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捐躯报国的意思

juānbàoguó

捐躯报国



拼音juān qū bào guó

注音ㄐㄨㄢ ㄑㄨ ㄅㄠˋ ㄍㄨㄛˊ

解释捐躯:舍弃生命。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报效国家。

出处《元史 王戢传》:“臣以布衣受恩,誓捐躯报国,今既偾军,得死为幸!”

例子我想做了武将,固当捐躯报国。清·钱采《说岳全传》第16回

正音“躯”,不能读作“qǔ”。

辨形“捐”,不能写作“涓”。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宾语;指舍弃身躯,报效国家。

感情捐躯报国是褒义词。

繁体捐軀報國

近义精忠报国、尽忠报国、为国捐躯

反义卖国求荣

英语die a martyr to one's country(die for one's country)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juān   注音  ㄐㄨㄢ   
简体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0画  
繁体部首  手部  
五笔  RKEG  仓颉  QRB  郑码  DJQ  四角  56027  结构  左右电码  2196  区位  3072  统一码  6350  笔顺  一丨一丨フ一丨フ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捐的拼音:juān(ㄐㄨㄢ)  

⒈ 舍弃,抛弃:捐弃。捐生。捐躯。

⒉ 献助:捐资。捐献。捐助。募捐。

⒊ 旧时献钱得官职:捐官。捐纳。

⒋ 赋税的一种:车捐。房捐。

统一码

捐字UNICODE编码U+6350,10进制: 25424,UTF-32: 00006350,UTF-8: E6 8D 90。

捐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捐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汉英互译

abandon、contribute、donate、tax

造字法

形声:左形右声

English

contribute; give up, renounc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捐的拼音: juān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肙( yuān  )声。本义:舍弃)

(2) 同本义 [abandon;throw away;relinquish]

捐,弃也。——《说文》。按,粪除秽污谓之捐。故寺人谓之中涓。以涓为之。

捐殡。——《谷梁传·宣公十八年》。注:“弃也。”

而国无捐瘠者。——《汉书·食货志》。注:“骨不埋者。”孟康曰:“捐,谓民有饥相弃捐者,或谓贫乞者谓捐。”

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捐失成功。

(3) 又如:捐世(弃世。人死的婉辞);捐馆(指弃房舍,死亡的婉称。也作“捐馆舍”);捐身(牺牲生命);捐却(抛弃);捐灰(丢弃尘土)

(4) 除去;废除 [eliminate]

捐不急之官。——《史记》

(5) 又如:捐甲(脱去铠甲);捐阶(除去阶梯);捐荐(去掉荐席);捐除(废除;消除);捐书(废书不读)

(6) 捐献,贡献 [contribute]

富者捐资。——《广东军务记》

捐二万五千金。——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捐者麋集。

(7) 又如:捐廉(官员向政府或为公务捐献自己的养廉银子);捐纳(秦代开始准许士民通过向政府捐款纳粮而买官职,历代效法,到清代而滥);捐选(挑选吉日)

(8) 花费;耗用 [expense]

人能捐百万钱嫁女,而不肯捐十万钱教子。——《五杂俎》

词性变化

捐的拼音: juān  

〈词性:名〉

旧时税收的一种名称 [tax]。如:车捐;房捐;苛捐杂税;上了一笔捐;捐商(旧时承包捐税的商人)

常用词组

捐班、捐背、捐款、捐募、捐躯、捐生、捐税、捐献、捐选、捐赠、捐助、捐资

  拼音    注音  ㄑㄨ   繁体    
部首  身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11画  
五笔86  TMDQ  五笔98  TMDR  仓颉  HHSK  郑码  NCHO  四角  21214  结构  左右电码  6504  区位  3991  统一码  8EAF  笔顺  ノ丨フ一一一ノ一ノ丶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躯(軀)的拼音:qū(ㄑㄨ)  

⒈ 身体:躯干。躯体。躯壳。身躯。为国捐躯。

统一码

躯字UNICODE编码U+8EAF,10进制: 36527,UTF-32: 00008EAF,UTF-8: E8 BA AF。

躯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躯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human body

造字法

形声:从身、区声

English

bod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躯的拼音:

  

〈词性:名〉

(1) (形声。从身,区声。本义:身体)

(2) 同本义 [the human body]

躯,体也。——《说文》

籍柔覆温之躯。——明· 刘基《卖柑者言》

赖是以食吾躯。——明· 刘基《卖柑者言》

(3) 又如:躯老(躯劳。身体,身段);血肉之躯;躯量(身材);躯躬(身体。引申指生命);躯材(身材);躯身(身躯)

(4) 身孕 [pregnancy]

其母怀躯,阳气内养。——《三国志》

(5) “躯口”的省称。宋元时代女真族和蒙古族称被俘获并强迫服劳役的汉族人为“躯口” [captive laborer]

你道要女儿着钱赎个婢,要厮儿着钞买一个躯。——佚名《刘弘嫁婢》

(6) 指生命 [life]。如:躯命(生命)

词性变化

躯的拼音:

  

〈词性:量〉

(1) 身体的数目 [body]

中有丈八金像一躯,中长金像十躯,绣珠像三躯。——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2) 又如:一躯死尸

常用词组

躯干、躯壳、躯体

  拼音  bào   注音  ㄅㄠˋ   繁体    
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RBCY  仓颉  QSLE  郑码  DYXS  四角  57047  结构  左右电码  1032  区位  1708  统一码  62A5  笔顺  一丨一フ丨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报(報)的拼音:bào(ㄅㄠˋ)  

⒈ 传达,告知:报告。报喜。报捷。报考。报请(用书面报告向上级请示)。报废。

⒉ 传达消息和言论的文件、信号或出版物:简报(文字较短、内容简略的书面报告,印发给有关部门)。电报。情报。晚报。画报。报端。

⒊ 回答:报答。报恩。报仇。报国(报效祖国)。报酬。

⒋ 由于做了坏事而受到惩罚:报应。

统一码

报字UNICODE编码U+62A5,10进制: 25253,UTF-32: 000062A5,UTF-8: E6 8A A5。

报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报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newspaper、report、reply、requite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report, tell, announc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报的拼音:

bào  

〈词性:动〉

(1) (会意。从帇,从阜,金文字形,左边象刑具形,即“帇( niè  )”。右象手按人使之跽跪意,即“阜”,读   。组合在一起表示治人罪之意。本义:断狱,判决罪人)

(2) 同本义 [judge]

辟报故不穷审。——《汉书·胡建传》

报囚。——《后汉书·鲁恭传》。注:“谓奏请报决也。”

报而罪之。——《韩非子·五蠹》

(3) 又

闻死刑之报,君为流涕。

(4) 又如:报囚(判决囚犯);报当(判罪)

(5) 报答,报酬 [recompense;repay]

欲报之于陛下也。——诸葛亮《出师表》

欲略上报。——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6) 又如:报本(报答;回报);报称(报答恩德);报命(报答恩情;执行命令);报捐(捐钱买官);报塞(报答;报效);报谢(报答;答谢)

(7) 报告,答复 [report]

列子行泣报 壶子。——《淮南子·精神》

荀息操璧牵马而报。——《吕氏春秋·权勋》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请为张唐先报 赵。——《战国策·秦策五》

求人可使报秦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日晌午,谍报敌骑至。——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具以沛公言报 项王。——《史记·项羽本记》

(8) 又如:报录人(专门向升了官或考中了科的人家里送喜报的人);报辜(报案状子);报喜;报数;报春(报告春天的到来)

(9) 祭祀 [sacrifice]。如:报岁(每年收获后祭神);报赛(祭祀神灵,答谢保佑)

(10) 报复 [avenge]

睚眦之怨必报。——《史记·范雎传》

日夜思欲报楚王。—— 晋· 干宝《搜神记》

欲求报其父仇。——《史记·魏公子列传》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汉· 贾谊《过秦论》

(11) 又如:报恨(报仇雪恨);报雪(报仇雪恨);报怨(埋怨;抱怨)

(12) 详细申报 [需要纳税的财产] [declare]。如:报税;报关

(13) 批复 [give an official,written reply to a subordinate body]。如:报可,报允(批复照准;许可)

(14) 通“赴”(   )。奔赴 [go to]

毋拔来,毋报往。——《礼记·少仪》

报葬者报虞。——《礼记·丧服小记》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5) 报应 [nemesis]

夫造物者之报人也,不报其人而报其人之天。——《庄子·列御寇》

前后造业后人报,如是我闻佛亦狂。——董必武《和叶参谋长过五台山》

词性变化

报的拼音:

bào  

〈词性:名〉

(1) 报纸 [newspaper]。如:报房(发送邸报、书信的处所);报丁(卖报的人);报差(送报的人);晨报;晚报;日报

(2) 文字报道或墙报 [bulletin;report]。如:战报;海报;黑板报;大字报;喜报

(3) 刊物 [periodical;journal]。如:学报;科学通报

(4) 电报 [telegram]。如:发报;送报员;发报机

(5) 传达消息的文件或信号 [information;report]

而抄捕南海馆之报(消息)忽至。——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6) 又如:情报;警报

常用词组

报案、报本反始、报表、报偿、报仇、报仇雪恨、报酬、报春花、报单、报到、报道、报道、报德、报端、报恩、报废、报复、报复、报告、报告、报告文学、报关、报馆、报国、报户口、报话机、报价、报捷、报界、报警、报刊、报考、报录、报录人、报马、报名、报名、报幕、报批、报请、报人、报丧、报社、报审、报失、报时、报税、报摊、报帖、报亭、报童、报头、报务员、报喜、报喜不报忧、报销、报晓、报效、报信、报应、报忧、报怨、报章、报账、报纸、报子

  拼音  guó   注音  ㄍㄨㄛˊ   繁体    
部首  囗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LGYI  仓颉  WMGI  郑码  JDCS  四角  60103  结构  全包围电码  0948  区位  2590  统一码  56FD  笔顺  丨フ一一丨一丶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国(國)的拼音:guó(ㄍㄨㄛˊ)  

⒈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国家。国土。国体(a.国家的性质;b.国家的体面)。国号。国度(指国家)。国策。国情。国法。国力。国防。国威。国宝(a.国家的宝物;b.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国格。国魂。国是(国家大计,如“共商国国”)。

⒉ 特指中国的:国产。国货。国粹。国乐(yuè ㄩㄝˋ  )。国药。

⒊ 姓。

统一码

国字UNICODE编码U+56FD,10进制: 22269,UTF-32: 000056FD,UTF-8: E5 9B BD。

国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国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國囯囶囻圀㕵䆐

汉英互译

country、nation、national、state

相关字词

造字法

会意:从囗、从玉

English

nation, country, nation-stat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国的拼音:

囯、國 guó  

〈词性:名〉

(1) (会意。从“囗”( wéi  ),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2)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state]

国,邦也。——《说文》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

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论语·微子》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3) 又如:齐国;晋国;郑国

(4) 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capital]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注:“城内也。”

三曰国禁。——《周礼·士师》。注:“城中也。”

在国曰市井之臣。——《孟子》。注:“谓都邑也。”

土国地漕。——《诗·邶风·击鼓》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国中(王城之内;国内);国人(国都中的人);国迁(国都迁徙);国阴(都城北郊);国郊(国都周围地名);国禁(古代国都中的禁令);国邑(城邑);国刑(城中施行的刑罚)

(6) 国家 [country;state;nation]

聊以行国。——《诗·魏风·园有桃》

国无有残。——《诗·大雅·民劳》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序》

(7) 又如:国纪(旧指国家礼制与法令);国帑(国库中的钱币);国禄(国家的俸禄);国课(国税;国家税收);国器(可主持国政的人才)

(8) 古代王、侯的封地 [feud]

汉王之国,良送至 褒中。——《史记·留侯之家》

孟尝君就国于 薛。——《战国策·齐策》

(9) 又如:国租(封地的田赋)

(10) 帝王 [emperor's]。如:国孝(为皇帝、后妃或皇帝父母服丧);国丈(帝王的岳父);国太(帝王之母的俗称);国姻(帝王的姻亲)

(11) 部落 [tribe]

[韩]凡七十八国。 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后汉书》

(12) 地方 [place]

荆州北据 汉沔,利尽南海,东连 吴会,西通 巴蜀,此用武之国。—— 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魏风·硕鼠》

(13) 家乡 [hometown]

[侃]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晋书》

(14) 姓

常用词组

国宝、国宾、国柄、国步、国步艰难、国策、国产、国耻、国粹、国典、国都、国度、国法、国防、国歌、国格、国故、国号、国花、国画、国徽、国会、国魂、国货、国籍、国技、国际、国际歌、国计民生、国家、国交、国脚、国界、国境、国舅、国君、国库、国力、国立、国门、国民、国民经济、国民收入、国民政府、国难、国内、国戚、国旗、国情、国庆、国丧、国色、国色天香、国殇、国士无双、国势、国事、国是、国手、国泰民安、国体、国土、国王、国威、国文、国务、国务卿、国务院、国宴、国音、国营、国有、国语、国运、国贼、国债、国子监

成语首拼