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ǐng dǐ zhī wā
注音ㄐ一ㄥˇ ㄉ一ˇ ㄓ ㄨㄚ
解释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例子井底之蛙,所见不大;萤火之光,其亮不远。(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五回)
正音“蛙”,不能读作“wá”。
辨形蛙,右部是“圭”,不是“籣”。
辨析井底之蛙和“坐井观天”;都含有“眼界狭隘;见识短浅”的意思。但井底之蛙比喻眼界狭小的人;“坐井观天”比喻眼界狭小;所见的不多。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谜语最没见识的人
感情井底之蛙是贬义词。
近义坐井观天、一孔之见
反义见多识广
英语a person of narrow view
俄语близорукий человек
日语井戸の中の蛙(かわず)
造句esprit borné(ignorant(une grenouille au fond d'un puits)
动物生肖牛,虎,蛇
井的拼音:jǐng(ㄐ一ㄥˇ)
⒈ 人工挖成的能取出水的深洞。水井。临渴掘井。
⒉ 形状像井的:天井。油井。
⒊ 整齐,有秩序:井然。井井有条。
⒋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⒌ 姓。
井字UNICODE编码U+4E95,10进制: 20117,UTF-32: 00004E95,UTF-8: E4 BA 95。
井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井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丼宑
well
象形
well, mine shaft, pit
详细解释◎ 井的拼音: jǐng
〈词性:名〉
(1) (象形。金文字形,外象井口,中间一点表示井里有水。本义:水井)
(2) 同本义 [well]
改邑不改井。——《易·井》
井道。——《易·杂卦》传
宿息井树。——《周礼·野庐氏》。注:“井,共饮食。”
为其井匽。——《周礼·官人》
坐井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韩愈《原道》
(3) 又如:井池(井口旁储水的小池);井鱼(井中的鱼。比喻见识短浅);井养(井水源源不断,供人饮用。比喻领受别人的好处、恩惠);井华(清早初汲的井水);井干(井上木栏干)
(4) 形似水井的坑穴 [sth. in the shape of a well]。如:井灶(四川、云南等地煎制井盐的工场);井椁(即椁。因其形方中空似井,故称);井场(钻井采油的工作场地)
(5) 井田 [square-fields]
六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孟子·滕文公下》
(6) 又如:井税(古代田税的一种);井地(即井田);井里制(即井田制);井邑田(即井田);井径(田间小路)
(7) 相传古制八家为井。引申为人口聚居地;乡里;家宅 [hometown]
背井离乡,卧雪眠霜。——马致远《汉宫秋》
(8) 又如:井里(邑里,乡里);井庐(古代井田制,八家共一井,因用以指井田和房舍);井曲(里巷;里弄);井屋(农舍,村落)
(9) 污水池 [cesspool]。 如: 井匽(排除污水秽物的水池和水沟)
(10) 比喻法度;条理 [law and institutions]
井,法也。节也。言法制居人,令节其饮食,无穷竭也。——《风俗通》
井,共德之地也。——《易·系辞》
井井兮其有理也。——《荀子·儒效》
(11) 又如:井井(形容整齐,有条理);井井有方(形容有条理、有办法);井井有法(有条理、有法度);井井有绪(井井有序。有条理,有秩序)
(12) 井宿 [constellation’s name]。如:井木犴(星宿名;二十八宿中的井宿,传说是一种像野狗的猛兽);井宿(星宿名。二十八宿中朱鸟七宿的第一宿。也称“东井”、“鹑首”。有星八颗,属双子座);井冠(井宿。因其位于朱雀七宿之首,故称);井星(即井宿);井络(井宿区域;井宿的分野)
(13) 市街 [street]
处商必就市井。——《管子·小筐》
因井为市,故言市井。——《白虎通》
(14) 又如:井邑(市井与乡里);井市(做买卖的市街。古代因井为市,故称);井陌(街道);井闾(里井里巷)
◎ 井的拼音: jǐng
〈词性:动〉
(1) 汲水于井 [draw water from a well]
织纺井臼。(井,用如动词;汲井水。)——清· 周容《芋老人传》
(2) 划定井田 [divide square-fields]
井衍沃。(在肥地上划定井田。)——《左传》
◎ 井的拼音: jǐng
〈词性:形〉
形容整齐 [orderly;neat]。如:秩序井然;井径(整齐的小路);井井有条
井底之蛙、井冈山、井灌、井架、井井有条、井孔、井口、井喷、井然、井然有序、井绳、井田制、井蛙、井位、井斜、井盐、井中求火
底的拼音:dǐ(ㄉ一ˇ)
⒈ 最下面的部分:底层。底座。底下(a.下面;b.以后)。海底。底肥。
⒉ 末了:年底。月底。到底。
⒊ 根基,基础,留作根据:刨根问底。底蕴。底稿。底版。
⒋ 图案的基层:白底蓝花的瓶子。
⒌ 何,什么:底事伤感。
⒍ 古同“抵”,达到。
底的拼音:de(˙ㄉㄜ)
⒈ 同“的”。
底字UNICODE编码U+5E95,10进制: 24213,UTF-32: 00005E95,UTF-8: E5 BA 95。
底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底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㡳
bottom、fundus
顶
详细解释◎ 底的拼音: de
(1) “底”在五四时期至三十年代用于领属关系,现已不用
(2) 另见 dǐ
◎ 底的拼音: dǐ
〈词性:动〉
(1) (形声。从广( yǎn ),氐( dǐ )声。本义:止住;停滞)
(2) 同本义 [stop]
底,止居也。——《说文》
勿使有壅蔽湫底。——《左传·昭公元年》
(3) 又
底禄以德。
有所底止。——《左传·宣公三年》
盟以底信。——《左传·昭公十三年》
戾久将底。——《国语·晋语》
(4) 又如:底止(结局);底着(停滞;滞留);底遏(遏止);底滞(滞留)
(5) 隐藏 [hide]。如:底伏(隐伏)
(6) 达到 [arrive]。如:底定(稳定,平定);底豫(由不悦变成欢乐);底平(底定);底成(取得成功)
(7) 引致 [incur]。如:底力(致力;尽力);底服(致使臣服)
(8) 磨砺 [grind]。如:底厉(砥砺。指磨石);底兵(磨砺兵器)
◎ 底的拼音: dǐ
〈词性:名〉
(1) 最下面,底端 [bottom;base]
底,一曰下也。——《说文》
实惟无底之谷。——《列子·汤问》
则言黄泉之底。——《淮南子·脩务》
清澈见底。——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全石以为底。——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2) 如:鞋底;箱底;桶底。引申为下层,下面。如:底下人(仆役);底土层;底冰
(3) 底子;基础 [foundation]。如:底簟(根基,基础);底下书(指学有根底的著作)
(4) 草图、草案、草稿、预备性或试验性的略图或文本 [rough draft]。如:底样
(5) 底细;内情 [the ins and outs (of a matter)]。又如:底里(内幕,内情;详细);底脚(底细;住址);底脚里人儿(内线人物)
(6) 引申为尽头;末尾 [end]。如:年底;月底;底极(终点;终极)
(7) 几何图形的基线或基面 [base]。如:圆锥的底
(8) 文物,史料,以永久性形式保存下来的证据、知识或资料 [record]。如:留个底儿
(9) 构成观察或体验事物的背景的那些自然、物理或物质条件 [background]。如:白底红花
◎ 底的拼音: dǐ
〈词性:代〉
(1) 疑问代词。何,什么 [what]
底处飞双燕,衔泥上药栏。——宋范成大《双燕》
(2) 又如:底作(何为,干什么);底事(何事);底物(何物);底处(何处);底许(几许,多少)
(3) 指示代词。此,这 [this]。如:底事(此事)
◎ 底的拼音: dǐ
〈词性:副〉
(1) 尽;极 [very]。如:底发(尽量发出);底烦(愁闷之至)
(2) 的确;确实 [certainly]。如:底确(定准)
(3) 另见 de
底版、底本、底边、底册、底层、底肥、底粪、底稿、底工、底火、底货、底角、底襟,底襟儿、底孔、底里、底梁、底码、底牌、底盘、底片、底漆、底气、底色、底墒、底数、底图、底土、底细、底下、底下人、底线、底薪、底样、底蕴、底账、底子、底座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㞢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蛙的拼音:wā(ㄨㄚ)
⒈ 两栖动物的一科,无尾,后肢长,前肢短,趾有蹼,善于跳跃和泅水。种类很多:青蛙(俗称“田鸡”)。牛蛙。蛙泳。蛙人。
蛙字UNICODE编码U+86D9,10进制: 34521,UTF-32: 000086D9,UTF-8: E8 9B 99。
蛙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蛙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䖯䵷鼃
frog、froggy
形声:从虫、圭声
frog
详细解释◎ 蛙的拼音: wā
〈词性:名〉
(1) (形声。从虫,圭声。本义:田鸡类动物。青蛙) 同本义 [frog]
…苏俗谓之田鸡, 扬州谓之水鸡,亦曰吠蛤。——《说文》
听取蛙声一片。——宋·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 又如:蛙市(夜晚蛙群聚集而鸣,称为蛙市);蛙吹(蛙鸣);蛙角(将头发束起,形状宛如青蛙头上左右凸出而对称的部分);蛙怒(形容青蛙叫声很大,有如鼓气发怒);蛙蛤(蛙的一种)
◎ 蛙的拼音: wā
〈词性:形〉
(1) 淫邪 [licentious]。如:蛙咬(淫声俗乐);蛙声(淫声,淫邪的乐声);蛙歌(淫邪之声)
(2) 凹隐。扳着脸的样子 [low-lying]
那陈经济把脸儿蛙着不言语。——《金瓶梅》
蛙人、蛙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