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救过补阙的意思

jiùguòquē

救过补阙



拼音jiù guò bǔ quē

注音ㄐ一ㄡˋ ㄍㄨㄛˋ ㄅㄨˇ ㄑㄩㄝ

解释阙:同“缺”,不足,缺点。挽救过错,弥补不足。

出处《晋书·潘岳传》:“故箴规之兴,将以救过补阙,然犹依违讽喻,使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自诫。”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挽救过错,弥补不足。

感情救过补阙是中性词。

繁体捄過補闕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jiù   注音  ㄐ一ㄡˋ   
简体部首  攵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1画  
繁体部首  攴部  
五笔86  FIYT  五笔98  GIYT  仓颉  IEOK  郑码  DVSM  四角  48940  结构  左右电码  2405  区位  3040  统一码  6551  笔顺  一丨丶一ノ丶丶ノ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救的拼音:jiù(ㄐ一ㄡˋ)  

⒈ 给予帮助使脱离危险或解脱困难:救济。救命。救护。救国。救难(nàn   )。救灾。救药。救正(补救匡正)。救死扶伤。救困扶危。

⒉ 终止:濯以救热。

统一码

救字UNICODE编码U+6551,10进制: 25937,UTF-32: 00006551,UTF-8: E6 95 91。

救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救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勼㤹捄

汉英互译

help、rescue、salvage、save、succour

造字法

形声:从攵、求声

English

save, rescue, relieve; help, ai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救的拼音:

jiù  

〈词性:动〉

(1) (形声。从攴(   ),轻轻敲击,求声。本义:止;禁止;阻止)

(2) 同本义 [prohibit;hinder]

救,止也。——《说文》

救,犹禁也。以礼防禁人之过者也。——《周礼·司救》注

使之相救。——《周礼·大司徒》。注:“救,救凶灾也。”

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孟子·离娄下》

(3) 又如:救止(阻止;纠正);救祸(消除祸乱);救灭(扑灭);救熄(亦作“救息”。扑灭);救扑(扑灭)

(4) 援救别人 [rescue;bring off;save]

救,助也。——《广雅》

扶服救之。——《礼记·檀弓》

匍匐救之。——《孔子闲居》

民困而不知救。——明· 刘基《卖柑者言》

设法筹救。——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救我圣主。

足下欲救。

(5) 又如:解救(使脱离危险或困难);救穷(救济穷困);救度(救拔并使脱离苦难,多指神仙超度之事);救落(救助;说情;救护)

(6) 治疗 [treat]

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吕氏春秋·劝学》

(7) 又如:急救(紧急救治);救药(医疗救治。也用来比喻挽救、补救);救病(治病);救疾(救治病人;治病);救疗(救治;医治)

(8) 纠正 [correct]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礼记》

(9) 又如:救正(纠正);救弊(匡除纠正弊害);救奢(纠正奢靡);救过(纠正过失)

(10) 求助于人 [ask sb. to come to the rescue]

求救于齐。——《战国策·赵策》

请救于魏。——《史记·魏公子列传》

奉命求救。——《资治通鉴》

百千求救声。——《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11) “捄”

(12) 另见   

常用词组

救兵、救场、救国、救护、救护车、救荒、救活、救活、救火、救火车、救火扬沸、救急、救济、救驾、救命、救日、救生、救生、救生圈、救生艇、救生衣、救世主、救死、救死扶伤、救亡、救星、救恤、救应、救援、救灾、救治、救助、救转

  拼音  guò guo guō   
注音  ㄍㄨㄛˋ ˙ㄍㄨㄛ ㄍㄨㄛ   繁体    
部首  辶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FPI  仓颉  YDI  郑码  DSW  四角  34300  结构  左下包围电码  6665  区位  2593  统一码  8FC7  笔顺  一丨丶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过(過)的拼音:guò(ㄍㄨㄛˋ)  

⒈ 从这儿到那儿,从此时到彼时:过江。过账。过程。过渡。过从(交往)。经过。

⒉ 经过某种处理方法:过秤。过磅。过目。

⒊ 超出:过于。过度(  )。过甚。过奖(谦辞)。过量(liàng  )。过剩。过犹不及。

⒋ 重新回忆过去的事情:过电影。

⒌ 从头到尾重新审视:把这篇文章再过一过。

⒍ 次,回,遍:把文件看了好几过儿。

⒎ 错误:过错。记过。

其他字义

过(過)的拼音:guo(˙ㄍㄨㄛ)  

⒈ 用在动词后表示曾经或已经:看过。用过。

⒉ 用在动词后,与“来”、“去”连用,表示趋向:拿过来。走过去。

其他字义

过(過)的拼音:guō(ㄍㄨㄛ)  

⒈ 姓。

统一码

过字UNICODE编码U+8FC7,10进制: 36807,UTF-32: 00008FC7,UTF-8: E8 BF 87。

过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过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cross、cross、excessive、over、pass、spend、through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

English

pass, pass through, go acros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过的拼音:

Guō  

〈词性:名〉

(1) 古国名 [Guo state],在今山东省掖县稍西北近海处

处浇于 过,处 豷于 戈。——《左传·襄公四年》

(2) 姓,过国之后

(3) 另见 guò  

基本词义

过的拼音:

guò  

〈词性:动〉

(1) (形声。从辵( chuò  ),表示与行走有关,咼( guā  )声。本义:走过,经过)

(2) 同本义 [go across;pass through]

过,度也。——《说文》

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杜牧《阿房宫赋》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吕氏春秋·察今》

行过夷门,见侯生。——《史记·魏公子列传》

(3) 又如:过江;过马路;从这条街上过;从他门前过;路过(途中经过);过翼(经过的飞鸟);过宾(路过的宾客);过处(经过之处);过来过往(来往经过);过阴(到阴间走一趟)

(4) 超出,胜过 [exceed;go beyond]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

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聊斋志异·促织》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5) 又如:过如(超过;胜过);过了漕(过了漕运期限);过情(超过实际);过实(超过实际情况);过绝(超越;超过)

(6) 过去(过后) [pass by;go over]

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聊斋志异·促织》

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宋· 沈括《梦溪笔谈》

(7) 又如:三伏已过;雨过天晴;过迹(过去的形迹);过景(过时;不应景);过逝(流逝。很快地过去);过郤(过去)

(8) [婉词]∶去世 [pass away]

陛下虽过世为神,岂假手于苻登而图臣,忘前征时言邪?——《晋书·苻登载记》

(9) 又如:过作(死);老太太是三天前过的;过辈(去世);过背(去世);过七(人死后每七天举行一次吊祭仪式。一般七次或五次而断七)

(10) 给予;递给 [give]

邮人之过书,门者之传教也。——《论衡》

予亦谓之过。辰州人谓以物予人曰过。——《通雅》

(11) 又如:过度

(12) 渡过 [cross]

野市分獐闹,官帆过渡迟。——宋· 苏轼《荆州》

(13) 又如:过索(渡河之绳索);过江(渡过长江)

(14) 转移;过渡 [transfer]

买的房子已付款,只是过户手续还未办理好

过录底稿

(15) 又如:过龙(经手递送贿赂);过处(词的上下片过渡之处。亦称“过片”)

(16) 〈词性:方〉∶ 传染 [infect]。如:过病(传染疾病)

(17) 度过;过活 [spend the time;pass the time]

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清· 林觉民《与妻书》

(18) 又如:过阴天儿(休息);过老(度晚年);过日(度日;生活);过遣(打发日子,消磨时光)

(19) 来访;前往拜访;探望 [visit]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战国策·齐策四》

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谊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20) 又如:过临(光临;惠临);过款(过访);过晤(前往会见)

(21) 交往,相处 [associate;contact]

稍喜过从近,扶筇不驾车。——宋· 黄庭坚《次韵德孺五丈新居病起》

过从甚密

(22) 又如:过逢;过从(互相交往);过会(农家亲朋每年定期聚会的日子,或公社每年举行庙会的节日)

(23) 交谈 [talk with each other;converse]。如:过谈(往访交谈)

(24) 错,犯错误 [mismake]

微二人,寡人几过。——《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

人恒过,然后能改。——《孟子·告子下》

(赵太后)曰:“君过矣,不若长安石之甚。”——《战国策·赵策》

(25) 失去 [lose]。如:过序(失去正常规律顺序)

(26) 怪罪,责难 [censure]

孔子曰:“ 求,无乃尔是过与?(这恐怕应该责备你吧!)”——《论语·季氏》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得去,已至军矣。——《史记·项羽本纪》

(27) 又如:不过(不怪罪);过谪(责备;怪罪);过適(怪罪,责难)

(28) 继入、赘入或嫁人 [adopt;marry]

孩儿也,他如今只待过门,喜事匆匆的,教我怎生回得他去。——元· 关汉卿《窦娥冤》

(29) 又如:过嗣(过继);过给(过继)

(30) 方言。指母猪生小猪 [farrow]。如:过下来的小猪(生下来的小猪)

(31) 传递 [transport]

他这个人喜欢过嘴,你说话可要注意

(32) 又如:过盏(敬酒);过嘴(传话);过语(传话);过书(传递书信);过气(传送气息以交配);过状(递交文状、诉状)

(33) 帮助咽下;和着吃 [swallow]。如:过过(过口,改口味);过口(吃食物下酒);过酒(下酒;送酒)

(34) 冲刷;漂洗 [wash off]。如:过水(用水漂洗)

(35) [语助]

(36) 用在动词加“不”或“得”的后面,表示胜过或通过的意思。如:过不去(有阻碍,通不过);讲不过礼去(于礼仪上行不通);比得过(能胜过他人);我说不过你

(37) 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毕。如:吃过(吃完);起过(已经起床完毕)

(38) 用在动词后,表示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但并未继续到现在。如:读过书(曾经读书,现己不读书);当过官(过去做过官,现己不为官)

我去过北京

饭吃过了

词性变化

过的拼音:

guò  

〈词性:名〉

(1) 无意的犯法或作恶行为;错误 [fault;mistake]

过,罪愆也。——《说文》

出入禁闼,补过拾遗。——《史记·汲黯列传》

过则无惮改。——《论语·学而》

夫过有厚薄,则刑有轻重。——《商君书·开塞》

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

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清· 袁枚《祭妹文》

(2) 又如:过愆(过失;罪咎);过恶(过错);勇于改过;知过必改;过行(过失行为);过计(估计错误)

(3) 〈词性:方〉∶缘故 [cause;reason]。如:离家远的过(离家远的缘故);夏天的过(因为夏天的缘故)

(4) 通“祸”( huò  )。灾殃 [disaster;adversity]

八曰诛以驭其过。——《周礼·天官·大宰》

(5) 又如:大过(大灾大祸)

过的拼音:

guò  

〈词性:形〉

(1) 过分;;过于;太甚 [excessive]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母;拟之如天,诚不过也。——清· 黄宗羲《原君》

(2) 又如:过爱(过分的爱);过余(过分);过头话(过分的大话)

过的拼音:

guò  

〈词性:量〉

(1) 遍,次 [time]。如:过儿(次;遍);一过(一遍);过子(次数;遍)

(2) 另见 guō  

常用词组

过半、过半数、过磅、过长、过场、过程、过秤、过吹、过从、过从甚密、过错、过道、过电影、过度、过度紧张、过渡、过多、过儿、过房、过访、过费、过分、过付、过关、过关斩将、过河拆桥、过河卒子、过后、过户、过话、过活、过火、过激、过激论、过继、过家家儿、过奖、过街老鼠、过节、过节儿、过劲、过劲、过境、过客、过口、过来、过来、过来、过来人、过礼、过量、过路、过路财神、过虑、过滤、过卖、过门、过门不入、过密、过敏、过目、过目不忘、过目成诵、过年、过年、过期、过期、过谦、过钱、过去、过去、过热、过人、过日子、过筛,过筛子、过甚、过甚其辞、过生日、过剩、过剩、过失、过失杀人、过时、过实、过世、过手、过寿、过熟、过水面、过宿、过堂、过堂风、过头、过屠门而大嚼、过五关斩六将、过往、过望、过问、过午、过误、过细、过夏、过心、过压、过盐、过眼云烟、过氧、过夜、过夜、过意不去、过瘾、过硬、过犹不及、过于、过誉、过载、过早、过重

  拼音    注音  ㄅㄨˇ   繁体    
部首  衤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PUHY  仓颉  LY  郑码  WTID  四角  33200  结构  左右电码  5943  区位  1825  统一码  8865  笔顺  丶フ丨ノ丶丨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补(補)的拼音:bǔ(ㄅㄨˇ)  

⒈ 把残破的东西加上材料修理完整:缝补。补葺。亡羊补牢。

⒉ 把缺少的东西充实起来或添上:弥补。补充。贴补。补习。滋补。

⒊ 益处:不无小补。于事无补。

统一码

补字UNICODE编码U+8865,10进制: 34917,UTF-32: 00008865,UTF-8: E8 A1 A5。

补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补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補䋠

汉英互译

fill、mend、patch、repair

相关字词

挖、剜

造字法

形声:从衤、卜声

English

mend, patch, fix, repair, restor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补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从衣,甫声。本义:补衣服)

(2) 同本义 [mend;patch]

补,完衣也。——《说文》

田赞衣补衣。——《吕氏春秋·顺说》

补褐防寒岁。——唐· 白居易《村居卧病》

(3) 又如:补衣;补袜;补衬(打补丁,衬里子);补衣(打过补丁的衣服)

(4) 修补;整修破旧的东西 [repair]

牵萝补茅屋。——唐· 杜甫《佳人》

(5) 又如:修桥补路;补天济世(修补天道,救济世人);补天(传说古代之时,苍天西北角有破缺之处,于是女娲氏炼石以补苍天,使无缺损;比喻挽回时运)

(6) 补充 [add;fill;replenish]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战国策·赵策》

(7) 又如:填补(补足空缺或缺欠);弥补(把不足的部分填足)

(8) 弥补 [fill;make up for]

维仲山甫补之。——《诗·大雅·烝民》

必能裨补阙漏。——诸葛亮《出师表》

稀豁之处,锄而补之。——《齐民要术·种谷》

(9) 又如:补刖(弥补被刖的脚跟。比喻矫正缺失,使归真返朴);补拙(弥补愚钝);补苴(弥补缺漏)

(10) 济助 [help]

收孤寡,补贫穷。——《荀子·王制》

(11) 又如:补益(裨补助益);补报(增补);补裨(增益补阙)

(12) 补养;滋补 [nourish; take a tonic]

静然可以补病。——《庄子·外物》

(13) 又如:补理(滋补调理);补导(采补和导引。道家的养生术)

(14) 官有缺位,选员补充 [fill a vacancy]。如:补外(京官调外地就职);补官(补授官职)

词性变化

补的拼音:

  

〈词性:名〉

(1) 补子 [ceremonial robe]。如:补服;补褂朝珠(补褂清朝官员的正式朝服,青色外褂;上绣方形图案,文官绣鸟,武官绣兽。朝珠,每圈108 颗,文官五品以上才准用)

(2) 补品,促进身体健康的营养品 [tonic]。如:大补

(3) 春秋时地名 [an ancient place]。在今河南省汜水县境

常用词组

补白、补报、补差、补偿、补充、补丁、补发、补过、补集、补给、补记、补济、补加、补假、补角、补救、补苴罅漏、补考、补课、补苗、补偏救弊、补票、补品、补阙拾遗、补缺、补肾、补述、补税、补台、补天济世、补天浴日、补贴、补习、补习学校、补休、补选、补血、补牙、补养、补益、补药、补语、补正、补种、补助、补助、补缀、补缀乾坤、补足

  拼音  quē què   注音  ㄑㄩㄝ ㄑㄩㄝˋ   繁体    
部首  门部  部外笔画  10画  总笔画  13画  
五笔  UUBW  仓颉  LSTUO  郑码  TLZR  四角  37482  结构  上三包围电码  7067  区位  6758  统一码  9619  笔顺  丶丨フ丶ノ一フ丨ノノ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阙(闕)的拼音:quē(ㄑㄩㄝ)  

⒈ 古代用作“缺”字。空缺:尚付阙阙。有怀疑的事情暂时不下断语,留待查考:阙疑。

⒉ 过错:阙失。

⒊ 姓。

其他字义

阙(闕)的拼音:què(ㄑㄩㄝˋ)  

⒈ 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宫阙。

⒉ 皇帝居处,借指朝廷:阙下。“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⒊ 京城,宫殿:“城阙辅三秦”。

⒋ 陵墓前两边的石牌坊:墓阙。

统一码

阙字UNICODE编码U+9619,10进制: 38425,UTF-32: 00009619,UTF-8: E9 98 99。

阙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阙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异体字

造字法

形声:外形内声

English

watch tower; palac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阙的拼音:

jué  

〈词性:动〉

(1) 去除 [remove]

以待会而考之,亡者阙之。——《周礼》

(2) 挖掘 [dig]

若阙地及泉。——《左传》

(3) 毁伤 [damage]。如:阙翦(削弱,毁坏)

(4) 另见 quē;què  

基本词义

阙的拼音:

quē  

〈词性:名〉?

(1) 缺点;错误 [fault;slip;error]

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裨补阙洞。——诸葛亮《出师表》

(2) 又如:阙败(因失误而把事情搞糟);阙政(有毛病的政治措施);阙失(失误;错误)

(3) 豁口,空缺 [gap]

昔者女娲氏练五色石以补其阙。——《列子·汤问》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水经注》

(4) 又如:阙陷(凹陷)

(5) 指待补的官额。即缺额 [vacancy]。如:阙车(古代兵车的一种。用以补缺的战车,如现在所谓的机动预备部队);阙簿(缺额登记册)

(6) 姓

词性变化

阙的拼音:

quē  

〈词性:动〉

(1) 削减;毁坏 [cut down;ruin]

又欲阙翦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左传·成公十三年》

阙更减赋,尽休力役。——《汉书》

(2) 又如:阙翦(毁坏)

(3) 空缺;缺少。也作“缺” [be short of]

三纲之道,天地之纪,毋乃有阙?——《三国演义》

(4) 又如:阙遗(缺少;遗漏);阙少(缺少);阙遗(缺少;遗漏);阙少(缺少);阙笔(缺笔画);阙漏(空隙);阙略(缺漏)

(5) 欠,应给而不给 [owe]

逃死阙税,取于居者,一室空而四邻亦尽。——《新唐书》

(6) 通“掘”。挖 [dig]

若阙地及泉。——《左传·隐公元年》

阙为深沟。——《国语·吴语》

阙的拼音:

quē  

〈词性:形〉

(1) 残缺;不完善 [incomplete;fragmentary]。如:阙典(残缺的典章制度);阙略(残缺;不完备);阙陋(残缺简陋);阙焉(不完备)

(2) 另见 jué;què  

常用词组

阙如、阙疑

基本词义

阙的拼音:

què  

〈词性:名〉

(1) (形声。本义: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的高台,通常左右各一,台上起楼观。二阙之间有道路)

(2) 同本义 [watchtower on either side of a palace gate]

阙,门观也。——《说文》。徐锴曰:“以其阙然为道,谓之阙。以其上可远观,谓之观。”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诗·郑风·子衿》

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史记·高祖纪》

伏阙上平黎策。——清· 张廷玉《明史》

(3) 又如:城阙(城门两边的瞭望台);阙竦(高耸如阙门);阙下(宫阙之下)

(4) 宫门的代称 [gate of a palace]。如:阙下(帝王的宫阙之下。借指朝廷);阙门(宫门。位于两观之间)

(5) 石阙。神庙、坟墓之前砌立的石雕 [stone statue]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唐· 李白《忆秦娥》

(6) 又如:太室阙;高颐阙

(7) 宫殿 [palace]。如:阙庭(宫庭);宫阙(金阙。宫殿。也作天阙);阙掖(宫廷)

(8) 帝王居地的统称 [court]

诣阙止书,书久不报。——《汉书·朱买臣传》

(9) 另见 quē;jué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