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惊人之举的意思

jīngrénzhī

惊人之举



拼音jīng rén zhī jǔ

注音ㄐ一ㄥ ㄖㄣˊ ㄓ ㄐㄨˇ

解释值得赞叹的、令人惊奇的、好像超出人的能力或努力所达到的事情。

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35章:“他过去在学校里的一些小小的‘惊人之举’,完全出于性格本身所致。”

例子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最后的贵族》:“当时英国与印度的报纸,都报道了她这次长途跋涉的惊人之举。”

用法作宾语;指壮举。

感情惊人之举是中性词。

繁体驚人之舉

近义惊人壮举

英语miracle(a shocking action)

造句coup de maǐtre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jīng   注音  ㄐ一ㄥ   繁体    
部首  忄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1画  
五笔  NYIY  仓颉  PYRF  郑码  USJK  四角  90096  结构  左右电码  7528  区位  3010  统一码  60CA  笔顺  丶丶丨丶一丨フ一丨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惊(驚)的拼音:jīng(ㄐ一ㄥ)  

⒈ 骡马等因为害怕而狂奔起来不受控制:惊车。惊群。马惊车败。

⒉ 害怕,精神受了突然刺激而紧张不安:惊恐。惊骇。惊愕。惊惶。惊诧。惊遽。惊厥。惊悟。惊心动魄。惊惶失措。惊世骇俗(言行出奇,使世人惊恐)。

⒊ 震动:惊动。惊扰。惊堂木。打草惊蛇。

⒋ 出人意料的:惊喜。

统一码

惊字UNICODE编码U+60CA,10进制: 24778,UTF-32: 000060CA,UTF-8: E6 83 8A。

惊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惊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悢驚

汉英互译

be frightened、shock、surprise

English

frighten, surprise, startl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惊的拼音:

jīng  

〈词性:动〉

(1) (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2) 同本义 [the horse be frightened]

驚,马骇也。——《说文》

襄子至桥而马惊。——《战国策·赵策一》

(3) 又如:惊嘶(马受惊而嘶叫);惊尘(车马疾驶所扬起的尘土);惊镳(惊马)

(4) 惊动;震惊[alarm;disturb;start;be startled]

宫庭震惊。——《楚辞·招魂》

其生若惊。——《吕氏春秋·慎大》

震惊百里。——《易·震卦》。郑注:“惊之言警戒也。”

皆惊忙。——《乐府诗集·木兰诗》

月出惊山鸟。——唐· 王维《鸟鸣涧》

惊问信之。——明· 魏禧《大铁椎传》

惊为生人。——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5) 又如:惊唬(惊动,吓唬);惊耍(用惊吓的办法开玩笑;耍笑);惊闺(惊闺叶。货郎为招徕顾客而使用的一种手摇响器)

(6) 动 [move]

波澜不惊。——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7) 惊慌,恐惧 [alarmed;scared;fear]

秦王惊,自引而起。——《战国策·燕策》

闻人声亦惊起。——苏轼《石钟山记》

(8) 又如:惊恍(惊慌,害怕);惊怖(惊慌恐怖,惊吓);惊报(灾祸的先兆);惊疑(惊慌疑惑);惊嘬嘬(非常提心、害怕的样子);惊怖惕息(战战兢兢,恐惧不安的样子)

(9) 惊讶;惊奇[surprised;amazed]。如:惊厄(惊险;惊困);惊诧(惊讶诧异);惊乍(惊恐不安);惊悼(惊异痛伤)

(10) 纷乱 [helter-skelter]

莫敢直言,其生若惊。——《吕氏春秋》

细尘障路起,惊花乱眼飘。——北周· 庾信《侠客行》

常用词组

惊怖、惊颤、惊车、惊错、惊呆、惊动、惊愕、惊飞、惊风、惊弓之鸟、惊怪、惊骇、惊鸿、惊呼、惊慌、惊慌失措、惊慌失色、惊魂、惊急、惊悸、惊叫、惊惧、惊遽、惊觉、惊厥、惊厥、惊恐、惊雷、惊马、惊梦、惊鸟、惊怕、惊奇、惊起、惊怯、惊扰、惊人、惊人之举、惊赏、惊师动众、惊世骇俗、惊悚、惊叹、惊叹不已、惊叹号、惊涛、惊涛骇浪、惊逃、惊天动地、惊跳、惊悟、惊悉、惊喜、惊喜若狂、惊吓、惊险、惊羡、惊心、惊醒、惊醒、惊讶、惊异、惊蛰

  拼音  rén   注音  ㄖㄣˊ   
部首  人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2画  
五笔  WWWW  仓颉  O  郑码  OD  四角  80000  结构  单一电码  0086  区位  4043  统一码  4EBA  笔顺  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人的拼音:rén(ㄖㄣˊ)  

⒈ 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人类。

⒉ 别人,他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待人热诚。

⒊ 人的品质、性情、名誉:丢人,文如其人。

统一码

人字UNICODE编码U+4EBA,10进制: 20154,UTF-32: 00004EBA,UTF-8: E4 BA BA。

人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人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亻儿

汉英互译

human、man、people、person、human being、fellow、individual、soul

相关字词

己、我

造字法

象形:像侧面站立的人形

English

man; people; mankind; someone els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人的拼音: rén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2) 同本义 [human being;person;man;woman]

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说文》

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礼记·礼运》

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列子·黄帝》

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清· 洪亮吉《治平篇》

(3) 又如:人王(人中之王);人满(人多);人寰(人世);人欲(人的嗜欲);人人言(人的评论);人色(人的正常面色);人头号令(用人头示众以示儆戒);人淘里(人群里)

(4) 某人;某种人;某些人 [a person engaged in a particular activity]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智伯说,又令人请地于 魏。——《韩诽 子·十过》

(5) 又如:人兵(兵马);猎人;主持人;盲人;工人;介绍人;行人;证人;法人;报人;强人;恩人

(6) 人材;杰出人物 [talent]。如:人材(有才学、品貌好的人);人英(俊杰,英杰);人龙(比喻人中俊杰)

(7) 指人手,干事的人 [manpower]。如:人役(仆役;奴婢;差役,差人);人奴(家奴;奴仆);人匠(工匠;匠人)

(8) 别人,他人 [other people]

与人罕言语。——明· 魏禧《大铁椎传》

(9) 又如:人去不中留(本人坚决要离去,他人要留是留不住的);人皆下之(人家都瞧不起他);人物(别人的东西);人我(他人与我);人言(别人的评议)

(10) 民,百姓 [common people]

吴广素爱人。——《史记·陈涉世家》

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清· 林觉民《与妻书》

(11) 又如:人帐(常人);人佚(民佚);人黎(平民,百姓);人听(即民听,指老百姓的视听);人上(众人之上);人宗(众人的楷模);人等(众人,许多人)

(12) 智人 [man]。如:北京人;蓝田人;弗洛里斯巴德人

(13) 指成年人 [adult;grown-up]

以一人生三计之。——清· 洪亮吉《治平篇》

(14) 又如:人种(能传种接代的男人)

(15) 人事,泛指人生所接触到的一切社会现象 [reason]。如:人遐世远(人情世事久远);人非物换(人和东西都不同于过去的了);人心浇薄(人情淡漠);人功(人事,指人情事故);人故(人事,人之所为);人术(谓处置人事的谋略);人瑞(人事方面的吉祥征兆);人籍(载有人事内容的典籍);人验(指可资验证的人事)

(16) 尘世;人世 [this world]。如:人家(人间);人我相(佛教指没有真正解脱时的状况);人曹官(人间的官员);人道(佛教六道之一。犹人界);人代(人世);人宇(人间);人封(人间;尘世);人境(尘世)

(17) 人的身体 [body]。如:我今天人不舒服;他人在心不在

(18) 指人情事理 [reason]。如:人功道理(人情事理);人意儿(人情)

(19) 男女性交 [sexual intercouse]。如:人道惧绝(丧失了性交能力);人道(指男女交合);人事(男女间情欲之事)

(20) 伴侣 [company]

上与神明为友,下与造化为人。——《淮南子》

(21) 果仁。后作“仁” [kernel]

核者,人也。古曰核,今曰人。——《尔雅·释木》郝懿行义疏

(22) 通“仁”。仁爱[charity]

谓之好人。——《管子·侈靡》

术礼义而情爱人。——《荀子·修身》

故君子责人则以人,责己则以义。——《吕氏春秋·举难》

词性变化

人的拼音: rén  

〈词性:代〉

(1) 每人 [everybody] 一定人群中的每一个

人皆贺之。——《淮南子·人间训》

(2) 又如:人人(每个人;所有的人);人不可貌相

人的拼音: rén  

〈词性:形〉

人为,人造成的 [artificial]。如:人厄(人为的困苦、灾难);人火(因人为过失造成的火灾);人均(人为的乐声);人患,人妖(人为的灾祸)

常用词组

人保、人不知鬼不觉、人才、人才辈出、人才济济、人才库、人财两空、人潮、人臣、人称、人称代词、人次、人从、人丛、人大、人道、人道主义、人灯、人地生疏、人丁、人定、人定胜天、人多势众、人多嘴杂、人犯、人贩子、人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风、人夫、人浮于食、人格、人格化、人各有志、人工、人工岛、人工合成、人工喉、人工呼吸、人工湖、人工降雨、人工流产、人工免疫、人工授精、人公里、人海、人海战术、人豪、人和、人话、人欢马叫、人寰、人祸、人迹、人迹罕至、人迹稀少、人际、人际关系、人家、人家、人间、人间地狱、人尖儿、人杰、人杰地灵、人尽其才、人精、人境、人均、人君、人口、人困马乏、人来疯、人老珠黄、人类、人类学、人类渣滓、人力、人流、人伦、人马、人们、人面兽心、人面桃花、人民、人民币、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教师、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内部矛盾、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战争、人命、人命关天、人模狗样儿、人莫予毒、人偶、人怕出名猪怕壮、人品、人弃我取、人墙、人情、人情世故、人情味儿、人穷志短、人去楼空、人权、人群、人儿、人人、人人自危、人山人海、人身、人身保险、人身事故、人身自由、人参、人生、人生观、人生如梦、人生如朝露、人声、人声鼎沸、人士、人氏、人市、人世、人事、人手、人寿、人寿年丰、人寿保险、人数、人死留名、人所共知、人梯、人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头、人亡物在、人望、人微言轻、人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人味,人味儿、人文、人文科学、人文主义、人五人六儿、人物、人物画、人物肖像、人像、人小鬼大、人心、人心不古、人心大快、人心隔肚皮、人心涣散、人心叵测、人心如面、人心所向、人心向背、人心惟危、人行道、人行横道、人性、人选、人牙子、人烟、人言、人言可畏、人仰马翻、人样,人样儿、人妖、人一己百、人意、人影儿、人欲、人员、人缘儿、人猿、人云亦云、人造、人造地球卫星、人造革、人造毛、人造棉、人造丝、人造纤维、人证、人之常情、人治、人质、人中、人种、人众、人主

  拼音  zhī   注音    
简体部首  丶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繁体部首  丿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PPPP  仓颉  INO  郑码  WA  四角  30302  结构  单一电码  0037  区位  5414  统一码  4E4B  笔顺  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统一码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造字法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English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词性变化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常用词组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拼音    注音  ㄐㄨˇ   繁体    
部首  丶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86  IWFH  五笔98  IGWG  仓颉  FCQ  郑码  VDOB  四角  90508  结构  上下电码  5282  区位  3057  统一码  4E3E  笔顺  丶丶ノ一ノ丶一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举(舉)的拼音:jǔ(ㄐㄨˇ)  

⒈ 向上抬,向上托:举头。举手。举重。举棋不定。

⒉ 动作行为:举止。轻而易举。

⒊ 发起,兴办:举义。举办。创举。

⒋ 提出:举要。举例。

⒌ 推选,推荐:推举。荐举。

⒍ 全:举国。举世。举家。

⒎ 古代指科举取士:科举。举人。一举成名。

⒏ 攻克:“一战而举鄢、郢”。

统一码

举字UNICODE编码U+4E3E,10进制: 20030,UTF-32: 00004E3E,UTF-8: E4 B8 BE。

举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举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舉挙擧㪯

汉英互译

lift、raise、act、choose、deed、elect、enumerate、heave、raising

造字法

形声

English

raise, lift up; recommen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举的拼音:

舉、擧   

〈词性:动〉

(1) (形声。小篆字形,从手,舉(   )声。本义:双手托物)

(2) 同本义 [raise;lift up]

举,对举也。——《说文》

举,擎也。——《广韵》

其坚不能自举也。——《庄子·逍遥游》

举所佩玉玦。——《史记·项羽本纪》

(3) 又如:举桉(桉同“案”。借指夫妻相敬);举案(举起托盘以进奉食品)

(4) 拿起;提起 [hold up]

举全吴之地。——《资治通鉴》

举以予人。——宋· 苏洵《六国论》

(5) 又如:举白(举杯喝尽。干杯);举踵(举起脚跟。比喻切望);举纲持领(提起网的总绳,网眼就张开了;提起皮衣领子一抖,衣上的毛就都顺了。比喻办事要抓关键部分)

(6) 飞,飞起;飘动 [fly]

九万里风鹏正举。——李清照《渔家傲》

(7) 又如:举翮(展翅起飞);风举(随风飘动)

(8) 升起;耸起 [lift]

叔籔,火烈具举。——《诗·郑风》

中江举帆。——《资治通鉴》

(9) 仰起;抬起 [face upward;raise]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 李白《静夜思》

(10) 又如:举眼无亲(人地生疏,孤单无依);举手加额(把手举上额头敬礼)

(11) 发问;动问 [question]

主人不问,客不先举。——《礼记》。孔颖达疏:“举亦问也。客从外来,宜问路中寒热无恙,若主人未问,则客不可先问也。”

(12) 推荐;选用 [recommend;choose]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左传·襄公三年》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告子下》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举孝廉不行。——《后汉书·张衡传》

(13) 又如:举孝廉(荐举孝子和廉洁之士);举保(推荐,举荐);举主(古时推举贤者做官或参加考试,被荐者称荐者为举主)

(14) 提出;列举 [enumerate]

举类迩而见义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举数人以训汝。——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15) 又如:举似(指点,告诉);举案(列出罪状并加以查证);举正(列举其罪而正之以法);举陈(列举陈述);举驳(提出理由,予以驳回);举类(举例)

(16) 兴起;发动 [start]

举事必循法。——《吕氏春秋·察今》

举大计亦死。——《史记·陈涉世家》

并举而争起。——《汉书·食货志》引汉· 贾谊《论积贮疏》

(17) 又如:举大事(指发动夺取政权的武装起义);举大计(举大事)

(18) 施行;办理 [carry out]

举先王之政。——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9) 攻克;占领 [occupy]

一战而举鄢郢。——《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西举巴蜀。—— 汉· 贾谊《过秦论》

戊卒叫,函谷举。—— 唐· 杜牧《阿房宫赋》

且秦举 咸阳而弃之,何但 越也。——《汉书》

(20) 成就;成功 [become famous]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陈涉世家》

(21) 参加科举考试 [examine]

应举下第。——唐· 李朝威《柳毅传》

岛初赴举。—— 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乙先得举。——清· 周容《芋老人传》

举乡试。——《明史》

(22) 又如:举进士;举首(科举考试的第一名)

(23) 指摘;检举 [censure;report to the authorities]。如:举罚(揭发并处罚);举劾(检举揭发)

(24) 抚养;生育 [nourish;give birth to]。如:举子(生育小孩);举息(生育子女);举乳(哺乳)

(25) 放;发 [put;break out]。如:举音(放音喧呼;为悼死者而放声哀哭);举迹(发迹);举阁(放置,存放)

(26) 点燃 [fire]。如:举烛(点起烛火);举炊(生火做饭);举烽(燃点烽火);举燧(燃起火把;燃起告警烽烟)

(27) 取;拾取 [pick up]

财务之遗者,民莫之举。——《吕氏春秋》。高诱注:“举,取也。”

(28) 借贷 [borrow]。如:举债;举假(借贷);举贷(放债)

(29) 攀援 [climb]

木熙者,举梧槚。——《淮南子》

(30) 张开 [口] [open]。如:举口(开口,张口)

(31) 带动;率领 [lead]。如:举众闹事;举众出迎

(32) 耸立,突起 [tower]

河水翼岸夹山,巍峰峻举。——《水经注》

(33) 成立,站得住脚 [stand]

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晋· 陆机《文赋》

(34) 记录;登记 [register]

举口数,生者著,死民者削。——《商君书》

(35) 谈论;称引 [talk]

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唐· 韩愈《原道》

(36) 赞许;表彰 [praise]。如:举名(称扬其名);举显(表彰)

(37) 复兴 [revive]

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礼记》

(38) 祭祀 [offer sacrifice]

靡神不举,靡爱斯牲。——《诗·大雅》

山川神袛有不举者为不敬。——《礼记》

(39) 没收 [confiscate]

凡货不出于关者,举其货,罚其人。——《周礼》

(40) 吃丰盛的饮食 [have a square meal]

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周礼》

(41) 轻手诊脉 [feel the pulse lightly]

举,轻手诊脉之法。——《中国医学大辞典》

(42) 总括 [summary]。如:举凡(凡是;所有);举籍(统计人口、田亩等以登记成册)

词性变化

举的拼音:

  

〈词性:名〉

(1) 言行;举动 [act;deed]。如:举止失措(举动失常);举指(犹举止,行动);举趾(指举动);举休(举止;举动);举以丧名(有所举动而丧失名誉)

(2) 科举考试 [examination]。如:举监(明清时以举人资格入国子监读书的人);举场(科举考场);举选(指科举)

(3) 举人的简称 [Juren]。如:中了举了

(4) 榉柳 [beech]

(5) 肺脊;骨体正脊 [vertra]

佐食受牢举如傧。——《仪礼》

(6) 古代词性术语之一,相当于现在的名词 [noun]

(7) 姓

举的拼音:

  

〈词性:量〉

古代重量单位,一举重三两 [three ounce]

举的拼音:

  

〈词性:形〉

(1) 全 [entire;whole]

举家锦衣玉食。——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举门(满门,全家);举时(举世);举族(全族)

举的拼音:

  

〈词性:副〉

皆,都 [entirely;completely]

举疾首蹙頞。——《孟子·梁惠王下》

举欣欣然有喜色。——《孟子·梁惠王下》

杀人如不能举。——《史记·项羽本纪》

常用词组

举哀、举案齐眉、举办、举兵、举不胜举、举步、举措、举动、举发、举凡、举高、举国、举劾、举火、举家、举荐、举借、举力、举例、举目、举棋不定、举人、举身、举世、举世闻名、举世无双、举事、举手之劳、举贤使能,举贤任能、举行、举言、举眼、举眼无亲,举目无亲、举要、举业、举一反三、举义、举止、举止大方、举踵、举重、举子、举足轻重、举坐,举座

惊人之举: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