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经久不息的意思

jīngjiǔ

经久不息



拼音jīng jiǔ bù xī

注音ㄐ一ㄥ ㄐ一ㄡˇ ㄅㄨˋ ㄒ一

解释经:经过;息:停息。经过很长时间停不下来;多指掌声或欢呼声。

出处刘坚《草地晚餐》:“人群沸腾起来,掌声和欢呼声经久不息。”

例子(1)他的演讲很成功,获得经久不息的掌声。
(2)歌声刚落,台下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正音“不”,不能读作“bú”。

辨形“久”,不能写作“欠”;“息”,不能写作“熄”。

辨析经久不息和“经年累月”都含有“时间长久”的意思。但经久不息偏重在“不息”;指爆发的掌声持续一段时间;“经年累月”则无此义。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多指掌声和欢呼声。

谜语长工;长明灯

感情经久不息是中性词。

繁体經久不息

近义余音绕梁、响遏行云

反义一朝一夕、万马齐喑、屏声静气

英语lasting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jīng   注音  ㄐ一ㄥ   繁体    
部首  纟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XCAG  仓颉  VMNOM  郑码  ZXBI  四角  27112  结构  左右电码  4842  区位  3013  统一码  7ECF  笔顺  フフ一フ丶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经(經)的拼音:jīng(ㄐ一ㄥ)  

⒈ 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编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经纱。经线。经纶(a.整理过的蚕丝;b.喻政治规划)。

⒉ 地理学上指通过南北极与赤道成直角的线(亦作“子午线”):东经。西经。经度。经纬仪。

⒊ 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称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诗经。易经。经书。经卷。经文。经义。经传(zhuàn   )(儒家经典与注疏的合称)。四书五经。经史子集。黄帝内经。

⒋ 治理,管理:经理。经营。经商。经济。经纪。经天纬地。

⒌ 通过:经过。经历。经验。经手。经办。经年累月。经久不息。

⒍ 禁受:经受。经风雨,见世面。

⒎ 常行的,历史不变的:经常。经费。荒诞不经。

⒏ 中医指人体内较大的脉络:经脉。经络。

⒐ 表示动作的时间而且完成了:已经。曾经。

⒑ 缢死,上吊:自经。

⒒ 妇女每月一次由阴道排出血液:月经。经血。

⒓ 古同“京”,数目。

⒔ 姓。

统一码

经字UNICODE编码U+7ECF,10进制: 32463,UTF-32: 00007ECF,UTF-8: E7 BB 8F。

经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经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經坕経

汉英互译

after、by、classics、scripture、constant、endure、manage、deal in、by way、by way of、via

造字法

形声:从纟、声

English

classic works; pass through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经的拼音:

jīng  

〈词性:名〉

(1) (古字为“巠”。形声。从糸(   ),表示与线丝有关,巠声。本义: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

(2) 同本义 [warp]

经,织也。——《说文》。按,从丝为经,衡丝为纬,凡织,经静而纬动。

经,经纬以成缯帛也。——《玉篇》

毋失经纪。——《礼记·月令》

经正而后纬成。——刘勰《文心雕龙》

(3) 又如:经布(来回穿梭织布)

(4) 南北纵贯的道路或土地 [longitude]

凡地东西为纬,南北为经。——《大戴礼记·易本命》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

(5) 又如:经途(南北向的道路);经涂(南北向的道路)

(6) 常道。指常行的义理、准则、法制 [principle]

经,常也。——《广雅》

拂经。——《易·颐》

武之美经也。——《左传·宣公十二年》

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疏:“经者,纲纪之言也。”

经也者,常也;权也者,达经也。——柳宗元《断刑论》

(7) 又如:经权(原则与权宜);经榜(旧时为死者做法事时张贴的榜文);经事(经典规定的常道)

(8) 经典 [classics]

(9) 历来被尊奉为典范的著作

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白虎通·五经》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李白《嘲鲁儒》

辛苦遭逢起一经。——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治经为博士。——《资治通鉴·汉纪》

执经叩问。——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先生授经。——清· 袁枚《祭妹文》

(10) 又如:《道德经》;《十三经》;诵经;引经注典;博古通经

(11) 特指宗教典籍。如:《佛经》;《圣经》;《古兰经》;经纸(写佛经的黄纸);经堂(佛堂);经资(僧道为人诵经得到的钱);经折(折装的佛经小本或用以记事的小本子);经偈(佛经和偈子)

(12) 指某一学科的专门著作。如:《山海经》;《水经》;《茶经》

(13) 月经 [menses;menstruation]。如:痛经;经前;经后;调经;经水;经信(妇女月经)

(14) 中医称经脉,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 [channels]

技经肯綮。——《庄子·养生主》

(15) 又如:经穴;经络

(16) 中国古代图书目录四部(经、史、子、集)分类法中指儒家经典及小学(文学、音韵、训诂)方面的书 [Confucianist classics]

诸子及经史。——明· 顾炎武《复庵记》

(17) 中国古地名 [Jing town]。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东北

(18) 通“径”。小路,途径 [footpath;road]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荀子·劝学》

邪心胜则事经绝,事经绝则祸难生。——《韩非子·解老》

词性变化

经的拼音:

jīng  

〈词性:动〉

(1) 治理 [administer]

经世之条理。——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经邦(治国);经国济民(治理国家,普济万民);经济之才(治理济世的志向);经济之才(经邦济世;治理国家的才干);经维之才(治理国家的才能)

(3) 经过,经历 [go through]

经德不回。——《孟子》

经日乃厌倦。——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经三日三夜。——《世说新语·自新》

其所已经者。——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其所未经者。

(4) 又如:经练(经历;经验);经涉(途中跋涉);经经眼(过目;看看);经行(行程中经过);经见(经历和见识);经官起诉(到官府起诉)

(5) 经营;料理 [manage;run]

为夫妇外内,以经二物。——《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经理宇内。——《史记·秦始皇本纪》

经国之大业。——曹丕《典论论文》

(6) 又如:经催(负责催收租税);经划(经营筹划);经画(经营筹划);经量(清查丈量,经营规划);经账(旧时出卖田产时,写明田产的亩数、边界、价格等内容的账单)

(7) 量度;筹划 [measure;plan]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诗·大雅·灵台》

古者经井田。——《盐铁论·相刺》

(8) 又如:经治(筹划治理);经远(长远谋划);经筭(筹划谋算)

(9) 上吊,缢死 [hang]

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

灵王经而死。——《公羊传·昭公十三年》

经其颈于树枝。——《史记·田单传》

(10) 又如:经死(上吊而死)

经的拼音:

jīng  

〈词性:形〉

(1) 正常;经常 [normal;regular;ordinary]

其语闳大不经。——《史记》

(2) 又如:经入(指常规赋税收入);经用(经常用度);经惯(老练,有经验);经赋(常规赋税)

(3) 另见 jìng  

常用词组

经办、经编、经部、经产妇、经常、经典、经度、经费、经风雨见世面、经管、经过、经籍、经纪、经纪人、经济、经济犯罪、经济规律、经济合同、经济基础、经济开发区、经济特区、经久、经久不衰、经久不息、经卷、经理、经历、经略、经略、经纶、经络、经年、经年累月、经期、经纱、经商、经师、经始、经世、经手、经首、经受、经售、经书、经水、经天纬地、经痛、经纬、经纬度、经纬仪、经文、经线、经销、经心、经行、经学、经血、经验、经义、经意、经营、经用、经由、经院、经传、经子

基本词义

经的拼音:

jìng  

〈词性:动〉

(1) 纺织,把纤维拧成纱 [spin]

吾始经之而不可更也。——《韩非子》

叔叔伯伯来经布,廿五个筒子满一车。——《中国歌谣资料》

(2) 〈词性:方〉∶织布之前,把纺好的纱或线密密地绷起来,来回梳整,使成为经纱或经线 [comb the yarn in order to make it warp threads]。如:经纱

(3) 另见 jīng  

  拼音  jiǔ   注音  ㄐ一ㄡˇ   
部首  丿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  QYI  仓颉  NO  郑码  RSVV  四角  27800  结构  单一电码  0036  区位  3035  统一码  4E45  笔顺  ノ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久的拼音:jiǔ(ㄐ一ㄡˇ)  

⒈ 时间长:久远。久经。久已。久违(客套话,好久没见)。久仰(初次见面客套话,仰慕已久)。久别重逢。久而久之。

⒉ 时间的长短:住多久?三年之久。

统一码

久字UNICODE编码U+4E45,10进制: 20037,UTF-32: 00004E45,UTF-8: E4 B9 85。

久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久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乆镹灸

汉英互译

for a long time、of a specified duration

相关字词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long time (ago); time passage, grow lat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久的拼音: jiǔ  

〈词性:动〉

(1) 灸灼。“灸”的古字 [auterize]

其腹有久故瘢二所。——《睡虎地秦墓竹简》

久,以后灸之,象人两胫后有距也。——《说文》

皆木桁,久之。——《仪礼·既夕礼》。注:“当为灸。”

(2) 支撑 [support]

久诸墙以观其桡也。——《周礼·庐人》。注:“犹柱也。今本以灸为之。”

(3) 堵塞 [stop up]

幂用疏布久之。——《仪礼·士丧礼》

(4) 等待 [await]

轩骄之兵,则恭敬而久之。——《银雀山汉墓竹简》

(5) 滞留 [be detained]

为久也。——《公羊传·庄公八年》

寡君以为盟主之故,是以久子。——《左传》。杨伯峻注:“久子,久留子于 晋也。”

词性变化

久的拼音: jiǔ  

〈词性:形〉

(1) 长久,时间久(跟“暂”相对) [for a long time; long]

久行怀思。——《后汉书·列女传》

夜久语声绝。——唐· 杜甫《石壕吏》

久已病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不可久居。——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2) 又如:久羁(长期滞留);久惯牢成(老于世故);久淹(久居于一处)

(3) 同“旧”。从前的、先前的 [old]

取完坚,补弊久,去苦恶。——《管子·度地》

时暗而久章者。——《答宾戏》。注:“久,旧也。”

(4) 又如:久德(旧时的恩惠);久要(旧日的邀约);久坟(旧坟);久将(旧将;老将);久故(故旧,老朋友)

(5) 指经过的时间 [of a certain duration of time]。如:你来了多久了?久之(多时);久以后(将来,未来);久时(多时,长时间);久淫(久游)

常用词组

久别、久病、久病成医、久长、久等、久而久之、久负盛名、久旱逢甘雨、久后、久经、久经世故、久久、久旷、久阔、久留、久慕、久陪、久违、久仰、久已、久远、久之

  拼音  bù fǒu   注音  ㄅㄨˋ ㄈㄡˇ   
部首  一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86  GII  五笔98  DHI  仓颉  MF  郑码  GI  四角  10900  结构  单一电码  0008  区位  1827  统一码  4E0D  笔顺  一ノ丨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不的拼音:bù(ㄅㄨˋ)  

⒈ 副词。

⒉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⒊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⒋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其他字义

不的拼音:fǒu(ㄈㄡˇ)  

⒈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统一码

不字UNICODE编码U+4E0D,10进制: 19981,UTF-32: 00004E0D,UTF-8: E4 B8 8D。

不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不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否柎

汉英互译

no、not

相关字词

没有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不的拼音:   

〈词性:副〉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not,no]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neither…nor]。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without]。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without]。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no matter(what)]。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no need to]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cannot do as expected]。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no]。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whether]。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词性:古〉

同“否”(fǒu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词性变化

不的拼音:   

〈词性:助〉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不的拼音:   

〈词性:形〉

(1) 通“丕”(  )。大 [big;great]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  );“不是”(bú shì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常用词组

不碍、不安、不安分、不白之冤、不搬陪、不卑不亢、不备、不悖、不比、不必、不避、不变、不便、不辨菽麦、不…不…、不才、不才、不测、不曾、不差、不差毫发、不差累黍、不臣、不成、不成、不成话、不成器、不成人、不成体统、不逞、不逞之徒、不吃、不痴不聋、不齿、不耻、不耻下问、不啻、不出所料、不辞、不辞而别、不辞劳苦、不错、不打不相识、不打价儿、不打紧、不打自招、不大、不大、不大对头、不殆、不待、不单、不丹、不但、不当、不当紧、不当事、不倒翁、不到、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长城非好汉、不道、不得、不得不、不得而知、不得开交、不得了、不得了、不得人心、不得要领、不得已、不得志、不登大雅之堂、不等、不等号、不等式、不点儿、不丁点儿、不定、不定方程、不动产、不动声色、不冻港、不独、不端、不断、不对、不对茬儿、不对劲、不对头、不二、不二法门、不二价、不乏、不乏其人、不法、不法之徒、不凡、不方便、不防、不妨、不费吹灰之力、不分彼此、不分青红皂白、不服、不服、不服气、不服水土、不该、不干不净、不甘、不甘寂寞、不甘心、不尴不尬、不赶趟、不敢、不敢当、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恭、不攻自破、不公、不共戴天、不苟言笑、不够、不够、不顾而唾、不关痛痒、不管、不管三七二十一、不光、不规矩、不轨、不过、不过意、不寒而栗、不含糊、不好不坏、不好看、不好惹、不好意思、不合时宜、不和、不哼不哈、不怀好意、不欢而散、不慌不忙、不遑、不惑、不及、不及格、不及时、不即不离、不计、不计、不计其数、不济、不济事、不假思索、不检点、不减、不见、不见得、不见棺材不落泪、不见经传、不见舆薪、不介入、不介意、不结盟国家、不结盟运动、不价、不禁、不仅、不仅…而且、不尽、不尽然、不近人情、不经意、不经之谈、不景气、不胫而走、不究、不久、不咎既往、不拘、不拘、不拘一格、不具、不觉、不绝如缕、不刊、不刊之论、不堪、不堪、不堪回首、不堪入耳、不堪入目、不堪设想、不堪言状、不堪一击、不堪造就、不看僧面看佛面、不亢不卑、不可、不可多得、不可告人、不可估量、不可救药、不可开交、不可理喻、不可名状、不可磨灭、不可企及、不可胜数、不可收拾、不可思议、不可同日而语、不可言喻、不可言状、不可一世、不可逾越、不可终日、不克、不肯、不快、不愧、不愧不怍、不赖、不郎不秀、不稂不莠、不劳而获、不冷不热、不理、不理睬、不理会、不力、不利、不良、不了了之、不料、不露锋芒、不露声色、不伦不类、不论、不论、不落窠臼、不落俗套、不毛、不毛之地、不免、不妙、不敏、不名一钱、不名一文、不明、不明、不谋而合、不能、不能不、不能自拔、不能自已、不念旧恶、不怕、不怕、不配、不配、不偏不倚、不平、不平则鸣、不破不立、不期、不期而会、不期而遇、不齐、不起眼、不情之请、不求甚解、不屈不挠、不然、不让、不饶、不仁、不日、不容、不容分说、不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若、不三不四、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上不下、不慎、不甚了了、不胜、不胜桮杓、不胜枚举、不识好歹、不识抬举、不识一丁、不时、不时之需、不实之词、不食烟火、不世、不世之功、不世之业、不是、不是味儿、不顺眼、不死不活、不速之客、不遂、不随和、不疼不痒、不腆、不同凡响、不痛不痒、不瘟不火、不为五斗米折腰、不闻不问、不文不武、不问青红皂白、不务正业、不惜、不暇、不下于、不相上下、不详、不祥之兆、不像话、不消说、不肖、不肖子孙、不孝、不谐、不屑、不屑一顾、不屑置辩、不懈、不兴、不行、不省得、不省人事、不幸、不修边幅、不朽、不朽、不许、不恤、不宣而战、不学无术、不逊、不言而喻、不厌其烦、不厌其详、不要、不要紧、不要脸、不夜城、不一、不一定、不一而足、不宜、不遗余力、不已、不以为然、不义、不义之财、不意、不亦、不亦乐乎、不翼而飞、不用、不由、不由自主、不有、不虞、不与、不育、不遇、不远万里、不约而同、不越雷池、不孕、不再、不在、不在乎、不在话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择手段、不怎么样、不折不扣、不争、不争气、不正之风、不知不觉、不知好歹、不知轻重、不知死活、不知所措、不知所以、不知所云、不知所终、不知天高地厚、不值、不止、不只、不至于、不置可否、不自量、不足、不足道、不足挂齿、不足取、不足为凭、不足为奇、不足为训、不足信

  拼音    注音  ㄒ一   
部首  心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  THNU  仓颉  HUP  郑码  NLWZ  四角  26330  结构  上下电码  1873  区位  4702  统一码  606F  笔顺  ノ丨フ一一一丶フ丶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息的拼音:xī(ㄒ一)  

⒈ 呼吸时进出的气:鼻息。喘息。叹息。窒息。瞬息万变。

⒉ 停止,歇:休息。歇息。息怒。息兵。息事宁人。息止。平息。偃旗息鼓。

⒊ 繁殖,滋生:休养生息。滋息。

⒋ 音信:消息。信息。

⒌ 儿女:子息。

⒍ 利钱:息率(  )。利息。月息。

统一码

息字UNICODE编码U+606F,10进制: 24687,UTF-32: 0000606F,UTF-8: E6 81 AF。

息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息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reath、cease、interest、news、rest

相关字词

造字法

会意兼形声

English

rest, put stop to, end, ceas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息的拼音:   

〈词性:动〉

(1)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本义:喘气;呼吸)

(2) 同本义 [breathe;pant]

息,喘也。——《说文》

亦孔之。——《诗·大雅·桑柔》。笺:“如仰疾风,不能息也。”

尚不敢惕息。——《汉书·扬雄传》。注:“出入气也。”

则心惕息。——《汉书·司马迁传》。注:“喘息也。”

武气绝,半日复息。——《汉书·苏武传》

随形势为沟墙,庶息响相闻,易于守御。——《明史·王复传》

(3) 又如:喘息(急促呼吸);息息(呼吸;气息出入);息窒(窒息,呼吸困难);息响(呼吸的声音);息贲(中医病名。指呼吸急促、气逆上奔的症候)

(4) 叹气 [sigh]

北山愚公长息。——《列子·汤问》

喟然大息。——《汉书》

闵王太息。——《战国策·齐策》。注:“长出气也。”

(5) 又如:叹息(叹气);息悒(叹息忧闷)

(6) 停止,停息 [stop]

息,安也。——《广雅》

息,休也。——《释言》

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礼记·檀弓》。注:“犹安也。”

而不得息。——《吕氏春秋·适威》。注:“安也。”

臣必致死礼以息楚。——《左传·昭公八年》

莫不敢遑息。——《诗·召南·殷其靁》

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乾》

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诗·郑风·狡童》

昼夜不息。——《广东军务记》

请息交以绝游。——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无时而息。——[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杜甫《羌村三首》

(7) 又如:息口(停口);息手(停手);息糜(制止;停止);息言(停止言事);息甲(解除盔甲。停战)

(8) 休息 [rest]

民亦劳止,汔可小息。——《诗·大雅·民劳》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息景(息影。退隐闲居);息劳(休息);息喘(喘息。比喻紧张活动中的短暂休息);作息(工作和休息);歇息(休息);息力(休息)

(10) 滋息;生长 [grow]

消息盈虚,终则有始。——《庄子·秋水》

(11) 又如:息马(畜养、蕃息马匹);息人,息民(使人民得到休养生息)

(12) 平息 [calm down]

望峰息心。——《艺文类聚·吴均·与朱元思书》

(13) 又如:息事(平息事端);息喘(平息喘气)

(14) 消除 [get rid of]

息子贡之志。——《韩非子·五蠹》

(15) 又如:息望(不再生妄想);息虑(消除担忧;消除杂念)

(16) 通“熄”。熄灭;消失 [go out]

彖曰:“革,水火相息”。——《易·革》

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庄子·消遥游》

(17) 又如:息了心(断了念头;死心);息灭(熄灭;绝灭);息机(熄灭机心)

词性变化

息的拼音:   

〈词性:名〉

(1) 气息,呼吸时出入的气 [breath]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庄子·逍遥游》

屏息观之。——明· 魏禧《大铁椎传》

半日复息。——《汉书·李广苏建传》

数息可达。——唐· 李朝威《柳毅传》

(2) 又如:一息尚存;鼻息

(3) 利息,利钱 [interest]

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史记·孟尝君传》

(4) 又如:息利(利息);息金(利钱,利息)

(5) 消息 [message]

至今已八九日,并无息耗,不免忧疑。——欧阳修《熙宁四年与大寺丞书》

(6) 又如:信息(音信;消息);息耗(消息,信息)

(7) 亲生子女 [one's own children]

汝息为我子,汝亲为我翁。——张籍《董公诗》

(8) 又如:息子(亲生儿子);息女(亲生女儿);息男(亲生儿子)

(9) 春秋时诸侯国名 [Xi state]。故址在今河南省息县北

(10) 姓

常用词组

息肩、息率、息怒、息票、息钱、息肉、息事宁人、息讼、息息相关、息息相通、息心、息影、息止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