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即温听厉的意思

wēntīng

即温听厉



拼音jí wēn tīng lì

注音ㄐ一ˊ ㄨㄣ ㄊ一ㄥ ㄌ一ˋ

解释《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后以“即温听厉”称面受尊者的教诲。

出处《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例子不得即温听厉,良以为歉。宋·胡继宗《书言故事·会遇》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即温听厉是中性词。

繁体即温聽厲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ㄐ一ˊ   
部首  卩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86  VCBH  五笔98  VBH  仓颉  AISL  郑码  XOY  四角  77720  结构  左右电码  0613  区位  2820  统一码  5373  笔顺  フ一一フ丶フ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即的拼音:jí(ㄐ一ˊ)  

⒈ 就是:知识即力量。

⒉ 当时或当地:即日。即刻。即席。即景。在即。即兴(xìng   )。

⒊ 就,便:黎明即起。

⒋ 假如,倘若:即使。即便(biàn   )。即或。即令。

⒌ 靠近:不即不离。

⒍ 到,开始从事:即位。

统一码

即字UNICODE编码U+5373,10进制: 21363,UTF-32: 00005373,UTF-8: E5 8D B3。

即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即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卽皍

汉英互译

namely、viz.

相关字词

便、就、离

造字法

会意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即的拼音:   

〈词性:动〉

(1) (会意。甲骨文作坐人形(后讹为卩)面对食器(皀)会意。本义:走近去吃东西)

(2) 同本义 [come near to eat]

即,就食也。——《说文》

席末取粮即稻。——《仪礼·公食礼》

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易·鼎》。高亨注:“《说文》:‘即,就食也。’此用其本义。”

(3) 基本义是接近、靠近、走向,与“离”对举。 [approach;be near]

将即席。——《礼记·曲礼》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卫风·氓》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范缜《神灭论》

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柳宗元《童区寄传》

(4) 又如:若即若离

(5) 登上;走上 [ascend]

公即位。——《春秋·桓公元年》

山行即桥。——《史记·河渠书》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左传·隐公元年》

(6) 又如:即阼(即位。皇帝登极叫即阼。因古时新天子登基,有升登东阶而主祭的仪式,所以叫即阼。阼:东阶);即真(正式就皇帝位。后世以官职由代理而改为实授,也称即真);即禽(打猎,在野外猎取禽兽);即祚(皇席即位登基)

词性变化

即的拼音:   

<连>

(1) 虽然 [though; although]

小即小,天生的口不曾合。——《西厢记诸宫调》

(2) 假若 [if]

即有不称。(如果不能称将军之职。意即打败仗。)——汉· 刘向《列女传》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汉· 贾谊《论积贮疏》

(3) 即使 [even if]

公子即合符。(即,即使。)——《史记·魏公子列传》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汉· 贾谊《论积贮疏》

即谋单于。—— 东汉·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即捕得三两头。——《聊斋志异·促织》

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或竟成痼疾。——清· 方苞《狱中杂记》

(4) 又如:即或

(5) 同“则”。那就 [then]

即患秦兵之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死即已。——《史记·陈涉世家》

死即举大名。

即更刮目相待。(即,就。)——《资治通鉴·汉纪》

即的拼音:   

〈词性:介〉

(1) 就在某时某处;乘,趁 [while]

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史记·项羽本纪》

即时诛灭。——《汉书·李广苏建传》

即如前年…一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即忙(连忙;赶紧);即拜(就在所在地授予官职);即早(及早;趁早)

(3) 当 [as]

即此风云佳,孤觞聊可命。——南朝齐· 谢朓《赋贫民田》

(4) 又如:即此(就此;只此)

即的拼音:   

〈词性:副〉

(1) 一…就 [as soon as]。如:气断即死;闻过即改

(2) 随之立刻就 [then]。如:降即免死;即早(及早,趁早)

(3) 立刻,当即 [at once]

王即临之。——晋· 干宝《搜神记》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处即刺杀虎。——《世说新语·自新》

即书诗四句。——宋· 王安石《伤仲永》

(4) 又如:即速(立刻;赶快)

(5) 那就是说,那就是 [that is;namely]

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传·襄公八年》

梁父即 楚将 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即此爱汝。——清· 林觉民《与妻书》

即如忠烈遗骸。——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身外即战场。——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6) 又如:即是

即的拼音:   

〈词性:名〉

(1) 目前,现在 [at present]。如:即目(眼前所见);即事诗(以眼前事物为题材的诗)

(2) 今,当天 [today]。如:即今(如今);即目(如今)

(3) 烛头烬 [cinder]

左手执烛,右手折即。——《管子》

(4) 姓

常用词组

即便、即或、即将、即景、即刻、即令、即期、即日、即如、即若、即使、即位、即夕、即席、即席发言、即行、即兴、即兴表演、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拼音  wēn   注音  ㄨㄣ   繁体    
部首  氵部  部外笔画  9画  总笔画  12画  
五笔  IJLG  仓颉  EABT  郑码  VKLK  四角  36112  结构  左右电码  3306  区位  4634  统一码  6E29  笔顺  丶丶一丨フ一一丨フ丨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温的拼音:wēn(ㄨㄣ)  

⒈ 不冷不热:温带。保温。降温。温泉。温和。温床。

⒉ 性情柔和:温柔。温存(抚慰体贴)。温情。温顺。温静。温良。温文尔雅。

⒊ 稍微加热:把酒温一下。

⒋ 复习:温习。温故而知新。

⒌ 古同“瘟”。

⒍ 姓。

统一码

温字UNICODE编码U+6E29,10进制: 28201,UTF-32: 00006E29,UTF-8: E6 B8 A9。

温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温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溫昷

汉英互译

lukewarm、review、temperature、warm、warm up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左形右声

English

lukewarm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温的拼音: wēn  

〈词性:名〉

(1) (形声。从水,昷声。本义:水名)

(2) 古水名 [Wen River]

(3) 即今贵州省遵义市东的洪江

(4) 即今南盘江上游

(5) 温江,岷江支流,在今四川省温江县

(6) 温度 [temperature]。如:温暾(不冷不热);室温

(7) [中医]∶热病 [heat symptom-complex]

人有寒温之病,非操行之所及也。——《论衡·寒温》

(8) 古州名 [Wen prefecture]。唐置,治所在今浙江省温州市,辖今永嘉、乐清、瑞安、平阳、文成、泰顺等县地

上无元年,始置温州…。——《读史方舆纪要》

(9) 姓

词性变化

温的拼音: wēn  

〈词性:形〉

(1) 温暖,暖和 [warm]

阴气温,故温气应之。——《论衡·寒温》

衣皮带茭,冬则不轻而温,夏则不轻而清。——《墨子·辞过》

温风始至。——《礼记·月令·季夏》

覆温之躯。——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四支犹温。——清· 袁枚《祭妹文》

(2) 又如:温清(冬温夏清);温谷(温暖的山谷);温房(温暖的房屋);温奥(温湿和暖);温煦(和暖);温庐(温馨和暖的房舍);温暾(煖而不热);温郁(温暖)

(3) 温和,温厚;和气 [gentle and kind]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诗·邶风·燕燕》

(4) 又如:温克(温和恭敬并有克制力);温念(亲切的思念);温仁(温和仁爱);温言(温和的言辞);温好(柔和优美);温实(温厚诚实);温愿(温厚恭谨);温诚(温厚诚朴);温富(温厚富足);温敏(温厚聪敏);温顾(温存);温柔乡(喻美色迷人之境);温栗(温和而严谨)

(5) 富足 [rich]

其温厚矣。——《荀子·荣辱》。注:“足也。”

居皆温厚。——《汉书·张敝传》

(6) 又如:温厚(富足);温户(富裕人家)

(7) 用于敬称和祝颂之辞 [respect and express good wishes]。如:温犀秦镜(用以称颂官吏精明,善于断狱);温树不言(居官谨慎的赞语);温居暖房(庆贺乔迁新居);温旨(对皇帝旨意的敬称)

温的拼音: wēn  

〈词性:动〉

(1) 加热;使暖和 [warm]。如:温毛了(用水温酒,使酒扑出来了);温炕(暖炕,暖床);把酒温一下

(2) 复习 [review]

温故而知新。——《礼记·中庸》

温《缁衣》一章。——清· 袁枚《祭妹文》

(3) 又如:温故知新;温故(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旧稿(比喻操旧业;干老营生);温课

(4) [中医]∶补养 [take a tonic or nourishing food to build up one’s health]

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素问》

(5) 通“蕴”。蕴藏,蕴积 [hide;store up]

饮酒温克。——《诗·小雅·小宛》。《笺》云:虽醉犹能温藉自持以胜。

柔色以温之。——《礼记·内则》。郑玄注:温藉也。

视其温辞,可以知其塞怨。——《春秋繁露·楚庄王》

治敢往,少温藉。——《汉书·酷吏义纵传》

常用词组

温蔼、温饱、温差、温床、温存、温带、温度、温度表、温度计、温故知新、温和、温厚、温乎、温蠖、温静、温居、温觉、温良、温良忍让、温暖、温情、温情脉脉、温泉、温柔、温柔敦厚、温软、温润、温室、温淑、温顺、温暾,温吞、温婉、温文、温文尔雅、温习、温馨、温煦、温驯、温雅

  拼音  tīng   注音  ㄊ一ㄥ   繁体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KRH  仓颉  RHML  郑码  JPD  四角  62021  结构  左右电码  8126  区位  4493  统一码  542C  笔顺  丨フ一ノノ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听(聽)的拼音:tīng(ㄊ一ㄥ)  

⒈ 用耳朵接受声音:听力。听写。听觉。聆听。洗耳恭听。

⒉ 顺从,接受别人的意见:言听计从。

⒊ 任凭,随:听任(rèn   )。听凭。听之任之。

⒋ 治理;判断:听讼(审理案件)。听政。

⒌ 量词,指马口铁密封成筒状以贮藏食物、饮料等:一听可口可乐。

统一码

听字UNICODE编码U+542C,10进制: 21548,UTF-32: 0000542C,UTF-8: E5 90 AC。

听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听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聽聴聼

汉英互译

audition、hear、let、listen to、obey

造字法

形声:从口、斤声

English

hear; understand; obey, compl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听的拼音:

tīng  

〈词性:动〉

(1) (形声。本字从耳德,壬( tìng  )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斤声。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2) 同本义 [listen;hear]

听,聆也。——《说文》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书·泰誓中》

无稽之言勿听。——《书·大禹谟》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行人驻足听。——《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听妇前致词。——唐· 杜甫《石壕吏》

夜阑卧听风吹雨。——《资治通鉴·唐纪》

听于庭。

听取蛙声一片。——宋· 辛弃疾《西江月》

(3) 又如:听知(听到);听受(聆听,用耳感受声音);听言(道听途说,没有根据的话);听真(听得真切);听直(听取曲直)

(4) 接受,听信,接纳 [heed;obey;have a receptive ear for]

不听寡人。——《战国策·魏策》

故听之。——《史记·项羽本纪》

而听细说。

壹听陵言。——《汉书·李广苏建传》

开张圣听。——诸葛亮《出师表》

(5) 又如:听人(听从别人的意见,任人支配。喻愚昧);听用(听从并予采用或任用);听纳(听从采纳;听谏纳善);听能(听从能者的意见);听唤(听从使唤)

(6) 治理,管理或执行事务 [administer]。

(7) 如:听政(执政;处理政务);听治(处理政事)

(8) 决断;审理 [诉讼案件][serve as a judge]。

(9) 如:听决(听断,判决);听治(处理政事)

(10) 等候;待 [wait]。

(11) 如:听用(听候任用);听选(等候任命)

(12) 听凭,任凭[allow;let]。

(13) 如:听人穿鼻(让人牵着鼻子走。比喻任人支配而无主见);听其自便(听凭人任意行动);听势(听凭情势的发展变化)

(14) 侦察 [reconnoiter]

请谓(为)王听东方之处。——《战国策》

词性变化

听的拼音:

tīng  

〈词性:名〉

(1) 耳朵 [ear]

翏翏而为穷苦愁怨之声,不啻风泉之满听矣。——清· 黄宗羲《金介山诗序》

(2) 马口铁罐[tin]。

(3) 如:听装午餐肉;听装咖啡。亦用作听装物品的量名。

(4) 如:一听香烟;一听奶粉;听装(用听包装)

(5) 耳目,间谍[detective;spy]

且仁人之用十里之国,则将有百里之听。——《荀子》

(6) 厅堂。古代官府办公处,后作“厅” [office]

病人或至数百,听廊皆满。——《资治通鉴》

大司马府听前有一老槐,甚扶疏。——《世说新语·黜免》

常用词组

听斑、听便、听不懂、听不清、听差、听窗、听从、听错、听懂、听断、听而不闻、听房、听候、听话、听话儿、听会、听见风就是雨、听讲、听觉、听课、听来、听力、听命、听凭、听其言观其行、听其自然、听墙根,听墙根儿、听取、听任、听审、听事、听书、听说、听讼、听随、听天由命、听筒、听闻、听戏、听写、听信、听阈、听者、听诊、听政、听之任之、听众、听子

  拼音    注音  ㄌ一ˋ   繁体    
部首  厂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86  DDNV  五笔98  DGQE  仓颉  MMS  郑码  GGAY  四角  71227  结构  左上包围电码  0632  区位  3287  统一码  5389  笔顺  一ノ一フ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厉(厲)的拼音:lì(ㄌ一ˋ)  

⒈ 严格:厉禁(a.列队警戒;b.严厉的禁令)。厉行(xíng   )节约。

⒉ 严肃:严厉。声色俱厉。

⒊ 凶猛:厉害。雷厉风行。色厉内荏。

⒋ 磨,使锋利:厉兵秣马。再接再厉。

⒌ 古同“疠”、“癞”,恶疮。

⒍ 姓。

统一码

厉字UNICODE编码U+5389,10进制: 21385,UTF-32: 00005389,UTF-8: E5 8E 89。

厉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厉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severe、strict

English

whetstone; grind, sharpen; whe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厉的拼音:

  

〈词性:名〉

(1) (是“砺”的本字。从厂( hàn  ),象山崖形,表示与山石有关。本义:磨刀石)

(2) 同本义 [rubstone]

段注:“旱石者,刚于柔石者也。字亦作厲、作礪。” 朱骏声曰:“精者曰厎,粗者曰厉。汉书地理志,述禹贡砥厉砮丹;诗公刘,取厉取锻,礼内则,刀砺;西山经,苕水其中多砥厉;中山经,阴山多砺石。”

涉渭为乱,取厉取锻。——《诗·大雅》。 陆德明《经典释文》:“厉,本又作砺。”

(3) 祸患;危险 [trouble;danger]

降此大厉。——《诗·大雅·瞻卬》

(4) 又如:厉阶(祸端)

(5) 恶鬼 [evil ghost]

晋侯梦大厉。——《左传·成公十年》

(6) 疠,瘟疫,传染病 [pestilence]

盗贼公行,而天厉不戒。——《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漆身为厉。——《史记·范蔡传》

鲜不为厉。——文天祥《正气歌》

(7) 河岸,水旁;边 [side]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诗·卫风·有狐》

(8) 带,衣带的下垂部分 [band]

垂带而厉。——《诗·小雅·都人士》

鞶厉游缨。——《左传·桓公二年》

带之垂者谓之厉。——《小尔雅·广服》

(9) 通“癞”( lài  )。恶疮 [favus]

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史记·刺客列传》

(10) 姓

词性变化

厉的拼音:

  

〈词性:动〉

(1) 磨,磨快[sharpen]

厉,磨也。——《广雅》

砥厉廉隅。——《礼记·儒行》

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荀子·性恶》

砺所以致刃也。——《说苑·建本》

缀甲厉兵。——《战国策·秦策》

束载厉兵秣马。——《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2) 又如:厉兵(磨砺兵器,使锋利);厉兵秣马(磨快兵器喂饱马。指作好战斗准备);厉身(磨砺自身)

(3) 砥砺,磨练 [temper oneself]

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4) 又如:厉行(砥砺操行);厉操(砥砺节操)

(5) 同“励”。振奋 [inspire]

坚甲厉兵以备难。——《韩非子·五蠹》

矫翼厉翮。——扬雄《解嘲》

(6) 又如:厉翼(奖励辅佐君王的左右臣子);厉节(激厉其气节,高其气节);厉武(振奋武备);厉精(振奋精神);厉精更始(振奋精神,从事革新)

(7) 激励,勉励 [advise and encourage]

故明主厉廉耻,招仁义。——《韩非子·用人》

亲秉旄钺,以厉三军。——陈寿《三国志》

(8) 又如:厉世(激励世人);厉俗(激励世俗);厉诚(激励忠诚);厉崇(勉励推重);厉抚(勉励抚慰);厉志(激励意志)

(9) 连衣涉水 [wade without undressing]

越壑厉水。——司马相如《上林赋》

(10) 又如:厉揭(提起衣服涉水);厉涉(连衣涉水);厉度(涉水而过)

(11) 策,鞭打 [whip]

厉马登高登高堤。——曹植《白马篇》

(12) 警惕 [warn]

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汉书》

(13) 疾飞 [fly at high speed]

鹰隼横厉。——《汉书·息夫躬传》

(14) 害;虐害;损害 [harm;damage]

今也滕有仓禀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孟子·滕文公上》

(15) 得传染病 [suffer from pestilence]

苗死,民厉。——《管子》

(16) 变为恶鬼 [become a evil ghost]

国为虚厉。——《庄子》

厉的拼音:

  

〈词性:形〉

(1) 严厉(威严不随和) [severe;stern]

子温而厉。——《论语·述而》

色厉而内荏。——《论语·阳货》

行峻而言厉。——韩愈《答尉迟生书》

袁正色厉声。——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乘其厉声以呵。——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应元厉声曰。——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2) 又如:声色俱厉;厉言(声色严厉地说话);厉音(声音严厉);厉气(严厉的神色);厉禁(圈定范围,禁止他人侵入。后也用作严禁的意思);厉直(严肃正直);正颜厉色;厉肃(厉然。严肃)

(3) 邪恶 [evil]。如:厉妖(邪恶怪异之物);厉疾(灾疫。厉疫)

(4) 猛烈 [violent]

余寒犹厉。——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5) 又如:厉厉(寒风猛烈貌);厉风(大风;烈风)

(6) 恶,凶恶 [ferous]

今梦黄熊入于寝门,其何厉鬼也?——《左传·昭公七年》

(7) 危险 [dangerous]

有厉告自邑。——《易·夬·卦辞》

(8) 味道浓烈 [strong]

厉而不爽些。——《楚辞·招魂》

常用词组

厉鬼、厉害、厉色、厉声、厉行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