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继踵而至的意思

zhǒngérzhì

继踵而至



拼音jì zhǒng ér zhì

注音ㄐ一ˋ ㄓㄨㄥˇ ㄦˊ ㄓˋ

解释踵:脚后跟;接踵:足跟相接;至:到,来。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出处《晋书·段灼传》:“由是四方雄俊继踵而至,故能世为强国,吞灭诸侯,奄有天下。”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继踵而至是中性词。

繁体繼踵而至

近义接踵而至

英语come at the heels of(come one after another)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ㄐ一ˋ   繁体    
部首  纟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  XONN  仓颉  VMVFD  郑码  ZZUF  四角  29119  结构  左右电码  4949  区位  2844  统一码  7EE7  笔顺  フフ一丶ノ一丨ノ丶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继(繼)的拼音:jì(ㄐ一ˋ)  

⒈ 连续,接着:继续。继任。继承。继武(足迹前后相接,喻后人接续前人的事业)。继往开来。前仆后继。

统一码

继字UNICODE编码U+7EE7,10进制: 32487,UTF-32: 00007EE7,UTF-8: E7 BB A7。

继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继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繼継㡭

汉英互译

afterwards、continue、follow、succeed、then

造字法

形声:从纟、声

English

continue, maintain, carry o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继的拼音:

  

〈词性:动〉

(1) 同本义(把断了的丝接续上) [continue;follow]

继,续也。——《说文》

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易·象传》。注:“谓不绝也。”

折琼枝以继佩。——《楚辞·离骚》

齐人未尝赂 秦,终继五国迁灭。—— 宋· 苏洵《六国论》

先后相继。——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学即继以问。——清· 刘开《问说》

(2) 又如:继继(前后相继,接续不断);继踪(继续前人所做的事);继踵(步履前后相接。指相传不绝);继志(继续前辈的志意)

(3) 继承 [succeed;inherit]

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柳宗元《封建论》

继吾志事。——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九族无可继。——清· 袁枚《祭妹文》

(4) 又如:继世(儿继承父的地位);继轨(承继祖业);继体(继承王位);继绪(继承祖业;传祚无穷)

(5) 接济 [give material or financial help to]。如:继褰(接济缩减)

(6) 通过正式合法手续,将别人孩子自愿地代替或作为自己的孩子 [adopt]。如:继子

(7) 随后;跟着 [follow]

宾继主君。——《周礼·司仪》

瑜等率轻锐继其后。——《资治通鉴》

(8) 又如:继而

(9) 通“系”。挂,拴缚;系念 [tie up;miss]

言“以”者,见行遂意也。见继重在遂。——《公羊传·宣公元年》何休注

(10) 又如:继念(系念);继绊(系绊,束缚牵制);继缠(系缠,纠缠)

词性变化

继的拼音:

  

〈词性:名〉

(1) 子孙后代 [offspring]

有无肠之国无继子。——《山海经·大荒北经》

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

(2) 后援 [backing;reinforcement;backup force]

围之不继。——《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常用词组

继承、继承权、继承人、继电器、继而、继父、继后、继绝扶倾、继母、继任、继室、继嗣、继述、继往开来、继武、继续、继子

  拼音  zhǒng   注音  ㄓㄨㄥˇ   
部首  足部  部外笔画  9画  总笔画  16画  
五笔  KHTF  仓颉  RMHJG  郑码  JIKB  四角  62115  结构  左右电码  6446  区位  8564  统一码  8E35  笔顺  丨フ一丨一丨一ノ一丨フ一一丨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踵的拼音:zhǒng(ㄓㄨㄥˇ)  

⒈ 脚后跟:举踵。接踵而至。

⒉ 走到:踵见(常去相见)。踵谢。踵门相告。

⒊ 追随,继承:踵继。踵武(跟着别人的脚印走,喻继承前人的事业或是效法前人)。踵事增华(指继承前人的事业并更加发展)。

统一码

踵字UNICODE编码U+8E35,10进制: 36405,UTF-32: 00008E35,UTF-8: E8 B8 B5。

踵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踵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㣫徸歱

汉英互译

heel

造字法

形声:从足、重声

English

heel; follow; visit, call o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踵的拼音: zhǒng  

〈词性:动〉

(1) (形声。从足,重声。本义:追逐)

(2) 同本义 [pursue]

踵,追也。从足,重声。一曰往来貌。——《说文》

踵二皇之遐武。——张衡《东京赋》

踵见仲尼。——《庄子·德充符》

有司靡踵。——《史记·太史公自叙》。索隐曰:“继也。”

踵,迹也。——《后汉书·皇后纪》注

骑者,军之司候也,所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也。——《六韬·均兵》

吴踵 楚,而疆场无备,邑能无亡乎?——《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3) 又如:踵呼(追随呐喊)

(4) 跟随 [follow close behind]

步兵踵军后数十万人。——《汉书·武帝纪》

(5) 又如:踵至(接踵而来);踵蹑(相继;接连)

(6) 至;亲到 [personly arrive]

远近闻知,俱踵其门观看。——《包公案》

(7) 又如:踵谢(亲自登门道谢);踵门(登门;亲到其门)

(8) 继承 [inherit]

迎新在此岁,惟恐踵前迹。——柳宗元《田家》

(9) 又如:踵古(沿袭古代);踵迹(犹继承);踵美(谓继承前人的功业、美德);踵袭(犹沿袭);踵续(连续不断)

词性变化

踵的拼音: zhǒng  

〈词性:名〉

(1) 脚后跟 (书面语词)。亦泛指脚 [heel]

踵,足后曰跟,又谓之踵。踵,钟也。钟,聚也,体之所钟聚也。——《释名》

及前王之踵武。——《离骚》

车轮曳踵。——《礼记·曲礼》

去一以为踵围。——《考工记·輈人》。注:“后承轸者也。”

踵狭而舌广。——《诗·苍伯》笺

踵门而告文王。——《孟子》

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无可旋避,此所以染者众也。——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举踵(抬起脚后跟);接踵(后面的人的脚尖触到前面人的脚后跟,形容人多接连不断);踵踵(来往频繁的样子);接踵(踵趾前后相接);踵头肘见(鞋跟破裂,衣破裂而使手臂露了出来,形容贫穷者衣着破烂)

(3) 指鞋后跟 [heel of a shoe]。如:踵决(鞋跟破裂。形容贫困)

常用词组

踵接、踵决肘见、踵门、踵事增华、踵武

  拼音  ér   注音  ㄦˊ   
部首  而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DMJJ  仓颉  MBLL  郑码  GL  四角  10227  结构  单一电码  5079  区位  2288  统一码  800C  笔顺  一ノ丨フ丨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而的拼音:ér(ㄦˊ)  

⒈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⒉ 连词(a.表平列,如“多而杂”。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递进,如“而且”。d.表转折,如“似是而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⒊ 表(从……到……):从上而下。

统一码

而字UNICODE编码U+800C,10进制: 32780,UTF-32: 0000800C,UTF-8: E8 80 8C。

而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而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洏耏髵能

汉英互译

and that、moreover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and; and then; and yet; bu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而的拼音: ér  

〈词性:名〉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bristles on the jaws]

而,颊毛也。——《说文》

词性变化

而的拼音: ér  

<连>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and;furthermore;moreover;but also;into the bargain;if;in case;however]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而的拼音: ér  

〈词性:代〉

(1) 你;你的 [you;your]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而的拼音: ér  

〈词性:助〉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of]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而的拼音: ér  

<语气>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how could;how is it possible]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而的拼音: ér  

〈词性:动〉

(1) 如,好象 [seem;like]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2) 另见 néng  

常用词组

而后、而或、而今、而况、而立、而且、而外、而已

基本词义

而的拼音: néng  

通“能”。

〈词性:名〉

才能 [ability]

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墨子·尚同下》

戒之戒之,微而异之。——《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

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管子·小匡》

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商君书·慎法》

〈词性:动〉

(1) 能够 [can]

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墨子·非命下》

不逢汤武与 恒缪兮,也孰去而知之?《楚辞·九章·惜往日》

(2) 另见 ér  

  拼音  zhì   注音  ㄓˋ   
部首  至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GCFF  仓颉  MIG  郑码  HB  四角  10104  结构  上下电码  5267  区位  5433  统一码  81F3  笔顺  一フ丶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至的拼音:zhì(ㄓˋ)  

⒈ 到:至此。自始至终。从古至今。至于。以至。甚至。

⒉ 极、最:至少。至亲。至交(最相好的朋友)。至诚。至高无上。至理名言。

统一码

至字UNICODE编码U+81F3,10进制: 33267,UTF-32: 000081F3,UTF-8: E8 87 B3。

至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至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extremely、most、solstice、to、untill、solstice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reach, arrive; extremely, ver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至的拼音: zhì  

〈词性:动〉

(1) (象形。从一,一犹地,指事,不去而下来。古文从土,上亦象飞下之形。尾上首下。本义:到来,到达)

(2) 同本义(上古时期多用“至”,中古时期多用“到”) [arrive;reach]

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说文》

凤鸟不至。——《论语》

至,到也。——《字林》

至,到也。——《广韵》

王朝至于商郊 牧野。——《书·牧誓》

我征聿至。——《诗·豳风·东山》

远道不至。——《墨子·辞过》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至则行矣。——《论语·微子》

至则无可用。——唐· 柳宗元《三戒》

风雨骤至。——汉· 王粲《登楼赋》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小国寡民》

孝武帝时,至代相。——《史记·李将军列传》

至通州,几以不纳死。——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富者不能至。——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前狼又至。——《聊斋志异·狼三则》

至子之世。——清· 洪亮吉《治平篇》

(3) 又如:至旦(到天明);水流至足;至竟(到底;毕竟);至止(到达,到来。止,语气词);无微不至;自春至冬;由东至西;至于(到;达到);至乎(至于。到;达到);至至(达到,道的最高境地);至到(指程度达到极点;到)

(4) 来;去 [come;go]

至,来也。——《玉篇》

君子是以知桓王之失 郑也…己弗能有,而以与人;人之不至,不亦宜乎!——《左传·僖公五年》

词性变化

至的拼音: zhì  

〈词性:形〉?

(1) 形容事物的尽善尽美。犹言最好、最高、最大 [perfect;best;first-rate]

至人无己。——《庄子·逍遥游》

色愈恭,礼愈至。——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吾爱汝至。——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至心(极为诚恳的心意);最骏(最好的骏马);至意(极深远的用意);至情(极其真实的思想感情);至理(极深的道理);至材(极佳的才能);至治(最完善的政治);至德(最高尚伟大的德性)

(3) 深 [deep]

日,君以骊姬为夫人,民之疾心固皆至矣!——《周语》。 韦昭注:“至,深也。”

(4) 又如:至虑(深思熟虑);至戒(犹深戒);至契(交情极深的朋友)

(5) 得当;恰当 [proper;suitable]

不知逆顺之理、小大至不至之变者也,未可与及天下之大理者也。——《荀子·正论》。杨倞注:“至不至,犹言当不当也。”

(6) 亲近 [close;intimate]。如:至戚(最亲近的亲属)

(7) 真挚;诚挚 [honest]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中庸》。朱熹注:“天下至诚谓圣人之德之至,天下莫能加也。”

(8) 又如:至诚;至友

(9) 周到 [con siderate;thoughtful]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至的拼音: zhì  

〈词性:副〉

(1) 大 [great;maximum]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易·坤》

(2) 又如:至贤(大贤。指极有贤德的人);至砀(极广大)

(3) 极;最 [very]

材之不逮至远也。——汉· 贾谊《治安策》

陵见其至诚。——《汉书·李广苏建传》

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贾谊《论积贮疏》

罪至重而罚至轻,庸人不知恶矣。——《荀子·正论》

(4) 又如:至公(最公正);至足(极充足);至大至刚(广大无限而刚健不可屈挠);至大无外(大到极点,外无以加);至小无内(小到极点,内无余隙);至公无私(公正到极点,丝毫没有私心);至清(极其清澈)

(5) 一定;必 [certainly]

衡曰:“顾当得不耳,何至上书?”——《汉书·匡衡传》

(6) 竟,竟然 [unexpectedly]

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鸟飞。——《韩非子》

至的拼音: zhì  

〈词性:名〉

(1) 夏至、冬至的简称 [solstice]

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左传·僖公五年》

(2) 又如:至节(冬至或夏至);至日(指冬至日,夏至日。冬至昼最短,夏至昼最长)

(3) 至道。道家多以指最玄妙精深的道理 [very reason]

今背其本而求其末,释其要而索其于祥,末可与言至也。——《淮南子·本经训》

(4) 又如:至精(我国古代哲学家指一种极其精微神妙而不见形迹的存在)

(5) 道德高尚的人;圣人 [saint]

道者,圣之所吏也,至之所得也。——《鹖冠子》

(6) 又如:至人(道家指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人;思想或道德修养最高超的人)

(7) 准则 [standard;criterion]

民生而有习有常,以习为常,以常为慎…上贤而不穷,哀乐不谣,民知其至。——《逸周书》

至的拼音: zhì  

<连>

(1) 乃;乃至;以至 [and even;down to;even]

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曹丕《与吴质书》

(2) 至于,甚至于 [as far;as to]——用于说完一事时,又另外提出一事。转折相连

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史记》

至的拼音: zhì  

〈词性:介〉

到…时候 [till;to;untill]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 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常用词组

至宝、至不济、至诚、至迟、至此、至当、至多、至高无上、至好、至交、至今、至理、至理名言、至亲、至情、至日、至若、至善、至上、至少、至死、至矣尽矣、至言、至友、至于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