无行矣。——《史记·货殖列传》

(2) 又如:挽近(近世,近代。同晚近)

常用词组

挽词,挽辞、挽额、挽歌、挽回、挽救、挽具、挽力、挽联、挽留、挽幛

  拼音  liè liě   注音  ㄌ一ㄝˋ ㄌ一ㄝˇ   
部首  衣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12画  
五笔  GQJE  仓颉  MNYHV  郑码  ARSR  四角  12732  结构  上下电码  5933  区位  3349  统一码  88C2  笔顺  一ノフ丶丨丨丶一ノ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裂的拼音:liè(ㄌ一ㄝˋ)  

⒈ 破开,开了缝(fèng   ):裂开。裂纹。裂缝。裂痕。裂变(原子核分裂成几个其他原子核,并放出中子的过程)。裂隙。裂罅(裂缝)。分裂。破裂。决裂。割裂。扯裂。

其他字义

裂的拼音:liě(ㄌ一ㄝˇ)  

⒈ 物体的两部分向两旁分开:裂着怀。

统一码

裂字UNICODE编码U+88C2,10进制: 35010,UTF-32: 000088C2,UTF-8: E8 A3 82。

裂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裂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crack、rend、split

造字法

形声:从衣、列声

English

split, crack, break open; ren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裂的拼音: liě  

〈词性:动〉

(1) 〈词性:方〉∶物件的两部分向两边分开 [with two parts of sth.separated to both sides]。如:裂着怀

(2) 另见 liè  

常用词组

裂巴

基本词义

裂的拼音: liè  

〈词性:名〉

(1) (会意。从衣,从列,列亦声。本义:裁剪后的丝绸残余)

(2) 同本义 [odd bits of cloth]

裂,缯余也。——《说文》

垂带而厉(裂)。——《诗·小雅·都人士》

纪裂繻,公谷以履为之。——《左传·隐公二年》

(3) 又如:裂繻(汉制,裂缯帛为符信,凭以出入关隘)

(4) 裂缝 [chink;crack]。如:破裂(出现裂缝)

(5) 两相邻部分连接处形成的线或沟;常指裂开而成的线 [suture]。如:豆的腹裂

词性变化

裂的拼音: liè  

〈词性:动〉

(1) 裁剪;扯裂 [cut into parts;cut;clip]

裂,裁也。——《广雅》

裂裳帛而与之。——《左传》

旌旗裂。——《资治通鉴·唐纪》

娇儿恶卧踏里裂。——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声如裂帛。——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又如:裂帛(撕裂布帛;裁剪布帛作为书信);裂素(裁剪白绢以绘画作文);裂破(撕坏);裂裳(撕裂衣裳)

(3) 割,分 [divide]

裂,分也。——《广雅》

裂地而封之。——《庄子》

(4) 又如:裂土(割据土地);裂石流云(裂开山石,震动云霄。形容声音高昂响亮);裂土(给有功之臣分封土地);裂饼(分饼。亦指把所爱之物分赐他人);裂地(划分土地);裂拆(分裂,裂开)

(5) 分裂;裂开 [split;break up]

衣裳绽裂。——《礼记·内则》

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注:“分离也。”

目眦尽裂。——《史记·项羽本记》

四极废,九州裂。——《淮南子》

马首裂。——明· 魏禧《大铁椎传》

股落腹裂。——《聊斋志异·促织》

(6) 又如:分裂(整体的事物分开);爆裂(突然破裂);裂眼(形容极其愤怒的样子);裂肤(皮肤冻裂。形容严寒的样子);裂冠毁冕(碎裂其冠,毁坏其冕。比喻绝意仕进);裂冕挂冠(比喻抛弃冠晚,不再为官;挂冠求去,致仕归隐);裂地(地面坼裂;使地面开裂);裂眦(裂眥。因发怒而眼睛睁得极大,眼眶似乎要裂开。形容极其忿怒的神态);裂绝(破坏断绝);烈敝(破裂损坏)

(7) 另见 liě  

常用词组

裂变、裂唇、裂缝、裂谷、裂果、裂痕、裂开、裂口,裂口儿、裂理、裂片、裂纹、裂璺、裂隙、裂罅、裂牙、裂殖菌

击搏挽裂: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