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警愦觉聋的意思

jǐngkuìjuélóng

警愦觉聋



拼音jǐng kuì jué lóng

注音ㄐ一ㄥˇ ㄎㄨㄟˋ ㄐㄩㄝˊ ㄌㄨㄥˊ

解释发出很大的声音,使昏聩的人觉醒,耳聋的人感知。比喻用语言文字等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出处陈去病《论戏剧之有益》:“贤士大夫主持风教,固宜默握其权,时与厘定,以为警愦觉聋之助,初非徒娱心适志已也。”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唤醒糊涂麻木。

感情警愦觉聋是中性词。

繁体警憒覺聾

近义震耳发愦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jǐng   注音  ㄐ一ㄥˇ   
简体部首  言部  部外笔画  12画  总笔画  19画  
繁体部首  言部  部外笔画  13画  总笔画  20画  
五笔  AQKY  仓颉  TKYMR  郑码  ERMS  四角  48601  结构  上下电码  6226  区位  3015  统一码  8B66  笔顺  一丨丨ノフ丨フ一ノ一ノ丶丶一一一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警的拼音:jǐng(ㄐ一ㄥˇ)  

⒈ 注意可能发生的危险,戒备,告诫:警卫。警世。警告。警戒。警备。警惕。警省(xǐng   )(警惕醒悟)。

⒉ 需要戒备的事件或消息:警号。警报。警钟。

⒊ 感觉敏锐,见解独到:警句。警觉(jué  )。机警。

⒋ 国家维持社会秩序和治安的武装力量:警察。警士。

统一码

警字UNICODE编码U+8B66,10进制: 35686,UTF-32: 00008B66,UTF-8: E8 AD A6。

警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警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larm、alert、police、vigilant、warn

造字法

形声:从言、敬声

English

guard, watch; alert, alarm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警的拼音: jǐng  

〈词性:动〉

(1) (会意。从言,从敬,敬亦声。本义:戒敕)

(2) 同本义 [warn; admonish]

警,戒也。——《说文》

正岁,则以法警戒群吏。——《周礼·宰夫》

所以警众也。——《礼记·文王世子》

乃一篇之警策。——《文赋》

今年或者大警晋也。——《左传·宣公十二年》

以警其余。——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警告;警励(告诫策励);警迹人(元代被列入盗贼户籍的人);警鼓(报警之鼓);警动(使人警觉悚动);警新(警策动人,语意新颖);警众(使众人警觉);警省(警觉省悟)

(4) 戒备;防备 [outpost]

军卫不彻,警也。——《左传·宣公十二年》

(5) 又如:警巡(警戒巡视);警跸(古代为皇帝出行清道,严加戒备,断绝行人);警惧(警戒恐惧);警边(警戒边境)

(6) 通“惊”。惊恐;惊动 [start; be frightened; surprise; shock]

节循虚而警立。——《文选·陆机·叹逝赋》。注:“警犹惊也。”

(7) 又如:警动(惊动;惊恐);警唬(吓唬,恐吓)

词性变化

警的拼音: jǐng  

〈词性:名〉

(1) 警察的简称 [policeman;police]。如:门警;民警;交通警;巡警;乘警;警廷(警察厅);警棍(警察值勤时拿的棍子);岗警;法警;路警

(2) 警报 [alarm]

盗贼之警。——宋· 苏轼《教战守》

每有警。——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又如:示警;告警;火警

警的拼音: jǐng  

〈词性:形〉

(1) 敏悟 [intuitive]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少:少年。)——《三国志·武帝纪》

(2) 又如:警彗(机灵敏慧);警黠(警捷。机警敏捷);警省(佛教用语。彻悟)

(3) 文章语意新妙凝炼的 [aphoristic]。如:警句;警炼(警策精炼);警粉(警辟精粹)

常用词组

警报、警备、警备区、警标、警察、警察局、警车、警笛、警服、警告、警官、警棍、警号、警戒、警句、警觉、警铃、警辟、警区、警犬、警惕、警惕性、警卫、警悟、警种

  拼音  kuì   注音  ㄎㄨㄟˋ   繁体    
部首  忄部  部外笔画  9画  总笔画  12画  
五笔  NKHM  仓颉  PLMO  郑码  UJAL  四角  95082  结构  左右电码  2025  区位  6720  统一码  6126  笔顺  丶丶丨丨フ一丨一丨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愦(憒)的拼音:kuì(ㄎㄨㄟˋ)  

⒈ 昏乱,糊涂:愦愦(a.昏乱不安;b.糊涂)。昏愦。发聋振愦。

统一码

愦字UNICODE编码U+6126,10进制: 24870,UTF-32: 00006126,UTF-8: E6 84 A6。

愦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愦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muddleheaded

造字法

形声:从衤、贵声

English

confused, troubled, muddle-heade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愦的拼音:

kuì  

〈词性:动〉

(1) 闷,烦乱 [worry;vex]

心烦愦兮意无聊。——王逸《九思·逢尤》

(2) 又如:愦愦(混乱不安;糊涂);愦乱(昏乱不安,忧思烦乱);愦闹(混乱喧闹);愦毒(因中毒而烦乱)

(3) 昏乱,神志不清 [befuddle]

则固僵仆烦愦。——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愦于忧。——《战国策·齐策四》

(4) 又如:愦眊(昏昧糊涂);愦耄(昏乱糊涂);愦慢(昏庸怠慢);愦瞀(昏乱)

  拼音  jué jiào   注音  ㄐㄩㄝˊ ㄐ一ㄠˋ   繁体    
部首  见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IPMQ  仓颉  FBBHU  郑码  VDWL  四角  90212  结构  上下电码  6030  区位  3085  统一码  89C9  笔顺  丶丶ノ丶フ丨フノ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觉(覺)的拼音:jué(ㄐㄩㄝˊ)  

⒈ 人或动物的器官受刺激后对事物的感受辨别:感觉。知觉。触觉。视觉。觉察。

⒉ 醒悟:觉悟。觉醒。“觉今是而昨非”。

其他字义

觉(覺)的拼音:jiào(ㄐ一ㄠˋ)  

⒈ 睡眠(从睡着到睡醒):午觉。睡了一大觉。

统一码

觉字UNICODE编码U+89C9,10进制: 35273,UTF-32: 000089C9,UTF-8: E8 A7 89。

觉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觉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覺斍覐覚

汉英互译

become aware、feel、sleep、wake

造字法

形声

English

to wake up from sleep; consciou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觉的拼音:

jiào  

〈词性:动〉

(1) 睡醒 [wake up]

觉,悟也。从见,學省声。——《说文》

上欲起贤,未觉。——《汉书·董卓传》

觉而之渐台。——《汉书·邓通传》

(2) 又如:觉卧(觉醒时和寝卧时);觉寤(睡醒);觉寝(自睡中觉醒)

(3) 通“挍”、“校”。比较,较量 [have a contest]

如此贤不肖相觉。——《孟子·离娄下》注

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世说新语》

词性变化

觉的拼音:

jiào  

〈词性:名〉

(1) 俗称睡眠为睡觉 [sleep]

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庄子·齐物论》

觉见卧闻。——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惟觉时之枕席。——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

(2) 又如:睡了一大觉

(3) 一次短的睡眠,打盹 [nap]。如:午觉;累了可以扒在桌上睡一觉

觉的拼音:

jiào  

〈词性:量〉

(1) 睡眠一次为一觉 [a sleep]。如:睡了一觉中觉

(2) 另见 jué  

基本词义

觉的拼音:

jué  

〈词性:动〉

(1) (形声。从见,学省声。本义:醒悟,明白)

(2) 同本义 [awake;wake up]

觉,悟也。——《说文》

上欲起贤,未觉。——《汉书·董贤传》

觉而之渐台。——《汉书·邓通传》

且有大觉。——《庄子·齐物论》

叔术觉焉。——《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

觉今是而昨非。——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 又如:觉来(醒来);觉悟;如梦初觉

(4) 感觉到,意识到 [feel;sense]

而觉跌千里者。——《荀子·王霸》。注:“知也。”

岛不觉。—— 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常觉一切。——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更觉胆落。——《广东军务记》

(5) 又如:觉道(觉得);不知不觉;觉发(发觉)

(6) 启发;使人觉悟 [arouse]

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孟子·万章上》

(7) 发觉,发现 [discover;find out]

觉无异能者。——唐· 柳宗元《三戒》

不之觉。——《资治通鉴·唐纪》

词性变化

觉的拼音:

jué  

〈词性:名〉

(1) 感觉器官 [sense]。如: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觉元(脑神)

(2) 贤智者之称 [sage]

藏埋于终古,而未寤于前觉也。——晋· 左思《吴都赋》

(3) 另见 jiào  

常用词组

觉察、觉得、觉乎、觉悟、觉悟、觉醒

  拼音  lóng   注音  ㄌㄨㄥˊ   繁体    
部首  耳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11画  
五笔86  DXBF  五笔98  DXYB  仓颉  IPSJ  郑码  GMCE  四角  43401  结构  上下电码  5122  区位  3391  统一码  804B  笔顺  一ノフノ丶一丨丨一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聋(聾)的拼音:lóng(ㄌㄨㄥˊ)  

⒈ 耳听不见声音:聋子。耳聋。发聋振聩(发出的声音很大,使耳聋人也能听见;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使他们清醒。亦作“振聋发聩”)。

统一码

聋字UNICODE编码U+804B,10进制: 32843,UTF-32: 0000804B,UTF-8: E8 81 8B。

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聋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聾䏊

汉英互译

deaf、deafness

造字法

形声:从耳、龙声

English

deaf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聋的拼音:

lóng  

〈词性:动〉

(1) (形声。从耳,龙声。本义:丧失听觉能力)

(2) 同本义 [deaf;be hard of hearing]

聋,无闻也。——《说文》

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庄子·逍遥游》

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目不别五色之章为昧。——《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3) 又如:聋聩(耳聋或天生的聋子。比喻愚昧无知,不明事理);聋昧(耳聋目盲);聋瞢(聋盲)。又指聋子

发瞽披聋。——枚乘《七发》

(4) 愚昧;不明事理 [stupid]

郑昭, 宋聋。——《左传·宣公十四年》

(5) 又如:聋言(比喻遮蔽,欺骗);聋俗(比喻愚昧无知的流俗,就如有耳而无闻);聋昧(比喻迟钝、愚昧无知)。又指不明事理的人

一兴异论,群聋和之。——王安石《答曾公立书》

常用词组

聋哑、聋子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