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iē qiè tàn náng
注音ㄐ一ㄝ ㄑ一ㄝˋ ㄊㄢˋ ㄋㄤˊ
解释盗窃箱笼等财物。同“揭箧担囊”。
出处《旧唐书·酷吏传序》:“虽云固矣,而犹逾坦掘冢,揭箧探囊,死者于前,盗者于后,何者?”
用法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揭箧探囊是贬义词。
繁体揭篋探囊
近义揭箧担囊
动物生肖牛,虎,蛇
揭的拼音:jiē(ㄐ一ㄝ)
⒈ 把盖在上面的东西拿起,或把粘合着的东西分开:揭锅。揭幕。
⒉ 使隐瞒的事物显露:揭露。揭发。揭底。揭穿。揭短。揭晓。
⒊ 高举:揭竿而起。
⒋ 标示:揭橥(zhū )(本是作标记的小木桩,引申为标志。亦作“揭著”)。揭示。
⒌ 扛,持。
⒍ 姓。
揭的拼音:qì(ㄑ一ˋ)
⒈ 提起衣裳:揭衣涉水。
揭字UNICODE编码U+63ED,10进制: 25581,UTF-32: 000063ED,UTF-8: E6 8F AD。
揭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揭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担拮掲搩楬
expose、show up、take off、tear off、uncover
掀、捂、盖
形声:从扌、曷声
详细解释◎ 揭的拼音: jiē
〈词性:名〉
标志 [mark;sign;symbol]
峨嵋为泉阳之揭。—— 郭璞《江赋》
◎ 揭的拼音: jiē
〈词性:形〉
(1) 高亢 [roaring]。如:揭天(声音高入天际);揭调(高调);揭孽(很高的样子)
(2) 揭揭 [slender; ride fast]
(3) 修长的样子。
(4) 疾驰的样子。如:车马揭揭
◎ 揭的拼音: jiē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曷声。本义:高举)
(2) 同本义 [raise]
揭,高举也。——《说文》
西柄之揭。——《诗·小雅·大东》
修剑揭以低昂。——张衡《思玄赋》
揭其剑。——《战国策·齐策四》
揭竿为旗——汉· 贾谊《过秦论》
两竿夹接。——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3) 又如:揭厉(高举而扬厉之);揭鸡肆赦(在高竿上树起金鸡,宣布大赦)
(4) 肩负;担;扛 [carry]
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庄子·胠箧》
(5) 又如:揭箧(把箱笼扛走;比喻全部抄袭他人文字)
(6) 披露;发表;公布 [announce; publish; disclose]
会闱揭晓,名次群英。——李昌祺《前灯余话》
(7) 又如:揭条(揭桃。揭调,揭露别人的短处);揭旧书(方言。揭老底);揭极(揭发恶性的报告);揭参(揭发弹劾);揭黄(用黄榜公布);揭载(刊登;发表);揭贴(张贴)
(8) 掀起; 拿开 [take off]
揭水指路。——唐· 李朝威《柳毅传》
一个客人便去揭开桶盖。——《水浒传》
(9) 又如: 揭白(旧时人死后,请画师给死人画像。首先要揭去死人脸上蒙的白纸,故名);揭地掀天(翻天覆地)
(10) 露出;向上翘 [turn up]
颠沛之揭。——《诗·大雅·荡》
唇揭者甚齿塞。——《战国策》
(11) 借债 [borrow]。如:揭借(借);揭债(借债);揭折(抵偿,折还)
揭榜、揭不开锅、揭穿、揭底、揭短、揭发、揭盖子、揭竿而起、揭锅、揭开、揭老底、揭露、揭幕、揭批、揭破、揭示、揭帖、揭晓、揭载
箧(篋)的拼音:qiè(ㄑ一ㄝˋ)
⒈ 箱子一类的东西:藤箧。行(xíng )箧。书箧。箧笥(收藏东西的竹器)。
箧字UNICODE编码U+7BA7,10进制: 31655,UTF-32: 00007BA7,UTF-8: E7 AE A7。
箧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箧字收录于 现通表 。
篋
形声:上形下声
rattan box, suitcase, or case
详细解释◎ 箧的拼音:
篋 qiè
〈词性:名〉
(1) 小箱子,藏物之具。大曰箱,小曰箧 [small suitcase]
负箧曳屣。——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家书一箧。——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箧衍(竹制的方形箱子;书箧;藤箧);箧笥(收藏文书或衣物的竹箱);箧扇(弃置在箧笥中的扇子。比喻失宠的妇人)
探的拼音:tàn(ㄊㄢˋ)
⒈ 寻求:探求。探讨。探索。探试。勘探。试探。钻探。探幽访胜。探本穷源。
⒉ 侦察打听:探问。探听。探询。探查。探察。
⒊ 做侦察工作的人:探马(侦察骑兵)。敌探。密探。
⒋ 访问,看望:探望。探亲。探监。
⒌ 头或上体伸出,手伸入:探身。探头探脑。探囊取物。
探字UNICODE编码U+63A2,10进制: 25506,UTF-32: 000063A2,UTF-8: E6 8E A2。
探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探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撢撏
explore、scout、spy、stretch forward、try to find out、visit
形声:左形右声
find, locate; search, grope for
详细解释◎ 探的拼音: tàn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罙( shēn )声。本义:摸取)
(2) 同本义 [fish for]
探,远取之也。——《说文》。按,远取犹深取也。
探,取也。——《尔雅》。注:“摸取也。”
必探筹而定分。——《铨言》。注:“捉筹也。”
则惟尔多方探天之威。——《书·多方》
见不善如探汤。——《论语·季氏》
不待探筹投钩而公。——《荀子·君道》
日中如探汤。——《列子·汤问》
探石发穴。——《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探丸(摸取药丸;又指摸取弹丸以决定谋杀官吏之事);探囊(伸手到袋中摸取)
(4) 探求 [seek]
前来一探。——《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5) 又如:探本(探求根本);探真(探求玄理);探意(探求本意);探微(探索微妙的事理);探源(寻求源头;探求本源)
(6) 打听 [ask about]
探,试也。——《释言》。注:“刺探尝试。”
(7) 又如:探声候气(探听消息,等候动静);探事(探听消息);探讯(探信,打听消息);探侦(打听)
(8) 看望 [pay call on]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唐· 李商隐《无题》
(9) 又如:探望;探病(看望病人);探房(新娘过门的次日,娘家人前往看望)
(10) 伸出 [stretch]。如:探爪(探手。伸手);探头探脑(不断伸头张望)
(11) 彻底调查或考察 [explore]。如:探穴;探路;探研(探讨研究);探流;探综(探究贯通)
(12) 预先支付 [prepay]。如:探支(预支);探借(预借)
(13) 侦察 [scout]
探颐索隐。——《易·系辞上》。疏:“窥探。”
(14) 又如:探细(侦察);探刺(暗中侦察);探伺(侦察);探虎穴(冒险);探使(负有侦察任务的使者);探候(侦察打听);探报(谍报)
◎ 探的拼音: tàn
〈词性:名〉
侦察人员 [detective;scout]。如:敌探;探子;暗探;探人(军中从事侦察工作的人);探丁(探卒,探兵。军中的侦察兵)
探案、探测、探测器、探查、探察、探访、探风、探花、探家、探监、探究、探勘、探看、探口风、探口气、探矿、探骊得珠、探路、探马、探明、探摸、探囊取物、探亲、探求、探伤、探身、探视、探索、探讨、探听、探头探脑,探头探脑儿、探望、探问、探悉、探险、探寻、探询、探幽索隐、探渊索珠、探赜索隐、探照灯、探针、探知、探子、探足
囊的拼音:náng(ㄋㄤˊ)
⒈ 口袋:药囊。探囊取物。囊空如洗。囊括。
⒉ 〔囊生〕藏语,中国西藏农奴主家的奴隶。亦称“朗生”。
⒊ 像口袋的东西:胆囊。胶囊。囊肿。
囊的拼音:nāng(ㄋㄤ)
⒈ 〔囊膪〕猪的乳部肥而松软的肉。
⒉ 〔囊揣〕a.虚弱,懦弱;b.同“囊膪”。
囊字UNICODE编码U+56CA,10进制: 22218,UTF-32: 000056CA,UTF-8: E5 9B 8A。
囊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囊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嚢
bursa、purse、theca、vesica、vesicle
形声
bag, purse, sack; put in bag
详细解释◎ 囊的拼音: nāng
另见 náng
囊揣、囊膪
◎ 囊的拼音: náng
〈词性:名〉
(1) (形声。大篆字形象两头扎起的口袋。本义:有底的口袋)
(2) 同本义 [bag;pocket]
囊,橐也。——《说文》
括囊。——《易·坤》。疏:“所以贮物。”
于橐于囊。——《诗·大雅·公刘》。传:“小曰橐,大曰囊。”
所载不过囊衣。——《汉书·王吉传》。注:“有底曰囊,无底曰橐。”
药囊提轲。——《战国策·燕策》
先生如其指,内狼于囊。——马中锡《中山狼传》
置书囊中。——唐· 李朝威《柳毅传》
锥之处囊中。——《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盛以锦囊。——宋· 欧阳修《伶官传·序》
(3) 又如:囊橐(口袋;代指财物);囊空羞涩(兜内无钱);囊橐充盈(腰包钱足);囊橐萧瑟(口袋中无钱);囊锥露颖(比喻显露才华);囊中术(指智谋);囊辎(行李);囊底(袋子里面);囊空(袋中无钱);囊涩(身无分文);囊书(囊中书札)
(4) 像口袋的东西 [anything bag-shaped]。如:胆囊;肾囊;囊缩(阴囊收缩)
◎ 囊的拼音: náng
〈词性:动〉
(1) 用口袋装 [bag up]
策蹇驴,囊图书。——马中锡《中山狼传》
(2) 又
试再囊之。
(3) 又如:囊米(装入口袋的米);囊琴(装琴入袋);囊载(装入囊中运走);囊扑(把人装入袋中打死);囊土(以袋盛土)
(4) 覆盖;蒙住 [cover]
布囊其口。——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5) 又如:囊吞(囊括蚕食);囊首(用袋蒙头致死);囊奏(囊封,封事);囊括四海(统一全国;包罗天下)
(6) 另见 nāng
囊空如洗、囊括、囊中物、囊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