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ì shèng zhī jù
注音ㄐ一ˋ ㄕㄥˋ ㄓ ㄐㄨˋ
解释胜:胜地;具:才具。指能登山涉水的健康身体。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许询好游山水,而体便登垑,时人云:‘许非徒有胜情,实有济胜之具。’”
例子《南史·刘歊传》:“性重兴乐,尤爱山水,登危履险,必尽幽遐,人莫能及,皆叹其有济胜之具。”
用法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济胜之具是中性词。
繁体濟勝之具
动物生肖牛,虎,蛇
济(濟)的拼音:jì(ㄐ一ˋ)
⒈ 渡,过河:同舟共济。
⒉ 对困苦的人加以帮助:济世。救济。赈济。周济。接济。
⒊ 补益:无济于事。
济(濟)的拼音:jǐ(ㄐ一ˇ)
⒈ 〔济水〕古水名,源于今中国河南省,流经山东省入渤海。
⒉ (濟)
济字UNICODE编码U+6D4E,10进制: 27982,UTF-32: 00006D4E,UTF-8: E6 B5 8E。
济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济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濟済㴉
aid、cross a river、help
形声:从氵、齐声
help, aid, relieve; ferry, cross
详细解释◎ 济的拼音:
濟 Jǐ
〈词性:名〉
(1) (形声。从水,齐声。本义:水名,即济水。古四渎之一)
(2) 同本义。[Ji River]
济,济水也。出 常山房子赞皇山东入 汦——《说文》
济水源出 赞皇山。——《穆天子传》
阴谷皆入济。—— 清· 姚鼐《登泰山记》
(3) 发源于今河南省济源县西王屋山,原在山东境内与黄河并行入渤海。后因黄河改道,下游被黄河淹没。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济水的河道
(4) 州名 [Ji prefecture]
(5) 北魏泰常八年(公元423年)置,治所在今山东省聊城东南
(6) 五代周置,在今山东省巨野县
(7) 金置,在今吉林省农安县
◎ 济的拼音:
濟 jǐ
〈词性:形〉
(1) 众多 [numerous]
济济多士。——《左传·成公二年》
(2) 又如:人才济济;济济(众多);济济一堂(形容许多人聚集在一起);济济彬彬(形容人才众多且文雅有礼)
(3) 整齐美好的样子 [neat and fine]
四骊济济。——《诗·齐风·载驱》
(4) 又如:济然;济楚(整齐清洁);济济(整齐美好的样子)
(5) 另见 jì
济楚、济济跄跄、济南
◎ 济的拼音:
濟 jì
〈词性:动〉
(1) 渡过水流 [cross a stream]
济乎江湖。——《楚辞·屈原·涉江》
济河,围令狐。——《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直挂云帆济沧海。——唐· 李白《行路难》
(2) 又如:同舟共济;济胜之具(指能登山涉水的健康身体);济水(渡水);济涉(渡水);济运(渡水运输)
(3) 帮助;救助 [help;assist;salve]
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欧阳修《朋党论》
惟以周穷济乏为事。——《晋书·何攀传》
济师来攻。——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4) 又如:济人利物;济拔(从险恶的境地中救出);济惠(济会,济惠。周济,照顾);济物(帮助他人);济时(匡救时世)
(5) 拯救;救济 [relieve]
杀黑龙以济冀州。——《淮南子·览冥》
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三国志·方伎传》
(6) 又如:济护(救护);济恤(救济);济救(救济);济众(救济众人);济难(拯救时难);济施(救济施舍)
(7) [对事情]有益;成(多用于否定);发挥[作用][bring into play]
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刘邵《人物志》
臼杵之利,万民以济。——《易·系辞下》
(8) 又如:无济于事;人少了不济事;济事(顶用)
(9) 成就 [achieve]
必以忍,其乃有济。——《书·君陈》
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后汉书·荀彧传》
以济大事。——《资治通鉴》
共济世业。
事之不济。
(10) 又如:济胜(取胜);济勋(济功。成就功业);济办(成功地把事办妥);济克(成功)
(11) 停;止 [stop]
三月春风不济。——《淮南子·时则》
(12) 增加 [increase;add]
盍请济师于王。(盍:为什么不。)——《左传·桓公十一年》
(13) 弥补 [make up]
又因中国文字太难,只得用图画来济文字之穷的产物。——鲁迅《且介亭杂文》
(14) 及,比得上 [can compare with]
果然我们就不济凤丫头了?——《红楼梦》
(15) 成;可以 [all right;well]
所言之事济否?——《警世通言》
◎ 济的拼音:
濟 jì
〈词性:名〉
渡口,过河的地方 [ferry crossing]
川既漾(水流长)而济深。——王粲《登楼赋》
◎ 济的拼音:
濟 jì
〈词性:形〉
(1) 整齐,漂亮 [in good order; neat;nice]。如:济楚(整整齐齐;整洁;雅致;潇洒;端庄);济美(承继先人美好的事业)
(2) 能干,中用 [capable;useful;effective]
你忒不济,不济!又要马骑,又不放我去,似这般看着行李,坐到老罢!——《西游记》
(3) 另见 jǐ
济度、济急、济困扶危、济美、济贫、济世、济世爱民、济世救人、济世之才、济事、济私、济增、济助
胜(勝)的拼音:shèng(ㄕㄥˋ)
⒈ 在斗争或竞赛中打败对方或事业达到预定目的:胜利。得胜。胜券(指胜利的把握)。胜负。无往不胜。
⒉ 超过,占优势:胜似。优胜。以少胜多。
⒊ 优美的:胜地。胜景。胜境。胜迹。胜状(胜景)。
⒋ 古代妇女的饰物:花胜。彩胜。
⒌ 能承担,能承受(旧读shēng ):胜任。不胜其烦。
⒍ 尽(旧读shēng ):不胜感激。
胜字UNICODE编码U+80DC,10进制: 32988,UTF-32: 000080DC,UTF-8: E8 83 9C。
胜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胜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勝肽腥
can bear、success、superb、surpass、victory、wonderful
负、败
形声:从月、生声
victory; excel, be better than
详细解释◎ 胜的拼音:
勝 shèng
〈词性:动〉
(1) (形声。从力,朕( zhèn )声。本义:胜任,禁得起)
(2) 同本义 [can bear]
胜,任也。——《说文》
胜,克也。——《尔雅》
莫之胜说。——《易·遯》。虞注:“能也。”
武王靡不胜。——《诗·商颂·烈祖》。传:“任也。”
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管子·入国》。注:“堪也。”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唐· 杜甫《春望》
言讫,歔欷流涕,悲不自胜。——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又如:不胜其苦(苦得受不住);胜任愉快(有能力承担并能愉快地完成任务);胜兵(能充当士兵参战的人)
(4) 战胜,打败 [defeat]
胜殷遏刘。——《诗·周颂·武》
胜,克也。——《尔雅》
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势。—— 宋· 苏洵《六国论》
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汉· 贾谊《论积贮疏》
(5) 又如:以弱胜强,以少胜多
(6) 胜过;超过 [surpass;prevail over]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 白居易《忆江南》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 欧洲。—— 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7) 又如:胜常(超过平常);胜却(胜过)(略胜一筹)
(8) 一说通“称”。相当;相称 [be equal to]
为礼而不终,耻也;中不胜貌,耻也。——《国语·晋语四》
调乃三体相胜。——《礼记·学记》注
(9) 克制;制服 [exercise restraint;check;subdue]
凡令之行也,必待近者胜也。——《管子》
(10) 又如:胜残(遏制残暴的人)
(11) 通“升”。上升 [rise]
卿当日胜贵。——《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 胜的拼音:
勝 shèng
〈词性:名〉
(1) 特指名胜古迹 [scenic spots and historical sites]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2) 又如:胜迹
(3) 通“升”。容积单位 [liter]
县前已窖八千斛,率以一胜完一亩。——宋· 苏轼《次韵章传道喜雨》
(4) 古代妇女首饰 [jewelry]
胜里金花巧耐寒。——杜甫《人日》
(5) 又如:蓬发戴胜
(6) 姓
◎ 胜的拼音:
勝 shèng
〈词性:形〉
(1) 胜利 [victory]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孙子·谋攻》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宋· 苏洵《六国论》
(2) 又如:胜负兵家之常(胜利或失败是作战的人常碰到的事);胜期,胜日(胜利之日)
(3) 非常美好;美妙 [wonderful]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 洞庭一湖。——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 明· 徐宏祖《游黄山记》
(4) 又如:胜异(奇妙出众);胜绝(绝妙);胜妙(佳妙);胜情,胜致(高雅的情趣);胜否(善恶);胜侣(良伴);胜语(出众的言语,警句);胜谈(高明的言论);胜处;胜气(不平凡的气质、气度);胜士(佳士,才识过人的人士);胜致(优美的景致);胜事(美好的事情)
◎ 胜的拼音:
勝 shèng
〈词性:副〉
尽;完 [exhausted;completely]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三国志·诸葛亮传》
何可胜道也哉!——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㞢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具的拼音:jù(ㄐㄨˋ)
⒈ 器物:器具。
⒉ 备有:具备。具有。别具只眼(形容具有独到的眼光和见解)。
⒊ 备,办:具呈。具结。具名。具领。敬具菲酌。
⒋ 古同“俱”,都,完全。
⒌ 量词,用于某些器物和棺材、尸体:座钟一具。一具男尸。
具字UNICODE编码U+5177,10进制: 20855,UTF-32: 00005177,UTF-8: E5 85 B7。
具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具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俱
tool、utensil、possess、provide
会意
tool, implement; draw up, write
详细解释◎ 具的拼音: jù
〈词性: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鼎”,下面是双手。表示双手捧着盛有食物的鼎器(餐具)。本义:准备饭食或酒席)
(2) 同本义。泛指准备,备办 [prepare]
具,供置也。——《说文》
具,备也,办也。——《广韵》
以食具告。——《仪礼·士相见礼》。注:“犹办也。”
官备则具备。——《礼记·祭统》
寿为具召武帝显。——《汉书·何武传》
礼举仪具。——张衡《东京赋》
具器械。——《孙子·谋攻》
故人具鸡黍。——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第二板已具。——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别具本章。——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具食(准备食物);具觞(备酒。觞:酒杯);具状(备办词状;写状子);具禀(备办上报的文件);具覆(备办回复的文件)
(4) 写,题 [write]
李具状求在狱。—— 清· 方苞《狱中杂记》
(5) 又如:具草(拟稿,起草);具衔(题写官衔);知名不具;具结检验(与案件有关的人员出具保证,以免对尸体、现场等进行检验)
(6) 具备,有 [have;possess]
具乎其前。——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各具情态。——明· 魏学洢《核舟记》
狱具矣。——清· 方苞《狱中杂记》
(7) 又如:具寿(和尚的通称。师父呼弟子或长老呼少年和尚时常用。具有尽其寿命及法身慧命的意思);具眼(具有鉴别事物的见识和能力);具足(具备)
(8) 判决;定案 [verdict]
有某姓兄弟,以把持公仓,法应立决,狱具矣。——清· 方苞《狱中杂记》
◎ 具的拼音: jù
〈词性:名〉
(1) 用具;器械 [tool]
实战之具。——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奉生送死之具。——《史记·货殖列传》
虑患之具。——宋· 苏轼《教战守》
(2) 又如:具器食(用食具盛放的便餐);具理(瓶罐之类的器皿);农具;文具;刑具;卧具;茶具;道具;餐具;量具
(3) 才能;才干 [talent]
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文选·李陵·答苏武书》
干诚之具。——明· 刘基《卖柑者言》
(4) 酒席 [feast]
今有贵客,为具召之。——《史记》
(5) 饭食 [food]
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
则佐长者视具。——《礼记·内则》。注:“馔也。”
分曹携具。——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 具的拼音: jù
〈词性:副〉
(1) 完备;详尽 [in detail]
项伯乃夜驰之 沛公军,私见 张良,具告以事。欲呼 张良与俱去,曰:“无从俱死也。”——《史记·项羽本纪》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2) 又如:具述(详细叙述);具言(详细说明);具考(详细推问);具论(详细讨论);具告(详细上告)
(3) 假借为“俱”。都;全 [entirely;completely]
火烈具举。——《诗·郑风·大叔于田》
火烈具扬。
神具醉止。——《诗·小雅·楚茨》
莫怨具庆。
具馔于西塾。——《仪礼·士冠礼》
皆立而待鼓而然火,即具发之。——《墨子·备梯》
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荀子·修身》
具答之。——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岳阳楼记》
具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
具对所得。——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4) 又如:具悉(完全了解);具然(自足的样子)
◎ 具的拼音: jù
〈词性:量〉
用于表示尸体和某些器物的数量。如:一具尸体
具保、具备、具尔、具结、具领、具名、具庆、具体、具体而微、具文、具象、具有、具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