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iè nà xū mí
注音ㄐ一ㄝˋ ㄋㄚˋ ㄒㄨ ㄇ一ˊ
解释须弥:传说中的古印度山名。佛教说法,小小的芥子可包容须弥大山或整个世界。
出处
例子佛家所说的芥纳须弥包含一个伟大的哲理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芥纳须弥是中性词。
近义芥子须弥
英语The smallest may hold the largest.
动物生肖牛,虎,蛇
芥的拼音:jiè(ㄐ一ㄝˋ)
⒈ 〔芥菜〕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种子黄色,味辛辣,磨成粉末,称“芥末”,作调味品。按用途分为叶用芥菜(如“雪里蕻”);茎用芥菜(如“榨菜”);根用芥菜(如“大头菜”)。
⒉ 小草,喻轻微纤细的事物:草芥。纤芥。芥舟。
芥的拼音:gài(ㄍㄞˋ)
⒈ 〔芥菜〕一年生草本植物,芥菜的变种,叶大,表面多皱纹,叶脉显著,可食。亦作“盖菜”。
芥字UNICODE编码U+82A5,10进制: 33445,UTF-32: 000082A5,UTF-8: E8 8A A5。
芥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芥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形声:从艹、介声
mustard plant; mustard; tiny
详细解释◎ 芥的拼音: gài
另见 jiè
芥菜、芥蓝
◎ 芥的拼音: jiè
〈词性:名〉
(1) (形声。从艸,介声。本义:蔬菜名。即“芥菜”)
(2) 同本义[Indian mustard]
芥,芥菜也。——《说文》
天地之行,芥苦味也。——《春秋繁露》
脍,春用葱,秋用芥。——《礼记·内则》
(3) 又如:芥子(芥菜的种子。颗粒很小,可榨油或制芥末);芥孙(芥菜于霜雪中再发的嫩牙);芥尽(芥子用完。佛教用语。比喻时间之久或劫数之多);芥苔(芥菜开花新生的嫩茎)
(4) 小草 [small grass]
芥为之舟。——《庄子·逍遥游》
似寻针芥。——《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芥豆(小草和豆子);芥豆大小人家(比喻小户人家);芥舟(比喻小舟);芥拾(比喻轻易地取得)
(6) 梗塞 [chock]
恨无乖崖老,一洗芥蒂胸。——苏轼《送路都曹》
(7) 又如:芥蒂(细小的梗塞物,比喻积在心中的怨恨或不快);介纳须弥(佛教说法:小小的芥子可包容须弥大山或整个世界。须弥:传说中的古印度山名);芥虿(芥蒂)
(8) 通“介” [knot]。如:芥羽(指用以角斗的鸡。斗鸡之时,把芥末播撒在鸡的羽毛上,迷蒙对方鸡的眼而取胜)
(9) 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 [trifle;petty thing;minor matter]。如:草芥;纤芥;芥视(轻视,不看重);芥舟(小船)
(10) 另见 gài
芥菜、芥末、芥子、芥子气
纳(納)的拼音:nà(ㄋㄚˋ)
⒈ 收入,放进:出纳。藏污纳垢。
⒉ 接受:采纳。笑纳。纳谏。
⒊ 享受:纳福。纳凉。
⒋ 缴付:纳税。
⒌ 补缀,缝补;现多指密密地缝:纳鞋底。
⒍ 姓。
纳字UNICODE编码U+7EB3,10进制: 32435,UTF-32: 00007EB3,UTF-8: E7 BA B3。
纳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纳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納
accept、admit、receive
缴、出、吐
形声:从纟、内声
admit, take, receive, accept
详细解释◎ 纳的拼音:
納 nà
〈词性:动〉
(1) (形声。从糸( mì ),内声。本义:丝被水浸湿)
(2) 同本义 [wet;soak]
纳,丝湿纳纳也。——《说文》
衣纳纳而掩露。——刘向《九叹·逢纷》
(3) 又如:纳纳(潮湿的样子)
(4) 收藏;收入 [collect]
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
(5) 又如:采纳;容纳;藏垢纳污(包藏容纳污秽之物。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6) “纳”假借为“接纳”;接受 [receive;admit;accept]
几以不纳死。——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遂开门纳众。——《资治通鉴·唐纪》
诬守纳己赇。——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纳钱案上。——《聊斋志异·促织》
(7) 又如:纳质(接受质证;接受质询);纳采(古婚嫁六礼中的第一件事。即行聘;其他如纳吉,纳聘,纳征,纳币皆为六礼之中);纳贽(初次见面所馈赠的礼物);纳受(接受;收受);纳下(采纳下面的意见)
(8) 缴纳,贡献 [pay;offer]
九江纳锡大龟。——《书·禹贡》
岁终则会其出入,而纳其余。——《周礼·地官·泉府》
小臣纳卿大夫。——《仪礼·燕礼》
纳于太庙。——《公羊传·桓公二年》
十月纳禾稼。——《诗·豳风·七月》
命弟子纳射器。——《仪礼·乡射礼》
纳之库。——诸葛亮《出师表》
(9) 又如:纳监(捐纳财物取得监生资格);纳锡(进贡);纳粟(也作内粟,入粟;捐纳粟米或财货给官,以谋求某种利益);纳官(向官府缴纳谷物);纳质(送纳人质)
(10) 穿;着 [wear;put on]。以脚跟着入鞋中。如:纳履(穿鞋);纳屦踵决(穿鞋而后跟即破。极言生活贫困)
(11) 使进入 [enter]
三纳之而未克。——马中锡《中山狼传》
(12) 取;娶 [marry]
杀三卻而尸诸朝,纳其室以分妇人。——《国语·晋语》
(13) 又如:纳币(订婚时男方给女方的财物);纳宠(娶妾);纳赘(招上门女婿);纳妇(娶妇)
(14) 结交 [make friends with;associate with]
魏了翁闻之,更纳交焉。——《宋史·张忠恕传》
(15) 又如:纳交(结交);纳宗(结交宗室朋友)
(16) 用同“捺” [press with force;low]
(17) 按下。如:纳火(按下火气);纳气(按下火气不发作)
(18) 低,低下。如:纳头(低头);纳拜(低头拜见)
(19) 通“衲”。密针缝纫 [sew close stitches over a patch,etc.]
那婆子又拿了一件破衣,补补纳纳。——《西游记》
(20) 又如:纳衣(衲衣。取人弃去之布帛缝衲之僧衣。也称“百衲衣”);纳鞋(用线缝制鞋底)
(21) 扣压 [withhold]
枢密童贯同太师 蔡京,太尉 高俅、 杨戬,商议纳下表章不奏。——《水浒传》
纳粹,纳粹分子、纳福、纳贡、纳贿、纳粮、纳凉、纳闷儿、纳聘、纳妾、纳入、纳税、纳降、纳新
须(須鬚)的拼音:xū(ㄒㄨ)
⒈ 必得,应当:无须。莫须有。必须。务须。须要。
⒉ 等待,停留:须留(迟留,留待)。
⒊ 男人面上生的毛,胡子:须眉(男子的代称)。须生(传统戏剧角色名,即“老生”)。
⒋ 〔须臾〕片刻,一会儿。
⒌ 像胡须的东西:须根。触须。
须字UNICODE编码U+987B,10进制: 39035,UTF-32: 0000987B,UTF-8: E9 A1 BB。
须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须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須鬚
beard、must、wait
会意:从页、从彡
must, have to, necessary
详细解释◎ 须的拼音:
須、鬚 xū
〈词性:名〉
(1) (本字作“须”。后来写成有鬚,现在又简化为“须”。象形。从页,从彡,页( xié ),头,彡( shān ),表毛饰。指人面上的毛。本义:胡须)
(2) 同本义 [beard;moustache]
须,面毛也。——《说文》
须,谓颐下之毛。——《礼记·礼运》引《说文》
有君子白皙鬒须眉。——《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大夫以鱼须文竹。——《礼记·玉藻》
美须髯。——《汉书·高帝纪》
下担捋髭须。——《乐府诗集·木兰诗》
须发尽白。——《汉书·李广苏建传》
(3) 又如:须眉浊物(指趋炎附势,丧失气节的男人);虬须(卷曲的胡子);银须;黄须;长须;软须;须麋(须眉)
(4) 野兽的鬚。泛指动、植物身上像须的东西 [feelen;palpus]
敢捋虎须。——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若得其兽,则献其皮革齿须备。(备:爪)——《周礼·冥氏》
撩拨虫须。——《聊斋志异·促织》
张毛伸须。
(5) 又如:鲇鱼须;触须;花须;须萼(花须和花萼);须枝;须蕊(花蕊)
(6) 流苏 [tassel]
帛绳缠须。——《晋书·陆云传》
(7) 又如:须头(流苏)
◎ 须的拼音:
須 xū
〈词性:名〉
(1) 片刻 [moment]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2) 又如:须时(片刻)
(3) 姓
◎ 须的拼音:
須 xū
〈词性:动〉
(1) 等待 [await]
吴起须故人而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可须夜鼓声而发。——《后汉书·班超梁慬列传》
(2) 又如:须友(待友);须待(期待);须参(等着见皇帝);须奏(等候上奏)
(3) 停留 [stay]
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书·五子之歌序》
(4) 又如:须留(停留)
(5) 通“需”。需要 [need]
不须复烦大将。——《汉书·冯奉世传》
细雨不须归。——唐· 王之涣《凉州词》
何须怨杨柳。——唐· 张志和《渔歌子》
工又须问。——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须行即骑。——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 又如:须次(官吏依次候补官缺。同“需次”)
(7) 助动词。必要,应当 [must;should]
男大须婚,女大须嫁,古今常理。——《三国演义》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须取无茎叶。——宋· 沈括《梦溪笔谈》
须阎君来。——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仆须急归营。——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8) 又如:须用(必须);须至(必定。宋以后常作为公文及执照结句用语。有必须办到的意思);须是(必须是,一定是);须得(必得)须合(应当);须当(应当);须不如(该不是)
◎ 须的拼音:
須 xū
〈词性:副〉
(1) 终于 [at last]
但愿得双亲康健,须有日,拜堂前。——《琵琶记》
(2) 本是;本来 [original]
他须没个亲人,料没甚大官司。——《三刻拍案惊奇》
(3) 又如:须是(本是,正是)
(4) 必然 [inevitable]
杀了刘备,我女便是望门寡,明日再怎的说亲?须误了我女儿一世!——《三国演义》
◎ 须的拼音:
須 xū
<连>
(1) 相当于“却” [but;yet;while]
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须是俺的!——《水浒传》
(2) 虽然 [although;even if]
五月峨眉须近火,木皮领里只如冬。——曹松《送僧人入蜀过夏》
须发、须根、须鲸、须眉、须要、须臾、须知、须知
弥(彌)的拼音:mí(ㄇ一ˊ)
⒈ 满,遍:弥满。弥月(a.整一个月;b.婴儿满月)。弥望(满眼)。弥天(满天,形容极大的)。
⒉ 补,合:弥补。弥缝。弥封。
⒊ 更加:弥坚。欲盖弥彰。
⒋ 水满的样子:弥漫。
⒌ 久,远:弥留(病久留不去,后称病重将死)。弥亘(连绵不断)。
⒍ 姓。
弥(彌)的拼音:mǐ(ㄇ一ˇ)
⒈ 古同“弭”,平息,消灭。
弥字UNICODE编码U+5F25,10进制: 24357,UTF-32: 00005F25,UTF-8: E5 BC A5。
弥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弥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
彌瀰镾㳽
cover、fill、full、more、overflowing
形声:从弓、尔声
extensive, full; fill; complete
详细解释◎ 弥的拼音:
彌、 mí
〈词性:动〉
(1) (形声。从弓,尔声。本义:放松弓弦)
(2) 同本义 [relax bow]
彌,驰弓也。——《说文》
弥,《说文》:弛弓也。——《集韵》
(3) 充满;填满 [cover;fill]
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左传》
(4) 又如:弥封;弥补;弥缝
(5) 通“弭”。停止 [stop;put down]
不弥人争。——《管子·四称》
以弥乱发姦,登大司马,职在内辅。——《汉书·王莽传》
◎ 弥的拼音:
彌 mí
〈词性:形〉
(1) 遍;满 [full;overflowing]
弥山跨谷。——《汉书·司马相如传》。注:满也。”
弥祀社稷祷祠。——《周礼·大祝》。注:“犹徧也。”
马畜弥山。——《汉书·李广苏建传》
(2) 又如:弥天亘地(满天连地,形容巨大无比);弥旬(满十天);弥衍(蔓延;满溢);弥期(满一年);弥望(充满视野;满眼);弥竞(布满);弥襟(满怀);弥罗(包罗;布满)
(3) 广 [broad]
弥纶天地之道。——《易·系辞》
(4) 又如:弥茫(广远,迷茫);弥广(广阔;辽阔)
(5) 久;远 [long;distant]
历世弥久。——《汉石门颂》
俾尔弥尔性。——《诗·大雅·卷阿》
弥望广潒。——张衡《西京赋》。注:“远也。”
旷日弥久而无益于理。——桓宽《盐铁论·相刺》
(6) 又如:弥久(长久;愈久);弥永(久长);弥长(久长);弥时(谓历时久)
◎ 弥的拼音:
彌 mí
〈词性:副〉
(1) 更加;越发 [more]
是以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垂二百祀,大业弥固。——柳宗元《封建论》
奉之弥繁。——宋· 苏洵《六国论》
弥觉其甘。——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2) 又如:弥至(更甚;倍至);弥事(愈加从事于)
弥补、弥缝、弥合、弥留、弥满、弥漫、弥蒙、弥撒、弥散、弥天、弥天大谎、弥陀、弥望、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