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救饥拯溺的意思

jiùzhěng

救饥拯溺



拼音jiù jī zhěng nì

注音ㄐ一ㄡˋ ㄐ一 ㄓㄥˇ ㄋ一ˋ

解释谓拯救饥饿和危急中的人。

出处罗正纬《滦州革命纪实初稿》:“除暴安良,乃革命真谛;救饥拯溺,实吾辈天职。”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救饥拯溺是中性词。

繁体捄饑拯溺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jiù   注音  ㄐ一ㄡˋ   
简体部首  攵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1画  
繁体部首  攴部  
五笔86  FIYT  五笔98  GIYT  仓颉  IEOK  郑码  DVSM  四角  48940  结构  左右电码  2405  区位  3040  统一码  6551  笔顺  一丨丶一ノ丶丶ノ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救的拼音:jiù(ㄐ一ㄡˋ)  

⒈ 给予帮助使脱离危险或解脱困难:救济。救命。救护。救国。救难(nàn   )。救灾。救药。救正(补救匡正)。救死扶伤。救困扶危。

⒉ 终止:濯以救热。

统一码

救字UNICODE编码U+6551,10进制: 25937,UTF-32: 00006551,UTF-8: E6 95 91。

救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救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勼㤹捄

汉英互译

help、rescue、salvage、save、succour

造字法

形声:从攵、求声

English

save, rescue, relieve; help, ai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救的拼音:

jiù  

〈词性:动〉

(1) (形声。从攴(   ),轻轻敲击,求声。本义:止;禁止;阻止)

(2) 同本义 [prohibit;hinder]

救,止也。——《说文》

救,犹禁也。以礼防禁人之过者也。——《周礼·司救》注

使之相救。——《周礼·大司徒》。注:“救,救凶灾也。”

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孟子·离娄下》

(3) 又如:救止(阻止;纠正);救祸(消除祸乱);救灭(扑灭);救熄(亦作“救息”。扑灭);救扑(扑灭)

(4) 援救别人 [rescue;bring off;save]

救,助也。——《广雅》

扶服救之。——《礼记·檀弓》

匍匐救之。——《孔子闲居》

民困而不知救。——明· 刘基《卖柑者言》

设法筹救。——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救我圣主。

足下欲救。

(5) 又如:解救(使脱离危险或困难);救穷(救济穷困);救度(救拔并使脱离苦难,多指神仙超度之事);救落(救助;说情;救护)

(6) 治疗 [treat]

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吕氏春秋·劝学》

(7) 又如:急救(紧急救治);救药(医疗救治。也用来比喻挽救、补救);救病(治病);救疾(救治病人;治病);救疗(救治;医治)

(8) 纠正 [correct]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礼记》

(9) 又如:救正(纠正);救弊(匡除纠正弊害);救奢(纠正奢靡);救过(纠正过失)

(10) 求助于人 [ask sb. to come to the rescue]

求救于齐。——《战国策·赵策》

请救于魏。——《史记·魏公子列传》

奉命求救。——《资治通鉴》

百千求救声。——《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11) “捄”

(12) 另见   

常用词组

救兵、救场、救国、救护、救护车、救荒、救活、救活、救火、救火车、救火扬沸、救急、救济、救驾、救命、救日、救生、救生、救生圈、救生艇、救生衣、救世主、救死、救死扶伤、救亡、救星、救恤、救应、救援、救灾、救治、救助、救转

  拼音    注音  ㄐ一   繁体  飢、饑  
部首  饣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86  QNMN  五笔98  QNWN  仓颉  NVHN  郑码  OXQD  四角  27710  结构  左右电码  7382  区位  2802  统一码  9965  笔顺  ノフフノ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饥(飢饑)的拼音:jī(ㄐ一)  

⒈ 饿:饥饿。饥民。饥驱(旧指为衣食而奔走)。饥餐渴饮。饥寒交迫。饥不择食(喻急需的时候顾不得细加选择)。画饼充饥。

⒉ 庄稼收成不好或没有收成:饥荒。饥馑(灾荒)。

统一码

饥字UNICODE编码U+9965,10进制: 39269,UTF-32: 00009965,UTF-8: E9 A5 A5。

饥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饥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饑飢

汉英互译

be hungry、famine、starve

相关字词

饿、饱

造字法

形声:从饣、几声

English

hunger, starving; hungry; a famin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饥的拼音:

  

<名,动>

(1) (形声。从食,幾(   )声。本义:荒年,五谷无收)

(2) 同本义 [bad havest]

饑,谷不熟为饑。——《说文》

五谷不熟谓之饥。——《墨子·七患》

降丧饥馑。——《诗·小雅·雨无止》

齐尝大饥,道旁饿死者不可数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凶年饥发,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孟子·梁惠王下》

四时不出,天下大饥。——《淮南子·天文》

今山东饥馑,人庶相食。——《汉书·翼奉传》

(3) 又如:饥荒;饥馁(饥饿);饥时得一口(紧要处得人救济,恩德深厚);饥氓(逃荒的人);饥岁(荒年)

(4) [动]∶通“飢”。吃不饱,饿 [hungry;famishing;starving]

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

宁一月饥,无一旬饿。——《淮南子·说山训》

牛困人饥日已高。——唐· 白居易《卖炭翁》

饥渴而顿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风雨霜露饥寒颠踣。——清· 洪亮吉《治平篇》

(5) 姓

词性变化

饥的拼音:

  

<名,动>

(“飢”与“饑”的区别在于,“飢”指肚子饿,“饑”指饥荒。在先秦不相混同,到后来才逐渐通用。“飢”、“饑”现在均简化为“饥”)

〈词性:动〉

(1) 吃不饱 [hungry;famishing;starving]

飢,饿也。从食,几声。——《说文》

可以乐饥。——《诗·陈风·衡门》。笺:“饥者,不足于食也.”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韩非子·饰邪》

或受之饥。——汉· 贾谊《论积贮疏》

操军兼以饥疫。——《资治通鉴》

(2) 又如:饥火(饥饿难忍,如火烧于腹中);饥殍(饿死的人。同饿莩);饥驱(为饥饿所迫,出外奔波谋生);饥火中烧(饥饿难忍。如火烧于腹中)

(3) 通“饑”。荒年,五谷无收 [bad havest]

饥岁之春。——《韩非子·五蠹》

比年不登,人用饥匮。——《后汉书·张奋传》

(4) 古国名 [Ji state]

西伯伐 饥国,灭之。——《史记·殷本纪》

(5) 姓

常用词组

饥毙、饥不欲食、饥不择食、饥餐渴饮、饥饿、饥寒、饥寒交迫、饥荒、饥火烧肠、饥馑、饥民、饥穰

  拼音  zhěng   注音  ㄓㄥˇ   
简体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9画  
繁体部首  手部  
五笔  RBIG  仓颉  QNEM  郑码  DXKA  四角  57019  结构  左右电码  2163  区位  5392  统一码  62EF  笔顺  一丨一フ丨フノ丶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拯的拼音:zhěng(ㄓㄥˇ)  

⒈ 援救,救助:拯救。拯饥。拯弊(救正弊病)。拯民于水火之中。

统一码

拯字UNICODE编码U+62EF,10进制: 25327,UTF-32: 000062EF,UTF-8: E6 8B AF。

拯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拯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丞承抍撜氶

造字法

形声:从扌、丞声

English

help, save, aid; lift, rais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拯的拼音: zhěng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丞( chéng  )声。本义:向上举)

(2) 同本义 [lift]

艮期腓,不拯其随。——《易·艮》。王弼注:“随,谓趾也。止其腓,故其趾不拯也。” 孔颖达疏:“拯,举也。”

(3) 救济;援救 [aid;relieve;save]

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起而拯之。

(4) 又如:拯弊(匡救衰病);拯世(救世);拯物(济世);拯恤(援助;救济);拯抚(救济安抚);拯济(救助;救济)

常用词组

拯救

  拼音  nì niào   注音  ㄋ一ˋ ㄋ一ㄠˋ   
简体部首  氵部  部外笔画  10画  总笔画  13画  
繁体部首  水部  
五笔  IXUU  仓颉  ENMM  郑码  VYYT  四角  37127  结构  左右电码  3312  区位  3671  统一码  6EBA  笔顺  丶丶一フ一フ丶一フ一フ丶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溺的拼音:nì(ㄋ一ˋ)  

⒈ 淹没:溺水。溺死。

⒉ 沉迷不悟,过分,无节制:溺爱。沉溺。

其他字义

溺的拼音:niào(ㄋ一ㄠˋ)  

⒈ 同“尿1”。

统一码

溺字UNICODE编码U+6EBA,10进制: 28346,UTF-32: 00006EBA,UTF-8: E6 BA BA。

溺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溺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尿㲻氼

汉英互译

be addicted to、drown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drown; submerge in water; indulg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溺的拼音:   

〈词性:动〉

(1) 没入水中 [drown]

嫂溺,则援之以手乎?——《孟子·离娄上》

溺死者。——《吕氏春秋·察今》

河中溺死。——《汉书·李广苏建传》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资治通鉴》

(2) 又如:溺女(将刚生下的女婴投入水中淹死);沉溺(陷入不良的境地);溺没(沉没);溺溺(沉没);溺毙(淹死)

(3) 沉湎,无节制 [indulge;give over to]

困于所溺。——宋· 欧阳修《伶官传·序》

(4) 又如:溺信(沉迷);溺志(心志沉湎于某种事情);溺情(思想感情沉湎于某个方面);溺意(心志沉湎于某个方面);溺心(潜沉心志);溺惑(沉迷;迷信)

(5) 陷于困境 [be stick in]

天下溺,援之以道。——《孟子·离娄上》

(6) 失职 [neglect]。如溺职

(7) 假借为“弱”。水浅,意谓水弱不能胜舟 [shallow]

(8) 另见 niào  

常用词组

溺爱、溺水、溺死、溺婴、溺职

基本词义

溺的拼音: niào  

〈词性:动〉

(1) 排泄小便。后来作“尿” [pass urine]

宾客饮者醉,更溺睢。(更:轮番。睢:范睢。)——《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2) 又如:溺尿(解小便);溺溲(撒尿)

词性变化

溺的拼音: niào  

〈词性:名〉

(1) 人或动物排泄的小便 [urine]

中热,故溺赤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矢溺皆闭其中。——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溺盆子(小便盆);溺壶(小便壶);溺窝子(尿坑);溺器(盛小便的器物)

(3) 另见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